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渺小到伟大,从弱者到王者,动物王朝的兴衰更迭,历经千辛万苦的成长故事。
袁博著的《猿人部落/动物小说王子袁博成长系列》是一部关于猿人的动物小说。
与今天的人类不同,猿人面临的最大难题是食物问题。食物,关系到猿人部落中每个成员的生存。
| 书名 | 猿人部落/动物小说王子袁博成长系列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袁博 |
| 出版社 |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渺小到伟大,从弱者到王者,动物王朝的兴衰更迭,历经千辛万苦的成长故事。 袁博著的《猿人部落/动物小说王子袁博成长系列》是一部关于猿人的动物小说。 与今天的人类不同,猿人面临的最大难题是食物问题。食物,关系到猿人部落中每个成员的生存。 内容推荐 袁博著的《猿人部落/动物小说王子袁博成长系列》是一部以猿人变迁为主题的动物小说。 流浪猿群吃掉了幼猿莽一家的过冬食物,莽一家不得不加入猿人部落,跟随它们迁徙到未知的远方。流浪猿群以雷母老猿为酋长,是一个以采集腐肉和野果为生的部落。在这样一个部落里,莽一家沦为最末等的成员。雷母的孙子壮在部落中身份显赫,却意外地成了莽最好的朋友。 莽一家是一个神秘消失的古老猿人氏族的后代,具有远古文明的记忆。莽用自己的发明创造化解了猿群的饥荒,使自己成了猿群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猿人部落内部纷争迭起,莽与壮之间的友谊逐渐变质…… 猿人部落的食物越来越多,但更多的食物并不一定为它们带来美好的未来。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神圣的肚皮 第二章 尊贵的朋友 第三章 红缨穗 第四章 猎叉 第五章 孤儿 第六章 黄牙之死 第七章 流浪猿群 第八章 巫术 第九章 月亮石 第十章 狼灾 第十一章 饥荒 尾声 自然博物馆 猿人 我的动物小说成长记 试读章节 在幼猿莽的印象里,它们家一直生活在这里。家里一共有三只猿人:莽,莽的爸爸叉,莽的妈妈咕咚。莽是叉和咕咚的独生子。它们家族过去应当有过其他成员,但莽从未见到过。在这里,春天可以捕野鸡,夏天可以采草籽儿,秋天可以采摘足够的坚果度过一整个冬天,食物丰足。这个小型的猿人家庭便一直在这个山谷里活动,渐渐地与外界隔绝了。 猛犸头骨咕噜咕噜地响起声音,草籽儿熟了。咕咚一把将莽抱回了洞穴,这对母子臃肿的体态显得与这个以饥馑著称的冰川时代格格不入。 食物的香味将叉引了回来,它扛着一柄树权制成的猎叉,猎叉上挂着一条小小的鱼。叉凑向猛犸头骨,把食指伸进热气腾腾的烟雾中,急不可待地拈起一撮草籽儿。 “叭!”一个耳光落在了叉的脸上,咕咚恼怒地把丈夫推到了一边——草籽儿是为儿子准备的,叉自然没有权利分享。咕咚掂了一下猎叉上的小鱼,不满地哼哼着,把小鱼丢进煮东西的猛犸头骨中。猛犸头骨又咕噜咕噜地响起了食物的声音。 叉搔搔头皮,惭愧地重新扛起猎叉,向洞外走去。它知道,它必须去猎取更多的食物。在万里飘雪的冬季,凿开冰面捕鱼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叉踱到洞口,徼微探出头。但它马上转身回来了,跟在它身后走入洞穴的,有一只、两只、三只…… 食物的香味不仅将叉引回了洞穴,也引来了一大群不速之客。猿人对食物的嗅觉格外灵敏,因为那种暖暖的、泛着阳光味道的炊烟气味,与浸在各处冷冷的、麻麻的冰雪味断不相同。有烟味,就有同类的定居点,就有食物,这是流浪猿群的生存经验。 转眼间,五十几只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披着沾满草渣、枯叶、尘埃的长毛猿人都拥进了洞穴,使原本对一家三口而言很宽敞的洞穴显得拥挤不堪。 “鸣噜噜——!”一只毛发花白的老年母猿伸出手掌,嘴唇夸张地摇晃起来。它的脑壳上盖着一个张着八叉大角的鹿头骨,使它的样子显得更加特别。张着八叉大角的鹿头骨,正是这个部落里的酋长冠冕。 “呜噜噜——呜噜噜——!”其余的猿人也摊开手掌,跟着发出相同的叫声,此起彼伏,在狭小的洞穴里回声俺倚,显得很有一番气势。 莽听不懂它们的叫声,茫然地望着它们,这是它第一次见到除父母之外的同类。 咕咚从洞壁的石槽里取出了一些过冬的坚果,分散给这群陌生的同类。它觉得,它们可能饿了。叉则取下了挂在洞穴顶部的一块干肉,递给它们。款待来客,是叉和咕咚族群一贯的传统。尽管,已经很久没有同类造访这里了。 流浪猿人们拍拍地上的灰尘,席地而坐,迫不及待地抓起坚果和干肉大嚼起来,露出黄黄的丑陋的牙齿,不时从嘴角流下一串串亮晶晶的唾液。莽细细地打量着这群邋里邋遢的猿人,发现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有的毛发虽然因为长期未梳理而缠结在一起,却还是色泽光鲜、油光闪亮的;有的毛发枯黄,沾满了草屑与残叶;有的根本分辨不清毛发的颜色,看上去乌蒙蒙的,仿佛覆了一层厚厚的土,时不时有善跃的跳蚤在头顶窜动,像一群在灰黄色的山坡上艰难地生存着的缩小的羚羊。莽默默地边吃着草籽儿,边瞧着,觉得很有意思。 一只个头儿比莽稍小一点儿的瘦瘦的幼猿奇怪地咧着嘴,龇出黄得发黑的牙齿,扯着灰得发黄的头发,悄悄踱到了莽的身旁。它狭长的眼睛牢牢地盯住了莽,好似某种长有獠牙的兽。 莽困惑地望着它。 P4-6 序言 我们很难确知数万年前原始人类的生存状态,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与今天的人类一定有很大的区别,是一种与今天的人类不完全相同的动物。因此,姑且用“猿人”一词来指称这种动物。相应地,在本书使用第三人称时,多采用用于动物的第三人称“它”,而不是用于人类的第三人称“他”或“她”。 这是一部关于猿人的动物小说。 与今天的人类不同,猿人面临的最大难题是食物问题。食物,关系到猿人部落中每个成员的生存。 后记 我的动物小说成长记 袁博 一 八岁时,我写了我的第一篇小说,是一篇动物小说。 从那时起到现在,我已经连续创作动物小说十七年了。可以说,我与动物小说一起成长,跨过了我的童年与少年时代。之所以对动物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与我的一段童年经历有关。 上小学时,我在一座被群山环抱的特种野生动物养殖基地里生活了三年。养殖基地占地面积巨大,由数座连绵的山丘组成,四周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养殖基地中的围栏依山而建,相当宽敞,给成群的梅花鹿、鸵鸟、孔雀等动物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动物在野生环境下的生存状态。进入不同的野生动物养殖区域,就如同进入了不同的世界。 在动物养殖基地的三年生活,是我童年记忆里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我喜欢静静地观察梅花鹿在围栏中散步,喜欢追逐在丛林中出没的野兔,喜欢寻觅在地下奔跑如飞的鼹鼠。傍晚时,夕阳留下的残霞染红了西方明净的天空,远方黛青色的山峦吹来新鲜而潮湿的晚风。黯然的暮色蒸起浅蓝色的夕露,新生的露珠沾结在斑驳的草叶上。喜鹊从眼前扑翅而过,回到林间的巢穴;雁群穿过苍蓝色的天空,飞往未知的远方。我穿过林中草丛,聆听着断断续续的虫声,呼吸着大自然甜美的气息。 养殖基地的东北角位于地势平坦的山脚下,是黄沙连绵的鸵鸟养殖区,被围栏隔开的鸵鸟群踏起滚滚黄尘。负责饲养鸵鸟的是一个爷爷。他是一名很有经验的野生动物饲养员,曾经在南非、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的野生动物农场和私人动物园工作过。他养过非洲野水牛,养过斑马,养过鸵鸟……甚至还养过一头非洲象! 那时,我最喜欢看科普书籍。从书上,我知道野生的麻雀可以驯养为宠物。于是我想,鸵鸟应该也可以被驯化。在我的一再央求下,饲养员爷爷开始和我一起驯服一只两三个月大的小鸵鸟。没多久,我便在饲养员爷爷的带领下,骑着鸵鸟到附近的山村小学上学了,所到之处,赢来一片赞叹声。那时的我,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我想:“我应该是中国第一个骑着鸵鸟上学的孩子吧。” 在动物养殖基地,饲养员爷爷是我最好的朋友,常常给我讲一些来自非洲热带草原和牧场的动物故事。饲养员爷爷说,花豹和狒狒群是非洲草原上的世仇,在非洲的旷野中时常能看到狒狒群与花豹争夺领土的场面;非洲野犬是非洲草原最聪明的动物,在一只受伤的非洲野犬最困难的时候,饲养员爷爷曾经把肉块喂给它吃过;在非洲时,饲养员爷爷曾经参与过捕捉野生鸵鸟的行动,以便得到优良品种;繁殖季的雄性非洲野水牛脾气非常暴躁,饲养非洲野水牛需要十分小心…… 在辽阔无边的星空下,我依偎在饲养员爷爷身旁,听着雄鸵鸟雄浑的吼声,想象着那片遥远而神秘的大陆……我以饲养员爷爷口中的故事为原型,写下了许多关于非洲动物的故事,这是我最早创作的一批动物小说。 在养殖基地的三年生活,不仅使我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而且,那段生活使我深深地着迷于动物世界。为了更好地了解动物,我研读了大量动物学、动物行为学、社会生物学、动物生理学、生态学等领域的学术著作,为我的动物小说创作奠定了较为扎实的生物学基础。十六岁时,我获得了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一等奖,保送至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同年,也出版了我的第一本长篇动物小说《鸵鸟家族》,并与动漫公司签订改编协议,被改编为52集动画连续剧《鸵鸟太阳雷》。 二 出于对动物学的兴趣,我成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后来转入中文系。现在,我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专业的博士。由于所学专业的原因,六年来,我用寒暑假的时间到云南、贵州、内蒙古、青藏高原等地进行动物学、民间文学和人类学考察,与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科教合作。草原和高山上的太阳、月亮、星辰、疾风,以及那里形形色色的生灵,都告诉了我许许多多书本上读不到的哲理。 与动物和自然相处的经历,是我进行文学创作的起点。这些经验不仅为我提供了动物小说创作素材,更教会了我如何去理解自然,影响了我的文学创作观念。 自从有了人类,大地上就有了歌声,就有了一种生灵可以用审美的眼光去描述这个世界。文学艺术丰富了人类的生命体验,让平凡的万物一跃成为可供审美的物象。 当一个孩子学会了用话语去歌颂闪烁的星空,他知道了什么是梦中的远方;当一个离家的游子歌唱起故乡的草原和群山,他明白了什么是思念;当一个老人在行将覆灭的记忆里回忆起他年少时读过的诗句,他会发现,他一生中见过的所有风景和这些诗篇再也分不开了。 上古时候,人丁稀疏,野兽繁盛,我们的祖先与万物杂居,在自然之中成长。我们的祖先相信自然万物的互通性,平等地去看待各类生灵。他们相信自然之中蕴含着一种比人生世事更深刻的道理,而比这些道理更为深邃的是自然本身。《诗经》、《江格尔》、《玛纳斯》、《格萨尔王传》、《布洛陀》……在这些古老的诗歌中,充满了祖先对于自然的尊重与理解。 民间文学的情调中常常带有一种悠远的气质,或慷慨悲壮,或空灵飘逸。我们的祖先用最简练的文字传递生命的节律,我希望能够将这份文学情调传递到我的动物小说中,使我的每一本小说都能成为拥有民族文学特质的艺术品。 文学不仅用于书写人类社会,也用来书写自然和生命最本质的哲理。动物小说是用作者的体验去审视人类之外的其他生命的一扇窗口。在我的动物小说中,我试图去书写一段生命的历程,写下一个种群在自然变迁的历史背景中的生命际遇。 人类有人类的历史,自然也有自然的历史,自然的历史远比人类的历史更为漫长。地球并不总是现在这个样子,自从我们这个行星形成以来,它就在不断变化,不断孕育出新的生命。浩浩荡荡的自然历史长河,曾经是多少生灵的舞台?辽阔的大地和浩瀚的海洋,曾经是多少动物的家园?从前寒武纪到现在,地球几十亿年的自然史见证了无数种群的兴衰变迁。 自然史动物小说——这是我给自己的动物小说的一个全新定位。这些作品既不同于以往的动物小说,也不同于以往的历史小说。我的动物小说中,特定的自然史背景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我更关注沧桑变迁的时代背景中个体的处境。 在《鸵鸟家族》中,从非洲到亚洲,截然不同的背景,演绎了一代代鸵鸟不同的命运,不变的是它们灵魂深处一脉相承的刚毅与勇气。 在《狮子的心》中,一只白色的狮子在孤独中成长,却不放弃任何生存的希望——因为它相信自己有着一颗狮子的心。 在《火烈马》中,生命的成长不仅是身体长大的过程,更是一个对自然的理解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猿人部落》中,工具的革新使猿人部落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远离了饥饿之苦,但猿人天性中的虚荣与嫉妒根深蒂固。真正的猿人首领,需要一种摆脱虚荣与嫉妒的智慧。 在《霸王龙兄弟》中,一起长大的霸王龙兄弟在刚刚成年的时候分离,各自历经一生的波折之后,在迟暮之年温暖相逢,又为了年轻一代霸王龙的逃生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剑龙不流泪》中,由于侏罗纪末期气候变迁,剑龙家族面临的是一个种群日渐衰微的时代,所有剑龙的后代都必须坚强,使自己的族群生存下来,并且生生不息。 与野生动物相处的经历,使我知道动物在幼年时期成长的艰辛。和人类的孩子一样,年幼的动物在长大的过程中,需要学习许多生存必需的技能,需要面对许多成长中的考验与挑战。 其中,包括了执着的坚守、拼搏的勇气、难得的温情和群体的良知。这种生命的辉煌不仅属于人类,也可能属于所有在自然历史上出现过的物种。 每天,我都在和动物小说一起成长,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自然精神的体验者。 书评(媒体评论) 袁博让我们领略了动物小说的美感,或者说具有美感的动物小说。 ——著名作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曹文轩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