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军主编的《漫话中医养生》是一本可以信赖的中医养生书。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4年6月发布的《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为蓝本,围绕基本理念和知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常用养生保健内容、常用养生保健简易方法这4个部分,共42条内容的解读展开,为了兼顾权威性和实操性,在体例上按养生理念和养生方法(紧扣情志、起居、饮食、运动四大基石)对4个部分的42条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和归类,一章讲透一个主题,并特别根据这42条内容绘制了相应的漫画,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告诉人们适宜掌握的中医药基本知识、养生理念、养生技能和常用养生保健方法。
饮食、情志、起居、运动……一餐一念,一举一动,总有一套养生方法适合你。
汤军主编的《漫话中医养生》以《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为蓝本,以漫画的形式漫话养生,愿她如一泓清泉,沁入你的心肝脾肺肾。
全书八章:第一章“养生有道——不可错过的基础课”,是本书的开篇语,是对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养生思想的概述;第二章至第五章“饮食养生——吃出来的健康”“起居养生——遵循大自然的‘套路’”“情志养生——健康从‘心’开始”“运动养生——生命在于运动”,是中医养生的重头戏,是按照《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渐次展示的中医养生思想的大论;最后三章“经穴养生——小穴位中有大生机”“体质养生——打理您体内的‘生态环境’”“行动起来——常用养生保健简易方法”,是特色养生方法的介绍,是作者应用中医养生理论在实践中的体会和经验总结。
第四节 养生,像吃饭一样自然
《素养》第二条指出:中医养生的理念是顺应自然、阴阳平衡、因人而异。
一、顺应自然——人与大自然息息相通
顺应自然,就是中医所说的天人相应。
在很多人眼中,“天人相应”似乎是个非常玄妙的修炼方法,与普通人无关。事实上,“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医学根据朴素的唯物主义“天人一气”“天人合一”说,用医学、天文学、气象学等自然科学材料,论证并丰富了“天人合一”说,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强调“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内经》)。
所以,“天人相应”说白了就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对人体有影响,还有人与社会的统一性及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自然界中,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等对人的生命活动与疾病有深刻的影响,如:季节气候与人体(冬季晨练好不好?不好);昼夜晨昏与人体(熬夜、倒时差影响身体健康);地区方域与人体(南、北方人体质不一样)。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人和自然有着共同的规律,人的生老病死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的生理病理也随着自然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清代医学家徐灵胎更是强调了医生如果不懂得“天人相应”,就不配做医生(“不知天地人者,不可以为医”)。医生治病是如此,我们养生也是一样,所以,人应通过养生手段,积极主动地适应自然。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存在着生长发育、代谢生殖等诸多方面的昼夜节律性。生物体内似乎有着精确的计时装置,在控制着生命的活动。这种生物节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物钟。生物钟是生物在适应气温、光线等环境周期性变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生物在进化的历程中只有在生理上、行为上也出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周期性变化,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观与现代科学的生物钟理论不谋而合。十二时辰养生法就是天人相应观的具体体现之一,时辰养生就是要人们每天按照自然规律好好生活,说白一点就是按生物钟在适合的时间做该做的事(衣食住行),保养好人体的先天真元(即正气、抵抗力),才能不生病或少生病。十二时辰养生法要求人睡时间在每晚9:00~11:00,即亥时,三焦经当令的时刻。亥时又称人定、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如果这个时间不入睡,过了时间就会“夜新鲜”,到了胆经、肝经旺的子时、丑时,睡眠质量变差,或再不入睡导致两鬓白发、面色青灰、思维决断力下降、烦躁等。
1.冬季为什么不适合晨练
大自然分白天和黑夜,而人顺应自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又分四季,四季中白天和黑夜的时间也不一样长,夏季白天长,黑夜短,所以应该晚睡早起,中午补一个午觉,而冬天呢,白天短,黑夜长,所以应该早睡晚起,跟着太阳走。如果很早起床出门锻炼,天气寒冷,不仅容易受风寒之邪引起感冒、肺炎等呼吸道疾病,还会因为血管收缩(寒主收引)导致心绞痛、中风的发生。
2.倒时差为什么会影响身体健康
时差反应会令在国外或回国后的生活和工作大受影响,从而出现昼夜颠倒、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及烦躁不安等身体不适应的表现,时间短辄数天,长需数周才能逐渐恢复。
如果一个人短期出差,从中国到美国,过几天又从美国回中国,是否违背了天人相应的养生理念对身体有害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生物钟”不可能一下子调过来,比如说飞机出发是白天,十二小时坐下来,到了那边还是白天,你困了,即使想按中国的规律作息,白天睡觉,但由于整个环境、光线、噪音等肯定睡不踏实,且就算你每天创造环境按中国的时间作息,那去美国你还办什么事情、玩什么呢?如果要改成那边的作息,就是倒时差了,要有一个过程。
此外,除了顺应自然,还要加强人性修养,培养“中和”之道,建立理想人格,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二、阴阳平衡——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一说起“阴阳”,大家是不是脑海里马上浮想到了算命先生或施法的老道?是否总觉得其故弄玄虚,神秘难懂?其实不然。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阴阳,比如男性要有“阳刚之气”,女性要有“阴柔之气”,要不然就是“阴盛阳衰”;“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说的就是阴阳要平衡。
阴阳并非中医所特有,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与阳两个方面。
《内经》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意思是:阴阳是宇宙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是认识万物的纲领,世间事物的不断变化都出自于阴阳。阴阳是一切事物生长和消亡的本源,世间事物之变化莫测既出自阴阳,诊治疾病也必求之于阴阳。所以说,弄懂阴阳对学中医而言非常重要,自然对中医养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内经》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大意是: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是体内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没有阴精则无以产生阳气,没有阳气亦无以化生阴精。阴精的主要作用在于镇守体内,保持平静、安定;阳气的主要功能,在于护摄体表,保持坚固、致密。如果人体的阴阳能维持这种平衡、协调关系,发挥正常功能,人的精神就正常,身体就健康;反之,如果阴阳的平衡、协调关系被打破,阴阳二者不能相互为用,以致分离,那么人的精气就会因生化无源而衰竭,生命活动也就随之停止。
如上解释听着似乎有点玄乎,实际上阴阳落实到某一个点,比如寒热,寒属阴,热属阳;又如人体体质有寒(阴)热(阳);食物也有寒热,辣椒热性属阳,吃多了上火,西瓜寒性属阴,吃多了脾胃受寒拉稀。如何来选择食物使得阴阳平衡,这在饮食养生中会具体讲到。
P13-17
记得曾看过的一部电影《等风来》,喜马拉雅山下的世外净土并非想象中的远离尘嚣,那里有游客,也有嘈杂声。但是,当一袭红袍、满面肃静之态的僧侣悠悠抚摸着转经筒穿镜而过的时候,确如一缕清风拂过心间。那一刻我心里明白,无论生活节奏怎么提速,总有一些人的心可以沉静如水。
养生,正如养心。《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在这个全民被上了发条的时代,每个人似乎都忙碌地停不下来。追求速度的代价是用健康做了燃料,把时间当成了成本。常听到身边有人抱怨没有时间去健身,每天被绑架在办公桌前,腰椎越来越痛,气色越来越糟糕……未老先衰,或者是未富先衰,或是物质丰腴、身体亏空,甚至“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些无奈已成为了时下的写照。
忙碌的生活果真是我们养生的阻碍吗?细观身边的同龄人,工作压力虽大,但仍表现“冻龄”“逆生长”者不在少数。这些人是经济条件特别好,或是闲暇时间特别多吗?未必。只是他们懂得,在合适的时间“上发条”,又在合适的时间“减速”,在动静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就像坐跷跷板,拿捏、把握一个“度”最为重要。
其实,只要细心就能发现,养生蕴含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公园中的锻炼、群舞:菜场中马大嫂对菜蔬的“挑肥拣瘦”、荤素搭配,甚至出现“上档次”的时令搭配,比如春天买荠菜、夏天吃苦瓜;一年四季随季候节气变化,起居时间的改变:一些疾病稳定期的防护,比如哮喘人群在季节变化时出门戴口罩,秋冬寒冷季节做好保暖等;当然,情绪调节也是养生的重中之重。这些都是传统中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养生文化的具体体现。
从餐桌到空气,在过去的几年中,各种健康大事件鳞次栉比,有人哀叹“生不逢时”,怀念孩提时虽然贫穷但快乐健康的时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又很幸运,正因为这样,使得我们的养生意识从昏睡中觉醒并有井喷之态势,让我们有了主动了解更多健康养生知识的动力和需求。
国家“九五”攻关项目研究表明:在疾病的预防上投资1元钱,就可以节省8.59元的医疗费和100元的终末期抢救费,这正好与中医学的“上工治未病”不谋而合。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尤其是对处于亚健康这个灰色地带的人群而言,更需要从源远流长的中医养生文化中汲取营养,恢复和保持健康。养生是中医“治未病”的根本,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治未病”告诉我们不止要关注疾病,更要关注健康本身,去思考如何“防范于未然”。《漫话中医养生》一书,由此应运而生。 作为一本日常自我保健用书,《漫话中医养生》是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4年6月发布的《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以下简称《素养》)为蓝本,围绕基本理念和知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常用养生保健内容、常用养生保健简易方法这4个部分,共42条内容的解读展开,为了兼顾权威性和实操性,在体例上按养生理念和养生方法(紧扣情志、起居、饮食、运动四大基石)对4个部分的42条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和归类,一章讲透一个主题,并特别根据这42条内容绘制了相应的漫画,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告诉人们适宜掌握的中医药基本知识、养生理念、养生技能和常用养生保健方法。
千百年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头百姓,健康与长寿是所有人共同追求的目标。此书的读者群,我们相信不仅仅是中老年人,而是更为年轻化、全民化。这是一本既防身病,又防心病的书,以深入浅出、切实可行之道而畅行,使其更简单易懂,让各个年龄、文化层次的人都容易接受,进而提升全民的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让中医真正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像吃饭、呼吸一般运用自如。
本书是漫“话”养生,且配以漫“画”娓娓道来。漫画,犹如一把钥匙,能开启人们的快乐,唤起我们潜意识里对美好事物的回忆和向往。用漫画来传达中医的思想,让学习变得更轻松,也让阅读变得更愉悦及直观。
《漫话中医养生》可以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其实早在《素养》颁布之初,我们即启动了为期3年的“浙江省基层医疗机构中医体质健康管理培训项目”,以“体质辨识”为抓手,旨在提高基层医务工作者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与实践能力。3年来,累计完成专项培训28次,来自3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的共1708人次接受了培训和考核。2015年5月,我们成功立项了浙江省健康服务产业科研课题“浙江省公民中医养生保健促进与效果评价研究”。2015年8月在浙江省中医院“仁和养生保健大讲堂”给老百姓首讲拉开研究序幕,之后组织专家编写了《素养解读课程讲义》、PPT课件,及摄制了示范授课录像,运用Delphi法研发了具有较好信度、效度的《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调查问卷》,项目在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江省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3个分中心开展,1300余名学生、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政府机构公职人员、居家与机构养老人员接受了素养促进与效果评价。凝聚集体智慧的《漫话中医养生》一书也在这两个项目的逐步推进过程中酝酿而生并随着项目的完成瓜熟蒂落。
在此,感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席中医药健康科普专家、我的恩师温长路教授作序,感谢浙江省中医管理局局长徐伟伟主审,感谢浙江省健康服务促进会前期立项资助“浙江省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促进与效果评价研究”课题,感谢编委会的小伙伴们付出的辛勤劳动。
“若要了时当下了,若觅了时无了时。”养生不需斟酌良久,亦不需挑选吉日,期待大家都能先定个“小目标”,跟随着《漫话中医养生》一起,在人生路上且行且珍惜,且养且健康。
愿《漫话中医养生》,如一泓清泉,沁入你的心肝脾肺肾。
汤军
201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