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野蛮时代的弃老到文明时代初期的养老是一个质的飞跃,孝字的产生标志着孝道或者说孝文化开始形成。造成这一巨大进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候人类已经学会了畜养动物和耕种植物,从中得到的收获远远超过了原始的采摘和渔猎,而且更有保证。《礼记·祭统》这样解释孝:“孝者,畜也。”畜,种地积攒下来的收获。用这些东西来赡养老人就是孝。这一时期人类的生产已经有了剩余,可以养活失去劳动能力的人了。文字的产生为什么惊天动地?因为它的后面是一种生产力,使人类得以像天空降雨一样收获粮食;自此人们不必完全依赖鬼神的恩赐,所以它们感到很失落,郁闷得哭了起来;同时自然界成了人类改造和利用的对冢,其独立进程被彻底打断,纳入到人的活动中,成为人类史的一部分,所以代表自然界的龙恐惧不安,逃得远远的。
伴随着畜牧业和农业的诞生,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其最大成果是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从前社会的基本组织是氏族,一种由血缘关系结成的大家庭,而现在则换成了由没有血缘关系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以及他们共同生育的子女所组成的小家庭。当然氏族仍旧存在,但影响开始缩小,公共财产中的一部分渐渐转移到小家庭名下,抚养下一代的责任也就更多地由父母来承担。身份和责任的明确加深了子女与父母的联系,不止是血缘的,也是经济的,这无疑增强着双方的情感,为养老奠定了人情的基础。抛弃老人不仅是不道德的,就是感情上也割舍不了。
同时社会也承担养老责任。古代华夏有国老和庶老,前者是退休的大夫、官员,后者是不能从事体力劳动的普通百姓,也就是所谓庶民中道德和学问都不错的老人。那时的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养老的地方,国老和庶老在那里一边养老一边当老师,发挥余热。据《曲礼》记载,舜的时代,教育机构叫庠,庠分上下,分别安置国老和庶老。禹的时代以及夏朝,教育机构改叫序,分东序和西序,国老进东序,庶老进西序。商朝的教育机构叫学,分左右两学,国老在左学,庶老在右学。到了周朝,学校叫胶,分东胶和西胶,国老被安置在东胶,庶老被安置在西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养老情况。
这也说明,老人并非没有用处。其实老人的作用不止于此,在生产上也一样可以发挥余热。在采集和渔猎的条件下,他们的消耗超过了贡献,但在畜养和种植的条件下,情况便颠倒过来。畜牧业,特别是农业,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生产活动,何时到何地放牧,在某个地域何时播种等经验常常决定着收获的多少,而这些则与年龄有关,岁数越大,经验越多。老人的经验成了一种特殊的财富,老人有了不可替代的价值。前面“弃老国”的故事中,人们答不上来的难题,大臣的老父却毫不费力地破解了,就是经验在发挥作用。在这个故事的最后,国王询问大臣是怎么想出来的答案,大臣道出原委,说所有答案都来自老父的智慧,为此他恳请国王允许人们奉养自己的双亲。国王听从了,发布命令说,从今往后,不许遗弃老人,儿孙必须赡养长辈,对不孝顺父母的人、不尊敬师长的人,一律处以重罪。弃老国抛掉了野蛮陋习,进入文明社会。
P11-13
孝道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一个性格特征。不是说其他民族不讲孝敬——《圣经》中上帝亲自宣布的神圣十戒的第5戒就是“应当孝敬父母”——而是说只有中华文化才把它视为“道”。什么是“道”?“道”的本意是光明大路,引申为基本规则,根本道理。与孝连用,就是对待父母长辈的规则,全天下的儿女都应该也必须遵循这个道理。孝道的根本性、普遍性不仅表现在亲人之间,还表现在对老年人的尊敬和照料上,所谓的孝亲敬老;同时也表现在更广阔的社会各个领域。在古人看来,它是通达天地、理顺人伦、弘扬道德、治理国家、维持秩序、确立个人位置,是增强个人、和睦家庭、协调社会、整合文化、移风易俗的“大经”,即大法则。可以这样说,孝道作为古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其根本价值是定。定,稳定、确定、奠定。孝道定天地、定人伦、定道德、定国家、定秩序、定个人、定家庭、定社会、定文化、定风俗、定幸福。借用神话道具,孝道是古代中国的定海神针,意义极为深远。
“道”通导,意即引导,孝道是快乐幸福的导向。一般以为,尽孝是子女的付出,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受益的是双亲。其实尽孝的最大受益者是子女自己。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从继承方面看,子女是父母终其一生所积累的物质财富、人际关系、经验教训的继承者。其次,从快乐方面看,尽孝是一个体验天伦之乐、成人之乐、自由之乐的过程,这样的愉悦及其带来的幸福感是其他活动难以企及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再次,从价值观方面看,孝道是树立心灵依托的一个途径。在社会转型的大变局中,随着社会结构、家庭结构和价值结构的彻底改变,孝道已经失去了“大经”的地位,但作为一种思想意识、一种道德规范、一种心理感情却仍旧存在,并且继续发挥作用。它的根子牢牢地扎在人性中、民族性中,为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所必须。今天的孝道无疑是一种历史传承,但绝不是古代的复制品,其中不平等、不公正、不自主等内容已经基本荡涤干净,而亲情则保留下来,并且日益突显。这种中国式亲情是建构主流价值体系的一个基本因素,是具有民族性格的一种普世价值。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来说,亲情表达的是一种最终关怀,最终价值,是自我的安身立命之所。
由于尽孝的最大受益者是子女自己,所以我们说:孝敬父母,幸福自己。
在社会转型的大变局中,孝道已经失去了“大经”的地位,但作为一种思想意识、一种道德规范、一种心理感情却仍然存在,并继续发挥作用。今天的孝道绝不是古代的复制品,其中不平等、不公正、不自主等内容已经基本荡涤干净,而亲情则保留下来,并且日益突显。
这种中国式亲情是建构主流价值体系的一个基本要素,是具有民族性格的一种普世价值。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来说,亲情表达的是一种最终关怀,最终价值,是自我的安身立命之所。由于尽孝的最大受益者是子女自己,所以说:孝敬父母,幸福自己。
本书为高路著的《孝道第一课》。
中国人为何自古奉行孝道?
为什么说孝道是幸福的重要源泉?
孝道在现代社会中有何独特价值?
高路著的《孝道第一课》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清楚孝道究竟是什么。
指明了孝道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孝道是建构主流价值体系的基本要素。
孝道在当下以及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所在:孝敬父母,其实幸福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