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发轫于孔子,但“儒”的出现却早得多。孔子是春秋晚期人,上溯经过西周,就是商朝,那时已经有了儒。
什么是儒?胡适先生说,儒是商民族的教士。教士是沟通神与人的中间角色。商朝的神主要分两类:一是上帝,一是祖先。相应地,教士也有两种:与上帝联系的叫巫,与祖先对话的叫儒。东汉学者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这样解说:“儒,柔也,术士之称。”寥寥七个字,为儒定了性。教士是从事精神活动的人,而精神是软件,所以儒是以柔的方式与世界打交道。孔子一向不喜欢兵战,见不得好勇斗狠,视其为“恶勇”,反对以强权压人的暴政,追求温和的仁政,凡此种种都可以看作是柔的注脚。这里的柔不等于顺,孔子也有着刚的一面,“知其不可而为之”式的执着就是勇,而且是大勇。
孔子主持过丧葬仪式,是所谓与祖先对话的人,而他的学说又强调包括丧葬制度在内的礼,所以他开创的学派就被称为儒家。
春秋和战国时期,儒学尽管是“显学”,风头在诸家学派中最为强盛,但并不得势,在当政者眼里是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到了西汉时期,大一统天下的格局在汉武帝手中已经最后确立,经学博士董仲舒适时提出以儒学为正统的建议,由此开辟了“独尊儒术”的先河。这离孔子去世已经过去了大约350年。从此,儒学便由民间走上庙堂,在朝野均发挥着指导作用,逐渐成为全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儒家的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其分期有不同的方法。一种是主要以历史朝代为顺序,另一种是以思想特点为区别。前者可称为多期说,后者为三期或四期说。
多期说一般将儒家思想分为:第一,先秦儒家,即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儒家;第二,两汉儒家;第三,魏晋儒家;第四,唐代儒家;第五,宋明儒家;第六,清代儒家。三期说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流行的观点,将儒学划分为三大阶段:第一,先秦儒家的第一期;第二,宋明理学的第二期;第三,以当代学者熊十力、冯友兰等人为代表的第三期。不同观点提出四期说,即先秦的孔子、孟子、荀子为第一期,汉代儒家为第二期,宋明理学为第三期,未来为第四期。第四期应该是对宋明理学的继承,但又具有现当代特色。
下面我们就以三期说为线索,看一下儒学在各个时期的特点。
儒学第一期,代表人物是先秦的孔子和孟子。这是儒家的创立和传播期。儒家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做人和如何治世,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思想前提则是“周礼”。周朝是一个以“礼”来维持社会秩序的朝代,它渗透到生活、政治以及宗教的方方面面。礼,通俗地说就是规矩,譬如,子女对父母怎样说话、怎样行礼、怎样照顾饮食起居,有着一套详尽规定,用以维持、巩固家庭内部关系。这些规矩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礼。对这些具体规定进行提升、概括,就是
“孝”的行为规范。孔子所做的就是对各种各样的行为规范进行梳理、完善,然后通过教育、言谈,将制度性的礼转化为思想上的道德意识。这种道德意识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克己复礼,表现在人生观上就是理想人格,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责任。
儒学第二期,代表人物为宋代的周敦颐、张载、程颢(hào)程颐兄弟、朱熹、陆九渊以及明代的王守仁。先秦儒家偏重于具体问题,是一种朴素的学说,理论形态不够丰满,与道家和佛家相比,理性思维尚显薄弱。为此隋唐时期的儒家开始了整合儒、佛、道三学的尝试。其后,佛学发展迅速,不同思想的相互激荡蔚为壮观。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宋代儒家继承了隋唐以来学术融合的潮流,进行了理论上的创新。其根本标志就是突出理性精神,由此把儒学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并带动了中国文化的整体进步。其理论成果被称为宋明理学。由于它与先秦儒学在理论形态上不同,又被称为新儒学。
P3-5
在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的基础上,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策划编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丛书。第一批推出四册,分别是《儒家第一课》《道家第一课》《法家第一课》《孝道第一课》,侧重于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其后将陆续推出富于传统文化内涵的礼制、家谱、戏曲、国画、中医等方面的其他著述,为“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做出实际努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哪里?在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精髓在哪里?在人性论。正因为我们的文化站立在人性哲学的基石上,形象地说是从人性之根长成的参天巨木,才干年不枯、不折、不倒,也才能在新时代的春天里萌发满枝新绿,而其他文明古木则无一不遭到毁弃,变成荒漠中供人凭吊的化石。
儒、道、法三大家对人性各有各的见解。儒家立足于人性善,从中引发出一系列道德原则和规范,用以教化人,建构和谐的人生、家庭和社会。道家立足于自然天性,倡导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顺应生命的自然而然过程。法家立足于人性恶,诉诸严刑峻法,走向国家主义,以建立大一统强权为奋斗目标。
儒家建立和经营伦理道德体系,固然是为了规范行为、调整关系,更是为了把人塑造成符合人的理念的人。这在孔子那里叫作“成人”,即成为人。子路问怎样才能成人,孔子搬出四个人,要他学习臧武仲的知、公绰的廉、卞庄子的勇、冉求的才,再以礼乐进行修饰,说这样差不多可以算是“成人”了(见《论语.宪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也回答过颜回(见《说苑·辨物》)。孔子这里是因材施教,针对子路的情况提出具体措施,如果扩大到所有人,那就不仅仅是这几条了,而适用于所有规范。儒家的礼乐文化实质上是为“成人”服务的,体现的是以人为本。显然孔子心目中存在着一种关于人的认识,它高于现实,代表着人的发展方向,是人的价值的终极目标,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处在向这一目标行进的位置上。由此可以说儒家致力的是“造人”工程。
孔子的这一思想我们在马克思那里也能看到,谓之“人的生成”,也就是向着全面的人的生长。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全面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的理念,历史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建构过程。
“成人”是从本质上表达人,代表人的原型,要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看看“成人”就清楚了——“成人”是本原,构成了我们的出发点;“成人”是终极目标,构成了我们的归宿地。
道家正好相反,是以儒家对立面的姿态登上文化思想舞台的。老子的宇宙在本质上是一个虚无的世界,无针对的是有,有指的是儒家那套伦理道德、礼乐制度,世界本来没有这些东西,最初是纯粹的自然,也就是无,这才是本原。统治者(庄子说的圣王、圣人)不甘寂寞,发明出道德、制度和物质文明,强加给世界和人类。你不接受,他就撸胳膊挽袖子强拉硬拽地迫你站队。为了有效推行这套东西,统治者实行重奖,谁做得好就升谁的官、发他的财,结果老实巴交的汉子变成满肚子心机、损公肥私的名利之徒,毁了世界也害了人类。
在道家看来,这一套有害无益,纯属多余,就像人在五根手指之外又多长出一根,完全是累赘,很不正常。怎么办?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把这根手指去掉,回到自然天性,重返虚无。宏观治理上这叫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见《老子·第二十五章》);文化上这叫断绝圣人言论,抛弃思想智慧(见《老子·第十九章》);个人生活上这叫减少再减少(见《老子·第四十八章》),合起来就是“无为”,也就是顺其自然,也叫自然而然。
道家思想很了不起,非常自觉地沿着世界观到人生观再到价值观的思路运转,由自然的世界引出自然的人性,再引出回到自然或者说返璞归真的人生最高意义。
法家出自道家,放大其阴柔的一面,将《老子》中的治理术细微化、系统化,结合政治实践给予创造发挥,终于自成一家。道家的自然人性被法家解读为人性恶,应该说不是歪曲。食、色是人的天性,与生俱来,属于不学自会的本能,可谓人身上的动物性,儒道两家称之为“人欲”,都主张给予限制。儒家的“成人”就包括用道德打压欲望,譬如克己复礼。道家的返璞归真也包括阻塞欲望,譬如清心寡欲。可见欲望是要打个问号的,不能过线。法家就是在此处做文章,即限制人欲又纵容人欲。
一方面确立法治国策,打造强权政治。为什么儒家的德治不灵?因为依据的是人性善,这是个根本错误,人性实际上是恶,食、色最后一定表现为贪婪。既然人性恶,就不能用引导的办法,而应该也只能走惩罚的道路,于是法家便搞出一套严密苛刻的法律,强制推行。这实际上是与民为敌,拿老百姓当贼盗防。
一方面利用人欲,驱使民众。你不是想升官发财吗?好,我给你机会,你好好种地,丰收有重赏;你去当兵,战场上杀一个人我给你一级爵位。这些奖励都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条条对号入座,人人有份。于是战场上的秦国士兵红了眼,腰上挂着斩获的人头,光着膀子大喊大叫往前冲,面对这等虎狼之师,哪有不闻风丧胆的?
法家的字典里没有慈悲,一切围绕的都是国家的强大,也不见人的地位,人的价值全在于充当富国强兵的工具。
譬如孝道。儒、道、法三家都主张行孝,其中儒家最为突出。孝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属于核心规范,具有调整家庭家族关系、社会关系乃至政治关系的意义,用民间语言表达就是百善孝为先。道家反对过度用力,认为孝作为一种天生的感情和行为,自然会在每个人身上体现出来,自然而然地去做就是了,人为的强调反而会造成负担,导致虚伪,疏远人们之间的关系。法家着眼的是不尽孝的那一面,说跟这样的逆子讲道理是没用的,因为其人性特别不好,对付这种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交给官府。执法吏腰里挂着锁人的链子手里提着刀戈棍棒上门来,不孝子马上老实了,再也不敢忤逆,因为等着他的是监禁和刑罚,悖逆或违法的成本太高。用一句话概括三家在孝道上的根本对策:儒家是文化主义的,诉诸立德和教化;道家是自然主义的,遵从个人的自觉自愿;法家是国家主义的,依赖权力对生活的全面干预。
求道不求术。无论哪一家,具体做法可以商量,也可以变通,甚至可以综合互补,但立足于人性哲学这一点,也就是道,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有价值,应该给予继承和发扬,使我们的生命更自觉、更主动、更有意义。
儒家是什么?儒家为何强调理想人格?其根本意图是什么?为什么说道德是人生的核心,支配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道德和欲望及利益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现实生活中,人应该怎样处理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儒家为何强调克己复礼?什么是仁?它包括哪些内容?治国上,儒家是如何实现为政以德的?民众在政治生活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具体到人,儒家学说中,人的本性是什么呢?一个读书人应该具备怎样的责任意识和精神素养呢?
带着这些问题,打开这本由高路著的《儒家第一课》,从中找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体味儒家本然思想之美。
失去了目标和自律的人生将会怎样?
为什么人一定要向着理想人格的方向努力,
才能脱离禽兽,有了希望?
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底蕴,也是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精神之根。但是,生活在充斥着各种思想各种诱惑的当下的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儒家思想呢?高路著的《儒家第一课》,作者以尊重儒家经典的谨慎态度、深入浅出的叙事方式,呈现给读者儒家本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