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路上的沉思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关宏志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飞絮集

2015年2月8日

圆章带来的思考

在海(境)外旅行时,发现了一个小的细节,官方的印章都是方形!这一点和我们有很大的区别。

回想一下,好像从前中国(大陆这边)政府的官印也都是方形,这一点甚至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也不知道是从何时起,政府的官印都变成圆形的了,一个圆圈,中间转圈的都是简化字,有的中间是一个五角星。

中国人很喜欢用官印,这一点和西方,甚至是日本以及我们的台湾地区都有所不同。其中原因,应该是和当下的社会的诚信有很大关系。因此,总能看到加盖红色圆童的文件,甚至已经无法区分大事小事了。

真是无法离开的官印。

每每看到加盖红色官印的文件时,很容易发现一个问题:宫印难盖得端端正正。

其实,我自己也曾经遇到类似的问题,尽管努力试图将圆章端端正正地加盖在文件上面,但是,总是无法正确地判断圆章内文字所处的角度,因而无法保证端正。

因此,我们经常看到的景象就是,原本庄重的圆章,被歪歪扭扭地加盖在那里,很是扎眼。更有甚者,有些时候,圆章甚至被上下颠倒、随随便便地加盖纸上,实在是有失体统。

实在不知道当代宫印一定要用圆形的道理。既然是官印,就一定要庄重、严肃、大方。由人来操纵的圆章,很难做到那种端正,而歪歪扭扭地加盖,无论如何也体现不了权力的庄重、严肃、大方和体统。

政府一定要讲体统,一定要庄重。代表政权的印章就一定要盖正。

官印的端正与否,实在体现了很多很多东西,是不可以一笑了之的。

输在了起跑线上

这些年,有一句很能忽悠家长的话,叫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充满了实用主义色彩的话不知道打动了多少家长的心。家长除了被‘‘忽悠’’走了无数的“银子”之外,还亲手把自己的孩子断送在了“起跑线上”.

不过,这句话放在另外一个地方似乎更加合适,那就是政府的效率上面。

不知道从何时起,中国政府的设备采购,进入“政府采购”的程序,被纳入了统一管理。从杜绝物资采购中的腐败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一件好事。

然而,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

由于可以采购的物资设备只能是从规定的厂家和目录中选取,在激烈竞争的当下,那些目录中的设备的型号、性能根本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往往远远落后于时代。于是乎,政府采购成了陈旧设备的倾销场。我们不妨打一个比方来形容这件事:在飞机大炮的年代,通过政府采购得到的设备,往往只有有小米加步枪了。用这样的装备,要敌过飞机大炮,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因此,我们说政府采购让国人输在了起跑线上一点也不为过。

这种局面不需要改变吗?

大院强化了“老死不相往来”

当下,我国城市遇到了严重的交通问题。议论起交通问题,人们总是在想尽各种方法来疏通道路,各种横亘在通衢大道中间或者尽头的大院就显得分外扎眼。

说起来大院的形成,和中国的历史文化不无关系。君不见,那高高大大、浑厚敦实的紫禁城围墙,就是这种文化的写照。

这种文化,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新建的住宅小区。即使是在小区内部,有时也是各种有形无形的围墙阻断道路,将人们分隔开来。

我们有句古话,“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说的是人们缺乏沟通和相互关心。这种状态从相安无事的角度来看,似乎是件好事,但是正是由于社会缺乏沟通,文化、信息就无法流通,从而产生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

大院,更是阻断了院里院外的联系,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甚至社会的情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以大院为单位,这更是增加了社会之间的隔阂。

要促进交通建设,增进社会之间的沟通,就需要人的内心开放起来,就需要开放大院。

……

P8-11

目录

第一篇  有些故事是讲给我们自己的

有些故事是讲给我们自己的

一个关于非洲的故事

飞絮集

为什么有人喜欢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从《泰坦尼克号》看美欧文化冲突

从人和动物的区别谈起

统一中国! 

从“从众效应”谈起

困惑的海豹

众目睽睽之下我们遗漏了什么? 

我们应该活在哪里?

说不尽的安全带

关于“用”的思考

纳贤三日

关于“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的座谈会记录

回归与预测

智慧劣币的自我放逐

那一轻声的呼唤一《眷村记忆》读后感

因为你请来的就是这样的人

写在屠呦呦获得诺奖时

关于专车的碎片

智能交通?智谁?  

一切都来得太快(代序)

抱着扫帚睡觉的智慧

第二篇 旅行散记

2015年日本之行点滴之一:唤起记忆的电话

2015年日本之行点滴之二:难忘的误会

2015年日本之行点滴之三:种瓜得瓜

2015年日本之行点滴之四:使者

发现山西之一:引子

发现山西之二:漫漫云冈路

发现山西之三:三个大同的剪影

发现山西之四:巍巍恒山

发现山西之五:木塔在应县

发现山西之六:又见晋王祠

发现山西之七:汾河迷宫路

发现山西之八:阎府

发现山西之九:山西人的故事

2015年德国浮光掠影之一:飞行在白昼中

2015年德国浮光掠影之二:长长的菩提树下大街

2015年德国浮光掠影之三:柏林有堵柏林墙

2015年德国浮光掠影之四:洪堡和他的大学

2015年德国浮光掠影之五:勃兰登堡门

2015年德国浮光掠影之六: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

2015年德国浮光掠影之七:神话破灭

2015年德国浮光掠影之八:心灵交流的晚餐

2015年德国浮光掠影之九:触摸德国的工程技术

2015年德国浮光掠影之十:交通管理中心

201 5年德国浮光掠影之十一:海德堡

2015年德国浮光掠影之十二:关于慕尼黑记忆

2015年德国浮光掠影之十三:电脑失而复得记

201 5年德国浮光掠影之十四:拾遗

第三篇  生活偶得

2015年春节偶感

又是一年毕业季

关于自由的即景

夏日夜晚的声音

三株荷

说洗车者

自我介绍的联想 

“你干吗不把车停到这儿啊?”

电话的故事

序言

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激荡和经历了太久的贫困之后, “脱贫致富”成了许多人比什么都迫切的任务和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天经地义的追求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人们的生活进入了现代节奏。好像是在配合着出行方式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低头玩手机、边走边打电话、行色匆匆成了这个时代街景的剪影。人们开始来不及写字、来不及说话,甚至来不及吃饭和睡觉,就更不要说停下来手里的事情,细细地思考一下什么了。

作家毕淑敏曾写下过这样一段关于印第安人的、耐人寻味的文字:

据说古老的印第安人有个习惯,当他们的身体移动得太快的时候,会停下脚步,安营扎寨,耐心等待自己的灵魂前来追赶。……总之,人不能一味地走下去,要驻扎在行程的空隙中,和灵魂会合。灵魂似乎是个身负重担或者手脚不利落的弱者,慢吞吞地经常掉队。你走得快了,它就跟不上趟儿。我觉得此说法最具意义的部分,是证明在旅行中,我们的身体和灵魂是不同步的,是分离分裂的。而一次绝佳的旅行,自然是身体和灵魂高度协调一致,生死相依。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印第安人意识到了灵魂的存在,也意识到了灵魂可能会离开自己身体,还意识到了弄不好灵魂是会被丢失的,而灵魂是不可以丢失的。

不同的文化对灵魂及其意义有不同的认识,我们的文化也从很早就认为有灵魂的存在。记得半坡村遗址就曾经发现过开有一个小洞的、用于安葬人的瓦罐,那个瓦罐上的小洞据传就是用以灵魂出入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的文化对灵魂的理解。如果说一个人“丢了魂”,或者“没有灵魂”,就意味着他终日浑浑噩噩,形同行尸走肉。印第安人那么顾及自己的灵魂,估计灵魂对他们的重要性和我们差不多。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自己需要某种除了物质以外的东西,开始寻找那些能够让自己安心的东西。于是人们开始通过交流、阅读、独处及思考去寻找它、发现它,上面那段关于印第安人的文字倒是给了我们许多启发。

有人形象地把人生比作是一次旅行。人,只要活着,就永远是在路上。人不能没有灵魂,行走在路上也不能不携带上自己的灵魂。尽管人也会有灵魂出窍的时候,但是,如果不想让自己浑浑噩噩地活在世上,就需要让灵魂经常附着在自己的体内。

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包括交通问题在内的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都会归结为社会文化和文明的进步上。人们很容易想到,人越是文明就越会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和其他社会规则,尊重自己的生命。因此,要想不断改善我们的社会环境,让更多的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社会规则,自觉维护社会秩序,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普遍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社会文明的进步, “复兴梦想”必定会大打折扣。

当年胡适先生曾经呼吁学者们拿起笔来写自己,并且率先垂范为他自己的家族立传。胡适先生的这些举动绝非是为了标榜自己,绝非是为了标榜毫无可标榜的家庭。因为,在胡适先生笔下的他父辈的家庭.在那个时代中国社会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胡适先生是试图通过学者们的共同努力,记录那个时代,把他们身上凝聚的中国文化彰显出来。胡适先生努力了 那个时代的许多大家也努力了。于是,我们便有了那个时代中国文化的残片,通过这些残片,我们就能像一个拼图游戏那样,拼凑出那个时代的文明,从而也就有了了解我们这个时代文明由来的线索。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我们每一个人都注定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文化的承载者,我们无法避免后人从我们身上寻找文化的残片,去寻找他们那个时代文化的由来。我们当然不希望我们的文明再次出现断裂,后人也不可能再从我们的随葬品中去挖掘、拼凑我们这个时代,这就需要我们将这个时代的文化彰显出来,让我们的后人去轻易地找到它们。

自从手机里安装了一个叫做“微信”的软件之后.我便被拉入了各种各样的“群”里,不算自己后来悄悄退出的,也有十好几个。而在其中停留较多的,是一个由一群学贯中西的人所组成的群。在这个群里,相当一部分人是出身中国的名门大学,如今活跃在海内外的科技精英和思想领袖,其中更是不乏执世界交通理论牛耳的大家,和这样的一群人讨论问题,自然有了无限提升自己的空间。

要参与讨论,自然不能信口开河,于是便会事先将所思所想草拟成文,然后贴到群里,供大家批评指正。在2015年初的一段时间里,我陆续发表了一些帖子,没想到,这些饭后茶余的拙作,特别是一些以交通文化为主题的帖子竟然引来了不少“围观”和热议,大家的真知灼见着实让我深受启发,获益匪浅,更多的则是大家的热情鼓励。更有一些热情的同仁鼓励我将那些帖子编辑成册,正式出版,以供他们的学生阅读。

这些热情鼓励和鞭策,让我看到了大家的理解和宽容,也给了我将那些小文整理成册呈现给大家的勇气。本书收集了我在2015年内写下的小文章,回望这些随性写下的文字,多少有些欣喜,它们可能都是我在等待灵魂追赶上我的身体时的状况。不过,要说拿出来示人,心中难免忐忑不安,凭借闻过则喜的勇气,想到会有人为我批评指正,也就让我安心了许多。

在此,我要真诚感谢COTA群里的各位同仁,是他们的观点和互动,给了我不断成文的灵感,他们的鼓励是我付梓记录的动力源泉;我还要感谢人民交通出版社的刘永超先生和李晴女士为本书编辑出版所付出的努力。

关宏志

2017年3月20日

于北京

内容推荐

《路上的沉思》是作者关宏志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随笔集,包括交通文化、旅行散记和生活偶得三篇,收录了作者2015年以来的60篇文章,语言朴实、隽永,记述了一个“交通人”对交通、对文化、对教育、对生活的所思所想,可读性较强。可供包括交通从业者在内的一般大众阅读。

编辑推荐

《路上的沉思》是作者关宏志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随笔集,分为三篇,收录了《有些故事是讲给我们自己的》《一个关于非洲的故事》《从人和动物的区别谈起》《从“从众效应”谈起》《困惑的海豹》《关于“用”的思考》《纳贤三曰》《回归与预测》等随笔作品。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7: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