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透过窗棂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元邦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大自然总会触发我们的情感,有时会让人喜,也会让人悲,有时会让人豪放,有时又会让人烦躁的心复归平静。

陈元邦著的《透过窗棂》是一本关于大自然的散文集。作者细细回忆了儿时的家乡美景,上山下乡时在农村的点滴回忆,以及人生中的所到之处,通过自然景致感怀人生,或透露出暖暖的思乡情怀,或品味民族的经典文化,或放眼世界的角落。语言质朴细腻,充满温情。

内容推荐

陈元邦著的《透过窗棂》,主题是“用情讴歌大自然”,作者文笔细腻,描述了人生中记忆深刻的美景,并配有作者亲自拍摄的摄影作品,是一本唯美的散文读本。

目录

挖笋

白米粿

围炉

拉“驴”

农耕时代的大米

甜甜仙草蜜

秘地

农家的流水席

酒香

田趣

垒房

洗淀粉

农家的早餐

牧牛

炼山

村里的工匠

山中的野果

山里,没有龙舟

大山里,有一条条山涧

我的琅岐之行

琅岐遐思

贵安的晨

淮安头的落日

坊巷的榕树福州的榕树

城市边上的鼓岭

(云顶)秀色

逛石市

雄江小镇

体验农家生活

花素香袭人

永泰李花开

嵩口镇素描

金鸡山,观景揽城的佳处

延福门小水门

棠溪印象

杉洋,休闲好去处

造访际头,感受农耕文化

上杭古田,荷花别样美

悠久的历史,静谧的山村——三明莘口龙安村走笔

朱熹故里尤溪三题

游武夷

民居与村落杂谈

吉安随记

赏湖

在兰州的黄河边

荷池 荷塘

晨赏未名湖

我对江河思

心中的夕阳

可爱的小精灵

旅行的感想

透过窗棂

观景

台风(潭美)将来时

台风来临前的天际

访美笔记

透过窗棂看风景(代跋)

试读章节

餐桌上摆着一碗刚刚出锅的笋,热汽腾腾,吊足我的胃口。进入冬季,笋成了餐桌上的佳肴。第二年清明时回到南平,妻子总是叮嘱,带些笋回来。清明之后,毛竹的笋季也就结束了。

对笋的兴趣,不止于笋清脆甘甜的味道。而是嚼着笋片,眼里就会浮现满山的翠竹,从高远处俯视竹林,一片青翠。竹林一个山峦挨着一个山峦,连绵起伏,蔚为壮观,有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微风起时,竹叶轻拂,宛若泛着涟漪;风狂着,竹林呼啸,有如大海惊涛。走进竹林,你会发现,竹林的景致远美过其他树林。走在树林之中,杂草丛生,而竹林看上去却清爽许多,没有丛生的杂草,只见根根竹子,人的视野可以透过竹子问的空隙,看得更远。随意仰望一根竹子,挺拔向上,竹叶婀娜,竹子的末梢谦卑地躬下身子。竹林与其他树林的这种差别,曾经让我感到疑惑。后来,我明白了,是人们挖笋使然,从冬到舂的挖笋,无异于对竹林进行了一次松土。

插队时,挖笋是一项重要的农事。秋收之后,田地里的农事忙完,村民们又将目光转向大山深处的竹海,扛着锄头走进竹林,开始挖笋。有一次,我与村民们一道进山挖笋,进了竹海,我一头雾水,这哪里有笋的影迹啊?只能是满山胡乱寻找,到处乱挖。一天下来,劲没有少使,锄头也没有停歇,可是却颗粒无收,同行的村民却收获颇丰,让我心里十分的沮丧。村民大方,大伙儿把挖到的笋分了一些给我,砍下一根竹枝把这些笋串起,沐着夕阳荷锄归。过了几日,再一次与村民进山挖笋。这一次,在开挖前,村民教我挖笋的要领;首先看看竹子的长势,竹根一般长在竹叶比较旺的那一边。我抬头望着竹尖,竹叶的长势确实有些差异,每根竹子总有一边长得比另一边旺。其次,循着竹叶旺的方向找到竹根,再循着竹根方向,扒开覆盖在地面上的杂草落枝,发现地面有隆起的裂缝,慢慢地往下挖。村民给我讲述这些要领之后,让我单独到一片竹林去。我按照要领,先确定的竹子的长势,再循着竹根慢慢找去,终于找到了一个隆起的裂缝,用锄头扒开地面上的土层,看到了深藏土层中的笋尖。我心生喜悦,劲也从喜中来,谁知用力过猛,好不容易发现的笋却挖断了,一下子心情又变得糟糕。村民看了之后,把我唤了过去,现场示范。原来,发现了笋之后,必须沿着笋的边缘小心翼翼地扒开土层,直至竹根,这时会看到一颗笋长在竹根上,笋与根的连接处,其实也只有拇指般大,用柴刀砍下笋根,一颗完好的笋就收入囊中了。这一天,我终于有了些收获,当然,与村民们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

之后,又多次地荷锄走进竹林,随着次数的增多,收获渐丰。同行的村民告诉我,冬笋不成竹,冬笋不挖去,也将胎死土中。

P3-5

序言

小时候,学校组织郊游,同学们走向郊处,或是在溪畔,望着潺潺溪流,光着脚丫,戏着水,捉着鱼,或在瀑布旁,欣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景致,或立于山峰,观山峦起伏,沐浴清风,心旷神怡。放假时,与伙伴们无拘无束地满山遍野地跑着、乐着,捉蜻蜓、捕蝴蝶。在溪流边看小鱼畅游,听着蛙声鸣叫;在林子里捉迷藏,最爱将捉到的萤火虫放进小小的瓶子里,夜晚,躺在床上,看着萤火虫子闪闪发着光亮,好似梦想在放飞。那时候,只知道到大自然去,好玩!在那儿可以找到快乐。现在看到原野,看到在原野嬉戏玩耍的孩子,总会心生羡慕,恋起童真与童趣。

物资匮乏的年代,在大自然中寻觅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种东西,渐渐地知道大自然中的物质多么丰富。记得有一回,哥哥对我说,“去吧!跟我一起去砍柴”。那时还小,也不知道砍柴是咋回事儿,就是觉得好玩,愉快地答应了。跟着哥哥向着大山走去,走了一程又一程,不时地问,到了吗?哥哥总是回答,还早呢,我的心情也从兴奋变得有些低落。那一次,扛回了一根木头,周末时,父亲领着我锄草炼山种地瓜,母亲领着我们穿行在芦苇丛中伐芦苇。清明时节,姐姐领着我到郊外采摘小黄花,用它来制作清明粿。后来上山下乡,我成了一名知青,生活在农村,在那些年里,以山为伴,与田为伍,山中的笋、树上的果、溪边的草、林下的菇……这些山珍,还有田里的泥鳅与螺,溪中的鱼与虾……都成了我的目标。那时,真不担心餐桌上缺少菜肴,有时米已经下锅,还不知菜在何处。拎起一把锄头,到菜地里随便找一处用于浇菜的小潭,用锄头挖一条小沟,把上游的水流导开,淘尽潭中的水,捉到的泥鳅、拾起的螺,足够配上一餐饭。留在记忆深处的多是在大自然中劳作的情景,至于山间景色,没有深刻的印象。是山中无景吗?不是的,山中美景依旧只是心不在,景也就不在了,虽无心赏景,但劳动的幕幕不时地浮现在眼前,劳作虽然很苦很累,但苦中有乐,最珍惜的是亲情之乐,现在家人忆起这些,都恋着那段生活,每个时节,看着市场上卖的瓜果,就会想起现在山野中有哪些野果已经成熟,舌尖就会泛起野果酸酸的味道。

大自然不仅可以给人以物质享受,更可以给人们以精神享受,走进名山,行在大川,虽同是名山,同是大川,但各有风姿,立于大山之巅,心有“一览众山小”的豪放:处于深峡之中,仰面可感山崖之峻峭,临于大漠,苍凉之感浊然而生,观古城老村$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冲击心怀,面朝大

海,听涛拍岸,任浪翻卷,透过舷窗,可知天际之绚烂,大自然景色,虽是同处一处,然四时之景不同,这景致,是春、夏、秋、冬,是晨阳,是落日,是阳光,是风雨的调和结果。我喜欢选择黄昏时分乘坐飞机,因为可以欣赏到黄昏时的天际美景,透过舷窗看到的景色没有一次重复。还记得有一次,在一条通往县城的山道上见到云雾,想停下车子好好地领略一番。司机说。以后吧,之后,多少次在同一时间走过这条山道,却再也没能领略到这番景色。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说明同是游乐,其“乐”亦不同。有人只是为了暂时逃避城市的喧嚣,呼吸清新空气,放松心情,在大自然中修养身心,而有的则不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大自然不仅利于养身,还能陶冶情操,烦了,到山野中走走,感受“采菊东篱下”的那种意境,领略“霜叶红于二月花”那种景致,会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感受到宁静,忘却心中的烦恼,有的人在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的同时,也能从大自然中得到许多启迪。时常去登山。看到一些人喜欢走捷径。这捷径。往往路比较崎岖。有的人走得很顺利。有的人却举步维艰,最终不得不折回,看到这一幕,我体会到,要想走捷径,就要涵养实力,山水之灵气、秀气$,可养性、可怡情。

大自然给了我们美的享受,赋予了我们灵感,激发了我们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大自然之美,不止于自然风光,还在于大自然承载着文化,名山之所以为名山,不仅仅因为山的秀美,还因为大自然中有文化,有文人墨客留下的摩崖石刻,有如敦煌莫高窟一般的壁画,有了文化积淀的山,添了山的涵养;有了文化滋养的川,添了川的传奇。这山这川有如秀外慧中的女子,总是让人眷念,让人有投入大自然怀抱的冲动,用眼去欣赏,用耳去聆听,用心去感悟,用情去讴歌。

大自然总会触发我们的情感,有时会让人喜,也会让人悲,有时会让人豪情万丈,有时又会让人烦躁的心复归平静。大自然可以让人触景生情,人也可以寄情于景,因此,人们用“坚岩磐石”来形容意志之坚定,用“泪如雨下”形容伤悲,用“气势如虹”“气吞山河”比喻人气势之盛,用“如雷贯耳”说明事物的知名度,用“冷若冰霜”形容一个的态度的冷漠,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大自然给了人们不竭灵感,人们巧用大自然的万千气象,表达自己的情感,丰富了中国文化,人们行走山水湖海,写景抒情,留下了一篇篇佳文,让人读了这些散文被景所迷,为情所动。

大自然宽广博大,气象万千,用眼是不可能将所有的景尽收眼底的,我们的瞳孔就如窗棂,透过窗棂,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景色,把这一幅幅图景印在我们的脑海,久久地回放,久久地品味,品味中,总会品出新的味道。

在大自然中,捡拾着,采撷着,捡拾着大自然的美丽,也采撷着自己的心情。捡拾的也许只是一片片树叶,采撷的也许只是一朵小花,但将她们放在一起,也许可以成为一幅图卷,人文的、自然的,或是将之融合一起的。

后记

在行走间观察自然、体察人文,眼瞳如同一扇扇窗棂,尽管有一览无余的奢望,却还是不能尽览,似乎只收获些“碎片”。写作就是这样,随着自己的心情和理解,梳理这些透过窗棂看到的“碎片”,付诸文字,让人在你的文字中去感受自然,感受你的思绪流动。

每一次的写作都如同品茗。慢慢地品,把味留在舌尖,再慢慢地细腻地写出自己感觉到的那种味,越是自己的,才越是大家的。

写散文要有品茗的心境,读散文也要有品茗的心境,写的人想方设法写出味,读的人按途索骥读出味。我知道,写出的味与读出的味可能不尽相同,没关系,有味就好。

写散文如描写山涧清流,水穿林间,遇石而绕,遇缝而穿,遇崖成瀑,瀑下成潭,可见鱼虾潜底,涧畔小花轻摇;林悠悠,水悠悠,声亦悠悠。居山涧之间,溯望可知泉出岩隙,细流成溪;顺视可感水汇江河,奔腾向海。

清泉,流淌着,流到了心田……

我更愿意把散文写得像山涧中的清流,如绕在山峦间的淡淡薄雾,似山村农舍升腾着的那缕炊烟。

我静静地站在窗边,怀着对大自然的爱,从容地看山川、览景物、品人文,心疏朗了,流淌出的文字也是疏朗的……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5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