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已出满110辑。近20年来,《老照片》共刊出各种历史照片万余幅、相关文字信息逾千万言,为百年来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留下了一份形象而鲜活的记录。
老照片编辑部编的《重回现场(精)》从出版20年的《老照片》里,精选呈现重大历史事件的稿件,结集而成,以图文互见的形式,引领读者重回历史现场。
| 书名 | 重回现场(精)/老照片二十年精选集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老照片》已出满110辑。近20年来,《老照片》共刊出各种历史照片万余幅、相关文字信息逾千万言,为百年来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留下了一份形象而鲜活的记录。 老照片编辑部编的《重回现场(精)》从出版20年的《老照片》里,精选呈现重大历史事件的稿件,结集而成,以图文互见的形式,引领读者重回历史现场。 内容推荐 《老照片》二十年精选集,系从已经出版的《老照片》第一至第一百一十辑中选编而成,包括《重回现场》《风物流变》《名人身影》和《民间记忆》四种,此次选编,每本的篇目顺序,大致按照片拍摄年代的先后编排。除对个别篇章的文字和图片稍事修订、删减外,余皆一仍原貌。 老照片编辑部编的《重回现场(精)》是第一本,精选了四十一篇文章,涵盖了从甲午战争到改革开放初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目录 “镇远”舰的命运 影像中的马关议和 义和团的女人“战阵” 远航——记清末海军“海圻”舰出访 悠悠岁月忆华工 民国十八年的“故事”——新月知识分子与国民党训政 1937,希望的延安 存放于台湾的抗战照片 崂山独立营抗战写真 大刀片对东洋刀 松山战役影像志 昆明1943:抗战大反攻前的悠然 根据地的宪政建设 芷江受降的历史现场 石美瑜与南京日军战犯审判 永远的南中国海——怀念父亲郑资约教授 1948年:存亡之秋的“国大”选举 五十年前的金圆券风暴 最后一支离开大陆的国民党部队 战争后的战争 话说“联合国军”战俘营 “五反”回眸 从院士到学部委员 从“反攻大陆”到“中国教育” 金门炮战 重读“赫鲁晓夫接见”的老照片 “城市人民公社”的片断回忆 重温一组老照片 父亲与西藏 “夺权”斗争亲历记——贵州农村“四清”小记之一 曾有一种“参照” “调查表”外的调查 尼古拉教堂被毁纪实 北大“文革”二三事 1967年:定格在地质部大院 田间地头的“政治” 为“中央文革”做记者的日子 最后的晚会 父亲见证了林彪坠机事件 1976年“五一”节:北京的气候 用镜头纪录历史 试读章节 影像中的马关议和 1895年的中日马关议和,是近代史上众人皆知的重大事件。然而,关于议和的人物与场景一直少有照片流传,各种书籍使用的一般都是日方绘制的几幅图画,可谓一件憾事。我的硕士论文内容正是马关议和,是以对此倍加关心。在网上检索资料时,意外发现东京的东洋文库藏有一本题为《日清媾和纪念写真》的相册,大喜过望。2011年10月,我去东京查阅资料,窥得此书真容,得偿所愿。 相册的开本很大,28cm×35cm,正文共十四页,贴有十三张照片,于1895年12月28日出版。前言讲述了拍摄照片与出版相册的由来:李鸿章在马关被日本青年小山丰太郎枪击之后,明治天皇希望为他拍摄遭难后的容貌,被正在火头上的李鸿章以“余之肖像必遭侮辱”为由一口拒绝。由于是天皇的意愿,为李治伤的陆军军医总监佐藤进一再劝说。最终,李鸿章勉强答应下来。4月14日在李鸿章的住所,当地摄影师长尾实为他拍摄了一张肖像照。两天后,《马关条约》签订,李鸿章登船归国。翌日,参与谈判的外务省书记官井上胜之助又私下让长尾拍摄了十一张谈判会场内外及中日谈判代表住所的照片,以供天皇浏览。拍照之后,一套照片被宫内省送呈天皇,而照片原版则被天皇下令交给马关的“下之关媾和谈判场保存会”保管。该会为了让这些照片“与名誉之战史一共永传后世”,将其加洗若干份,出版相册。这本相册的发行量应该不大,目前除了东洋文库藏本,据我所知只有马关的“日清讲和纪念馆”藏有一本(被拆散成单页展览)。 相册的第一页便是李鸿章的肖像照。李头戴瓜皮小帽,身着便服,神情冷漠,隐隐有几分阴沉,与背后绘有花鸟的屏风形成了鲜明对照。由于刺客手枪造成的创口不大,而且得到了一流水准的医治,他左眼下的伤痕此时已经很不明显。不过,左眼似乎受伤口牵动,稍显眯缝。 这张照片尚有另一处可见:1895年5月17日出版的日本战时画报《日清战争实记》第二十七编的扉页刊登了这张照片,标明由著名摄影师小川一真雕版印刷。另外,该页还刊有李鸿章写给农商务大臣梗本武扬的一通短札,其中写道:“多年交好,此行未得晤面,见此照相,如见其人。”梗本此前曾经担任驻华公使,与李鸿章多有交往,算是旧识。看来,这张照片在拍摄之后立即冲洗,李鸿章也得到了若干张,并在临行前赠予梗本一张,《日清战争实记》编者用以印刷的应当就是这张照片。 在相册中,与这张照片并排的,是一张日本首相、全权办理大臣伊藤博文的肖像照。前言中并未提及为伊藤拍照,这张照片可能并非摄于此时,而是从已有照片中挑出来和李照“搭配”,以期达成一种“平衡”。在日本,有人将这次议和称为“两雄之会见”。不过,李鸿章与伊藤所处的地位与心境可谓天壤之别。 拍照的当天,李鸿章正处于极度的痛苦与惶惑之中。4月10日的谈判中,伊藤对中方的议和方案提出最终修改案,依然要求割让辽东与台湾,赔款白银二亿两,并声称“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这一天,正是日方规定的最终答复期限。尽管李鸿章连日来一再哀求日方再做退让,伊藤却丝毫不为所动,并威胁谈判一旦决裂,以后的要求只有更加苛刻。万般无奈之下,李鸿章13日发电向清政府请求签约。14日,清政府回电:“如竟无可商改,即遵前旨与之定约。”但这份电报当日未到马关,李鸿章因此不敢擅自向日方表态,只得恳求推迟一日再作答复。15日,李鸿章收到电报之后与日方会谈,在“无可商改”的情况下最终确定了《日清讲和条约》即《马关条约》的内容,两天后,条约签字,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 之后的照片皆为会场与代表住所的内、外景。其中第一至第六图为人所熟知的春帆楼:第一图为外景,第二图为楼梯口,第三、四图为进行谈判的会见室内部,第五图为李鸿章休息室,第六图为负责布置会场的日方中下级官员在庭园中合影。 P11-12 序言 为编辑这套精选集,把已经出版的一百多辑《老照片》又从头浏览了一遍。与这些一一经手,刊发于数年前、十几年前乃至二十年前的稿件蓦然相对,丝毫未觉其旧,反有历久弥新之慨。进而更加笃信,温故而知新,《老照片》永远不会“老”!随着图文一页页掀过,又仿佛是一次对《老照片》本身的怀旧之旅。二十年来,与作者、读者以及编辑同仁们交往切磋之种种,点点滴滴,旋又历历在目…… 作为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老照片》以“定格历史、收藏记忆”为己任,迄今已出版了一百一十五辑。《老照片》的稿源大致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国内各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的馆藏;二是老照片爱好者、研究者的收藏;三是民众个人的家藏。上述三个方面的来源,从不同角度建构了《老照片》的面貌,也为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留下了一部自发的、原生态的文献,并且随着《老照片》的继续出版,这部文献还在不断地丰富、拓展之中。诚如著名文史学者傅国涌先生所言:“一百辑《老照片》放在那里,时间就在里面沉淀,那里埋葬着过去,许许多多真实的生命曾经活过、爱过、痛苦过、奋斗过……”而著名艺术家陈丹青先生在评论到《老照片》时则说:“二十年来,它已成为全体国民的私人照相簿,人人会在其中找到既属于亲属,又属于国家的记忆。这是一份持续遗失而遭贬值的记忆,《老照片》使之不断扩展、传递,默默增值。” 比起众多的类似出版物来,《老照片》显然是幸运的。甫一面世,即为读者所接受,并一度洛阳纸贵,风行天下。后虽经众多仿制跟风者的冲击,以及书业的风云流变,《老照片》历二十年而犹存,庶几成就了中国书业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在业内和读书界组织的各种评选中,《老照片》这些年也多榜上有名,其中人选“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和“共和国60年60本书”,幸得从汗牛充栋的出版物里脱颖而出,其影响所及。实出吾辈之意料。 《老照片》这样一本并不起眼的小书,何以获得读者与社会的这般青睐?2009年“共和国60年60本书”的入选评语,曾这样说道:“十余年来,不断出版的《老照片》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记忆和见证历史,使我们得以在过去朦胧的霞光中,重新想象遥远的过去,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这段评语,是否道出了个中原委,不好贸然结论,但其对《老照片》的概括,身为编者的我们,听来却心有戚戚焉。 在《老照片》出版二十周年之际,推出这样一套精选集,于老读者而言或为一次重温,对新读者来说,当不失为认识《老照片》、走进《老照片》的一个契机和一条捷径吧。 这套“《老照片》二十年精选集”,系从已经出版的《老照片》第一至第一百一十辑中选编而成,包括《重回现场》《风物流变》《名人身影》和《民间记忆》四种。选编时囿于敝帚自珍,这也想选,那也想收,以致最初的选篇大大超出了预定的规模,于是不得不一次次地忍痛割爱,弄成现在的模样。其遗珠之憾,实所难免。 此次选编,每本的篇目顺序,大致按照片拍摄年代的先后编排。除对个别篇章的文字和图片稍事修订、删减外,余皆一仍原貌。 冯克力 2017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二十年来,《老照片》已成为全体国民的私人照相簿,人人会在其中找到既属于亲属,又属于国家的记忆。这是一份持续遗失而遭贬值的记忆,《老照片》使之不断扩展、传递,默默增值,有如人找回了家族的遗物。它因此超越了摄影,如它征集的文字,超越文章,是人在目睹照片之际的喃喃自语,是当一切皆尽销陨,濒于失忆,于是有迟到的告白。 ——陈丹青 《老照片》是一片有魅力的精神沃土,我吸引过许多人到这里耕耘。为《老照片》供稿后,他们都感受到了和读者分享往事的愉悦与历史记忆的尊严。 ——丁东 穿过岁月幸存下来的老照片,远不仅仅是满足人的怀旧的需要,更多的是人的尊严与权利被重新肯定,由此可以体悟《老照片》不是茶余饭后的闲话,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正视人的命运,是以记忆反抗遗忘之举。 ——傅国涌 《老照片》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观察历史、感知历史的方式。成千上万的老照片真实地把它当时所定格的影像呈现在你眼前,一言不发,却让你体味很多、联想很多。不知不觉,你改变了先前对历史的看法。 ——邵建 有情怀的《老照片》,照片老,情怀不老。 ——张鸣 十余年来,不断出版的《老照片》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记忆和见证历史,使我们得以在过去朦胧的霞光中,重新想象遥远的过去,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 ——2009年《老照片》入选“共和国60年60本书”的评语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