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品牌的基础选择和集中
三星的根就是1938年3月1日李秉喆会长在大邱创办的主营贸易的三星商会。1948年李秉喆会长创立了三星物产公社,但是战争使企业失去了根基,之后改名为三星物产重新开始,接着成立了第一制糖和第一毛织,并且收购了安国火灾等,逐渐进军金融业,渐渐地构建起了三星集团的框架。
之后,到了1970年左右,相继进军电子产业、重化学工业、精密·航空产业、建设和印刷业等,其中让三星成长为世界品牌的就是半导体产业。
三星勇敢地尝试了被称为“尖端产业的里程碑”、“产业的粮食”的半导体产业,1983年12月成功地开发出64KDRAM,使韩国跻身世界半导体生产国的行列。以此为开端,成功地向世界市场介绍了三星品牌。
10年之后的1993年,三星电子的半导体部门创造了2兆5000亿韩元的销售额,连续2次获得“世界DRAM领域第一品牌”的荣誉,并且成为“内存领域第一品牌”,获得众多成果。并且在世界半导体行业的排名中荣升到第7位,可以说是世界企业发展史中非常罕见的超高速发展。
三星的半导体神话始于1983年李秉哲会长的“2·8东京构想”。
虽然李秉喆会长在创业之后的50多年里进行了无数次创业,积累了与众不同的经验和眼光,但是半导体产业与他以前接触的产业完全不同。因为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半导体产业对韩国国内的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壁垒”。把三星的其他产业和半导体产业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半导体产业是一场充满了巨大危险的“赌博”,因为在这个领域里,韩国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而且还要面对庞大的资金问题、技术问题、短暂的生命周期等问题。如果贸然涉足半导体产业而失败的话,不仅可能会动摇整个三星集团,而且很有可能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据说,1982年,李秉喆会长向政府暗示“我要尝试半导体产业”想法的时候,政府回答说:“想要生产半导体的话,就需要投入数亿美元的资产,现在国家没有这个能力,而且这个想法非常危险。”
青瓦台也站出来阻止李秉喆会长,他们认为,“如果向半导体这样的不实产业进行大规模投资而失败的话,会对国民经济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所以说,三星集团开始发展半导体产业确实是一个充满风险的挑战。
财界对此也是抱着同样的看法。大多数企业对李会长的事业构想抱持非常冷淡的态度。某财团负责人曾经在私底下嘲笑李会长:“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很难发展起来的半导体产业,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里怎么会取得成功呢?我敢说不出三年绝对就会倒闭。”
1983年,韩国经济好不容易从最恶劣的境况中摆脱出来。1979年,中东产油国把石油价格提高了59%,导致全世界陷入了巨大的冲击中。陷入不景气状况中的发达国家为了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纷纷构建了坚固的贸易保护壁垒。因此,对于一直抱着“只有出口才是活路”的信念,不停地把能够赚钱的东西输出到国外的韩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1979年“10·26”事件之后,紧接着发生了1980年“5·18”光州民主抗争等一系列政治事件,不仅使产业活动大大萎缩,农业部也遭受重创,所以1980年的韩国经济,在20年里首次出现国民经济比前一年下降6.2%的负增长。1982年,不景气状况的阴云笼罩着国内所有产业。度过了这次危机之后,李会长认为“必须要有与众不同的作为才行”。他想寻找一个既符合自身状况,在做了之后又可以超越别人,能够创造更多理论的产业。
他访问了美国、日本,见了一些平时与自己有些交情的人,并且参观了众多工厂。经过无数次访问之后,他发现,现在一种指甲大小的黑色物体正以昂贵的价格出售,而生产这种物体的工厂才是真正的聚宝盆。当然,李秉喆会长之前就非常了解半导体这种材料,当时三星集团也在生产一部分低级的半导体。他听取了众多专家的建议,在与NEC和三洋(sANYO)等日本企业的会长们交谈的过程中,渐渐地对自己的想法有了信心。他相信指甲大小的半导体一定会让三星拥有无尽的荣耀,这个神话也最终会带领三星走向成功。
“2·8东京构想”是李秉喆会长对各种挽留和嘲笑的正面突破,他最终拨通了当时《中央日报》洪进基会长的电话:“不管别人说什么,三星一定会从事半导体产业,把这个事实告诉国内外的人吧。”
那一天就是1983年2月8日。
洪进基会长以三星集团的名义,在3月15号的报纸中发表了题为“我们为什么要做半导体产业?”的宣言文章,以半导体为中心的三星的集中化战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P2-4
世界著名投资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CEO沃伦·巴菲特曾经说过:“虽然一个企业树立起自己的名声需要20年,但是只需要5分钟就可以垮掉。”也就是说,虽然一个企业为了构建自己的品牌资产需要投入长时间的努力、注意力和资金,但是如果企业由于瞬间的决策失误而做出有违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数十年间积累起来的品牌资产就会毁于一旦。因此,企业的品牌资产价值就好像是一个被抛向空中的杂耍球,需要尽心尽力地从全社会的角度进行管理。
企业经营的中心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变化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销售额为中心,90年代后期开始就变成了以收益为中心,而进入21世纪以后则转为市场价值的极大化。所以,品牌价值、信用、形象等无形资产变成了今天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基础,而最近,确保可持续性经营从而跻身长寿企业之列则成了热门话题。也就是说,现在众多企业的目标已经不再是在一段特定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大的收益,而是可以创造长期的、稳定的收益。原因就是,就算一个企业在一段特定时间内可以获取相当大的收益,但是如果在某个时刻遇到外部或内部危机的话,不仅会给企业的成员带来危害,而且会给投资者、合作者、地区甚至整个国家带来非常大的危害。
因此,企业确定一定的品牌定义,然后进行一系列与此相关的交流活动,从利益相关者那里获得信赖和支持等品牌资产的所有品牌经营活动就是企业的长寿经营。因为长期品牌(long-runpowerbrand)就意味着成功地与顾客保持了稳定关系的品牌。
长期品牌企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不仅能够灵活地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各种危机,预测未来的环境并尝试各种改变,而且会固守企业和品牌的核心价值,以此来获得消费者长久的喜爱。因此,长期品牌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品牌,而是由与品牌有关的企业哲学和信任打造出来的。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在播种之后需要充足的养分和水分,为了打造一个长期品牌,需要的就是在播下品牌的种子之后,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尽心尽力、诚心诚意地维护它。
这就是让作者们对历经无数次危机之后也依然保持好名声,从而成为韩国代表性长期品牌的三星感兴趣的原因。我们决定拿起放大镜,仔细地研究一下三星这个品牌。本书采用一种类似于描述性的个案研究(descriptivecasestudy),即把之前已有的与三星有关的著述、言论报道、各种资料汇集到一起,从品牌战略方面进行详细研究。也就是说,以品牌为主题,把三星从创立到成长为韩国代表性国际化企业为止的整个时代的经营活动进行了整理。
在序言中主要解释了为什么要对三星的品牌经营进行研究,以便与读者形成共鸣。在第一章中则对三星这个品牌的特色进行了研究。在第二章中对“人才第一”这个三星价值观内部品牌化路径进行了研究,并且从CEO品牌的角度对创始人李秉喆和前任会长李健熙做了对比分析。在第三章中通过三星的品牌交流和PR以及社会贡献活动对三星的品牌形象管理进行了研究。在第四章中对把三星打造成为国际品牌的技术经营、设计经营、国际化经营进行了详细了解。在第五章中介绍了三星的品牌资产构建和资产价值的强化战略。最后,在第六章中对三星品牌的未来发展方向做了介绍。
有关企业研究的分析会根据观点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因为企业的成功要因非常多样,而且有着复杂的因果关系。就像前面说过的一样,本书作者拿着由品牌蓝图、品牌个性、品牌价值、品牌交流、品牌资产价值管理等零件组成的品牌照相机,根据每个章节的主题拍摄了五张照片。可能有的照片因为对准了焦距而非常明晰,有的照片则可能有些模糊不清,也有的照片可能出现曝光过度或者是与快门速度没有配合好的现象。
虽然如此,本书的作者们依然以品牌为主题,对三星这个品牌进行了认真研究。
作者代表申哲昊
申哲昊、李和珍、河秀京编著的《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三星(强大品牌是如何炼成的)》首先论述为何要检视三星的品牌经营的原因;
第一章“打造三星品牌”中认识与了解了三星的品牌定位。
第二章“三星的品牌管理”探讨三星将“人才第一主义”的企业价值落实内部品牌化的过程,并且进行三星的CE0品牌——李秉喆会长与李健熙会长的比较分析。
第三章“宣传三星品牌”,检视三星如何透过品牌交流、PR以及社会贡献活动进行品牌管理。
第四章“三星的品牌领导力”,分析自诩为国际化品牌的三星,如何进行技术经营、设计经营与国际化经营。
第五章“三星品牌资产价值的管理”中,阐述三星品牌资产的构建与品牌资产价值的强化战略。
最后,第六章“重新审视三星品牌”,再次审视三星品牌,并提出三星品牌未来发展的建议方向。
世界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经说过:
“虽然一个企业树立起自己的名声需要20年,但是只需要5分钟就可以垮掉。”也就是说,虽然一个企业为了构建自己的品牌资产需要投入长时间的努力、注意力和资金,但是如果企业由于瞬间的决策失误而做出有违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数十年间积累起来的品牌资产就会毁于一旦。因此,企业的品牌资产价值就好像是一个被抛向空中的杂耍球,需要尽心尽力地从全方位进行管理。申哲昊、李和珍、河秀京编著的《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三星(强大品牌是如何炼成的)》讲述的就是代表性长期品牌三星的品牌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