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与杭州,是一种谁也离不开谁的缘分。假如丰子恺不到杭州求学念书,就遇不到李叔同、马一浮等等老师前辈,或者遇到了也仅仅是萍水相逢。如果这样,丰子恺的艺术成就就会逊色很多,甚至可能是另外的一种情形。杭州西湖因丰子恺的漫画文章而更让人看到常人看不到的天然美,在西湖文化史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丰子恺与杭州的关系,真可以用相得益彰来形容。钟桂松编著的《丰子恺与杭州》叙说了丰子恺与杭州的往事,从中可以寻绎出一代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艺术生命轨迹的一部分,可以看出杭州西湖、杭州人文对艺术大师的影响。
| 书名 | 丰子恺与杭州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钟桂松 |
| 出版社 | 西泠印社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丰子恺与杭州,是一种谁也离不开谁的缘分。假如丰子恺不到杭州求学念书,就遇不到李叔同、马一浮等等老师前辈,或者遇到了也仅仅是萍水相逢。如果这样,丰子恺的艺术成就就会逊色很多,甚至可能是另外的一种情形。杭州西湖因丰子恺的漫画文章而更让人看到常人看不到的天然美,在西湖文化史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丰子恺与杭州的关系,真可以用相得益彰来形容。钟桂松编著的《丰子恺与杭州》叙说了丰子恺与杭州的往事,从中可以寻绎出一代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艺术生命轨迹的一部分,可以看出杭州西湖、杭州人文对艺术大师的影响。 内容推荐 在漫长的艺术岁月里,杭州的点点滴滴,时时穿过丰子恺手中细细的毛笔,停留在那一幅幅小小的画面中。这息息相通的情味,从少年求学杭州开始。国文老师偏爱这位名叫“丰仁”的好学生,为他改名“丰子恺”,愿他“和乐”、“安宁”。他与杭州共度的每一段时光,都围绕着这份幸福感。钟桂松编著的《丰子恺与杭州》叙说了丰子恺与杭州的往事,从中可以寻绎出一代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艺术生命轨迹的一部分。 目录 第一章 负笈杭州 第二章 杭州漫画 第三章 杭州寓公 第四章 杭州师友 第五章 文章杭州 第六章 难忘杭州 附录7:丰子恺与杭州年表 附录2:版图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刚到杭州的那种不适应,让丰子恺心烦意乱,孤立无援。此时,丰子恺的心灵远没有在石门湾西竺庵小学里那样敞亮和如鱼得水! 丰子恺小时候不能吃猪肉,一吃到猪肉就呕吐。母亲钟云芳担心丰子恺瘦弱,不吃肉影响身体,就千方百计想让丰子恺吃点肉,但无论怎样变着法子如把肉剁细做成馅,或与其他食品一起做成丸,丰子恺一吃到肉味就立刻呕吐,使得丰子恺母亲一筹莫展。丰子恺的饮食习惯也变得挑剔起来。同时,丰家女孩多男孩少,丰子恺的饮食和身体自然成了包括母亲在内的丰家上下关心的一个重点,大家都想着法子让着他、护着他,小时候的丰子恺就处在这样不富裕但优越的家庭氛围里。 因此,到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吃、住、学都在学校,丰子恺人生第一次尝到集体生活的味道;第一次感受到一批正在长身体,吃什么都香的年龄的小青年在一起争食抢菜的场面和味道。这里,不妨看一下丰子恺记忆犹新的寄宿生在饭堂内吃饭的场景: 生活物质增多,物价腾贵,庶务先生精明,厨房司务调皮,加之以青年学生的食欲昂进,夹大夹小七八个毛头小伙子,围住一张校桌,协力对付五只高脚碗里的浅零零的菜蔬,其有“老虎吃蝴蝶”之势。菜蔬中整块的肉是难得见面的,一碗菜里露出疏疏的几根肉丝,或一个蛋边添配一朵肉酱,算是席上的珍品了。倘有一个人大胆地开始向这碗里叉了一筷,立刻便有十多只筷子一齐凑集在这碗菜里,八面夹攻,大有致它死命的气概。我是一向不吃肉的,没有尝到这种夹攻的滋味。但食后在盥洗处,时常听见同学们的不平之语。有的人说: “这家伙真厉害,他拿筷子在菜面上掉一个圈子,所有的肉丝便结集在他的筷子上,被他一筷子夹去了。”又有的人说: “那家伙坏透了,他把筷子从蛋羹旁边斜插进去,向底下挖取。上面看来蛋羹不曾动弹,其实底下的半个蛋羹已被他挖空,剩下的只是蛋羹的一张壳了。” 有时众目所注意的,是一段鲞鱼。这种鲞鱼在家庭的厨房里是极粗末的东西。在当时卖起来不过两三个铜板一段。但在我们的桌面上,真同山珍海味一般可贵。因为它又咸又腥,夹到一粒,可以送下三四口饭呢。不幸而这种鲞鱼大都是石硬的。厨房又要省柴,蒸得半生不熟。筷子头上不曾装着刀锯。两根手头的毛竹对付这段带皮连骨的石硬的鲞鱼,真非用敏捷的手法不可。我向来拙于用筷的手法。有一时期又听信了一个经济腕力的同学的意见,让右手专司握笔而改用左手拿筷,手法便更加拙劣。偏偏这碗鲞鱼常不放在我的面前,而远远地放在桌的对面。我总要千难万试,候着适当的机会,看中了鲞鱼的一角而下箸。一夹不动,再来,三夹又不动。别人的筷子已经跃跃欲试地等候在我的手臂的两旁,犹如马路口的车子在等候绿灯了。我不好尽管阻碍交通,只得拉了一片鲞皮回来。有时连夹了四五次,竞连鲞皮都不得一条;而等候开放的人的眼,又都注集在我的筷头,督视着我的演技。空筷子缩回来太没有面子。但到底没有办法,我只得红着脸孔,蘸一些鲞汤回来,也送下了一口白饭。 丰子恺有时还碰到与某个大胖子同坐一桌,让全桌同学十分难堪。一是大胖子围着桌子占的地方大,丰子恺曾约莫估计胖子坐一边的地方占了三分之二;二是饭量大。所以大家都不愿与之同桌进餐。这样的不习惯,让丰子恺感到滑稽的同时也感到无奈。然而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浙一师里面同学吃饭时的那一套程式,老气横秋,又是学校拟定必须要完成的功课。丰子恺记得: “我们守着这样的礼仪,用膳完毕的时候,必须举起筷子,向着同桌未用毕的入画一个圈子用以代表‘慢用’。未用毕的人也须用筷子向他一点,用以代表‘用饱’。桌桌如此,餐餐如此,就是在五只菜碗底都向天,未毕的人无可慢用,已毕的人不曾用饱的时候,这礼仪也遵行不废。” 不过,这种程式礼仪,常常在不经意间留下笑话。因为有这种礼仪,丰子恺常常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举动轻率的青年想把筷子伸向左方的一只碗中去夹菜,忽又看中了右方的一碗菜,中途把筷子绕向右方,不期然地在桌面上画了一个圈子。其余的人当他是”慢用”的礼,大家用筷子来向他乱点。结果满座发出一种说不出的笑声。丰子恺还记得:个别举止孟浪的同学,吃饭时埋头自顾自划饭,不提防饭粒滚进了气管,咳嗽出一大口和菜嚼碎了的饭粒来,分布在公用的菜碗里一一这对向来讲究卫生的丰子恺而言,这种场面是无法承受的。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管理,与舍监的认真有关。当时舍监由夏丐尊担当着。夏先生是个古道热肠的人,像个上了年纪又非常劳心的慈母,他生怕这些莘莘学子在校内有什么闪失,制定了许多规矩和制度,这让这些正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小伙子感到浑身不自然,甚至抵触情绪很大。据说,当时也在一师的曹聚仁,一进校门就与夏丐尊对着干,觉得夏丐尊面目可憎,言语无味,简直是阎王。当时学校请“朱源兴”成衣铺为一师学生做校服,曹聚仁分到的那套太大,穿不上。曹聚仁去质问舍监夏丐尊,夏丐尊居然不理睬,让曹聚仁恼火万分,气得直骂街:“朱源兴老板鬼头鬼脑,不知送了夏先生什么东西?唉!做舍监的都不是好东西,只会克扣学生!” P17-19 后记 秋高气爽的中秋时节,将《丰子恺与杭州》书稿送到出版社,两年多业余时间撰写、修改,可以告一段落了,我自己也轻轻地松了一口气。 对丰子恺这位艺术大师,虽然他生前我没有见过,但对他在艺术各个方面的贡献,我并不陌生。因为我有幸忝为大师的同乡,并有幸在大师的故乡担当过文化方面的责任多年,更有幸在Z。世纪80年代丰子恺逝世十周年时亲自参与缘缘堂的重建。此后的岁月里,石门湾木场桥边的缘缘堂,成为我常去的地方之一,陪朋友去过,陪领导去过, 自己也常常去这个艺术圣地感受缘缘堂里浓浓的人文气息。缘缘堂的变化我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所以几十年来,我虽然没有见到过丰子恺先生,却从来没有离开过。即使Z0世纪9。年代初我离开丰先生故里到杭州工作,也是这样。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感到丰子恺先生的艺术成就和贡献的伟大,从而也激发我研究和学习丰子恺的热情。二十多年来,我先后写了《丰子恺的青少年时代》(花城出版社出版,海燕出版社再版)、《含着人间情味》(大象出版社出版)以及选编《写意丰子恺》(与叶瑜荪合编,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丰子恺品佛》(作家出版社出版)、《逝去的真赏》(华师大出版社出版)、《纳凉闲话》、《中国像棵大树》(地震出版社出版)等七八本书,所以我感觉没有离开过,就是这个意思。 在学习、研究丰子恺的过程中,忽然发现丰子恺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是石门湾和上海,居住在杭州的时间是不算长的。但是,丰子恺对杭州的感情是最深的,称杭州是他的第二故乡!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当年丰子恺在浙江第一师范读书求学,认识了李叔同、夏丐尊等影响他一辈子的老师和马一浮等前辈,这些学富五车的老师们让丰子恺学到了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做人。所以仔细品味,在丰子恺先生的伟大成就里,处处有着李叔同、夏丐尊、马一浮等师长前辈的影响,比如认真,比如博学、多才多艺,再比如向善的情怀等等。自然还有杭州的影响,仔细读过丰子恺的漫画,才知道丰子恺漫画里有着许许多多的杭州元素,杭州元素成为丰子恺漫画里的一种主旋律!保椒塔、断桥、湖滨、桃花、西泠桥、古墓、西湖游船以及春夏秋冬各个时期西湖边的各色人等,都可以在丰子恺的杭州漫画里形象地艺术地再现。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漫画,在现在已经是历史了,但是当年却是大师丰子恺眼中的湖光山色,是大师眼中的西湖杭州。杭州漫画是丰子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这是他居住过的其他城市所没有的一种光荣!在丰子恺的散文中,直接记叙杭州、记叙西湖的文章美文不少,这些文章,或长或短,或庄或谐,但都倾注了丰子恺对杭州的深厚感情。在丰子恺笔下,西湖是恬静的,西湖的四季风光是温润的,西湖的月光是宁静而淡雅的,所以读着丰子恺的散文作品,常常几疑自己已经置身于西湖的湖光山色里了。至于丰子恺造好了缘缘堂而不住,却要到杭州租房当寓公,既有生活方面的原因,也有和杭州感情太深的缘故。在丰子恺看来,杭州是有山有水有佛寺,人文气息浓郁,是赏心悅目的地方,是净化心灵的场所,住在这样的地方,会让人安静下来的。抗战胜利以后,好不容易从重庆回到上海,但上海已经人满为患;回到故乡石门湾,昔日温馨可人和充满欢乐的缘缘堂,早巳成为废墟!丰子恺当天在亲戚家里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丰子恺直奔杭州,选择西湖边的小屋作为抗战胜利以后的栖身之地!此时,我才发现,杭州的西湖是幸运的,能有幸与大师做伴,她每天抬起头来就可见丰子恺居住的湖畔小屋,在月光里,可以望见丰子恺从湖畔小屋里走出来,在湖畔的石凳上小坐,望着月亮,静静地陪伴着西湖,轻轻地对着西湖吟唱李叔同先生的《西湖》、《月夜游西湖归寝》,所以我想,杭州的西湖,遇上丰子恺,是一种幸运,是西湖文化的幸运! 所以,丰子恺与杭州,是一种谁也离不开谁的缘分。假如丰子恺不到杭州求学念书,就遇不到李叔同、马一浮等等老师前辈,或者遇到了也仅仅是萍水相逢。如果这样,丰子恺的艺术成就就会逊色很多,甚至可能是另外的一种情形。杭州西湖因丰子恺的漫画文章而更让人看到常人看不到的天然美,在西湖文化史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丰子恺与杭州的关系,真可以用相得益彰来形容。 丰子恺的作品是真善美的结晶,而且这种内在的真善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部门推荐丰子恺的漫画作品作为引导人们向上向善向美的载体,委实是对国家民族负责的一种高瞻远瞩!记得l 942年7月的那个夏天,在成都的巴金特地到祠堂街开明书店买了一幅丰子恺的漫画,送给自己的堂弟。巴金说, 目的是“为了激发他的高尚的情操”。读丰子恺的漫画,可以激发一个人的高尚的情操,这恐怕在艺术史上也是少有的吧。还有,马一浮的一个亲戚回忆自己小时候第一次见到马一浮时,马先生给他的见面礼,就是送他们一部丰子恺的《护生画集》。所以现在倡导树立核心价值观,播扬丰子恺那些向上向善向美有思考有立场的漫画,实在是一件于国人功德无量的好事! 《丰子恺与杭州》前前后后用了我两年的业余时间,期间得到许多领导和朋友们的支持,也得到丰子恺女儿丰一吟老师一以贯之的鼓励和支持,在使用丰子恺有关的图片作品时,丰一吟老师及时给予授权。桐乡丰子恺纪念馆、桐乡市档案局对我的写作提供了不少方便。桐乡市档案局副局长王佶和吴浩然先生在我写作和收集材料的过程中,也都给予无私帮助,这是我要真诚感谢的!杭州准平影业有限公司家平先生和办公室的小蒋,西泠印社出版社的江吟先生和徐炜先生等朋友,他们在这部书稿出版过程中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重视,作了精心的编辑,力求可读可赏、大气有特色。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省委宣传部和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对这部传记作品的重视,列为省市文化精品工程,让《丰子恺与杭州》这部传记类著作有个温馨的归宿。作为这部传记的作者,唯有加倍努力,写出更多的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作品,以报答领导和朋友们的关怀和厚爱。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