《中国最美的语文套装》分别是《中国最美的语文》、《在唐诗里孤独漫步》和《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3册。
CCTV《中国诗词大会》第五期擂主、成都语文老师夏昆——力举之作,经典套装,酣畅阅读。
《中国最美的语文套装》,在唐诗的江山里遨游,在宋词的温柔乡中陶醉,读中国最美的语文,成长为更好的人。
| 书名 | 中国最美的语文套装(共3册)/中国最美语文系列 |
| 分类 | |
| 作者 | 夏昆 |
| 出版社 | 鹭江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最美的语文套装》分别是《中国最美的语文》、《在唐诗里孤独漫步》和《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3册。 CCTV《中国诗词大会》第五期擂主、成都语文老师夏昆——力举之作,经典套装,酣畅阅读。 《中国最美的语文套装》,在唐诗的江山里遨游,在宋词的温柔乡中陶醉,读中国最美的语文,成长为更好的人。 内容推荐 夏昆著的《中国最美的语文套装》分别是《中国最美的语文》、《在唐诗里孤独漫步》和《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3册。 《中国最美的语文》全书304千字,共308页。 高中三年,最难的科目是语文? 如何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 孩子不读书,作为语文老师的家长怎么办? 如何去给孩子选书,如何帮助孩子在课堂外学好语文?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全书256千字260页。作者起先把唐诗放回历史的大背景下去读,以唐诗发展的轨迹为线索,突破传统,结合音乐、电影等审美对唐诗进行知识性解读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全书228千字,236页。内容契合现代人的心理。忙忙碌碌中或许容不下你往常零乱却真实的思绪;奔波的身影也不曾为你的低眉颔首驻足问询,甚至连你自己都遗忘了情感的私人场域 目录 《中国最美的语文》 第一章 把男孩教成男人,把女孩教成女人 劲爆大胡子 劳务费——签名赠书 最难的科目是语文 音乐&诗歌 感受你的疼痛 天天给天天讲诗词故事 第二章 帅气从仪态开始 为什么是音乐? 永远的摇滚 飓风下平静的海面——摇滚 聚众赌博的语文老师 别让孩子的戾气反噬自己 第三章 “不可理喻”的家长 我需要你们的支持 文言文课也可以很好玩 可怕的中国学生 约客 第四章 从诗词鉴赏到百家讲坛 课堂里的口哨 不合格的基层干部——成名 有故事的诗 站着聆听 观沧海 第五章 真正的教育不需要解释 习惯性阳奉阴违 尊重生命 珍惜自己的舞台 推敲的故事 别着急,慢慢来 第六章 没贝多芬我撑不到现在 王者归来 不爱读书的涛涛 诗画同源 如诗必如画 吉他与生命有关 第七章 诗与歌 文字是一棵自己开花的树 “获奖名单” 颁奖典礼 各种奖 谁有一个梦想? 148 第八章 校园的冬天 生命,生命 我不同意 生活处处皆是诗 画出喜怒哀乐 第九章 好怕上不了晚自习 不插电的音乐鉴赏课 向死而生 孩子不背朱自清 小小古诗鉴赏家 第十章 野旷江清孟浩然 民主就是保护少数人的 给鲁迅挑刺 站起来,鼓掌 拯救大兵瑞恩 这茶真的不苦 第十一章 愚人节快递 愚人节的愚人船 闯祸的男孩 诗画小学堂 画出乡愁 第十二章 学习,从歌声开始 新学期,我们从电影开始 我不想上课了,你们来吧! 弟子不必不如师 我们来过 第十三章 中国最美的语文 文如破晓 我们一起来写一本书吧 语法也可以这样有趣 向着明亮那方 第十四章 令人战栗的反抗 谓经典所谓“后” 读故事,学古文 成为公民 世界离纳粹只有七天 第十五章 十万八千里 学习是为了什么? 美好的语文 要珠 也要椟 成长,就这么自自然然 最后的吉他 终章&序章 后记:回到常识,一意孤行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 序 最伟大的一页由一个酒徒掀开——王绩 酒徒 属于未来的诗歌 人不轻狂枉少年——王勃 少年得志 挥斥方遒 稀里糊涂的文字狱 礼岂为我辈设邪? 还诗歌一个男儿身——杨炯 被命运扼住咽喉的诗人——卢照邻 悲情诗人 天道在哪里? 诗人无关生死——骆宾王 一只歌唱了一千多年的白鹅 时运不济 命途多舛 诗人无关生死 境界是最伟大的意义——初唐四杰 最要命的惩罚——宋之问 为天地找一个心灵的家——陈子昂 智者首先是觉者 为天地找一个心灵的家 用一首诗来为前辈赎罪——张若虚 毒化与苏醒 用一首诗来为前辈赎罪 可爱的老狂人——贺知章 狂得可爱的诗人 可爱的狂诗人 从繁华走入静谧——王维 英俊少年 升沉不过一秋风 最简单的伟大 云在青天水在瓶 到哪里去倾听落花的声音 在山水中回归简单——孟浩然 留到最后的是尊严 感受你的疼痛 酾酒拭霜刃 弹铗歌大风——王翰 用时代来书写人生——王之涣 将绝句咏成绝唱——王昌龄 在盛世中坎坷 天下谁人不识君 七绝圣手 将绝句咏成绝唱 唯一的例外——高适 仕途顺利的诗人 四海之内皆兄弟 用悲悯来俯瞰战场 好奇的浪漫诗人——岑参 把敌人变成人——李颀 寂寞于神灵和人群之间——李白 隐居是为了做官 在无物之阵中徘徊矛盾 微斯人,吾与山归! 登高:生命中无法承受之痛——杜甫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有一种最大的爱 盛世结束的叹息——张九龄 盛世的背影 思念:用时间来置换空间 让诗仙敛手的诗人——崔颢 中唐的四条河流——中唐诗人 鬼才知道——钱起 风雪 流浪 归宿——刘长卿 由魔而入仙的诗人——韦应物 少女情怀总是诗——李端 留一点遗憾岂不更好?——崔护 钟声 透彻千年的呼唤——张继 骑墙 中国文人的立身之宝——韩翃 说“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张籍 作一次浪漫的弊——朱庆余 虽千万人 吾往矣——韩愈 不平则鸣 虽千万人 吾往矣! 云横秦岭家何在 人生比诗歌更寒冷——孟郊 苦寒诗人 寒门孝子 中唐的堂吉诃德——刘叉 苦吟 在人生的秋季——贾岛 苦吟诗人 举场十恶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挣扎 在人生与诗歌的夹缝中——李贺 在人生的夹缝中煎熬 在诗歌的夹缝中伸展 浮云不系字乐天——白居易 从神童到青年才俊 况多刚狷性 难与世同尘 时倾一杯酒 坐望东南山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行走在大地上的诗人 我打江南走过 微醺 在冬夜的微笑中 做一场风花雪月的梦 人生只是一场误读——元稹 让人唏嘘的友谊 备受指责的爱情 身后是非谁管得,满街争说蔡中郎 一个人的对话 独钓寒江万里愁——柳宗元 锐意改革 敢为圣朝除弊事 远谪遐荒 一身去国六千里 直面惨淡 以悲剧提升人生 最后的归宿是孤独 用诗歌的长矛挑战命运的风车——刘禹锡 讥讽 受难者最后的武器 用泥土的滋味调和生命的盛宴 站在历史的高度俯瞰苍生 晚唐 在黄昏时分退守内心——晚唐诗人 衰飒之气中的一缕清音——杜牧 名门之后 赢得青楼薄幸名 衰飒之气中的一缕清音 透视历史的荒诞与悲凉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因为超越 所以孤独 唯有一无 于是所有 谁能抓住伤感的风? 人不轻狂枉少年——漫谈唐代诗人之“狂” “狂”的历史渊源 唐代诗人之狂 “狂”的本质 高山流水觅知音——唐代诗人的友谊 李白与王昌龄 高适与杜甫 李白与杜甫 元稹与白居易 刘禹锡与柳宗元 后记——相信永恒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 唐代词——我醉欲眠君且去 生命的另一个出海口——从李白到张志和 在花丛中开出一条幽深的大路——温庭筠 赋分知前定,寒心畏厚诬 狂生 从“温八叉”到“救数人” 在花丛中开出一条幽深的大路 放不下 只为一个人 从“秦妇吟秀才”到文人宰相——韦庄 一个帝国的崩溃 一首命运多舛的诗 日暮乡关何处是从江南到西蜀 五代词——且把江山 都换了浅斟低唱 生命 在悲剧中提纯——李煜 已输了江山一半 金缕鞋 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 人生长恨水长东 生命 在悲剧中提纯 北宋词——骑马倚斜桥 满楼红袖招 优裕中的忧郁词人——晏殊 从神童到宰相 悠游卒岁的曲子相公 在闺情的雾霭中遥望未来 岁月的忧郁 永恒的主题 万家忧乐到心头——范仲淹 自幼孤贫的勤学书生 刚直不阿的“三光大臣” 载喜载悲的羁旅之思 无可奈何的边关愁绪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文章太守 词家醉翁——欧阳修 爱才如命的文坛盟主 独振新风 纵使花时常病酒,也是风流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词家醉翁 以一个字独步千古——宋祁 顾影自怜的词人——张先 丧钟为繁华而鸣——王安石 敢为圣朝除弊事 丧钟为繁华而鸣 怡红公子的前世今生——晏几道 最后的贵族 那些花儿 当落花遇见落花 在红尘最深处漫歌——柳永 且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唱 辉煌的城市乐章 风流千古——苏轼 蜀州 杭州 密州 湖州 回到红尘 诗意栖居 黄州 巨星与江月一同升起 通透 从一笑开始 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肚皮不合时宜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 桃李春风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灯 乱随流水到天涯——秦观 爱情是否与永恒有关? 乱随流水到天涯 最后的武士——贺铸 借古人之酒 浇我心中块垒 忧愁的重量 格式化后的生命是否还是生命? 南宋词——书生杀敌空白首废池乔木厌言兵 帘卷黄花人空瘦——李清照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剧 变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刺破青天的金声玉振 铸字为箭——张孝祥 亘古男儿一放翁——陆游 红酥手 黄縢酒 位卑未敢忘忧国 虽九死其犹未悔 与巨人比肩——刘过 弹铗低吟 击筑悲歌——陈亮 囹圄不断的多舛命运 衰世中的悲歌 何人会 登临意?——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醉里不知身在梦 做不了神成仙 成不了仙为奴 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 何人竟在灯火阑珊处 万里江山知何处——张元干 还我河山——岳飞 朱仙镇 功败垂成 满江红 哀歌也不过是哀歌——姜夔 南宋的灭亡——香销词殁 家祭如何告乃翁 留取丹心照汗青 繁华落尽 试读章节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 稀里糊涂的文字狱 严格意义上讲,唐代是一个相当开明的朝代,终唐两百多年,没有一个文人因为文字而被砍头,即使像杜牧在《泊秦淮》中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暗示唐代将走上陈朝灭亡的老路,疯狂攻击现政府,也没见被人抓住说大逆不道;李商隐在《马嵬》中说“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毫无遮拦地调侃唐玄宗与杨贵妃,也没有像别的朝代一样马上被定为“大不敬”,抄家、充军或者诛灭三族。但是,这也并不代表文人写作就没有禁区,专制社会总有很多微妙的敏感话题,而涉世不深者一旦涉及,引来的很可能就是滔天大祸,立储问题就是这些敏感话题中的一个。 专制社会,天下为家,君主视天下为私产,统治权传子而不传贤。暴力争夺、阴谋篡取成为中国古代改朝换代的基本方式。为了争夺权位,父子相残,兄弟操戈层出不穷。天授年间,许王李素节和泽王李上金同被诬告,被抓到京城准备处死,走在路上,看到有人家办丧事,李素节对左右说:“能够病死是多好的事情啊,还有什么必要哭呢!”隋末,越王杨侗在被王世充缢杀之前,遗言:“从今以去,愿不生帝王尊贵之家。”一语道破其中的惨毒。 高祖李渊即位之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但是当时秦王李世民羽翼已经丰满,成为争夺太子之位最强的力量。终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屠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家属均被诛杀,接着连李渊也不得不将皇位让出,当了唐朝第一位太上皇。 李世民即位之后,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随着时间推移,又对太子多有不满,而喜欢魏王李泰,李泰知道之后,也极力活动,想谋求太子之位,终于导致太子被废。《旧唐书》记载:李泰知道太子被废的消息之后,喜滋滋地去找父皇,说:“我只有一个儿子,我如果当了皇帝,死前我就杀掉我的儿子,把皇位传给晋王(李治)。”唐太宗竟然信以为真,把这话告诉了褚遂良,褚遂良说:“魏王一旦当了皇帝,成为天下的主人,哪里有杀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晋王的道理?如果陛下一定要立魏王,就必须为晋王寻找一个好的安身之地。”此时被废的太子李承乾也上书说:“我已经当了太子,难道我还有什么别的欲望吗?只是因为魏王相逼,无奈之下才做了傻事。陛下如果让魏王李泰当太子,就正好落入了他的圈套。” 此时唐太宗才如梦初醒,说:“我如果立李泰,就意味着太子之位是可以凭借手段得到的。立李泰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都不可能活下去;立李治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泰就有可能保住性命。”于是,当初根本没有竞争实力的晋王李治,在鹬蚌相争之中渔翁得利,被立为太子,后即位,就是唐高宗。 有了父亲弑兄杀弟的先例,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高宗李治对立储问题十分在意,如履薄冰,希望避免悲剧再次发生,而恰恰就在这个关头,王勃却干了一件触龙鳞的傻事。 当时诸王经常以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檄指的是檄文,是古代战争中宣布对方罪状,表明讨伐原因的文章,用现在的观点来看,王勃充其量也就是恶搞而已,可是这篇文章让高宗看到之后,却触动了他最敏感的那根神经,很自然就联想到了太宗和自己面临立储问题时发生的一系列惨祸,于是高宗认为王勃“离问诸王”,将他赶出了王府。 遭遇了第一次挫折之后,王勃傲慢随意的性格似乎也没有多少改变,很快又做了第二件傻事。 咸亨三年(672年),王勃在友人的帮助下,谋得虢州参军之职,任职期间,有一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王勃将他藏匿了起来,后来怕走漏风声,居然将曹达灭口。事发之后,王勃被判死刑,好在遇赦,没被处死。后来有专家怀疑此事可能是同僚陷害,原因是嫉妒王勃才华卓越。这次大祸,不仅使王勃的仕途宣告终结,甚至还连累了他的父亲,其父王福畴因为儿子犯罪,被贬为交趾(现越南河内)县令,远谪南荒之外。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路过南昌。南昌长江边上,有一座由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婴修建的楼阁,后人称之为滕王阁。李元婴在修建这座楼阁的时候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座楼阁将永远地和一个自己不认识的年轻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提起滕王阁,不会有人想起李元婴,而只会想起王勃,还有那篇名垂千古的《滕王阁序》。 礼岂为我辈设邪? 从王勃大大方方接过纸笔的那一刻起,阎都督就开始后悔了。 南昌的滕王阁是原滕王李元婴所建,到高宗时,楼台已经朽败不堪。当时在此任职的都督阎伯屿便重修了滕王阁,为了纪念这一盛事,阎都督便请来了当地的名流,在重阳日会聚一堂。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照例是要写文章来纪念此事的。几百年后的滕子京也做过同样的事情,他重修了岳阳楼,并请人作文,于是范仲淹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阎伯屿跟滕子京不同的是,后者是光明正大直接请范仲淹作文,而他却玩了一个小小的花招。 这次宴会的目的,除了庆贺滕王阁重修成功之外,更重要的是阎都督想借此向大家夸耀他女婿的才学。因此,在宴会之前,他就嘱咐女婿事先做好了一篇序文,并叫他背熟,打算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来给大家看。宴会上,大家坐定之后,阎都督命人拿出纸笔,假意请各位为这次盛会作序。一千多年后,学者吴思写了一本书叫《潜规则》,指的是那些上不得台面但是大家又必须遵守的无形的规则,其实,潜规则在一千多年前就早已存在了。因此,当下人将纸笔奉到自己面前请自己作序时,在座的宾客都假意推辞,因为他们都知道,今天的潜规则就是:文章是阎都督女婿的,如果自己不知深浅接过来,就是极度的无礼。 但是,年仅二十多岁的王勃显然没有明白这潜规则,当纸笔传到他面前的时候,他居然没有推辞,毫不客气地接了过来!满座皆惊,阎都督更是怒形于色,拂袖离席而去。 王勃似乎什么都不知道,落笔便写,阎都督在帐中总觉得心下不甚了然,于是叫家人去看王勃写的什么,随时向自己汇报。一开始,家人报说:“他落笔先写‘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冷笑说:“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过一会儿,家人又来报:“他现在写的‘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收起了轻蔑的笑容,沉吟不语。许久,家人又来报:“现在写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都督大惊:“此真天才!当永垂不朽!”于是从帐后出来,宾主尽欢。 宴会结束的时候,阎都督肯定没有当初的悔意了,如果他知道,自己的名字被列在《滕王阁序》里(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与这篇文章一起传之千古而不朽的话,他也许更会庆幸今天邀请王勃的举动,更会庆幸王勃的无礼,因为如果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和大家一样世故,对潜规则了然于胸,就不会有今天的盛会,更不会有这传世的杰作了。 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为人豪放不羁,《世说新语·任诞》中说,阮籍的嫂子回娘家,阮籍竟然不顾男女之大防,去跟嫂子告别,当别人讥讽他不懂礼法的时候,阮籍反唇相讥:“礼岂为我辈设邪?”P6-9 序言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 公元七世纪的世界正处在一个剧变的时代。当时的欧洲还在蛮族入侵的噩梦中沉睡,处于中世纪的黑暗中;拜占庭发生福卡斯政变,两年以后,发动了与伊朗的战争;穆罕默德在七世纪初从麦加徙往麦地那,这次迁徙被称为“徙志”;与此同时,曾经盛极一时的波斯帝国日益衰落,终于在七世纪初被阿拉伯帝国消灭。在中国,公元618年,十五岁的隋恭帝杨侑,在即位只有半年之后,被李渊废为希国公,之后不明不白地死去,隋朝灭亡。 历史有时候总是惊人的相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平六国,履至尊而制六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他自称始皇帝,并且规定其即位者依次为二世、三世以至无穷,但是,秦朝仅仅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时间,就被刘邦推翻,这个伟大而短命的朝代只是充当了更伟大的朝代——汉朝的开路人。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派大将韩擒虎,几乎没费什么大力气就消灭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陈,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隋朝。可是,秦朝的历史再次重演,隋朝只存在了三十七年时间,就被唐朝所代替。 唐朝存在了二百九十年,在那之后至今的漫长时间里面,唐朝这个词就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象征着那个中国人最奔放最诗意最潇洒最自信的时代。一千多年后,一支摇滚乐队还以“唐朝”命名,在他们的主打歌《梦回唐朝》中,他们唱道: 菊花古剑和酒 被咖啡泡入喧嚣的亭院 异族在日坛膜拜古人的月亮 开元盛世令人神往 风 吹不散长十艮 花染不透乡愁 雪映不出山河 月圆不了古梦 沿着掌纹烙着宿命 今宵酒醒无梦 沿着宿命走入迷思 梦里回到唐朝 今宵杯中映着明月 男耕女织丝路繁忙 今宵杯中映着明月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今宵杯中映着明月 纸香墨飞辞赋满江 今宵杯中映着明月 豪杰英气大千锦亮 ——唐朝乐队《梦回唐朝》 诗、酒、剑,成为唐朝最重要的三个关键词,这三个词像一个三角形的箭头,指向通往艺术与美的最高境界。当唐朝随着时间的流逝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同时,我们却越来越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的浪漫与潇洒,自信与豪放,甚至清晰地听到只能属于那个时代的人的笑声与哭声,看到他们的命运沉浮、人生际遇,完全归功于一个具有魔力的词,这个词在那个时代逝去之后,几乎成了汉语词典中最富神奇魅力的一个词语,它就是唐诗。 夏昆于成都 后记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 后记——相信永恒 二十年前,那时候我刚上高二。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郑重地拿出了一个崭新的作业本,用直尺从中间把本子分成两半,右边抄宋词,左边抄唐诗,抄的第一首诗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一个本子,用来写下或者抄录自己觉得最珍贵、最美丽的东西。有的人抄流行歌曲,有的人抄琼瑶小说的片段,有些人抄美丽的散文,那个本子是那时候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课本或者其他书籍。我想,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除了课文,诗词的世界居然是如此丰富、如此美丽动人,于是我决定我必须拥有一个自己的诗词的世界。我想,《在唐诗里孤独漫步》应该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写的。 后来上了大学,再后来参加了工作,教中学语文。惭愧的是,执教十余年来,一直以为自己对诗词颇有了解甚至理解,直到这次写作,才知道自己了解的,也许只是沧海一粟。 有了自己的博客之后,经常写些闲散文字,也断续写过几篇唐诗宋词的解读文字,几个朋友看了,撺掇我干脆写一本书,于是,就有了这本《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正式开始写作的时间是3月2日,到最后截稿,刚好四个月。但是,这四个月却是浓缩了从那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到现在的二十年。 即使是同一条旅游线路,不同的人看到的风景肯定都是不同的。前人之述备矣,区区十余万字,别说不可能成为系统,就连浮光掠影都勉为其难,我只是记述下自己喜爱的风景,每个人的口味都有所不同,至少看这本书,也许人们能知道我个人比较偏执的口味吧。 以前随意写宋词的时候,阿肯就说我似乎比较偏爱豪放词,我自己检视一下,似乎也的确是如此。那时候并没有找到原因,但是写唐诗的时候,我似乎明白了自己偏爱的缘由。 文字是属于时代的,而后人往往也从以前时代的文字来揣测甚至透视那个时代,然后再来与自己的时代做对比。而在唐诗的江山中,我看到的就是中国历史上很少见的一个充满自信和豪迈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精神,在发黄的一本正经的史料中是很难看到的,只有在诗歌这种充满灵性和血性的文字里,我们才能感受到那久已远去的辉煌和灿烂。 所以,在写作这些文字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地感觉到,我不是一个讲述者,而是一个瞻仰者。透过那些文字和语词,我第一次感觉到一个曾经属于过我们的时代,一个我们曾经拥有过的伟大时代的伟大精神,这精神,就是境界。在《境界是最伟大的意义》一章中,我曾这样写道: “从四杰开始,诗歌摆脱了齐梁时期的卑微和猥琐,摆脱了臣妾式的献媚和调笑,成为精神的载体,成为思考的翅膀。长久以来覆盖在诗歌身上浓浓的脂粉气终于开始淡去,一种逐渐靠近上苍和大地的诗歌开始出现。” 这里说的不仅是诗歌,其实也是人。当人开始仰望苍天思索时,曾经的蝇营狗苟被抛在身后,现实的功利被淡忘,人们开始知道,有些东西,是永远超越于当下的欢乐幸福、悲哀痛苦之上的;人们开始相信,这世界有一些普世的维度和标准,即使不为当下接受,但是它必超越广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而不朽。而为了这些,放弃甚至牺牲当下,是值得的。 而这种境界,现在更多地被认为是“不切实际”,可是,一个人如果太切实际,必然是恶俗的,而一个民族如果太切实际,则必是堕落的。 于是,突然感觉,四个月的写作,越来越像在写一首挽歌,悼念一个时代,悼念一种精神,悼念一种境界。或者说,四个月的写作,也是一种升华,那些美丽的诗句,让我知道那些能够超越自身以及周围环境的东西,这种升华使我想起二十年前那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想起那个当时崭新的作业本,也使我联想到也许曾经和我一样都有过那样的珍爱和激动心情的人们。于是,诗歌的精灵张开翅翼,穿越漫天的风沙和深邃的时光隧道向我飞来。 终于,我相信,这世界上,的确有永恒。 夏昆 2014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夏昆和他的朋友们是一群“永远都走在路上”的教育行动者。 ——钱理群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中出色的一员,夏昆涉猎广泛,举凡唐诗宋词,摇滚与电影,他都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与出色的感悟。让我们看看他如何在唐诗的江山里遨游,在宋词的温柔乡中陶醉。 ——冉云飞 宋词是一种不夸张的情绪,它多是在个体存在状态中得到酝酿,这种状态是一种饱满,也是一种孤独。饱满和孤独看起来是两个不相并存的生命状态,可是同时存在。 ——蒋勋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中出色的一员,夏昆涉猎广泛,举凡唐诗宋词,摇滚与电影,他都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与出色的感悟。让我们看看他如何在唐诗的江山里邀游,在宋词的温柔乡中陶醉。 ——冉云飞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