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日本;国民大师;夏目漱石的代表成名作,对日本文学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小说中的我无意中与一位气质高贵,学养深厚的先生结识,在交往中先生的孤高性格与他背后的神秘往事深深吸引着我。后来,我接得先生一封长信。信中先生自叙了那段往事:大学时代先生和最好的朋友K同时爱上房东的女儿。为了得到她先生迫使K自杀,虽最终如愿以偿抱得美人归,多年来却始终遭受着良心的谴责小说以徐缓沉静而又撼人心魄的笔致,描写了爱情与友情的碰撞、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凸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怅惘、无助、无奈的精神世界,同时提出了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这部长篇可以说是夏目漱石最为引人入胜的作品。
夏目漱石著的这本《心》介绍了,我与老师在海滨浴场结识、交往,从此走进了老师的生活老师父母临终前将老师托付给老师的叔父照料,然而老师的叔父心怀不轨,侵吞老师的财产;老师与好友K同时爱上房东的女儿,老师最终抱得美入归,而K却在不堪打击下自杀身亡,老师从此背负上沉重的忏悔艰难度日,最终自杀身亡,灰暗的基调贯穿整部小说始末,并籍由老师遭遇背叛及背叛他人引发对罪与悔、生与死的思考,继而剖析了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展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怅惘、无助的精神世界。
我还是使用老师这个称呼吧,我一直是这样叫他的,从未叫过他的本名。这倒不是担心会有什么流言蜚语,实在是那个本名用着不习惯,而缩写的姓名符号又让人觉得冷漠而疏远,所以我还是选择用老师这个词来称呼他吧。
第一次遇见老师是在镰仓。我那时还是个青涩的在校生,暑假里没有回家,正巧接到一位朋友发来的电报,要我一定要去镰仓,和他一起洗海水浴。我花了两天时间筹集这一趟旅行的费用。谁知我到达镰仓的第三天,他却接到老家发来的电报,说是他母亲生病了,要他赶快回家。我的朋友有些不相信。他说之前父母曾逼着他结婚,但他还没到结婚年龄,并不想结婚,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托人介绍的那个女子并不是他中意的,他当然不结了。他暑假不回家,跑到镰仓来玩,其实就是为了逃避父母的逼婚。现在,家人居然发这种电报催他回家,他给我看了电报并问我怎么办。可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啊!万一他母亲是真的生病了,那他理应回家才对。最终,我的朋友还是回家去了。
专门来镰仓找朋友玩的我,一下子又形单影只了。此时,离学校开学尚旱,我还不想那么早回去,所以每日只是一个人自由自在地到处晃荡。
我在镰仓的住处简陋偏僻,朋友走后我并没有搬往别处。我朋友的父亲在中国做大生意,所以他从来不为钱的事儿发愁。只是他现在年龄尚小,再加上还在上学的缘故,所以吃穿住行和我们差不多。他走后我就一个人支付小旅馆的租金,好在租金不高,也就省去了另觅住处的烦恼。
不过,这里买东西可真不方便。比如,要想赶时髦吃个冰激凌球,须得穿过一片长长的田野,去另一边的热闹之地才有。公交车倒是经过这里,但是得花2毛钱的车费才能到达,可真不近啊。周围几乎什么也没有,只是稀稀拉拉盖着几栋富人的别墅。不过,好在离海边近,洗海水浴非常方便,我每天都去海边浴场。
海边有一些破旧的用稻草铺就屋顶的房子,远远看去有一种人烟寥落的错觉,但是穿过这些房子可就大不一样了。那边就是大海。海边沙滩上经常有很多人,非常热闹,基本都是城里过来的人,有专门来避暑的,也有来度假旅游的,总之都很喜欢这片海水浴场。他们总是四处跑动嬉戏。有时,浅水区的海面上会挤满了人,像澡堂子一般嘈杂拥挤,简直可以用万头攒动来形容。
在这里,我一个人也不认识,也就不必想着要去跟熟人打招呼,而是自由地穿梭于人群中,有时我会躺在沙滩上远眺,有时会随着人群下到海里嬉戏一会儿。总之,我每日里都是悠闲自得、随心所欲。
遇见老师时,我正在这样一个欢腾热闹的海滩上,具体一点儿说——是在一个拥挤的海边的茶馆里。 镰仓的这片海边总共有两间茶馆,我习惯于去其中的一间。这里的茶馆不像别处海滩的茶馆,人们除了在这里喝茶休息之外,还可以在这里更衣,因为这片海滩没有专门的更衣室,而茶馆里设有公共更衣室,从海里游完回来可以在这里清洗身上的盐分,可以更换和清洗泳衣,还可以寄存帽子和伞等小物件。我带的衣服并不多,因为怕丢,每次下海前都会将脱下的衣服寄存在这间茶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