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血(南京1937)》从一个美国特工和一个中国舞者的爱情故事切入。在寻找和拯救爱人的生命的同时,这位美国特工也目睹了1937年在南京发生的一幕幕:日本人的杀戮、外国友人帮助中国人、南京市民受到的残酷伤害……
本书作者大卫·戴维斯用小说的形式来反映这段历史,让全世界的人知道南京大屠杀不仅是南京人的伤痛,不仅是这座城市的伤口,甚至不仅是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也是全人类血腥耻辱的历史,人类都应该铭记和反思。
| 书名 | 雪中血(南京1937)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英)大卫·戴维斯 |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雪中血(南京1937)》从一个美国特工和一个中国舞者的爱情故事切入。在寻找和拯救爱人的生命的同时,这位美国特工也目睹了1937年在南京发生的一幕幕:日本人的杀戮、外国友人帮助中国人、南京市民受到的残酷伤害…… 本书作者大卫·戴维斯用小说的形式来反映这段历史,让全世界的人知道南京大屠杀不仅是南京人的伤痛,不仅是这座城市的伤口,甚至不仅是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也是全人类血腥耻辱的历史,人类都应该铭记和反思。 内容推荐 大卫·戴维斯著的《雪中血(南京1937)》讲述了1937年上海,哈里·瓦格纳是一名在上海的美国间谍,他被当时的中国情报机关抓捕并被招募为双重间谍。与此同时,他与上海黑帮头目的妻子发展了一段地下恋情。当日本对中国展开侵略之时,瓦格纳接到命令,孤身离开爱人前往南京。他的情人被愤怒的丈夫下令秘密杀死…… 目录 引子 上海 第一部 南京 第一章 幕启 第二章 埼玉县的武士 第三章 防空洞 第四章 青龙之战 第五章 江匪 第六章 慰安所 第七章 战还是走? 第八章 大战前夕 第九章 风和雨 第二部 大屠杀 第一章 醒来 第二章 江心洲 第三章 地狱里的圣诞节 第四章 赎罪 尾声 黄山1938 试读章节 黑色机器 在上海外滩的北端矗立着许多作为外国资本主义象征的摩天大楼,罗斯柴尔德大楼是其中的一座。电梯停在第二十层,这座大楼还有个第二十一层,但很少有人上去。走廊里冷冷清清的,一端是上了锁的楼梯井,另一端是一间单人办公室。玻璃门上有一行烫金大字“曼哈顿海事保险公司”,房间里的百叶窗紧闭。 在紧锁着的办公室内,一位身材高大的年轻人正站在景观窗后,从街面上看过来,窗玻璃犹如光滑的大理石板。年轻人正用高倍望远镜透过窗玻璃嘹望黄浦江面上繁忙来往的舢板、小船和货船。北边靠近江弯处,油船旭日号正被驳船拖带靠上浦东一侧的码头,码头上飘着日本的旭日旗。在苏州河口钢梁桥外,意大利邮轮阿奇里号又吐出一批来自欧洲的难民,他们将前往虹口的犹太人区。大江中游,一队炮舰靠舷锚泊着……英国皇家海军的希尔瓦特号、克里柯特号和拉迪柏德号,美国的大型老汽轮军舰马尼拉号、塞班号和瓜达尔卡号,中国轮船东海号和南海号,日本第11炮舰分队隅田川号、嘉名号和长谷号。 角落的架子上,那台自动收发报机开始发出咔嗒声,在纸带上敲打出摩斯电码密信。年轻人将望远镜放在桌上,撕下纸带,把它卷在旁边黑色机器的卷轴上,并揿下按钮,电动字母键猛敲了几秒钟,吐出一张字迹清晰的纸来…… 日本帝国外务省文件——绝密 中国行动第一阶段启动 北平受到步炮兵部队攻击 准备接收外务省正式声明 正式声明如下 “此行动纯属防御.旨在保护日本帝国人员生命安全 日本绝无侵略意图。不寻求扩大其对中国的领土要求。” 电文结束 他扯下那张纸,抄起外套和帽子,走出房间,将门上了三道锁,然后沿着走廊向锁着的消防出口大步走去,开门进入楼梯间,下到第二十层去乘电梯。 上海的外滩此时人山人海。草帽,遮阳伞,太阳镜。身穿西式套装或传统一点穿“中山装”的男人,穿五颜六色的棉布连衣裙或丝绸旗袍的女人,固执地不理睬这桑拿天依然穿着皮草的俄国人,还有浑身被汗水湿透穿着背心和蓝布宽裆裤的工人。道路上挤满自行车、黄包车、出租车、公交车、有轨电车、货车和豪华轿车,它们都在争道抢行,喇叭声、喊叫声响成一片。一辆插英国国旗、架一挺维氏机枪的劳斯莱斯防弹轿车威严地驶过。 人潮如流,那年轻人穿行其间,寻隙而进,向南走过两个街区,再转弯来到南京东路上。但没走多远,他发现人流的行进速度似乎慢了下来。前面不远处,两个工人用一根竹竿抬着一大捆东西,挡住了人行道。年轻人发现自己陷在一帮穿西装的人之中——奇怪,这才上午十点啊!他瞥了一眼那个似乎一直走在他身旁的男人,那人戴帽子的样子让他觉得有点怪。再看看别处……见鬼,又有一个人在斜眼看他!这些人怎么啦?以前没见过外国人吗?拜托,这可是上海! 一辆细长车头的奶油色别克八型轿车减速驶向路边,来到他们身旁,车后门打开,车内一个戴着帽子的男人做了个手势。年轻人的肾上腺素急速上升,猛然转身向右,打算穿过人群,窜进街道两旁哪条狭窄弯曲的弄堂里获得安全……但那个家伙抢先挡住了他的去路,一支毛瑟自动手枪正对着他的皮带扣。 “上车……” 福州路185号有着毫无特色的高墙,分布着几扇特别窄小的窗子,看起来像座堡垒。别克车穿过戒备森严的大门,进入铺着鹅卵石的院子,在一道打开的钢质双扇门前停下。那年轻人现在戴着手铐,被手枪枪管抵着后背推下车,顺着冰冷的水泥楼梯走到一个地下室,在那里他被铐在一张血迹斑斑的金属椅子上。一张破旧的桌子(他确信看见上面有牙齿印)上有一盏台灯,一包南海牌香烟,一个鞋油罐做成的烟灰缸。 那群穿西装的人走了出去,另外两个家伙接替了他们。他们粗壮结实,浑身肌肉疙瘩,塌鼻梁,光头,赤裸着上身,由于溽热而大汗淋漓。两人盯着他们的囚犯,眼神里露出某种……他觉得像是某种渴求,这不禁让他心头一颤。 “哪位能给根烟抽吗?”年轻人说。 他们咯咯窃笑。 “这个外国人会说中文。” “是啊,这显然没什么不可能吧?!”他回敬道,尽管和他们玩幽默无异于对牛弹琴。 没人给他香烟。 楼梯上又传来一阵脚步声。一个男人走了进来,他身上的蓝色衬衫汗渍不重,头发梳得油亮,他在桌后坐下,脸上挤出一丝笑容,本应显得和蔼友善,却让人觉得恶心。 “早上好,”新来的人有礼貌地开口说道,“很抱歉给你带来了不便,我们只需要你回答几个问题,时间不会太长的。” “我是美国公民,我要求见领事。”年轻人说。P2-4 序言 大卫·戴维斯找我为这本书写序言绕了一个大圈子,入托人转了三次。但当我们终于见面时才发现,近曾谋面。陪同大卫的居然是经常来纪念馆演奏小提琴曲的志愿者——沈越,而这次她的身份是此书的译者。年初在南京五台山先锋书店,我和大卫一起参加了一位共同好友的新书发布仪式。当时大卫似乎说起他在写一本和南京大屠杀有关的书,没想到从春天到秋天,这本书的书稿就放到了我的案头。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个人面对痛苦的记忆,总是习惯性去躲避,甚至努力让自己遗忘。初中时,除了语文,我最喜欢的科目是历史,但是有一段历史一直学得不好,因为我不愿意去面对,心里只希望老师早点下课,让我能回到现实生活里。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中闭关锁国、遭人欺凌的那一段。 想不到的是,多年以后,我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做了馆长,去面对、去研究、去传播伤痕累累的中国近代史中最惨痛的一页。2015年10月底,到纪念馆工作后,为了做好工作,我去恶补了这一段我曾经不忍靠近的历史。初到新地,诸事繁忙,只好夜读历史。我自觉不是一个内心柔弱的人,但是开始的2个月,一群端着雪亮刺刀的曰军在追逐人群的画面还是常在梦里惊现。 所以,面对大卫的书稿,我油生敬意。一个英国人,面对这段历史,或许如同许多亚洲人看非洲、美洲的一个历史事件,对他而言只是一个偶尔远观的历史。2012年,大卫来参观纪念馆,大量反映日军罪行的照片、实物和幸存者的证词触动了他的心, ‘于是,大卫开始研究南京大屠杀的那段历史。他发现,相对于英国人在二战中面对的欧洲敌人,中国的一切都太遥远了,这段历史对于英国乃至西方社会来说知之甚少。他决定写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小说,大卫说:“一本小说不会改变世界的观点,但是一个来自西方的声音会使更多的人知晓南京大屠杀事件。” 时至今日,日本对于战争的自省远远不够。当下的日本,右翼猖獗,百姓噤声,否认历史者招摇过市,反省历史者被斥为国奸,黑白颠倒,正气不扬。正如大卫所说,对于装睡者,再大的声音也喊不醒。虽然再多的历史铁证、再多的和平倡议似乎都是对牛弹琴,但是我相信,这些声音为捍卫历史的正义增添力量,为维护世界的和平铺路垫石。这些声音会时刻提示中国人,唯有自强、方得和平;这些声音,会时刻提示世人,警醒冥顽不化的右翼,唤醒沉默不语的良心。 借此感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王卫星老师受我之邀,拨冗对小说的历史背景提了很好的意见。对于小说本身,我是个外行,需要读者给大卫意见。反正我是一口气读完了,那个美国年轻人哈利·瓦格纳和舞者妃飞的形象已经印刻在我脑海里。虽然作为一个历史工作者,我知道在那段血雨腥风的日子,小说中这两个人并不存在,但是我知道,当年安全区存在,拉贝、马吉、魏特琳、程瑞芳……都存在。 即便现世阳光普照,勿忘曾经的黑暗沉沉。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