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夏目漱石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夏目漱石著的《心》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

“我”认识了一位“先生”,后来接得“先生”一封长信(其时“先生”已不在人世),信中讲述了“先生”在大学时代同朋友K一同爱上房东漂亮的独生女儿。“先生”设计使K自杀,自己如愿以偿。但婚后时常遭受良心和道义的谴责,最后也自杀而死。小说以徐缓沉静而又撼人心魄的笔致,描写了爱情与友情的碰撞、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凸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怅惘、无助、无奈的精神世界。

内容推荐

先生自杀了。

先生总表现得对人生很冷漠,只有每月给好友扫墓时,才流露出一点情感。

仿佛他的身体活在这个世界上,灵魂却被回忆锁在了过去。

先生留下一封很长的遗书,里面不仅揭开了那场将他折磨至死的噩梦,

更将人类复杂的内心剖析得淋漓尽致。

杀死先生的,也许正是每个人心中都潜伏着的黑暗。

本书为《心》,由夏目漱石著。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我总是称他为先生,故而我现在也只将他写作“先生”,并不公开其真名实姓。我这么做,与其说出于对世道人心的忌惮,倒不如说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因为,每当我想念起他时,立刻就会在心中唤他为“先生”,提起笔后也怀着同样的心情。反正我是不会用什么冷冰冰的首字母来称呼他的。

我与先生是在镰仓结识的。当时,我还是个少不更事的学生。暑假里,有个朋友去那里的海边游泳,给我寄了张明信片,非让我也去,于是我筹了点钱过去了。光是筹钱就花了我两三天的时间,可到了镰仓后还没待满三天,那个把我勾去的朋友就收到了一份来自老家的电报,催他赶紧回去。电报上说的理由是他母亲病了,结果朋友不相信。原来,家里人总是逼他成亲,他不情愿。以现在的风气而言,他这个年龄就谈婚论嫁确实早了点,更重要的是,女方不合他的心意。也正是由于这么个原因,放了暑假他也不回家,故意躲到这个离东京不远的地方来玩。他给我看了电报,问我该怎么办。我自然是不会知道应该怎么办的。不过,要是他母亲真的病了,他又焉有只顾自己放浪而不回家探望的道理呢?最后他还是回去了,本是为着他而来的我,反倒被孤零零地撇在了那儿。

离学校开学还早着呢,所以留在镰仓也行,回去也行。最后我还是决定暂时留在这家旅店里。我那朋友虽是中国地区某富豪的儿子,可以由着性子花钱,但毕竟还是个学生,年龄也不大,故而其消费档次与我并无多大的落差。我们下榻的旅店并不贵,所以剩下我一个人之后,也能负担得起,省却了另找合适旅店的麻烦。

这家旅店所处的位置,即便在镰仓,也是较为偏僻的。要想打个台球、吃吃冰激凌、享受一下时髦玩意儿,就非得走过一条很长很长的田埂不可。坐车的话要花两角钱。不过这儿有好多私人别墅,离大海也近,下海游泳很方便。我每天都下海去游泳。每当我从熏得发黑的旧茅草房之

间穿过来到海边时,就看到海滩上走动着一群来避暑的男女,人数之多不禁令我震惊:原来这里住着这么多的都市人群啊。有时,大海中的景象也跟澡堂子里一般无二:漂浮着一大片乱糟糟的黑色脑袋。尽管这些人中没一个是我认识的,可我也融入这片纷扰杂沓的景色之中,时而静躺在沙滩上,时而蹦跳,一任海浪拍打着我的膝盖,倒也十分逍遥自在。

事实上,我就是在这片纷扰杂沓的景色中发现先生的。

那时,海岸边搭建了两个简易的茶棚。由于偶然的机缘,我去过其中的一家,此后也就常去这家茶棚了。与在长谷那一带拥有豪华别墅的富人们不同,来这儿避暑的人都不具备独自专用的换衣间。因此,像这样具有换衣功能的公共场所就显得不可或缺了。他们在此喝茶,在此小憩。除此之外.也在这里让人洗游泳衣,冲干净咸津津的身子,或存放帽子和阳伞。我虽然没有游泳衣,可也怕东西被偷,所以每次下海前都将身上的东西全都脱下来,寄存在这个茶棚里。

我在那家茶棚遇见先生时,他脱了衣服,正要下海去,而我却正好相反,刚从水里上来,任由海风吹拂着湿漉漉的身子。我们两人之间攒动着许多黑脑袋,足以阻挡视线。因此,若非情况特殊,我很可能留意不到先生。然而事实上,心不在焉的我在如此嘈杂的海滩上竟然一眼就看到了先生,这是因为先生他不是一个人来的,身边还带着一个西洋人。

我一走进荼棚,西洋人那白得出奇的肤色立刻就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脱下身上那件正宗的日式浴衣扔在条凳上,然后抱着胳膊面朝大海站立着。此刻他的身上,除了一条我们平时所穿的短裤衩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遮身蔽体之物了。凭这一点就足以让我感到惊奇。因为就在那两天前,我蹲在由井浜的沙滩上,久久眺望着西洋人下海游泳的情形。我坐在一个略高的小沙丘上,一旁就是酒店的后门,所以,在我呆坐着的这段时间里,有不少西洋男人出来冲洗身上的海水,可他们都没有露出躯干、胳膊和大腿。而女人们遮蔽肉体的倾向就更明显了。她们大多戴着橡胶制成的海水帽,下海后,波浪间便浮动着酱红色、藏青色或蓝色的斑点。对于刚目击了如此光景的我来说,这个只穿了一条短裤衩站在众人面前的西洋人,确实有些稀罕。

P2-5

后记

据说在日本,夏目漱石的小说有“麻疹书”的说法。意思是说,就跟每个小孩总要出一次麻疹一样,每个上过学的日本人都无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夏目漱石的作品,因为他们的国语课本里就有。这情形与鲁迅之于中国学生相仿佛。然而,在免疫技术高度发达的现在,我怀疑如今的日本年轻学生是否还知道“麻疹”到底是什么。不过我相信他们一定还在读夏目漱石。不仅因为国语课本里依然有他的作品,还因为他的作品仿佛仍能当作“疫苗”来使用。其中最为有效的,窃以为就是这本《心》了。想来也是,人的成长不就是心灵的成长吗?而个体心灵的成长所经历的阶段又都是大同小异的。

本小说最初连载于1914年4月20日至8月11目的《朝日新闻》。连载一结束,岩波书店就出版了单行本。夏目漱石还亲自为预售广告写了一句话:

“我要向欲认清自己内心的人推荐这部剖析人类心灵的作品。”

这话似乎也回答了书名为什么叫《心》的问题。老实说,这本书读起来或许不如阅读《我是猫》那样的忍俊不禁,或许不如阅读《少爷》那样的酣畅淋漓,但同样会让你欲罢不能,甚至是感叹不已、回味无穷。

作为译者,我想还是老老实实地谈些翻译的体会吧。

根据周炎辉先生的说法,早在1940年,《心》就有了中译本了。译者是古丁,出版社是东光书苑。不过周先生说他并未见过该译本。当然,余生更晚,与之更是缘悭一面了。不过此书的中译本确实很多,网上粗粗一搜,就搜到了十来个译本(肯定没有一网打尽)。在翻译的过程中,我比照、参考了其中六个译本以及一个英译本,并针对某译本进行了“质检”。具体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豆瓣网的“翻译质检书小组”查看(中日文对照,有分析,有对照译文)。顺便提一下,写《翻译质检书》纯属我的个人行为,与出版方无关。

《心》这部小说尽管是用口语体的日文写的,文字并不古奥,不过毕竟出版于一百多年前,表达方式与今天通用的日语不尽相同,更兼于作者所要表达的人物心理极为精细、微妙。所以翻译时若不细心体会,容易发生偏差,甚至误译。

例如,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最常用的含义就是“知道”。因此,有人将其译作“在这个世上,我知道的女人只有一个”,这就是误译了。

这句话是书中的“先生”对“我”说的,所提到的“女人”就是“先生”的妻子。“先生”说这话的目的是强调自己在异性交往方面极其保守。所以这时的“知”就不仅仅是“知道”的意思,而是“亲近、爱恋”甚至是“与之发生过肉体关系”的意思。就如同英语中的“know”,通常也是“知道”的意思,但在表达两性关系的场合,有时就是“交媾”的意思(属于古语用法)。作为文学翻译,倘若不能将这一层意思传达出来,那就是败笔。再说,仅看译文,也叫人觉得不可思议,“知道的女人只有一个”,这怎么可能呢?所以我给出的译文是:“世上的女子,我亲近过的只有一个。”

有人以为翻译仅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似乎不需要形象思维的,其实不然。译作“先生仰望着澄碧的天仅仅从文字层面看,似乎毫无问题,但联想到当时的语境,就会发现“仰望”这二字错了。因为“仰望”是抬起头来看的意思,而这时的“先生”正在一条旧长凳上“躺成一个‘大’字”,还能怎么“仰”呢?要表示“仰望”,日语中自然也有对应的说法,那么作者为什么偏偏要用个普普通通的的过去进行时)”呢?可见作者在创作时完全是根据书中的场景来描述的,而翻译时不同样来点形象思维,不仅辜负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也会导致上下文自相矛盾。

说到创作,很多人都知道“翻译是一种再创作”的说法,甚至有翻译家提出翻译可以凌驾于原文之上。我认为,译文的创作部分,其实是要顾及当时的语境和人物心理。

例如,书中讲到“先生”看到“K”自杀后给他留下的遗书后——

其中的“萝中”,日汉词典上一般都解释为“不顾一切”(当然还有其他释义,但更不沾边了),我看到的中译本也都是将该词译作“不顾一切”——“我不顾一切地拆开了信封。”这么译也不能算错,但总觉得没把“先生”当时的心情准确地表达出来。

从上下文的语境来看,半夜里“先生”发现同学“K”自杀了,而他又一心认为这是由于自己的“横刀夺爱”才导致的惨剧,生怕“K”在遗书中写什么对自己不利的话,所以要急着拆开信封,看个究竟。当时周围没有别人,不必有任伺顾忌,也没有任何干扰。因此,在此就可将“萝中”译作“迫不及待”——“我迫不及待地拆开了信封。”这样的表述无疑更符合人物心理。

我参考过的译本中,还有一个英译本。书名音译为《Kokoro》(TUTTLE PUBLISHING),译者。Edwin McClellan是个英日混血儿,出生并长期生活在日本,是研究夏目漱石的专家。可以说此公的原文理解能力与日本学者不相上下。事实上我也发现有好几个地方,大部分中译本都错了,只有这个英译本是对的。这句话并不难懂,可几乎所有中译本都把其中的“马鹿这种否定的推量表达译错了。有人译作“事情过后,我便在心里无数遍重复:自己又遭奚落了,大概又给愚弄了”。别的也大同小异。而英译为:Afterwards,I repeatedly asked myself:“Did they make a fool ofme,or didn’t they?”就把人物那种忐忑不安、患得患失的心理表现得很到位。因此,我给出的译文是:“而当事情过去之后,我又总会翻来覆去地扪心自问:我被愚弄了?要不,没被愚弄?”

日本的经典名著,绝大部分都有英译或其他语种的译本,因此,重译时不妨尽可能参考一下。因为经典名著不同于畅销书,更何况是重译,更应该慎重对待。

拉拉杂杂行文至此,“余墨”业已告罄,就此打住吧。

最后,感谢出版方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充分感受了一回翻译的乐趣。

译者 徐建雄

2017年3月6日 于姑苏城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0:5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