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在天文学(尤其是天文观测、天文仪器的制造、大地测量方面)、地理学(尤其是地图学、地动仪、喀斯特地貌研究方面)、数学(尤其是代数学、应用数学方面)、建筑学(尤其是巨型城市的建造、万里长城的建造)、技术发明(包括蜚声世界的四大发明、遍布全国的水利工程、丝织技术、制瓷技术)等领域领先于当时世界。这本由赵勇、李成编著的《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介绍了其中一部分。
| 书名 |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时代少儿人文丛书 |
| 分类 |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安徽少儿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古代中国在天文学(尤其是天文观测、天文仪器的制造、大地测量方面)、地理学(尤其是地图学、地动仪、喀斯特地貌研究方面)、数学(尤其是代数学、应用数学方面)、建筑学(尤其是巨型城市的建造、万里长城的建造)、技术发明(包括蜚声世界的四大发明、遍布全国的水利工程、丝织技术、制瓷技术)等领域领先于当时世界。这本由赵勇、李成编著的《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介绍了其中一部分。 内容推荐 赵勇、李成编著的《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涵括了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学、地学、医学、农学与水利技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内容全面,语言通俗易懂。文中穿插了大量图片,同时还设置了知识小链接,能够极大地拓展小读者的知识面,增添阅读的乐趣。 目录 第一章 四大发明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第二章 数学 早期数学成就的总结——《九章算术》 刘徽、祖冲之和圆周率 中国古代数学的高峰——宋元四大家 算盘 第三章 天文学 浩若烟海的天文观测资料 独具特色的阴阳合历 天文学家和天文著作 天文仪器的改进 第四章 地理学 地图学 地理探险- 人文地理与方志 地理学专题研究成果 古代地理学的高峰——徐霞客 第五章 医学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早期成就 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本草学 以《洗冤集录》为代表的法医学 针灸术的发展与传承 种痘法 第六章 农学与水利技术 蚕桑、丝织与纺织 农学家与农学著作 灌溉与防洪 运河工程 第七章 物理学、化学与冶金、制瓷、制盐 物理学、化学知识 青铜冶炼 冶铁炼钢 制瓷 制盐 第八章 建筑学与造船、机械制造 万里长城 以隋大兴为代表的城市建设 道路与桥梁 造船 机械制造 试读章节 造纸术 在纸发明之前,人们曾经煞费苦心,从自然界寻找各种物品作为书写的介质。比如古印度人在树叶上写字,古埃及人在莎草叶上写字,古巴比伦人把泥巴做成泥板来写字,中国人在发明纸之前使用竹简、木简、缣帛等写字。这些书写介质,各有各的缺点。植物的叶子很难装订成书,泥板容易破碎,竹木简沉重不易移动,而缣帛实际上就是裁剪好的丝绸,造价昂贵,不能大量使用。这严重阻碍了文化成果的传播和传承。 考古发现表明,至迟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就已经有了较粗糙的纸。但这种纸没有达到实用、便宜、方便书写的程度。据史书记载,造纸术的最大功臣是东汉的宦官蔡伦,是他领导工匠们经过大量实践,开发了实用的可以大量生产纸张的技术。 蔡伦从小就在洛阳的皇宫里做小黄门(低级的宦官),因为脑子活络,办事干练,不断受到提拔。当时,国家设有专门的作坊为皇宫生产各种用品,管理这些作坊的官叫尚方令。蔡伦就做过尚方令。在他的管理下,这些作坊出产的器物不但精美,而且结实,皇帝、皇后也对他非常满意。 汉和帝的皇后姓邓,很喜欢舞文弄墨。可是在竹木简上写字不过瘾,缣帛又太贵,这成了一个难题。蔡伦就召集工匠想办法。经过几年的摸索,他们总结出了用树皮制造麻纸的工艺。首先把构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这些东西放进石灰水或草木灰水里浸泡,把里面的纤维泡开,再用刀子切碎、木杵捣碎,使之变成糊状,加水制成纸浆,然后用篾席捞浆,纸浆就在篾席上形成薄薄的一层,晒干以后揭下来就可以使用了。造纸的工艺虽然历代都有改进,但大致的步骤却都和蔡伦发明的一样。 公元105年,蔡伦把精心制作出来的纸张献给汉和帝。汉和帝大加赞赏,当即下旨,要求全国各地都使用这种改良的麻纸。 蔡伦的贡献还不止于此。汉和帝死后,邓皇后(邓太后)掌握了朝政大权。她召集了一些大臣和儒生校订朝廷的藏书,由蔡伦负责这件事。蔡伦借此机会,把朝廷藏书全都用麻纸抄写一遍,还把副本下发到郡县一级收藏。从那以后,人们渐渐习惯读纸本书了,麻纸也渐渐流传开来,普通的家庭也能有一点藏书了。由于蔡伦的功绩,邓太后封他为龙亭侯,他造的麻纸也就被人们称作蔡侯纸。 蔡伦造纸的原料是最常见的树皮、破布、麻头、废旧渔网等,造价低廉,便于大规模推广。但是后世的人对于纸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地的工匠也致力于改进工艺。比如西晋的时候,浙江一带就用藤类植物的纤维造纸。唐朝的时候,江南地区开发出用竹子造纸的技术,造出来的纸就叫竹纸。今天,竹纸的制造工艺已经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P2-4 序言 世界六大古代文明,有古代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国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这六大古代文明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本套书简要地记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个五彩斑斓的瞬间,及多位有作为、有贡献的杰出人物,并且对五千多年的历史进行了多方面的介绍,呈现中华民族辉煌的文明。 作为古老文明之一,古代中国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领域有着骄人的成就,科学技术方面也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长期领跑。 具体地说,古代中国在天文学(尤其是天文观测、天文仪器的制造、大地测量方面)、地理学(尤其是地图学、地动仪、喀斯特地貌研究方面)、数学(尤其是代数学、应用数学方面)、建筑学(尤其是巨型城市的建造、万里长城的建造)、技术发明(包括蜚声世界的四大发明、遍布全国的水利工程、丝织技术、制瓷技术)等领域领先于当时世界。 此外,古代中国发展出了精耕细作的先进农业技术,培育了谷子、大豆、茶树等农作物,发展了蚕桑、丝织业;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中医学体系;在物理学的光学、电磁学、声学等方面有重要成就;在冶金、机械制造、造船、制盐等技术领域有独特的创造。这些科学技术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也漂洋过海,或伴随着驼铃叮当,传播到亚洲、欧洲各国,为全人类的进步做出了贡献。不带成见的人稍加考证就能明白: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前的很长时间里领先于世界。 中国古代科技有着鲜明的、迥异于西方的特色。比如,长于感性思维,注重直觉思维,注重实用,注重归纳等。这些“中国特色”,可能是中国古代没有出现开普勒、伽利略式人物的原因之一。直到16世纪以后,中国国力开始衰退,科技也原地踏步,有些甚至失传,是令人痛惜的事。 历史学者 姜昆阳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