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机制与内陆型改革开放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任保平//马莉莉//师博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任保平、马莉莉、师博著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机制与内陆型改革开放》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合作机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内陆型改革开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产业分析三部分。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基础系统梳理各方观点,力争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西安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思考。

内容推荐

2015年9月,由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陕西省社科院《人文杂志》联合主办,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机制与内陆型改革开放”国际研讨会在陕西西安顺利召开,这是继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新阶段西部大开发”国际研讨会之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主题的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日本国立香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新疆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以及西北大学等高校7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交流。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合作机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内陆型改革开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产业分析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探讨。任保平、马莉莉、师博著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机制与内陆型改革开放》以此为基础系统梳理各方观点,力争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西安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目录

第一篇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合作机制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政策沟通合作机制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贸易畅通的合作机制

 丝绸之路经济带投资合作模式创新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科技合作机制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专利合作机制研究

 开启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网合作的新时代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人文交流基地建设研究

 “一带一路”与中国经济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我国西北地区与中亚合作模式创新探讨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合作建设研究

 “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交流与多语语料库建设

 “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话语体系建构

 丝绸之路经济带人类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第二篇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内陆型改革开放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统领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相互关系、重大关切、战略举措

 “丝路经济”视角下青海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青海省利用科技创新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路径研究

 我国沿边开放滞后的原因与模式演进评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困境、利益冲突及应对机制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省旅游竞争力分析研究

 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R&D投入效率评价与比较研究

第三篇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产业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工业合作发展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西部产业转移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哈产业内贸易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产业基地建设

 生产性服务业拉动工业、农业效应测度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市场融合研究

 “一带一路”愿景下中国西部地区教育合作机制分析

 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产业链一体化合作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遗产旅游合作研究

 丝绸之路旅游带发展模式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粮食合作的战略构想与可行路径

后记

试读章节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丝绸之路经济带

建设的政策沟通合作机制研究

张志敏何爱平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应在开放性、多元化、多领域的合作框架内形成合作的联动机制,进而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进程。丝绸之路经济带所涉及的区域汇集了约世界55%的GDP、70%的人口和75%的已知能源资源储量。经济带沿线各国的意识形态、文化、种族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经济带建设的进程又涉及在该区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西方国家。因此,相关各国之间的经济依赖与政治信任有待提升,各大国就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目标差异有待协调,经济带建设的新型合作模式有待沟通,推动并加快各项合作的框架与机制有待改善。政策沟通作为“五通”中的关键环节,有助于经济带建设相关国家之间友好交往关系的建立、合作意愿的达成、发展规划的制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欧大陆,在相关政策沟通的过程中势必会涉及相关大国的核心利益,随着利益关系的变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相关利益方会采取不同的行为。为了保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政策沟通中相互合作的顺利实施,与此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和激励机制也必须做出调整。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政策沟通的核心是利益的调整,是一个政治经济学问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政策沟通可以通过利益格局变化一主体行为博弈一调整制度安排一设计激励结构这一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来分析。本文借鉴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深入剖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政策沟通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经济带建设政策沟通合作机制的具体路径,进而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政策的有效沟通提供参考。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利益相关方及其利益冲突

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在古丝绸之路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涉及欧亚大陆政治、经济、社会和安全等诸多领域。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大国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最为主要的利益相关主体,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与矛盾。

中国与俄罗斯作为欧亚板块上的两个重要大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利益上的冲突与矛盾。俄罗斯传统上在中亚地区扮演着中心角色,并希望不断扩大在中亚地区的控制权,而在中俄两国力量的对比上,天平向中国倾斜会使俄罗斯“深感不安”。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中亚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使得俄罗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更加强调本国的战略利益,俄罗斯会将中国加强与中亚国家在能源、经贸等方面的合作看作“觊觎远东”的表现,认为此举必会降低中亚各国对俄罗斯的依赖性,削弱俄罗斯在该地区的经济主导地位;会认为中国主导创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与欧亚经济联盟项目相对抗的意图,进而并非从互利共赢的高度认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性。因此,中国和俄罗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存在着利益冲突。

美国虽然不是欧亚大陆国家,但作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一直意图通过与中亚及其附近“经贸与过境”组成的经济带,使整个地区形成经济利益的共同体,主导该区域的发展进程,保持并强化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从而实现利用经济利益影响国家与地区关系的目的。美国不希望中国在泛欧亚大陆发挥主导性的作用,认为中国从丝绸之路经济带进口石油、电力等能源,出口粮食、茶叶、电器等日用品的行为是通过经贸活动对其实施经济渗透并最终达到控制的目的,认为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主要是为了遏制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是对美国亚洲再平衡政策的反制。因此,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美国和中国存在利益上的矛盾与冲突。P3-4

序言

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经济贸易的通道,最初是指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l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的商品交流的走廊,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交通道路。随着经济贸易交流的逐步深入,交通走廊变成了经济带。“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通向西方的贸易通道,从西安出发,经新疆的南路和北路,到达中亚、西亚各国,再由这些国家转道至欧洲。丝绸之路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大量的商队活跃在这条商路上。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往来使东方的丝绸等商品流入西方,西方的一些商品也流入中国。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奢侈品,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等。

丝绸之路是古代欧亚大陆极为重要的长途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它横贯辽阔的欧亚大陆,连接了太平洋、印度洋沿岸众多的港口和海上岛屿,成为近代以前东西方交通的主要通道,对古代世界社会经济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进入21世纪,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古代相比,现代丝绸之路具有新的特点:

第一,多样化的现代交通工具成为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前提。古代丝绸之路主要以骆驼和马作为交通工具,丝路交通在许多地段仍然依靠路况较差、无人维修的天然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建立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包括铁路、公路、港口和机场等,这就是发展经济学中所说的“基础设施先行”。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需要政府的大量财政投入,跨国性基础设施更需要相关国家的协商和投资。由于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丝绸之路依靠现代交通技术,形成了陆地上的火车、汽车,空中的飞机,虚拟空间的互联网等多种交通运输模式。

第二,现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已经发生了变动。近代以来,俄国对其亚洲部分的铁路设施进行了大量投资。1891一1916年,俄国建成从圣彼得堡到海参崴的第一西伯利亚大铁路,全长7416千米。该铁路经莫斯科可以到达荷兰鹿特丹港,从而构成第一欧亚大陆桥。此后,1954一1957年,苏联建成从第一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泰谢特到太平洋沿岸的苏维埃港的第二西伯利亚大铁路,全长4275公里。1949年,苏联建成连接西伯利亚大铁路与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的铁路,1956年从乌兰巴托到北京的铁路通车,1965年贯通蒙古南北的铁路干线建成。

第三,现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贸易发展受到国家主权、国际条约和国际组织的制约。在古代,国际贸易由于其具有的战略意义和经济利益而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介入和进行管理。近代以来主权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国际贸易更多地受国家的管理,这体现在政府通过制定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汇率政策,参与地区组织和世贸组织、国际货币互换协定等方面的经贸往来。在这方面,地区组织对外贸的流向往往产生重大影响。

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提出以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积极响应,连续举办了一系列的学术研讨会,获批了省级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创新中心。世界经济贸易系组织了多次学术研讨会,出版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5》《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新阶段的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商贸流通》,使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成为经济管理学院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和新的学科生长点。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愿景与行动》中提出“发挥陕西、甘肃综合经济文化和宁夏、青海民族人文优势,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兰州、西宁开发开放,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为了深入理解《愿景与行动》,2015年9月,由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创新中心和陕西省社科院《人文杂志》联合主办,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机制与内陆型改革开放”国际研讨会在陕西西安顺利召开,这是继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新阶段西部大开发”国际研讨会之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主题的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日本国立香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新疆大学、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以及西北大学等高校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交流。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提交了一系列的论文。会后我们整理了会议论文,形成了本书。本书的主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机制”,希望本书的研究观点能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机制和西安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提供一定的借鉴。

后记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于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愿景与行动》中提出“发挥陕西、甘肃综合经济文化和宁夏、青海民族人文优势,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兰州、西宁开发开放,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为深入理解《愿景与行动》,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促进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陕西省社科院《人文杂志》于2015年9月12日在西安联合举办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机制与内陆型改革开放”国际研讨会。

这次会议是继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新阶段西部大开发”国际研讨会之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主题的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机制与内陆型改革开放”国际研讨会的顺利举行,得到了陕西省相关部门领导和各界专家的大力支持,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教授对会议的举办以及论文的结集出版都倾注了大量心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任宗哲教授,西北大学副校长高岭教授,西北大学社科处以及经济管理学院的相关负责人出席了会议。来自日本国立香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新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北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西安邮电大学、安阳师范学院、西安财经学院、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以及西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交流。《社会科学研究》《福建论坛》《当代经济研究》《经济问题》《甘肃社会科学》《人文杂志》《新疆大学学报》以及《西北大学学报》等杂志社的10余位专家、编审参加本次国际研讨会。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合作机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内陆型改革开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产业分析等主题进行了深人的沟通和探讨,并对西安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

本书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机制与内陆型改革开放”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的基础上,采选学术思想鲜明、研究方法前沿、研究视角新颖的代表性论文组成;由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保平院长组织协调,来自西北大学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教师和研究生参与稿件撰写,世界经济与贸易系主任马莉莉教授和副院长师博副教授具体负责书稿编排,王勤、付雅梅、蒋琪、阎瑜、刘雯雯、孙婷、杜汶珂和雷向平等硕士生、本科生共同完成校订工作。

本书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组织编写并已出版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5》《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选择与陕西对策论文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新阶段西部大开发》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经济发展》是西北大学组织学术力量系统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问题的系列学术著作,也是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本书是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大问题”意识为导向、实现“顶天”与“立地”紧密结合的科学精神的体现。书稿的形成凝结了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相关师生的心血和努力,在此谨致谢忱!

书评(媒体评论)

20多年来,随着中国同欧亚国家关系快速发展,古老的丝绸之路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发展同中亚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外交优先方向。我们希望同中亚国家一道,不断增进互信、巩固友好、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繁荣,为各国人民谋福祉。

——习近平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3月4日看望参加政协联组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时强调……“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都可以做大文章,在新常态下当有新作为新发展。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联系紧密。沿线国家多为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商品需求旺盛。近年来,美欧国家消费需求疲软,使得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相互依赖程度逐步加深。

——环球网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5年“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际产能合作实现新的突破。“一带一路”也是2016年和“十三五”规划期间的重点工作之一,他要求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其建共享,使“一带一路”成为和平友谊纽带、共同繁荣之路。

——央视网

我国将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建设,加快互联互通、大通关和国际物流大通道。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

——网易新闻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9: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