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
慕容彦超见此情景终于知道自己错了,再也不敢叫嚣着强攻了,悄悄地到一边猫着去了。刘知远只好鸣金收兵,停止攻城,继续实施围困策略。
公元947年十一月底,经过三个月的围困,魏州城内终于粮草断绝,人马没吃没喝,饿死的士兵和战马占到了总数的七八成,剩下的也都已经皮包骨头,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饥饿这种东西任何生物都扛不住,一旦饿到极点,人也会发疯。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杜重威走投无路,再次选择投降。
对于投降后的杜重威,在一般人看来,即使不砍头也要打人大牢。刘知远刚刚坐天下,为了稳住局面,后汉朝廷仍然保持了极大的克制,留下杜重威一条命,而且还将其封为太傅兼中书令、楚国公,但实职权力全部剥夺。
杜重威的命保住了,可是需要破财消灾。
在郭威建议下,后汉把杜重威家的钱财全部抄没,赏赐分配给了军队。杜重威十几年来搜刮军饷和民财十分有本事,他家富可敌国毫不夸张。这笔钱财对于穷得叮当响的朝廷来说,可谓是久旱逢甘露。
失势之后的杜重威虽然保住了性命,可丧失了钱财。不仅破了财,老杜还丧失了面子。他就像过街的老鼠,只要出现在世人面前,老百姓呼啦啦围上来,向他投石块、鸡蛋、沙子,唾弃谩骂指责铺天盖地而来。老杜沦为了毫无社会地位和尊严人格的“高官显贵”,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老杜心里懊悔,每当此刻他就想还不如死了算了。可是他又缺乏自杀的勇气。
即便魏州城被汉军攻下,可高行周迟迟不愿意人驻做天雄节度使。原因是他和慕容彦超的嫌隙已经很深,而慕容彦超接替杜重威做了归德节度使,封地在魏州以南不远的澶州。为避免横生枝节,谨慎低调的高行周不想和慕容彦超做邻居。最后,朝廷从安定团结出发,把忠武节度使史弘肇从徐州调来澶州任归德节度使兼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把皇太弟刘信调往徐州任忠武节度使兼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把慕容彦超调往郓州任天平节度使并加同平章事待遇。
杜重威魏州之乱历经三个多月终于平定。
和杜重威一样做贼心虚的还大有人在。
一旦做贼,从良很难啊。
赵延寿的儿子晋昌节度使赵匡赞虽然得到了后汉刘知远的优容,可总觉得心里不踏实。特别是有个如此有名头的“汉奸爸爸”,家庭出身很不清白。赵匡赞惶惶之际,选择了暗中勾结蜀国,希望能够靠外援以白保。
刘知远在对待赵匡赞的问题上,采取了另外一套策略。自后晋以来,中原离丧,西部藩镇陆续脱离中原统治投靠了蜀国,这对中原朝廷是个极大的威胁。如果像对待杜重威一样讨伐赵匡赞,那么很可能会立即逼反了赵匡赞以及其他藩镇,或者会引来蜀国的大举入侵。 因此,汉高祖刘知远很慎重。
凑巧的是,地处西北的回鹘早已衰落,为了制衡契丹的压迫,回鹘不远千里向中原朝廷进贡示好,寻求结盟。可是回鹘的使者贡品都被横在中间的西夏党项阻挡掠夺了去。
公元947年十月隆冬,刘知远派出了右卫大将军王景崇率领禁军三千人出师西北,去扫荡党项等为非作乱的部落。
王景崇临行前,刘知远秘密向他交代,在巡逻西北边防的时候,注意观察赵匡赞的动向。如果他放弃投蜀,乖乖入朝,则罢了,如果他一意孤行,你可以便宜行事。何谓便宜行事?就是看着办,全权处理,可以招抚、讨伐,甚至要他的命。
后来,在做从汉、投蜀、自立等选择题时,赵匡赞经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迟迟犹豫未决。此时的蜀国认为大展身手,甚至一统天下的机会来了,乐呵呵地派来了接应军队。没想到,无论是赵匡赞还是蜀军,都是豆腐渣,被王景崇率领的凤翔、陇、邠、泾、鄘、坊等州城的汉军,打得一败涂地。王景崇很顺利地就收服了晋昌藩镇。
后汉之所以能够顺利收降杜重威等契丹降将及沦陷藩镇,主要原因是契丹无心恋战,仓促撤军北去。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