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说新语》记载,王劭、王荟去拜访桓温。当时桓温擅权,翦除异己,正派人查抄庾希、庾倩兄弟的家。王荟当时就感到忧惧,等了一会就想告辞回去。王劭却神情不变,坐在那里不动,等到去查抄庾希家的人回来报告,得知庾希逃走的消息后才告辞离开。当时人们都称赞王劭有雅量,强过他的哥哥王荟。
有一次,王徽之、王献之在一起闲谈,忽然房间失火,王徽之连忙逃开,慌得连鞋子也顾不上穿。王献之却神色安定,就像平常一样,召唤手下把自己搀扶出去。还有一次,王徽之、王操之和王献之一块去拜访谢安,王徽之、王操之在那里东拉西扯,乱侃一通,王献之仅仅是问候了两句。兄弟三人离开以后,谢安的属下问王氏兄弟哪一个强些,谢安十分欣赏王献之,认为他胜过他的两个哥哥,原因是:“有福分的人沉默寡语,急躁偏颇的人好发议论。”
王殉是王导的孙子,曾经做过桓温的主簿。由于门第高贵,且多才多艺,很受桓温赏识。王殉刚来到桓温幕府时,向桓温行礼不符合礼仪,他神色自若,像没有事一样。桓温的其他幕僚都嘲笑王殉的失仪,桓温说:“不必如此,观王殉的仪表神态,一定是个不寻常的人。我再来试一试。”后来有一次幕僚拜会幕主的日子,大家聚在议事厅上等待桓温,桓温突然从后厅骑马冲过来,其他人吓得爬到一边,王殉不动声色,毫不惊慌,众人于是钦佩不已,都称赞说:“王殉的度量如同宰相公卿。”
王殉原是太傅谢安的女婿,后因猜忌与谢家绝婚。谢安兼中书监时,王殉因公事到中书省去,恰逢谢安在那里办公。两人已很长时间互不往来,早像仇人一样。当日见面,谢安宽宏大量,露出谦和的表情,王殉则如同平常一样,神意闲畅,不卑不亢。谢安也为之赞叹,回去对夫人刘氏说:“我刚才见到王殉,虽然和他再没有什么关系,但还是被他那宠辱不惊的风度所吸引。”后来谢安去世,尽管他怨恨谢安逼迫女儿与自己离婚,但他钦佩谢安的治国才能和为国家的贡献精神,也羡慕谢安的风流儒雅,因此,王殉特意从驻地来到京城,找到从弟王献之,告诉他要去凭吊谢安。王献之当时刚躺下准备睡觉,一听此言,跳起来说:“法护(王殉的小名),我早就希望你能这样做。”王殉去谢家吊唁,谢安的部下不让王殉到灵位前,并忿忿地说:“大人活着的时候,从来不见你这种人。”王殉根本不理他,到谢安灵位前痛哭一场,连谢安的儿子谢琰也不打声招呼,哭奠后就直接返回。琅琊王氏崇尚“自然”,主张率性而行,他们特别喜欢浙东秀丽的山水风光,以隐逸为人生理想。如谢万曾评论王廙之子王胡之说:“王胡之酷爱山水的性格,出自琅琊王氏的门风。”据《世说新语》等书记载,琅琊王氏的子弟,多在浙东一带任职,或在浙东隐居,他们在浙东秀丽的山水中陶冶着性情,追求着一种放旷、闲逸的人生。 王胡之特别喜爱山水,他在做吴兴太守时,常到印渚观赏风景。
印渚距吴兴约七十里,旁边是白石山,上边是悬崖峭壁,下面有石濑清泉。王胡之每次游览,总是对人说:“山水的清韵不仅可以使人洗去心胸中的尘缘俗念,也会让人觉得日月清朗。”王胡之是王氏子弟中酷爱山水者的代表,他和王羲之一样,都是谢安的好朋友,常在一起畅游,谢安也常称赞王胡之能够领悟山水中蕴含的自然真谛。后来,王献之兄弟亦好山水,显然是受其父辈的影响。
P8-9
本系列图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圣贤人物,展现了他们的丰功伟绩和伟大人格,从侧面烘托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本系列图书的作者和编辑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此书的出版,还得到了中国财富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社领导和编辑同志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引用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和观点,我们已经征求了部分作者的同意并支付了稿酬,但也因为各种原因,有些参考图书的作者无法联系上。如书中观点、内容雷同于贵君所著书籍,烦请您及时与我处联系获得稿酬。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祖籍琅琊郡临沂县(今山东临沂市南)。生于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卒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因以右军将军衔领会稽内史,遂世称王右军。东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仕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王羲之幼时不善于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誉。晋太尉郗鉴选中他为女婿,“坦腹东床”的典故就出于王羲之。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器,屡屡召举为官,他都辞谢。后为征西将军庾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因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
王羲之出自当时最负盛名的士族琅琊王氏,自幼接受完备的士族文化教育,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家族中逐渐成熟。他能诗善文,妙悟玄理,把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对人生真谛的追求与感悟融入自己的书法艺术中,使之获得不朽的灵魂。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王羲之用自己的天才和汗水,终于攀上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在艺术的神圣殿堂上成为备受后人景仰的“书圣”。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贡献巨大,影响深远。东晋以前的楷书带有浓重的隶意,王羲之摒弃了楷书的隶意,创造了楷书的新的体段。我们见到的《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东方朔画像赞》等楷书与今天的楷书在形态上几乎没有任何区别。王羲之为楷书的嬗变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王羲之创造的新体行书,历来被视为行书的“法典”。《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纯正典雅的行书规范”,成为人们学习的目标。
他还在章草和张芝今草的基础上,创造了新型的今草,形质虽不连属,但神采贯通。
“右军书法万代所宗”,千百年来被人们作为范本,争相临摹、仿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历代书法家,几乎无一不从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中汲取营养,所以说王羲之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书法在日本、朝鲜、越南以及东南亚各国被视为正宗的中国传统艺术加以学习与传播。王羲之的《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早在中唐时代就传入日本。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无疑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楷模,他把自己从大自然中体悟到的人生真谛与老庄玄学所孕育出的“情驰神纵,超逸悠游”的人生理想融入书法艺术品中,在点画之间抒写着书法家那种崇尚忘我、飘逸空灵的情怀。简而言之,他把东晋士大夫那种风神潇洒的人格追求与书法创作的娴熟技法完美地结合起来,他的作品反映出他的人格思想。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羲之被后人尊为“书圣”,并不仅仅是因为其书法技艺的高超,而是因为他的书法作品与人格力量已融为一体。要了解中国的书法艺术,不能不知道王羲之,而要了解王羲之的艺术成就,知其何以为“圣”,就必须了解他所生活的魏晋时代以及魏晋士人的风度。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无疑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楷模。
王羲之用笔墨书写着物我两忘、飘逸空灵的情怀,
他把东晋士大夫那种风神潇洒的人格追求与书法创作的娴熟技法完美地结合起来,
他的作品就是魏晋风度的生动写照。
《翰墨风流(王羲之)/中华圣贤传奇系列》由姜正成主编。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出身于史学世家,以修史为己任,他不关心自己的贫富荣辱,
一生不置私产,只为梳理历史的脉络,探究社会发展的规律。
他被后世尊称为“史圣”,是当之无愧的。
要了解中国的书法艺术,不能不知道王羲之,而要了解王羲之的艺术成就,知其何以为“圣”,就必须了解他所生活的魏晋时代以及魏晋士人的风度。
《翰墨风流(王羲之)/中华圣贤传奇系列》由姜正成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