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进董鸣亭著施振华绘的《上海十八相》的十八篇故事,刻画了十八个在同一条弄堂中生活的典型人物,具有上海老城厢特色的故事;叙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反映几十年来生活和时代的变迁。而在成书时,画家施振华先生又根据每个故事的特色,精心绘制了插图。图文并茂,使本书更好看,更有味道,更有立体感。
| 书名 | 上海十八相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董鸣亭 |
| 出版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收进董鸣亭著施振华绘的《上海十八相》的十八篇故事,刻画了十八个在同一条弄堂中生活的典型人物,具有上海老城厢特色的故事;叙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反映几十年来生活和时代的变迁。而在成书时,画家施振华先生又根据每个故事的特色,精心绘制了插图。图文并茂,使本书更好看,更有味道,更有立体感。 内容推荐 董鸣亭著施振华绘的《上海十八相》讲述了:他们来自宁波、苏北、广东、浦东……是相逢在石库门屋檐下的朋友,是相互包容对方的知己,就如四面八方的人来到上海和这座城市相辅相成,从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直到彼此接受和适应,才形成上海这座容纳百川的大城市。 目录 阿娘的小“漆夹” 阿娘和亲妈 花脸外婆 老房子老外婆 阿宝的三少爷 小五子妈妈 大眼睛阿爸 袁家姆妈 长脚娘舅 排骨阿姨 宁波阿嫂 浦东走来的阿香 小宁波刚刚 “痨病鬼”王革履 掏蛋鬼阿华仔 丽丽小刁脸 弄堂小妖女 我家咪咪 后记 试读章节 每逢说到儿子的事,花脸外婆就不做声了,这是她的心病,虽然她领养了一个孩子,但她在和阿娘聊天时总会感叹几句说:“地要冬耕,儿要亲生。”说阿娘虽然只生了我父亲一个人,但给阿娘送来一大帮孙子孙女,说阿娘是真正的福气人。 从我懂事起,花脸外婆就一个人住在亭子问里,坐在楼梯口端着一个破的面盆拆纱头。我们一幢楼里的小孩有时候就围在花脸外婆身边帮她拆,那一块块白的红的小纱头用一只有轮齿的钢圈使劲用力,整块布头就会变成一团团纱拉出来了。 我喜欢帮花脸外婆拆纱头,特别是冬天,坐在阳台上拆着纱头,在五彩的阳光下纱头会发出各种光泽,那细细的棉纱丝随着阳光在风中舞动。我拼命地拆着纱,希望花脸外婆面盆里的纱头都变成一丝丝的纱,那么她明天就可以把纱换成钱,再换成她喜欢的绍兴老酒,然后我们这帮小孩子就看她喝老酒,听她喝醉时唱《孟姜女》的歌。有时候她喝多了,就讲外公的事给我们听,说他在解放前逃到台湾去了,去的时候问她去吗,她说台湾是个穷地方,哪能和上海比?再说她也恨大老婆,那大老婆凶呀,就像只雌老虎,一天到晚看见她就骂,所以花脸外婆认为他们要去台湾就去吧,自己反而能离开大老婆,自由自在地过日子了。 结果,外公带了大老婆一家人去了台湾,把她一个人留在了上海。解放了,政府把她住的房子收公了,她就住到了这里。说这些话时,花脸外婆总是借着酒兴感叹无比,而我和楼里的小伙伴帮她拆纱头,直到阿娘用她浓浓的宁波话叫我吃饭了,我才放下纱头回去。 阿娘看见我小手指上因为拆纱头用轮齿过力出血了,就一边把我的手指在自来水里冲,一边说我是“寿头”,说花脸外婆是个人精,你帮她拆了再多的纱也不会给你吃粒糖。不过,阿娘有时候也帮花脸外婆拆纱头,她说花脸外婆—个人“交关罪过”,过日子就靠冬天里拆纱头,夏天里卖棒冰了。 说起棒冰,那是我们孩儿时代夏天里最令人向往的东西,四分钱一根,有赤豆棒冰,也有奶油味和盐水棒冰,那包棒冰的纸头上面就印着“光明牌”。“光明牌”不但生产棒冰,还有雪糕,不过雪糕要八分钱一根,相对来说,八分钱可以吃两根棒冰了。 夏天一到,阿娘看看日头快落山,就用面盆把水泼在阳台上,那火烫的阳台水门汀碰到凉爽的水就发出一声声“咝咝……”的声音,阿娘用几块木板搭在两根长脚凳上成了_张床,让我们坐在上面乘风凉。这时候,花脸外婆也背起了一个木箱,沿着弄堂口一路叫卖着:“棒冰吃哦!棒冰吃哦!”等到花脸外婆从弄堂口走到我们门口时,她的棒冰也卖得差不多了,那只木头箱子里就剩下几根断了的棒冰。阿娘用三分钱买下一支断棒冰,盛在碗里,然后我们几个小孩子,你一口,我一口,吃得津津有味。 夏天里是花脸外婆最得意的时候,也是她一年中赚钱最多的时候。她背着卖棒冰的箱子,身后总会跟着一帮子小孩,这些小孩都是弄堂里的,跟在花脸外婆身后.一路跳一路奔,到了各自家门口,只要叫一声“花脸外婆来了”,大人们就会出来买棒冰,顺便和花脸外婆说上几句。 P29-30 序言 精彩人生精彩故事 大约在十几年前的一次朋友聚会上,认识了董鸣亭,就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一是我们都是76届,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和成长经历;二是我们都是文学爱好者,都执著于文学的梦想。只是她的执著始终如一,直到今天,而我后来转向了音乐(不过打底的还是文学)。 当我们《东方城乡报》新开“情感倾诉”的版面并由我责编时,自然想到了董鸣亭,于是彼此的交往更频繁了。我曾多次听董鸣亭讲述过她丰富精彩的人生故事, “情感倾诉”版面正巧成为她的用武之地和尽情展示的舞台。本书收录的就是她所发表文章的集锦,我认为有这样几个特点:具有上海老城厢特色的故事;叙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反映几十年来生活和时代的变迁。而在成书时,画家施振华先生又根据每个故事的特色,精心绘制了插图。图文并茂,使本书更好看,更有味道,更有立体感。 董鸣亭文字最大的感染力,来自她有一颗童心。尽管她已人到中年,但依然洋溢着一种少女情怀,一种已经远去了的属于那个纯真年代的情愫。在红尘滚滚的当下,更显得难能可贵。董鸣亭还有个“特异功能”:记忆力特别强,许多的成年往事,哪怕是芝麻绿豆般的细节,经过她的生花妙笔,一切仿佛时光倒流,栩栩如生,历历在目。因此,读她的稿子,我每每感叹、激赏、莞尔……已不觉得是工作,而是共鸣享受。 相信读者看了本书后也会有这样的感受,那么我就不再哕嗦了,以免喧宾夺主。 后记 当我把十八篇书稿交给编辑黄慧鸣时,在和她那纤纤手指接触的一瞬间,我们的心就像得到了某种默契,她对我说:“这书名一定要加上海这两个字。” 是啊,上海,她是我们的故乡,是我们生长的地方,在这里,有过我们无数的欢笑,也背负着各个地方对她的寄托和希望。上海是由一条条弄堂组成的,那长长的弄堂就是我们的一个小村庄,村庄里有我们一起长大的伙伴,有那白发苍苍的阿娘和外婆,还有阿姨和娘舅,他们就如一条条河在村庄里缓缓流过,就如一棵棵树在风中舞动着多彩的树叶,天天在我的耳边吟唱着风和雨的故事,教我无法忘记他们,忘记自己的故乡。如今,那些人物用他们不同的方式重新出现在我的故事里,活灵活现地对我们讲述着上海的风土人情。上海啊, 她是一个充满了浓浓人情味的故乡,她是一个活色生香的人生大舞台,演绎着世间的百态人生。 《上海十八相》书名就这样形成了,在此,我要感谢天底下所有的人和事物。 。 首先要感谢上海《东方城乡报》的情感栏目编辑任海杰先生,十多年来,他的栏目就如一个舞台,供我演出人世间的无数悲喜情节,扮演着少女和年轻人的角色,我写普通人的爱和恨,写生与死的考验,这样足足写了十多年。突然,一夜间发生的事情改变了我以往的创作领域,使我走向了一个更宽广的舞台,我写我身边最亲近的人。写他们的命运在上海的弄堂里交织着悲喜和难以忘怀的我们的童年。 其次要感谢“上海宁波旅沪同乡会”的杂志《海上宁波人》,这些年来一直为我特辟有关宁波人情系列的栏目,使我一鼓作气写着系列性的有关宁波祖母——阿娘的纪实小说。 特别要感谢的是吴纪椿老师,他一直默默地关注着我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走过的每一步,从我发表处女作开始,到今天的《上海十八相》闻世,我们的友谊延续了近三十年,这三十年,充分表达了上海人之间的情分和师生的情谊。 还要感谢这世界上的缘分,都说缘分是一个谜,我就喜欢在缘分中寻找自己的梦想。就在我写着弄堂故事时,一位失散了十多年的故乡人找到了我,他就是本书的绘画者施振华先生,我们从小生活在一条弄堂里,又是一个中学毕业的。当他读了我的文章后,也唤起了他心灵深处的记忆,并从文章中认出了故乡的人,他欣然对我说,如果出书,我来帮你插画。我立马答应,心想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呀,一条弄堂的人共同来完成这本书。 我们一直在等待,等待这个缘分的到来。也许我一直心存感恩,一直相信缘分是个谜,当缘分让我们碰到了黄慧鸣,简直使我对缘分更着了迷。 而最叫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和她交谈中,知道她居然是我们弄堂里的媳妇,只是在弄堂要拆迁前才嫁过来。啊呀,说起她的老公我们都认识呢,特别是她讲起过街楼里老宁波家养的猫,学着老宁波的老婆用一口浓浓的宁波话叫着“老头呀,老头……”什么话都不用说了,我就认定了她是我们弄堂里的人,我也认定了这本书非她不出了。 我被自己遇到的事情兴奋得简直想再编个故事讲给大家听了,这世界上怎么有这么巧的事?作者、绘者和编者都是一条弄堂里的。于是在黄慧鸣的鼓励下,我注重于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展开,塑造了“小五子妈妈”和“长脚娘舅”等多个人物。随后又产生了《大眼睛阿爸》和《排骨阿姨》等作品。如今,这些人物可以汇集出版了,相信大家也会在书中找到自己的那份缘,找到曾经生活的气息,找到心中的故乡,因为这是一本出自纯粹的上海弄堂人的文学,愿大家喜欢。 最后,我还是回到后记的开头,我要感谢我的老师们,是他们教会了我怎样去驾驭文字、捕捉世间的动态;感谢我的家人,给了我无尽的爱和支持理解;感谢所有的朋友,这些年来一直陪着我鼓励着我,让我在文学道路上欢快地歌唱着。更要感谢生活,无论我经历的是苦还是甜,它们都是我生命中的滋味,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我也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为大家奉献更多的具有上海生活气息的上海文化。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