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那边》是作者侯全亮的一部随笔集,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赴欧洲、美国、埃及等地的考察见闻。作者先后5次出国考察访问,对异域各国的河流治理、水利建设、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不断增进感知和了解。
二是在台湾访问的纪行随笔。1998年由黄河研究会和台湾交通大学发起的海峡两岸水利工程管理研讨会,经过多年发展,成为一个沟通两岸河川治理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根据组织安排,作者两次赴台参加交流活动。收入本书的“台岛寻踪”,即为当时的经历记述。
三是赴美探亲的感受实录。近年,作者夫妇曾两次去美国探望在那里就业的女儿。其间,对夏威夷风平浪静的恐龙湾、令人着迷的西雅图航空博物馆、塞多纳神秘的红岩小镇、带有印地安与西班牙文化痕迹的图桑市景象,尤其是家庭海外之旅的亲情和温馨,无不感怀至深,因此也一并收录其中。
《海那边》是作者侯全亮海外行走的观感汇集,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赴欧洲、美国、埃及、俄罗斯等地的考察见闻,二是在台湾访问的纪行随笔,三是赴美探亲的感受实录,并配有大量作者拍摄的照片。书中对异域各国的河流治理、水利建设、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进行了介绍,对工作和生活有所启发。可供水利工作者和相关读者阅读。
美利坚掠影
1996年7月,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我,随水利部政策法规考察团赴美国考察。从夏威夷群岛到美利坚本土,从科罗拉多河畔到大西洋海岸,20余天的仓促行程,犹如蜻蜓点水、雾里看花一般。尽管如此,这个耳熟眼生的国度,却使我视野顿开,初次感到了世界的多极、多维与多彩。
珍珠港与大风口
我们这个团由水利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美章任团长、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李福中任副团长,水利部政策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处处长杨得瑞负责生活行程,该中心法规处处长张同声与江苏省水利厅办公室主任祁正卫负责文件材料,团员中,只记得有淮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许明忠、北京市水利局办公室主任冉连喜等,都是流域机构与各省市负责水利政策研究的同志,全团共16位成员。
地处浩瀚的太平洋中心的夏威夷,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
这是一座久负盛名的“海洋驿站”。它由大大小小100多个火山岛、珊瑚岛组成,夏威夷岛、毛伊岛、莫洛凯岛、瓦胡岛、考爱岛,以及其他三个属岛,被称为夏威夷八大岛。其余小岛则零零散散,宛若闪烁在银河中的星座。从考爱岛的最北端到夏威夷东端,大约3600公里。
夏威夷群岛是远古时代地球造山运动的产物。据地质学家考察,太平洋正中一带属于地壳最为活跃的火山带。可以想象,当年巨大的火山群爆发之时,炽热的岩浆喷薄而出,浩瀚的洋面,惊天动地,沸沸腾腾,那场面是何等壮观!冲出洋面的岩浆慢慢冷却,便凝固成了如今的夏威夷群岛。夏威夷群岛的名称,据说是以这个岛的统治者和征服者夏威夷·罗阿的名字命名的,意思是“太平洋上的天堂”。18世纪末,另一位统治者卡梅哈梅哈大王率部与原土著军队展开激战取得胜利,统治了整个夏威夷岛,仍然沿用此名。后来继任者将瓦胡岛上最大的城市——火奴鲁鲁,也就是檀香山,正式作为都城。美国入主夏威夷后,将此岛作为美国的一个州,称之为夏威夷州,并在这里加快营造军事基地。随之,多种市政设施也很快繁华发展起来。如今全岛总人口已达150万,大多为亚裔。群岛中最为美丽的是瓦胡岛,位于该岛上的檀香山市是夏威夷首府,仅该市就有60万人。几乎世界各国各种肤色的人和土著居民杂居在一起,在这里经商办企业,开展旅游业,使之成为一个非常开放的色彩纷呈的小世界。我们此行就下榻在这里。
素有“太平洋十字路口”之称的夏威夷,果然名不虚传。奇特的海岸,平阔的沙滩,温柔的海浪,还有夏威夷吉他与歌谣,多姿多彩的民族服装,以及独具风格的草裙舞,无不充满迷人的海域风光和异国情调。真可谓,长空如洗,四季皆春,蔚蓝环抱,柔浪起伏;绿茵如黛,红花点翠,椰树玉立,沙滩泛波。大自然的孕育造化,构成了这里特有的瑰丽与神奇。难怪有人说,就是铁石心肠的人,到了这里,也会被它的美丽与迷人所陶醉。
不过这里最为著名的,还要算是二战时期那场举世震惊的珍珠港战事了。
位于瓦胡岛南岸的珍珠港,曾是美国集海军、空军和太平洋舰队于一体的巨大军事基地,也是美国向太平洋地区进行战略扩张的重要中转站。1941年12月8日清晨,夏威夷市区灯火辉煌,夜总会乐声阵阵。在一派歌舞升平的气氛中,日本出动飞机、战舰400余架艘,以闪电式的速度突袭珍珠港,沉静的港湾顿时爆炸声震耳欲聋,一片火海。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部被摧毁,主力舰亚利桑那号被炸毁沉人海底,这一军事基地遭受重创。为了雪洗珍珠港惨败之仇,事件发生后第二天,美国即宣布对日作战,从而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向了白热化的阶段。
关于那次战事,我在反映二战的史书中看到过各种记述,也知道一些野闻传说。但如今这一世界著名战场就近在咫尺,顿时让人涌起无尽的悬念。抵达夏威夷岛翌日,我们便乘车前往造访了它。
在车上,陪同我们的美籍华人向亮先生介绍说,夏威夷原是土著人统治的一个王国,19世纪末美军占领该地,在此建立了军事基地。珍珠港战事过后,美国太平洋舰队经过重建仍驻守在这里,而海军基地已迁至北墨西哥湾。为了纪念那次特大战事,这里建起了一座颇具特色的纪念馆,向各国游人开放,以此表达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珍珠港将士的悼念之情。
P1-4
1982年8月,我大学毕业来到黄河水利委员会从事新闻宣传与写作。30多年来,踏着改革开放的春潮,伴随黄河治理开发事业的发展,本人曾数度出国出境考察。其间,有过初出国门的激动和新奇,也有沉淀后的感慨与思考。我想,人的一生都是由一段段经历组成的,若是把过往的生活碎片加以梳理总结,一则日后重温旧事,可以历久弥新,二则撰文载于媒体,也是与读者的一种思想交流。基于此,考察归来后,我便将所见所闻及时整理,有的文章已在报刊上发表。2016年初,我从领导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开始了退隐生活。时间的充裕,宿愿的感召,使我萌发了一个新的写作企划:把海外行走的观感汇集成书。于是,就有了这本《海那边》。
选入本书的文章,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赴欧洲、美国、埃及等地的考察见闻。我先后5次出国考察访问,对异域各国的河流治理、水利建设、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不断增进感知和了解。尽管由于行程匆匆、受语言交流所限,所到之处只是走马观花,但通过文中的现场观感与记述,也可以大致反映出个人的视野变化和认识轨迹演绎。
二是在台湾访问的纪行随笔。进入21世纪,随着那条人为隔离的藩篱被打破,祖国大陆与台湾水利界的交流日益频繁。1998年由黄河研究会和台湾交通大学发起的海峡两岸水利工程管理研讨会,经过多年发展,成为一个沟通两岸河川治理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根据组织安排,本人两次赴台参加交流活动。收入本书的“台岛寻踪”,即为当时的经历记述。
三是赴美探亲的感受实录。近年,我们夫妇曾两次去美国探望在那里就业的女儿。其间,对夏威夷风平浪静的恐龙湾、令人着迷的西雅图航空博物馆、塞多纳神秘的红岩小镇、带有印地安与西班牙文化痕迹的图桑市景象,尤其是家庭海外之旅的亲情和温馨,无不感怀至深,因此也一并收录其中。
在梳理集纳过程中,我也曾有过思想起伏。
一是感到写作并非一件易事。距离1996年首次赴美考察,已整整20年。数次考察历程亦如过眼烟云,资料多有散失,特别是从头搜索记忆的文章,写来更需费一番功夫。二是出于对本书意义的思虑。随着互联网、电子图书、手机自媒体等信息多元化的出现,如今读书人越来越少,在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巨变的情势下,出版这本书,价值能有几何呢?
正当笔者欲搁笔撂荒时,昔日的一声声暖语又回绕在耳旁。记得报纸上刚登完我的首次赴美考察纪行连载,一位团友读后激动地说:“看了你的文章,勾起了许多难忘的回忆,好像我们又结伴去了一次。”身旁另一位文友接着话题说道:“我虽然没能与你们同行,可这部连载帮我弥补了缺憾。”是啊,能让读者朋友有所回忆、有所裨益,不也是一种价值的体现吗!感受着这些热情激励,我又鼓起了继续笔耕的风帆。值此本书付梓之际,特向历次一路同行的团友们致以深切的敬意,向长期支持我安心工作的家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作者的知识水平,本书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望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