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迁诸族谱多载有《赴始兴县告案迁徙词》《赴南雄府告案给引词》《知府钟文达批词》《本府文引》《赴冈州告案立籍引词》《冈州知县李丛芳批词》等一应官府文书,对这次族群南迁,都载以罗贵领衔,其领头人作用明确无误。
南迁诸姓族谱多有南迁前商议的记述:“惟珠玑里居民九十七家,贵祖密相通透,团集商议,以南方烟瘴地面,土广人稀,必有好处,大家向南而往,但遇是处江山融结,田野宽平,及无势恶把持之处,众相开辟基址,共结婚姻,朝夕相见,仍如今日之故乡也。众议而相语曰:今日之行,非贵公之力,无以逃生,吾等何修而至此哉?今日之德,如戴天日,后见公子孙,如瞻日月,九十七家人即相誓曰:吾等五十八村,居民亿万之众,而予等独藉公之恩,得赖逃生,何以相报?异日倘获公之福,得沃壤之土地,分居安插之后,各姓子孙富贫不一,富者建祠奉祀,贫者同堂共飨,各沾贵公之泽,万代永不相忘也,世世相好无相害也。”
当时,罗贵只是个贡生,还未人仕,不是权贵,但在珠玑里先民生命财产和家族前途命运堪忧的危难关头,他挺身而出,与异姓乡亲团结互助,同舟共济,共赴危难,其人格感召力是巨大的。在此情势下,罗贵自然也必然成为南迁族群的领袖,成为庞大流徙队伍的组织者。
九十七家人商议后,罗贵便率领珠玑里三十六姓九十七尸,领得官府正式文引,向“南方烟瘴”之地进发。南迁自宋绍兴元年(1131年)正月十六日起程,领得官府给限为四月二十日,他们于三月十六日抵达冈州,耗时两个月。一众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险象环生,付出沉重代价。据一些族谱载:“……时无舟楫,我祖兄弟砍竹为排,乘流漂泊,夜半突至连州江口,潦水冲散……”;“民虑及难,各挈家逃窜荔枝山下者万余人,遂结竹为排,顺水漂流,及狂风大作,排散,溺水死者甚多”。
罗贵率众来到珠三角的冈州大良都古□甲萠底村立籍,并得到土人龚应达、冯天诚保结,罗贵还当了新增的新图一甲里长。
根据诸《罗氏族谱》所载,罗贵共有九子,均为“之”字派;长子清之(字大用,号宗南)、次子慎之(字巨用,号广南)、三子辉之(字利用,号始南)、四子光之(字期用,号镇南)、五子曦之(字明用,号日南)、六子温之(字和用,号从南)、七子淳之(字广用,号幅南)、八子绍之(字振卿,号木浪荡)、九子信之(字贯用,号竹林溪)。罗贵还收养了一名异姓做儿子,所以又传罗贵有十个儿子。罗贵原配金氏,前五子均为金氏所出,金氏葬于南雄府保昌县珠玑蜜筒山。罗贵到冈州后,续娶了当地田氏女,续生四子,田氏与罗贵合葬于良溪村东边凤翔山。
罗贵的子孙先是主要散居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南海、广州、番禺、东莞、顺德和增城,及后,更有散居至潮州、化州,甚至有的远至广西、海南等,但主要还是在珠江三角洲一带。
良溪自罗贵开基后,人才辈出,宋代有罗贵之孙罗宝珍,中年人道,44岁在顺德建玄观修道,法名务光,号仙翁,活到130岁;孙罗宝琳,少年人释,后建宝琳寺,曾有诗云:“智慧有灯何日照,菩提无树几时栽。”此外,清代道光六年(1826年)进士、“粤东四家”之一的罗天池,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恩科解元罗芳,武德骑尉四川卫守武举罗始麟,近代画家罗艮斋等皆出自良溪村。全村曾有100多人在科举时代考取功名。
P2-5
良溪村,属广东省江门市滨江新区棠下镇管辖,在棠下以北2公里,与鹤山雅瑶接壤,面积为7.96平方公里,是山地丘陵地区。良溪村拥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开基久远、历史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且至今保护较为完好的古村落。
2006年,良溪村被广东省历史学家誉为“后珠玑巷”,2008年9月被广东省文联评为首批“广东省古村落”,2009年被广东省建设厅定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初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宋代以前,良溪因周围地势低洼,田园常被洪水淹没,导致村庄周围长满萠草,故最早在此建村居住的人被称为“萠底人”。南宋间,始祖罗贵自南雄珠玑巷率36姓97户南下开发珠三角。贵祖遂开基于良溪,从此开枝散叶,世代繁衍。到元末明初,萠底人开始在西江边筑起围堤,阻隔西江水流人,低湿之地逐渐干涸,后人将其开辟为屋地及良田。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后,村人依“蓢底”谐音,雅称“良溪”,寓意“良才大用,溪水长流”。
良溪村中历代英才辈出,除了罗贵,还有清代道光年进士、“粤东四家”之一的罗天池,道光十五年恩科解元罗芳,新加坡开埠“七家头”之一的罗奇生,武举人罗始麟,近代画家罗艮斋以及清末国内第一位运用“安布罗”摄影技术拍摄人像的罗以礼等。
自清乾隆以后,人口繁衍,人多地少矛盾日益尖锐,遂村人开始有远闯南洋谋生的尝试,他们在南洋赚来些许血汗钱,寄回家中,养妻活儿。及至有点积蓄,便又捐输回乡,修桥整路、安装电灯自来水、建设学校医院,造福桑梓。
良溪村一向重视文化,村人皆以读书为荣,书香传家,古时中进士、举人者代有其人,当今不仅有博士后,而且读大学、读研究生者更是不可胜数。
良溪村背山而立,面水而居,呈弓箭形,弓弦式的河涌从村前流过,村前的池塘开阔,与古代民居环境有机融合。良溪村原有居民罗、叶、谢、廖四姓,包括良溪、佛宁、北坎三条自然村,新中国成立后加上大亨成为第四个自然村。从此良溪聚居的村民有罗、叶、谢、廖、胡五姓。
今良溪村内的良东、良中、良北就是以罗贵为首的罗姓逐步建立起来的,是良溪的核心部分,遗存的古建筑及文化较多。
佛宁村(旧称“佛坳”)是蓢底罗氏七世祖利行迁移至此开村的,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大亨村为胡姓所建,源出鹤山雅瑶的古蚕,后迁居五洞礼步。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绶祖再迁至大亨建村定居,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北坎村,为随罗贵一起南迁的叶姓春泽祖所立,叶氏初居于良中兴仁里叶屋巷,后因人口增加,迁到良溪对面的南元(土名),再迁至北坎,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罗贵带领的这一批移民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耕作技术和文化,为珠江三角洲的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子孙繁衍,构成珠江三角洲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其后代总数有2000多万人,如果加上移民港澳台以及海外的后裔,总数有4000多万人。
800多年来,良溪村蕴藏着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人杰地灵,出现过无数值得一记的有影响的人物,本书收集了部分人物概括描述。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有些人和事年代久远,难免错漏,祈望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良溪人物略述》编委会
2017年8月28日
良溪村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棠下镇,拥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历史文化内涵丰富而且至今保护较好的古村落,2014年初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由罗远峰主编的《良溪人物略述》收集了良溪村历史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对其进行略述,图文并茂,具有一定可读性,本书的出版对于该村来说也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
广东省江门市滨江新区棠下镇良溪村,是一条有着800多年的历史的古村落。南宋期间,罗贵自南雄珠玑巷率36姓97户南下开发珠三角。贵祖遂开基于良溪,从此开枝散叶,世代繁衍。良溪古村于2006年被广东省历史学家誉为“后珠玑巷”,2008年9月被省文联评为首批“广东省古村落”,2009年被省建设厅定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和省“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初,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800多年来,良溪村蕴藏着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人杰地灵,出现过无数值得一记的有影响的人物,由罗远峰主编的《良溪人物略述》选择性收集了部分古代和现代人物进行简略叙述,力图为后人留下一点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