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队历史上100个经典战例”丛书共四卷:分别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四个历史时期,撷取了具有鲜明代表性的100个人民军队经典战例,每卷书精选25个战例。其中既有进攻战、防御战,也有围歼战、阻击战、攻坚战、奇袭战、伏击战、遭遇战……这些战役战斗,或集中优势兵力以少胜多,或以逸待劳,或长途奔袭,或运筹帷幄,等等,无不体现出指挥者的胆大心细、神机妙算、英勇果敢,闪耀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智慧光芒。这些林林总总的战役战斗,无法穷尽人民军队所创造的石破天惊的经典战例、所书写的荡气回肠的英雄传奇、所孕育的凝心聚魂的战斗精神,只是力图运用权威的文献资料、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以记实的手法和生动的语言,还原历史真相,讲述传奇故事,展现雄才大略。张社卿、李涛编著的《胜道》是该丛书之一。
众所周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武装斗争中诞生,在浴血奋战中成长,至今已经走过了八十八年的辉煌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指挥下,这支军队冲破艰难险阻,纵横山河疆塞,历经磨难,百炼成钢,战胜了一个个强敌,创造了无数个奇迹,书写了一部气势恢宏的英雄史诗。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黄洋界保卫战、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从解放战争时期的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三大战役等,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上甘岭战役、金城战役,等等。这一个个经典战例,一个个战争奇观,汇成了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由弱转强的发展壮大史。
“人民军队历史上100个经典战例”丛书共分四部,分别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四个历史时期,撷取了具有鲜明代表性的人民军队100个经典战例,其中既有进攻战,防御战;也有围歼战,阻击战,攻坚战,奇袭战,伏击战,遭遇战,追击战、突围战,等等。张社卿、李涛编著的《胜道》是该丛书之一。
龙源口战斗
1927年10月3日,毛泽东率领由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改编而成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到达井冈山北麓的宁冈县古城。
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位于江西永新、宁冈、遂川和湖南酃县之交,总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这里崇山峻岭,地势险要,山高林密,只有几条狭窄的小路通往山内,进可攻、退可守,国民党统治力量相对薄弱,而且在大革命时期建立过共产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并有一支由共产党员袁文才和旧式农民武装首领王佐领导的农民自卫军,群众基础比较好。秋收起义失败后,在文家市召开的前委会议上,毛泽东力排众议,主动放弃原定进攻长沙的计划,转战井冈山地区,正是基于以上考虑。
10月7日,工农革命军进抵茅坪,随即经湖南省酃县水口镇转至江西省遂川县境,于27日进至茨坪。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工农革命军在周围各县恢复和建立党组织,收编了袁文才、王佐领导的农民自卫军,将其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2团,并攻占了茶陵、遂川县城,建立了两县工农兵政府和赤卫队,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群众的革命热情日益高涨。
1928年1月下旬,江西国民党军朱培德部第9军第27师第80团和第79团1个营,由吉安进入泰和。第79团1个营经永新推进到宁冈新城,在当地靖卫团的配合下,企图对井冈山地区实施“进剿”。新城是宁冈的县城,也是井冈山北面的大门,自然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构成严重的威胁。
2月,毛泽东率部由遂川返回井冈山,积极进行反“进剿”斗争准备,提出“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作战原则。
18日清晨,毛泽东指挥工农革命军第1、第2团主力乘晨雾发起新城战斗,全歼守敌1个营,俘虏近300人,并攻占宁冈县城。这是井冈山革命军民对敌正规军的第一个歼灭战,打破了江西国民党军第一次“进剿”。随后,工农革命军占领宁冈全境、遂川北部和永新、酃县、茶陵各一部,井冈山根据地初步建立。
4月24日,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及湘南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部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这就是光照千秋的井冈山会师。
当时在场的何长工回忆道:
毛泽东和朱德同志的会见地点是在宁冈砻市的龙江书院。毛泽东同志一到砻市,得知朱德、陈毅住在龙江书院,顾不上一路征尘,立即带领干部向龙江书院走去。朱德同志听说毛泽东同志来了,赶忙与陈毅、王尔琢同志等主要领导干部出门迎接。我们远远看见他们,就报告毛泽东同志说:“站在前面的那位,就是朱德同志,左边是陈毅同志,朱德同志身后的那位是王尔琢同志。”毛泽东同志点点头,微笑着向他们招手。 快走近书院时,朱德同志抢先几步迎上去,毛泽东同志也加快了脚步,早早把手伸出来。不一会儿,他们的两只有力的大手,就紧紧地握在一起了,使劲地摇着对方的手臂,是那么热烈,又是那么深情。毛泽东同朱德同志这次历史性的会见,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光辉的一页。从此,毛泽东和朱德的名字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月下旬,江西国民党军第31军(由第9军改称)第27师第79团主力由永新推进龙源口,第81团由遂川向永新拿山移动,对井冈山发动了第二次“进剿”。
毛泽东主持召开第4军军委会议,决定采取“集中兵力,歼敌一路”的作战方针,击破战斗力较弱的敌军。
月底,第28团第1营营长林彪奉命驻守五斗江一带。但当1营赶到时,敌军已抢先占据了五斗江以北的制高点,形势十分危急。
时任1营2连党代表的唐天际后来回忆道:“我们被包围了。天正下着大雨,林彪迅速集合队伍。他命令我们2连上。我们冒雨冲上山去,把敌人打垮了,乘胜追到夏场。这一仗歼敌第81团大部,占领了永新。”P1-2
道者,法也,事物之规律。胜道,取胜之道,胜战之法也。
清朝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曾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要掌握社会发展的“大道”,就应首先研究蕴含着社会发展“大道”的历史。只有以史为鉴,才能知史明智。故凡欲治国安邦者,必先追寻历代为政者的治国之道;凡欲克敌制胜者,必先探求各国为将者的驭战之法。
众所周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武装斗争中诞生,在浴血奋战中成长,至今已经走过了87年的辉煌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指挥下,这支军队展现出一切剥削阶级军队从未有过的风貌,冲破艰难险阻,纵横山河疆塞,历经磨难,百炼成钢。人民军队战胜了一个个强敌,创造了无数个奇迹,书写了一部气势恢宏的英雄史诗。其问经历过大大小小上千次战役战斗,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黄洋界保卫战、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型关大捷、广阳伏击战、百团大战,从解放战争时期的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三大战役,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金城战役。这一个个经典战例,一个个战争奇观,汇成了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由弱转强的发展壮大史,令人津津乐道,叹为观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只有熟悉历史、读懂历史、借鉴历史,才会认清昨天、珍惜今天、放眼明天,不会为浮云遮望眼;才会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不会迷失政治方向;才会以史鉴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会在前进的行途中走弯路。
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民族兴衰史告诉我们: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条道路需要与之匹配的军事力量去守护,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快、走得更远。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这是基于对世界强国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基于对我国安全和发展形势的清醒研判、基于对中华民族屈辱历史的痛苦反思、基于对我军建设差距的强烈忧患。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当前,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浪潮席卷下,战争形态、作战样式、战斗力生成模式等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对我军实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这一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习研究人民军队的战史,尤其是经典战例,就要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审视,用辩证的眼光加以剖析,更好地把握治军规律、带兵要则、指挥方略,不断提高驾驭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能力,真正做到能打仗、打胜仗。这也正是编写《胜道——人民军队历史上100个经典战例》丛书的初衷。
本丛书共分四部,分别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四个历史时期,撷取了具有鲜明代表性的100个人民军队经典战例,其中既有进攻战,也有防御战;既有围歼战,也有阻击战;既有攻坚战,也有奇袭战;既有伏击战,也有遭遇战;既有追击战,也有突围战……这些战役战斗,或集中优势兵力,或以少胜多;或以逸待劳,或长途奔袭;或运筹帷幄,或决胜千里。无不体现出指挥者的胆大心细、神机妙算、英勇果敢,闪耀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智慧光芒。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林林总总的战役战斗,根本无法穷尽人民军队所创造的石破天惊的经典战例、所书写的荡气回肠的英雄传奇、所孕育的凝心聚魂的战斗精神,只是力图运用权威的文献资料、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以记实的手法和生动的语言,崭新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还原历史真相,讲述传奇故事,展现雄才大略。
由于作者水平及查阅资料等因素所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一批历史文献和当事人的回忆文章,得到了军事图书资料馆等单位和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并由军事科学院彭玉龙研究员进行审读把关,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宣传部包国俊副部长、中国文史出版社张蕊燕主任为丛书的最终付梓作了艰辛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张社卿李涛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