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诗
客有自号茧庐者,自京寄其友人《游仙诗》四章,隐寓人海近日轶事颇多,诗云:“闻道仙人豢凤凰,霓旌羽盖到披香。麻姑昨夜扬尘劫,玉女凌晨学晓妆。太乙金丹容许借,上清真诰竞无方。人间举案称名德,不是梁鸿是孟光。”“素娥青女笑逡巡,第一仙人已嫁人。星汉南通樵药路,云霞东起落花津。刘家鸡犬承香案,孟女蛾眉侍帨巾。紫府听歌新妇艳,羹汤未必异凡尘。”“往来弱水不乘槎,徼幸梁清笑语哗。归路已迷青琐闼,随班犹护白鸾车。鳌山徒侣开琼宴,南海圣人礼玉华。身是玄君墀下吏,却教误人法王家。”“新拜蓬莱副命卿,飙车风毂隔宵迎。虞渊势涸痴龙蛰,月府修成玉兔行。赤壁江山容款段,碧甍宫殿树干旌。本来婢学夫人易,难得瑶池驻右英。”四诗风格在拂水、鹿樵间,然迷离惝倪,颇若神龙之见首不见尾。比细案之,乃觉字字俱有脉络可寻。京师癸、甲之交佚史,几搜罗无遗。
摩西遗词
摩西先生博学寡俦,自释道经藏,欧墨科学,以及神秘奇异之籍,无不纵观。美儒密齐迩氏邃理化学,与先生共事久,聆其绪论,敬服甚至,与人言,辄称先生为“人类中之百科全书”,然先生雅不欲以科学自鸣,生平肆力于诗词,著述綦富。早岁不自收拾,故四十以前所作,散佚甚多。壬子夏秋间,自订生平著述,成两巨帙,然先生既愤世嫉俗者久,举恒佗傺无聊,是冬忽遘狂疾,于癸丑秋九月,卒于虞山故里。哲人云萎,殊可悲也。忆其《壬子元夜和龙尾孙君希孟字韵调寄西子妆慢》云:“烽照凤城,警传鹤市,说甚青红儿女。人间昨逗一分春,几销磨、雪酸霜苦。团栾盼汝。怎第一、良宵已误。好山河,尚隔颇黎影,朦胧如许。蓬壶路。浪打鳌山,未许飙轮渡。暗尘随马满铜街,早变尽、春人衣素。霓裳破处。唱不就、观灯十五。旧清晖、荡作娇云万缕。”前调《壬子花朝迭前韵》云:“元日乍喧,信风忽峭,恼杀寻盟邻女。中山一醉不成春,更谁怜、万红心苦。春原眷汝。纵受尽、蜂欺蝶误。又黄鹂,隔树惊人睡,魂消何许。金阊路。水泛桃花,渐断兰桡渡。几家空绣踏青鞋,只冷伴、三秋纨素。浮云处处。恐断送、韶光百五。愿东君、极早添长命缕。”《念奴娇》云:“魂消无数,正卖花天气,禁烟时节。一缕温磨徐出梦,新换轻罗还却。泄柳春先,踏青期误,风雨何曾歇。阳关歌阕,清明便早成别。一任金缕偷提,宝钗私赠,鹦鹉终须说。碧满天涯人去处,何限鹃声啼血。银汉盈盈,相逢不远,此意休抛撇。西风留约,黄花欣看重发。”于壬、辛间南中时事,讽而不刺,颇存诗人中厚之旨。
吊陶公璞青词
陶璞青先生骏葆之死,人多冤之。嗣奉优令昭雪,且许建祠,地下孤忠,庶几稍慰。鹤望先生吊以词云:“血葬苌宏碧。听寒潮,掀翻铁玄褒,鬼雄呜咽。京口兵强酒可饮,光复南徐半壁。更唤起、南疆自立。海陆军人冠剑会,记堂堂、飞电传消息。尔竖子,真卑劣。牙旗甲帐风凄绝。痛无端、鸿门剑起,阶前流血。壮往孤行微失计,大好头颅可惜。到今日、是非难灭。元恶幸逃天僇去,建崇祠、壮丽褒奇节。魂不返,伴先烈。”《金缕曲》措词深得《春秋》微显著晦之旨。陶公昧于老氏守雌之戒,致罹杀身之祸。其死也,主动者固别有在,某督不过尸其名耳。余吊陶词有句云:“守黑守雌明哲戒,老氏襟怀语澈,算多此一番魔劫。敌国同舟尸恶纣,问何年真雪沈冤骨。”璞青有知,当不以其责备贤者处为苛论。
P5-7
謇一生注意乡邦文献,并校勘古籍,晚岁居沪,不得志以终。所著书,予所见者仅《宋平江城坊考》,所校者,仅见《盐铁论》耳。其他稿尚存与否,不可知矣。
——顾颉刚
攻诗词及国故,博闻强记,恂恂纯儒,执教苏、申者有年,晚岁息影沪滨,键户著述,朋侪罕见其面。
——赵善昌耆儒星散落,犹忆识公初。说项情何重,注颜愿竟虚。知风谢海鸟,触祸慨池鱼。此老终成古,无人问箧书。
——范祥雍
昔读庄生《南华经》,有魏王贻种,树而成之,得五石瓠,以为大樽,浮于江湖之说。瓠之无用,与樗树同,清刘舆之《五石瓠》、褚稼轩《坚瓠集》,皆取其义以名焉。尝检阅民国《吴县志》,杂记一门屡引《瓠庐杂缀》,述吴中近闻,叹其详审,而不知出于何人之手,更以无从获全本读之为憾。然心知其人之志,在乎有用无用之间也。
客岁暮春之月,访王叔宜兄于城南寄闲斋,言谭间及其先人王佩诤先生著述。劫馀手稿若干种,赫然插架,叔宜宝护之如头目。余感其意,因为之介,且将汇编影行矣。唯佩诤先生早年随笔、诗词、序跋之属,或韵或散,或长或短,片羽鳞爪,散落于报纸、期刊、友生著作之中,裒辑匪易,而叔宜立志搜求,并就已得《瓠庐杂缀》《瓠庐脞录》《双龙颜馆脞录》《元嘉造象室随笔》数种若干则见际,始悟曩所苦觅不得者,今竟来到目前,冥冥之中,岂非前缘早定乎!
又于馆中见佩诤先生《中吴近闻》手稿,系读吴中先贤诗文集所作笔记,未多润饰,修短与《瓠庐杂缀》小异,而风格不殊。《杂缀》清稿经乱佚去,仅存草目数纸而已。今兹花朝后二日,叔宜以《瓠庐笔记》全稿寄示,乃其积数年之力,辑录丁丑军兴前苏、沪两地报刊内佩诤先生所作随笔四种,仍袭旧名,依次整比,汇成新编,洋洋乎数万言,遂复粲然可观。此虽非从手稿出,而已见其崖略,虎贲中郎之似,信渊源有自也。
佩诤先生学行,已详沈雪园丈叙,叔宜并补撰墓表,皆可参看,无庸赘言。佩诤先生从沈绥成、章太炎、吴瞿安诸先生游,治学出入于四部之间,经史固其本色当行,而以遍校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群书为学林所称,顾颉刚先生晚年日记犹不吝赞辞。今观《瓠庐笔记》所载,如刘宋杨谟造像、长洲县主簿厅题名宋碑、范纯仁王鏊砚、望信桥石刻、吴中方言等,考述吴中人物、金石、遗迹,堪为《宋平江城坊考》《民国吴县志校补》辅翼;沈福庭藏书、负书草堂藏书目录、奢摩他室藏曲被毁记目、查慎行手稿藏过云楼、吴慰祖藏兰雪堂集稿本各条,泰半已入《续补藏书纪事诗》,遗珠则可续为补证;至于诗词唱和与品评,未见佩诤先生专著留存,偶有诗词见诸《六一消夏集》《非社唱和集》中,然所作实无多耳。手迹经眼者,仅《满江红‘寒鸦》一阕,盖与吴梅、吴湖帆、蔡晋镛、吴九珠等雅集酬应之作。《瓠庐笔记》所录篇什,多出于佩诤先生接交师友之手,如金鹤望、黄摩西、吴瞿安、余天遂、胡石予诸家,流风遗韵,读斯文如见斯人,兼可窥佩诤先生之臧否矣。研讨戏曲各条,自诸宫调、琵琶谱、大曲、弹词评话以至明清数大家之作,靡不有所论定,并旁涉海外秘藏,博识远见,其获吴瞿安亲传,洵非虚语。
先是,周庄陶芑孙(然)遗稿屡遭散失,佩诤先生曾以所见《忆少年》一阕、《浣溪沙》二阌手迹,录诸《瓠庐杂缀》,冀以传后。芑孙之卒四十馀祀,其嗣从故箧获《蚬江渔唱》手稿一册,子若孙力谋诸梓,不过三之一耳,佩诤先生跋之云:“其三之二倘犹在人间,有延津剑合时乎?企予望之矣。”时在民国丙寅,距今正九十载。而佩诤先生之逝亦将四十馀祀矣,叔宜之苋访先人遗书,谋诸枣梨,与陶氏子孙何相仿佛,嘱余跋其后,义不容辞,谨袭佩诤先生语,敢以延津剑合相期,跛予望之矣!丙申二月花朝后旬日,乡后学李军敬跋。
甲午八月,叔宜仁弟以其曾祖王佩诤先生《瓠庐笔记》稿本寄示,谓不佞与其曾祖有师生之谊,嘱缀数言于简端。谨按:先师讳謇,字佩诤,号瓠庐,晚署瓠叟。吴中世族,公元一八八八年生于吴县。少从沈绥成先生游,先生授以陈奂《诗毛氏传疏》,参以王念孙《广雅疏证》、郝懿行《尔雅义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三书。因之,先师尝自言:“不才束发受书,即粗识考据,门径实由先生启之。”后又列章太炎、金松岑、黄摩西、吴瞿安诸先生门下。一九一五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文科,历任民国《吴县志》协纂、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编目部主任、苏州女中教务主任、振华女中副校长、章氏国学讲习会讲师等职。一九二八年回本校讲授中国文学。一九三七年移居上海,先后任震旦、大同、东吴大学、无锡国专上海分校、华东师大教授。先师学问博洽,善治先秦诸子,长于目录版本金石之学。家有海粟楼,藏书多为乡邦文献。勤于著述,著有《宋平江城坊考》《民国吴县志校补》《书目答问版本疏证》《续补藏书纪事诗》《先秦汉魏两晋南北朝群书校释》《盐铁论札记》等书。其中尤以《宋平江城坊考》一书为其成名之作。平江,宋初置军,后置府,其地即昔之吴郡,今江苏苏州地。先师得宋平江图碑,始不详其何时所刻,谓程祖庆《吴郡金石目》亦仅据瞿木夫说,以刻碑人三人姓名叠见于宋理宗、宁宗两朝碑刻,遂断为南宋故物,而不详其年月。后读赵汝谈《吴郡志》序及《吴郡志·宫宇门》所载绍定二年郡守李寿朋重建坊市故实,始悟平江图碑必刻于是年。遂取唐宋以来史传志乘、金石文字之属,仿大兴徐氏《唐两京城坊考》例,举凡坊表、桥梁、坛庙、寺观、宫宇、第宅、园林、山水之属,一一为之考证,或以史证图,或以图校史,于金石文字自诸家著录外,挟氍墨自随,刺舟周历城内外,观者辄环堵。所采金石文,多前人未著录者,故论者咸称此书可与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后先媲美。噫,先师可以不朽矣!
公元二○一六年,岁次丙申,门人沈燮元敬序。
王佩诤先生早年随笔、诗词、序跋之属,片羽鳞爪,向来散落于各种稀见报纸、期刊、友生著作之中。《瓠庐笔记(精)》首次汇辑了先生于1914年至1936年年间发表在期刊杂志上的四种笔记“瓠庐杂缀》《瓠庐脞录”“双龙颜馆脞录》《元嘉造象室随笔》。内容大致以记人事、记诗文、记金石书画、记文献掌故为主,对于了解和研究近世江南的学术文化,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对先生生平学术的研究尚不够深入,这些笔记长期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利用,几乎湮没不为人知。此次整理者积数年之功,搜求汇编,终得出版,庶读者有所知有所用。
近代吴中掌故第一人,国学大师章太炎、吴梅门下弟子,王謇笔记著作首度整理出版!
王佩诤(1888~1969)江苏吴县人。名蹇,号瓠庐,晚号瓠叟。近代著名的藏书家、历史学家,曾加入章太炎的国学讲习会,他门下的弟子也不少:费孝通、冯其庸等学者、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等,都曾是他的高足。《瓠庐笔记(精)》收录有王氏笔记数种,分别为《双龙颜馆脞录》、《瓠庐杂缀》、《元嘉艁象室随笔》、《瓠庐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