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学记》前一部分“牛津岁月”记述蒋鹏举2004年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博士后,六年时间在英国名校刻苦学习的经历。后一部分“英国印象”记述其子蒋天元2014年随母亲赴英国读小学的有趣生活。“后记”中母亲就父子二人先后留学国外而细细讲述作为妻子和母亲的感悟。书稿前后相映成趣,语言生动活泼,父亲积极求学问,儿子天然交朋友,母亲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均汩汩流淌于笔下,可供普通读者阅读。
| 书名 | 英国留学记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蒋鹏举//蒋天元 |
| 出版社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英国留学记》前一部分“牛津岁月”记述蒋鹏举2004年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博士后,六年时间在英国名校刻苦学习的经历。后一部分“英国印象”记述其子蒋天元2014年随母亲赴英国读小学的有趣生活。“后记”中母亲就父子二人先后留学国外而细细讲述作为妻子和母亲的感悟。书稿前后相映成趣,语言生动活泼,父亲积极求学问,儿子天然交朋友,母亲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均汩汩流淌于笔下,可供普通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英国留学记》是蒋鹏举和蒋天元父子两人在英国先后两段留学的经历,全书分为两部分《牛津岁月》和《英国印象》。前半部分“牛津岁月”,由父亲蒋鹏举根据回忆,以当事人的角度系统地讲述了在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做博士和博士后近六年里的所见所闻,涉及学习、生活、家庭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提到了许多关于牛津和牛津大学国内其它文章很少说起的细节,反映出留学生涯丰富和艰辛。后半部分“英国印象”选自儿子蒋天元2014年随母亲赴英国的做访问学者期间上英国小学的部分留学日记,涵盖了学习、生活、旅游的各种见闻。最后,母亲在后记中分别回应了父子两段留学经历,并讲述了作为妻子和母亲对家人留学的深切感触。 目录 第一编 牛津岁月 选择英国 预备出发 约翰之门 独立学院 怪话连篇 黑暗料理(上) 黑暗料理(下) 搬东搬西(上) 搬东搬西(下) 生化楼变 国际小组 啤酒怪兽 组会报告 圣诞快乐 毕业答辩(上) 毕业答辩(下) 会师牛津 小插班生 牛剑情仇 回国之路 第二编 英国印象 我们的村庄 我的小学 上学第一天 一个人的日子 足球比赛 学游泳 看火车 汽车模型 马戏团来了 喂鸭子 意外发现“钻石” 坐着地铁转伦敦 巴斯之旅 登陆怀特岛 泰晤士河畔亨利小镇 心惊肉跳的旅程 行走苏格兰 难忘的爱丁堡电车 跋 后记 试读章节 选择英国 小时候,做过许多梦,上大学当然也是其中一个,想得最多最美的是与儿时的小伙伴一起在家门口上大学,印象中从来没有梦过要出国求学。20世纪80年代外公曾经出差去过英国,带回一些软糖和飞机上发的餐具。我拿在手上舍不得用,当时就希望将来工作一定好好干,争取也有机会出国看看,顺道捎回很多很多的软糖留着慢慢享用。 本科毕业开始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出国留学的机会开始明确起来。本来想随大流去美国的,不过师姐去美国交流签证办了四次才搞定,再加上美国的硕士研究生学制长,为了尽快找份工作养家糊口,思前想后还是觉得去美国似有不妥。英国给我的印象大多来自狄更斯的小说、莎士比亚的戏剧、1840年前后的影视作品、我在南京大学的导师郭子建教授的英国留学经历等,其中有意思的东西不算少,文化、教育和短学制都相当诱人,最终我下定决心选择了英国。 我原本的理想去处是南安普顿大学、伦敦大学、爱丁堡大学之类的地方,只是那时候牛津和剑桥这些学校还比较淳朴,申请完全免费,撞大运也是要去撞一下的。据说后来他们学精明了,不仅报名收钱,更为恶劣的是同时申请不同的系还要另外交钱,不知是否是因为像我这样同一份材料到处乱投的人多到实在无法忍受。 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我虽然都投了简历,但没有抱太大希望,因为英语雅思考试就没有达到分数要求,最低要7分,很多系科甚至要7.5分以上,而我只得了6.5分,已经尽力了。意外的是,我非常仁义的导师牛津生化系的伊恩院士不知道是不是那时正好想找个平衡实验室性别和国别的亚裔小子,很快表示了收留我的兴趣。在电话面试中,生化系的研究生工作主管玛丽直接戳到我的痛点,问我能不能再考一次雅思。我说不行啊,一没钱,二没时间。我反问了一句:奖学金有么?没钱我来不了。然后,电话那头的玛丽果断表示,显然你听懂我们的英语了,那就别再考了。从此,我得出一个结论:英国人并不古板,还是可以讨价还价的。 预备出发 出国前最远去过北京的我,想着第一次去那么远的地方,内心满是激动和紧张。出国准备实际上很繁琐,主要是奖学金、签证、体检证明、住宿、行李、换外汇等等,家里从没有人经历过,所以各种焦虑困扰着我。 首要的当然是奖学金,去英国大约属于“旁门左道”,可以请教的人几乎没有。英国的奖学金体制与美国的完全不同,名目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规则复杂,而且需要考虑组合的问题。幸运的是经过了数月的煎熬,奖学金最终还是搞定了。我拿的是牛津大学的克拉伦登奖学金(Clarendon Fund Scholarships),这名字听起来就很像在中国声名远播的“克莱登大学”(或许就是钱锺书先生借用了牛津这个名词吧),实际出资人其实是大学出版社,全奖包括所有的学费和基本生活费。不枉我当年买了很多本牛津英语词典,虽然第一本好像是在南京湖南路口省外文书店淘的没有版权的影印本。另外,经推荐,我争取到了海外研究生奖学金(Overseas Research Student Award),补足了英国海外学生和本土学生的高额学费差,这部分直接给了学校,学校用省下的钱支持其他学生。这种奖学金更像是英国人喜欢说的荣誉和尊严。曾留学英国的南京大学有机化学系潘毅教授来牛津大学看望我们的时候明确指出,这应该就是“庚子赔款”。其实这并没有直接的依据,或许意思差不多。 P3-5 后记 《牛津岁月》初稿由蒋鹏举完成于2016年5月至8月。《英国印象》选自蒋天元2014年在英国二度留学期间的部分日记。《牛津岁月》和《英国印象》的大部分内容曾于2016年5月至9月连载于微信公众号“紫弦琴”和新浪微博“路人J蒋鹏举”。大部分图片由作者拍摄,少量图片来自互联网公开资料。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