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城关跨河大桥史话
沙溪河流经沙县,县内所辖十数个乡镇被河水阻隔分成南北两片(约略各半),以跨河大桥沟通,联系着全县20余万人民的生活,以及生活需求、物质和文化交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县仪城关南门架设一浮桥,洪水来时桥断开,则以扁舟载渡,因水过大时不敢摆渡,咫尺天涯,只能望洋兴叹。而今城关横跨沙溪已建成现代化钢筋混凝土架构,可行驶大型载重车辆的大桥三座,两岸人民再无隔河相望之憾,抚今思昔,唏嘘无限。本文追溯沙县城关跨河建桥千余年经历,着重叙述三桥建设。
据民围版《沙县志》载:“宋绍圣四年(1097年)谢令睿初建浮桥名‘平津’,市田以备修缮。”可见沙之始有桥,已有千余年历史。该志续载:“嘉定四年(1211年)又建板桥于凤凰山之下,更名‘翔风’,始构庵入浮桥间。命僧守之。”可知于浮桥之建后百又十四载,方有木石结构之板桥,且桥上筑庵,以住人管理。但由于彼时建桥材料和设计制造技术局限,历数百载刀兵水火,“翔凤桥”(后更名“祥凤”)经八毁八建,至清中叶,已无实桥存。总计四次毁于火,三次遭兵灾,一次罹洪患。其中尤以三次火毁,及今谈史志叙述,犹能动人心魄,令人嗟惋不止!此桥经第四次毁后,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重新修建木石结构附着建筑物大桥,由当时延平府同知计宗道,向所属各县富户募集巨资建成。此桥奠基河底,垒石砌成十二三墩,架上大梁,再铺木板,上架构成八十四楹桥面房,屋顶高耸五阁楼式,翘檐飞甍,桥之南北两段门面藻饰加彩绘,修极壮丽。然而成桥仅历时四十八载,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先因洪水折一门楼,嗣促石匠修缮,石匠不慎遗火引燃,导致桥面建筑物全毁,所费数万巨资,一旦化为乌有。继以桥毁不便行人,经多次吁请后,于万历戊寅(1578年)再由俞令名序者发动民众重建。历三年时间,于万历辛巳(1581年)桥修成,比以前毁桥更具规模,加高三尺,加宽五尺,巾列市肆为集市,夜晚灯火辉煌,增添溪水风光。因“翔凤”寓飞腾之义,致桥难久存,乃更名“祥凤”,意取其吉祥,可惜风仍要飞,桥成仅五十二年,又罹一次大火,损失更为惨重。不仅桥面全毁,且因火初起时,桥中商店抢搬物资,闲人驻足观看,骤然风紧火焰突猛,通道被堵,人躲避不及被焚死三百余众,断躯焦耳充填桥下。几如《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情景,想当年其三百余众遭灾家属临场号哭情景,真是惨绝人寰。其后桥虽毁,架板能通,再难恢复旧貌。再一次见志载大火毁桥是在清康熙六年(1667年),尤为令人扼腕的是此桥在正月动工兴建,于巾秋夜庆桥修建落成时,肇火焚毁。由此得出教训,建桥除设计、制造技术外,须取用与火完全绝缘的材料方可。比如我国现存历经一千四百余年、李春建造的赵州桥,就是全用石板筑就的。祥风桥最后毁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为洪水冲坏,年久渐湮。迨笔者及见,唯存南北两端桥基和中央一墩屹立,其余墩基及石料留在河床,当浅水时,十里平流至此段必泛起急湍。桥毁后跨越一百七十余年,南北交通全资舟渡维系,争渡超载,覆舟溺人事故时有发生,且洪水特大时,不得不封渡,未免令人有隔河千里之感叹!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有军过境,摆渡缓不济急,军部急令架桥,地方当局责令县商会董其事。时任商会会长潘赓良与秘书林联璞等出力奔走,募商出资,征用船只,促员工漏夜架桥板成浮桥,横河列42只舢板,贯以粗棕绳,而棕绳承受不了大力,洪水大时,船板皆随水流漂走。后有国民革命军第39军、第56师驻沙,军长刘和鼎来视察.着令用粗铁链贯串,浮桥设专人管理,来往船只收取过桥费以取给。当年有陈毓增、王才妹等忠于职守,悉心尽力,及时维修,遇大洪水则开启浮桥,使附两岸,于是得以维护三十余载,至20世纪60年代建新大桥,完成浮桥的使命。
P54-56
沙县建县于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年),有1600多年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当丰富。2009年,按照省里和市里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的指示精神和要求,沙县启动“非遗”普查和保护工作。2012年,沙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加大“非遗”保护、整合和合理开发利用力度,做好“非遗”重要项目申报工作。在全社会的支持、配合下,至2017年年底,全县共发现、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17个大类、67个种类、1986个非遗线索,沙县小吃制作工艺、沙县肩头棚、沙县定光佛信俗、沙县罗岩太保信俗等项目成功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迎龙迎烛桥、游春牛、盖竹小腔戏、夏茂冬酒制作工艺、福袋刺绣工艺、华光天王庙会、七夕蒙学武等项目入选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夏茂舞鱼、食乌饭习俗、香龙制作工艺、打狮等一批项目被列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同时也为了让更多的人更加深入地认识沙县、了解沙县,2014年冬.沙县文体广电出版局策划编纂出版“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2015年春,“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编纂出版被提升为沙县人民政府文化建设工程重要项目之一,内容从三卷扩充为六卷。同时,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文成立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编纂委员会,由县文体广电出版局具体负责丛书的策划和编纂,编辑部设在县文化馆,随后确定丛书各卷主纂人员。
根据编纂工作的需要,2016年4月,丛书编委会邀请厦门李启宇(原沙县文化馆《沙县民间文学》编辑室负责人、1992年版《沙县志》主编、政协沙县委员会沙县文化历史丛书主编)参加丛书编纂工作。同年12月,李启宇被任命为“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总编审。
根据丛书文化传承的性质与功能,丛书编纂的指导方针定为“摸清家底,增补重点和缺漏”,即在摸清各分卷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对重点项目和缺漏项目进行再调查、再充实,甚至重新撰写,力求完整、准确地反映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状况。经研究,“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调整为七卷,分别为《沙县小吃大观》《沙县乡音口语》《沙县民间风俗》《沙县民间故事》《沙县民间歌谣》《沙县掌故史话》《沙县游艺技艺》。
《沙县小吃大观》——作为“中国小吃之乡”“中国小吃文化名城”,沙县对小吃行业给予特殊的关注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本卷成为丛书中篇幅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分卷,堪称沙县小吃的洋洋“大观”。书中对沙县小吃的源流探寻、经济人文背景、制作技艺、发展脉络、市场效应及影响等有着从宏观到微观的记述。这种记述是建立在编纂者对沙县小吃相关资料以及相关档案的大量掌握的基础上,建立在编纂者长期以来对沙县小吃的密切关注的基础上,不同于近年来颇为盛行的凭虚构、想象杜撰出的“传奇”。资料丰富而不胡编乱造、观点鲜明而不牵强附会是本卷恪守的编纂原则。当然,任何文字都不可能穷尽事物的本相,因而本卷的“大观”还可以做“大致观览”的解释。
《沙县乡音口语》是沙县有史以来第一部记载沙县方言的通俗读本。沙县方言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编修的《沙县志》第32篇《方言》。该篇由原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李如龙主持编写,采用严谨、准确的国际音标记音。但是,从《沙县志》出版20多年来各界人士的反映来看,即便是具备大学学历的读者,面对专业性极强、极少接触的国际音标,也只能摇头叹气。随着科学、社会的急速发展,随着普通话的广泛普及,沙县方言已经面临被遗忘的境地。语言是保存、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为了唤醒县人对于乡音的记忆,本卷尝试采用通俗的以汉字标注读音的办法,收录了2000条左右的沙县话常用词汇。本卷的编纂原则是“求特求全不求准”,即力求全面收录有沙县特色的方言词汇,不拘泥于准确注音,有“求准”意愿的读者可以参阅《沙县志》的《方言》篇。但此种做法纯属首创,加上时间有限,新词层出不穷,“求全”也只能做到尽力而为。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对本卷再做补充增订。本卷的沙县谚语、沙县方言谜语两个部分意在使读者增加一些阅读趣味。
《沙县民间风俗》是在查阅历代县志、参考《沙县文史资料》等地方文献的基础上,融入编纂者多年来对民间风俗的观察所积累的资料,编纂过程中还多次深入现场,力争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本卷编纂的原则之一是详地方特有的风情,略各地共有的习俗,力图准确记述具有沙县特色的民风民俗。
《沙县民间故事》与《沙县民间歌谣》可以说是沙县民间文学的精华本。沙县民间文学的采集、出版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又有编辑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和谚语“三套集成”之举。这两部分卷的编纂人员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动业余作者采集、整理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扩大了选编范围,并对入选篇目做了适当修订。依照体裁分类,故事类作品有传统民间故事和新故事之分,民间故事卷收录的故事以传统民间故事为主,为了彰显沙县老区的特色,同时收录若干革命故事,近年来创作的新故事一般不收录。民间歌谣卷中也收录了若干革命歌谣。
《沙县掌故史话》是在丛书编纂过程中从民间故事卷的传说部分剥离出来增设的,收录范围从历史人物传说扩大到地方建置沿革、街坊市井史话等。与民间故事大量采用合理的想像、夸张等艺术手法不同,本卷所载均非虚构,或出自典籍,或源自谱牒,或见诸实证。言必有据、下笔严谨是本卷的一大特点。
《沙县游艺技艺》是涉及行业最多的一卷。其中的民间游艺部分,是在历年来文化部门普查资料的基础上,对一些重点项目进行深入调查,力图写出特点,写出精华。生产技艺部分基本覆盖了沙县主要的传统产业。科学进步以及生产方式急促的更新换代使得许多传统生产技艺处于濒临绝迹、后继乏人的境地,也给生产技艺的调查带来极大的困难。编纂人员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想方设法寻找各类技艺的传承人,其中艰辛可想而知。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许多技艺传承人在介绍过程中,对一些祖传秘诀、特殊技法往往讳莫如深,使得相应的篇章在需要出彩时未能出彩,这是需要读者给予谅解的。
“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由李启宇统稿、审定;各卷主纂人员见各卷封面署名;张卿雄协助审阅《沙县民间风俗》《沙县掌故史话》,徐肇敏协助审阅《沙县民间风俗》《沙县乡音口语》,李泽曾协助审阅《沙县民间故事》。丛书照片由何一德、周正东、陆辅春、罗文津、江本健、吴光添、黄培林、黄长明、罗榕华、苏闽曙、沙县小吃同业公会等提供;插图由陈津龙、杨建安、连小妹、黄长明提供。丛书资料、图片来源多处,个别提供者无从考证,若有版权诉求,请与沙县文化馆联系。
本丛书是沙县地方志编纂之外又一重大文化工程,又是沙县“小吃节”即中国(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举办20周年纪念的献礼项目,全体策划、编著、编审人员深感责任重大。接受任务以来,孜孜于斯,如琢如磨,生怕有负重托。所幸的是,在中共沙县县委、沙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重视和领导下,在厦门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得见成果。
值此丛书面世之际,谨向为本丛书做出直接或间接贡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史工作者、业余作者及各方人士致以诚挚的感谢!由于编审者水平所限,丛书中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所难免,望各界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编委会
2017年7月
《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以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入推进文化建设。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优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提升沙县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这一纲要提出伊始,县文化部门就根据“全面深入推进文化建设”“提升沙县发展的文化软实力”的要求,提出编纂、出版“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计划。可喜的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这套精心编纂、印制精美的丛书如期出版。
“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进行了全面、完整、科学的记载,是我县文化软实力的一次重要展示,是我县文化建设的重大成果。参与这部丛书编纂的全体工作人员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我代表沙县人民政府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向所有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第一线的专、兼职工作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提升沙县文化软实力”部分把文化建设作为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质的重要措施,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挖掘和保护沙县文化、加强沙县文化宣传工作的三大任务。“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编纂出版,为落实沙县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开了个好头。
近年来,我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为了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要认真研究、探讨如何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民间活动、礼仪规范、文艺创作等各个方面,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文化建设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建设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深刻把握文化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文化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文化繁荣发展是衡量民生改善程度及社会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做好文化建设,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氛围和深厚土壤。
李泽曾、陈嘉星主编的《沙县掌故史话》主要讲述沙县从古至今流传的掌故史话,并配以相关插图,图文并茂,并对一些有名的、有特色的掌故进行重点讲述,对与其有关的历史名人进行介绍分析。本书在叙述中夹杂议论,进行总结,提升了书稿的层次。
李泽曾、陈嘉星主编的《沙县掌故史话》收录范围从历史人物传说扩大到地方建置沿革、街坊市井史话等。与民间故事大量采用合理的想像、夸张等艺术手法不同,本卷所载均非虚构,或出自典籍,或源自谱牒,或见诸实证。言必有据、下笔严谨是本卷的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