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江苏口袋本”丛书精选最具代表性、最具符号意义的江苏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中英文图书,剖析历史与现实内涵,凸现江苏的人文底蕴,扩大江苏的文化影响力,形成江苏文化品牌。
丛书以精炼简洁的文字配以精美别致的符号图片,言简意赅地介绍每个江苏符号的起源、发展、现状及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兼其故事性与实用性,可读可查,让中外读者迅速掌握对江苏符号最基本而广泛的认知,并获取可进一步了解、考察各符号的信息渠道,堪称精巧便携的图文版“江苏符号指南”。
张道一、徐飚著的这本《徐州画像石》就是该丛书之一,正文内容包括古代的徐州和徐州人、绣像的汉代史、动物世界、神异世界四部分。
所谓“画像石”,即在一些巨大的石板上锁镌刻的图画,主要见于石椁、石墓、石祠等,是伴随着厚葬风气而出现的。当时一些富商大贾及中小官吏在丧葬中以石板代替木椁,以石板上的刻画代替漆棺或悬挂的帛画。后来拓印术发展起来,人们将石板上的画面用墨捶拓下来,通称为“拓片”,实际上就是人类最早的“拓印版画”,比“木刻版画”要早,因而成为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一章。
张道一、徐飚著的这本《徐州画像石》主要介绍徐州地区的画像石,其出现和流行的时代是西汉中期至东汉大约300年,所涉及的地域范围,既包括现在的徐州市,也包括周围的若干县。
1、两个王子出走
3000多年之前,即在商代后期,周国的两个王子从现今的陕西跑到了那时还是荒蛮之地的太湖之滨,掀开了江南文明开化的序幕。
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少弟季历。周太王看出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于是有意传位于季历,希望经由季历传位于姬昌。泰伯勤奋好学,为人忠厚,孝敬父母,兄弟和睦无问。他得知父王的想法后,不是设法争夺王位,而是与仲雍商量,一起奔往江南“荆蛮”之地,改从当地习俗,文身断发,以示不归,表现出让国的风度。后来季历继位后果然整饬国政,征伐戎狄,扩大领地,由此遭忌于商王朝而被害致死。季历死后,姬昌继任王位,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周文王。周文王也遭到残暴的商代君王纣王的迫害。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继位后,才以武功消灭了商纣王。于是商代灭亡,建立西周。
西周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奴隶制盛期,所谓“文武之道”,即是指周文王和周武王。周武王之弟周公,名旦,曾助周武王灭商。武王死后,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他曾出师东征,平定反叛;大规模分封诸侯,巩固政权;制定礼乐,建立典章制度。所以孔子说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到了老年还感叹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历史学家称赞泰伯、仲雍让国奔吴,成就了800年的周王朝。民间也流传“周公辅成王”的美谈,到了汉代还不时见到这个主题的画像石。(图1)
用现在的眼光看泰伯和仲雍,他们的让国之举不仅有利于周王朝的发展和巩固,也有利于现今江苏南部的开发,加速了文化与文明的进程。他们兄弟两人放下贵族的架子,穿上当地人的衣裳,从俗而躬行,与江南人民和睦相处,向他们传授黄河流域的先进生产技术,开荒耕作,栽桑育蚕,驯养家畜,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和文化,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戴,被尊为首领,建立的国家号日“句吴”(勾吴),其地在今江苏、上海的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
据传泰伯领导人民所进行的改进是多方面的,除了发展农业生产、增收粮食之外,还由“半生为食”改为全熟食,由“搭棚为窝”改为建村立巷,并且“以歌为教”,将周族的诗歌同原有的蛮歌、土谣结合起来,形成了“吴歌”的雏形。至今在江苏无锡梅里一带,还留有一些名称,如人工运河称为“伯渎港”,有村落“荆村”、“蛮巷”等。据说泰伯曾在梅里一带筑起一座土城,名日“吴墟”,后人也叫“吴城”或“泰伯城”。泰伯死后无子,葬今江苏无锡之梅里。其弟仲雍继位。周灭商后,正式封仲雍的后代为君(吴王),建立吴国,并迁都姑苏(苏州)。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列了一篇“吴太伯世家”,并引了孑L子的话说:“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2、季札挂剑 吴国的建国始祖是周太王之子泰伯和仲雍。吴国起初很弱小,至春秋后期国力逐渐强盛。公元前585年,仲雍第十九代孙寿梦称王,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传至吴王阖闾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473年,在吴王夫差手里吴国被越国所灭。
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相传生于周定王十九年(公元前588年)。从小聪颖敏慧,有礼有德,为父兄所器重。
《史记·吴太伯世家》说:“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他此后又多次推让君位,以为不合礼制。季札为了“逃位”,甚至跑到乡下,“弃其室而耕”,种田去了。
P6-11
“徐州”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尚书·禹贡》,说夏禹时整个中国划分为九个州,徐州便是九州之一,其面积包括现今江苏、安徽、山东的很大部分,显然不同于现在的徐州。现在的徐州市,秦末为西楚国都,东汉时是彭城国的首府,三国以后才为徐州治所,至清代为徐州府治。民国时期,1938年由铜山县析置徐州市。其位置在江苏省的西北部,津浦和陇海铁路的交点,据守鲁、豫、皖、苏四省要冲,一向为军事要地。
本书的宗旨是谈文化,论艺术,主要介绍徐州画像石出现和流行的时代是西汉中期至东汉大约300年,即公元前的一个世纪和公元之初的两个世纪,以前没有,以后也很少见到。所涉及的地域范围,既包括现在的徐州市区,也包括周围的若干县,它们在艺术上属于一个系统,并不严格受行政区划的限制。
所谓“画像石”,即在一些巨大的石板上所镌刻的图画,主要见于石椁、石墓、石祠等,是伴随着厚葬风气而出现的,当时一些富商大贾及中小官吏在丧葬中以石板代替木椁,以石板上的刻画代替漆棺或悬挂的帛画。这些石板上的图画以线条为主,最多是将空白处亥《深一层,考古家习惯称作“减地法”,因此更接近平面上的绘画,而不像雕刻那样追求立体感。后来拓印术发展起来,人们将石板上的臧面用墨捶拓下来,通称为“拓片”,反显出一种独具的艺术效果,实际上就是人类最早的“拓印版画”,比“木刻版画”要早,因而成为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一章。
我们所要介绍的重点,是画像石在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它标志着中国绘画的成熟,既有对现实的描绘,也有表述思想的想象,譬如神话、信仰的偶像和诸种神怪,深沉雄大,气象万千。在艺术的造型上,既有点缀性的装饰和仪式性的纷呈,也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性的律动”。由此留下的各种画面,是将近两千年前若干社会现象的写照,成为当时许多现实与幻想的形象记录。
我们讲述的对象虽然在公元之前和之初的汉代,但故事的起点要推得更早。江苏这个省,居于中国的东南,东面靠海,腰间的长江像是一条彩带,地分南北。苏南是历史上的吴国,苏北是历史上的东夷之地,曾是徐戎国,也曾是楚国的一部分。从绝对年代看,这里的文明进程较晚,当中原地区已进入奴隶制的盛期时,江南还处于半原始状态。然而,就在这两千年间,江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成为后起之秀。
下文将从徐州地区文明初开之际拉开序幕,就像电影的画面一样,将由远镜头开始渐渐推近,进入画像石的宏壮之美的境界。
(一)中国的画像石最初是依附于丧葬文化而出现的。西汉早中期已见有简单的刻画,大多与墓葬有直接的关系,如建筑、松柏、玉璧和立在树上的小鸟等,多带有符号的性质。东汉时盛行起来,表现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画面也越来越复杂,其范围远远超越了墓葬文化本身,已涉及社会的多个层面。东汉之后这种石刻大多脱离了丧葬文化,在墓葬中已是星星点点,有的转向了佛教的造像碑,有的从事其他刻石,而作为绘画已向绢、纸的载体独立发展了。
将近400年画像石虽然没有流遍全国,但其流行的地域也不小,主要分布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河南南部、陕西北部和四川。另外在安徽、山西、河北、浙江等地区也有少量的画像石被发现。从艺术的风格特点和人文背景看,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毗邻,苏北的徐州一带和鲁南的曲阜、嘉祥、临沂等地直接连成一片,在历史上也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微山湖周围,出土画像石很多,湖的两边是两个省,但在文化上是难以分清的。两地出土的画像石风格完全相同。
(二)徐州地处江淮,地势险要,经济比较富庶;最早属于东夷的一个强悍部族,以后又为吴楚之地;北临鲁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当年的楚汉之争也在这里展开,这里同是项羽和刘邦的故土。汉代的徐州,有不少独特之处,它不像曲阜的儒学中心,南阳的巨富集中,四川的天府之国和陕北的屯兵封疆,而具有全面的优势。所以画像石在此出现并得以发展,居于前列,并不是偶然的。
(三)从艺术的角度看画像石,是在绘画未经独立的情况下进行的。那时的所谓帛画、壁画、漆画,并不具有现代的概念,一方面都没有脱离实际的应用,另一方面,在内容和形式上还是带有仪式性的。画像石也是如此,它多是建筑的石料和构件,系建筑的一部分,但不是一般的建筑装饰。它又是雕刻的,却不同于现代概念的圆雕和浮雕,而是在平整的石板上刻画,所以仍然带有绘画的性质和特点。画像石的发展轨迹告诉我们,它一直是沿着绘画的道路往前走,并且走向了成熟。
(四)在我国的造型艺术中,作为二维度的平面造型,画像石走在了所有形式的艺术之前,在人物与动物等的形象塑造、情节处理。即所谓“关系性的律动”,以及构图、章法等方面,创造了一系列的手法与格式,丰富了它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不论什么题材、主题、情节的故事内容,都能表现出来,细微而生动。在汉代的各种造型艺术中,还没有任何一个画种超越它。连历史学家都说:画像石刻画出了“一部绣像的汉代史”。所以说,通过画像石,我们看到了2000年左右之前的徐州人与他们所做的事,我们看到的几乎是一个多层面的社会。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不多,全国也仅有几处。
(五)鲁迅说:“世界上版画出现得最早的是中国,或者刻在石头上,或者刻在木版上,分布人间。后来就推广而为书籍的绣像,单张的花纸,给爱好图画的人更容易看见。”这里所指的“刻在石头上”的,主要便是画像石的拓片;“刻在木版上”的,就是雕版印刷的木版画。由于“画像石”和“拓片”这两个称谓在我国已经形成,很少有人意识到它是版画,实际上是很标准的一种“拓印版画”。
当年雕刻画像石的人并不知道,也不会想到,汉代人发明了造纸,不久后又发明了使用纸墨的拓印术,先是拓印石碑上的书法,以后又拓印画像石上的图画,成为人类最早的版画。汉代之后,画像石转向了造像碑,又转化为各种形式的石刻;拓印版画继续发展,直到现代,在民间木版年画中,还有一种“墨拓年画”,一直延续着这一传统。
(六)汉代刘向写《新序》,曾记录下了一首《徐人歌》,他们追念古旧,不忘春秋吴国的季札,歌中唱道:
“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艺术传统延续流传,2000年前的风采犹存。文化与文明在这里厚积,徐州人是值得骄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