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文著的《漫水(精)/精典名家小说文库》属于精典名家小说文库系列小说。精装版本,著名画家王平提供封面及图书插画,并特制精美藏书票,集文学与艺术于一体,兼具经典性和收藏性。
本书有意在让人愕然而又觉荒谬的情节中对人物进行微观特写,从而为解析复杂的现实肌理提供实证,也为人性如何一步步地迷失布下绵密的针脚。
名家+名作+名画,中国人提升文学修养的必读书。
| 书名 | 漫水(精)/精典名家小说文库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王跃文 |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跃文著的《漫水(精)/精典名家小说文库》属于精典名家小说文库系列小说。精装版本,著名画家王平提供封面及图书插画,并特制精美藏书票,集文学与艺术于一体,兼具经典性和收藏性。 本书有意在让人愕然而又觉荒谬的情节中对人物进行微观特写,从而为解析复杂的现实肌理提供实证,也为人性如何一步步地迷失布下绵密的针脚。 名家+名作+名画,中国人提升文学修养的必读书。 内容推荐 王跃文著的《漫水(精)/精典名家小说文库》描绘了一个田园诗式的乡村乌托邦。美丽聪慧、宽厚仁爱的慧娘娘,和坚韧刚毅、豪放仗义的余公公是邻居,两人一辈子彼此看重,相知相惜却毫无半点觊觎逾矩之心。小说以醇厚优美的乡土语言和鲜活动人的日常细节,描述了余公公和慧娘娘之间不是爱情却高于爱情的深沉情感以及以他们为代表的一系列乡村人物的人生际遇。充满灵性的山水风物,含蓄敦厚的情感方式,质朴纯真的人情人性,重义轻利的乡村伦理,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也表现出作者对乡村历史变迁的深刻洞察与审视。 目录 漫水 关于文学的零碎话(代后记) 试读章节 一 漫水是个村子,村子在田野中央,田野四周远远近近围着山。村前有栋精致的木房子,六封五间的平房,两头拖着偏厦,壁板刷过桐油,远看黑黑的,走近黑里透红。桐油隔几年刷一次,结着薄薄的壳,炸开细纹,有些像琥珀。 俗话说,木匠看凳脚,瓦匠看瓦角。说的是木匠从凳脚上看手艺,瓦匠从瓦角上看手艺。外乡人从漫水过路,必经这栋大木屋,望见屋上的瓦角,里手的必要赞叹:好瓦角,定是一户好人家! 木屋的瓦檐微微翘起,像老鹰刚落地的样子。屋脊两头像鸟嘴朝天的尖儿,就是漫水人说的瓦角。瓦角扳得这么好看,那瓦匠必是个灵空人。乡下人看匠人手艺,有整套的顺口溜,又比如:泥匠看墙角,裁缝看针脚。 扳得这么好瓦角的瓦匠,就是这屋子的主人,余公公。漫水这地方,公公就是爷爷。余公公的辈分大,村里半数人叫他公公。余公公大名叫有余,漫水人只喊他余公公。余公公是木匠,也会瓦匠,还是画儿匠。木匠有粗料木匠,有细料木匠。粗料木匠修房子,细料木匠做家具。平常木匠粗料、细料只会一样,余公公两样都在行。漫水人说话没有儿化音,唯独把画匠师傅叫成画儿匠。兴许晓得画画儿更需心灵手巧,说起这类匠人把话都说得软和些。画儿匠就是在家具或老屋上画画的,多画吉祥鸟兽和花卉。不只是画,还得会雕。老屋就是棺材,也是漫水的叫法。还叫千年屋,也叫老木,或寿木。如今家具请木匠做的少了,多是去城里买现成的,亦用不上画儿匠。余公公的画儿匠手艺,只好专门画老屋。 漫水的规矩,寿衣寿被要女儿预备,老屋要儿子预备。不叫做老屋,也不叫置老屋,叫割老屋。余公公的老屋是自己割的,他六十岁那年就把两老口的老屋割好了。不是儿女不孝顺,只是儿女太出息。两个儿子都出国了,一个在美国,一个在德国。女儿离得最近,随女婿住在香港。美国那个叫旺坨,德国那个叫发坨。两兄弟在外面必有大号,漫水人只叫他俩旺坨和发坨。女儿名叫巧珍,漫水人叫她巧儿。儿女不当官,不发财,余公公竟很有面子。逢年过节儿女回不来,县里坐小车的会到漫水来,都说是他儿女的朋友。漫水做大人的见着眼红,拿自家儿女开玩笑,说:“我屋儿女真孝顺,天天守着爹娘。不像余公公儿女,读书读到外国去了,爹娘都不认了!”做儿女的也会自嘲:“有我们这儿女,算您老有福气!要不啊,老屋都得自己割!” 余公公的老屋是樟木料的。他有一偏厦屋的樟木筒子,原来预备给儿女们做家具。儿女们都出去了,余公公就选了粗壮的樟木筒子割老屋。漫水这地方,奶奶,叫做娘娘。余娘娘还没打算自己做寿衣寿被,一场大病下来人就去了。隔壁慧娘娘把自己的寿衣寿被拿出来,先叫余娘娘用了。第二年,慧娘娘的男人家有慧公公死了。有余和有慧,出了五服的同房兄弟。慧娘娘虽把自己两老的寿衣寿被做了,老屋还没有割好。慧娘娘没有女儿,只有个独儿子强坨。她就自己做了寿衣寿被,等着儿子强坨割老屋。强坨说:“我自己新屋都还没修好,哪有钱割老屋?就这么急着等死?”话传出去,漫水人都说强坨是个畜生。乡里人修屋,就像燕子垒窝,一口泥,一口草。强坨新修的砖屋只有个空壳,门窗家具还得慢慢来。儿子只有这个本事,慧娘娘也不怪他。怪只怪强坨嘴巴说话没人味,叫她做娘的没有脸面。慧公公没有老屋,余公公把强坨叫来:“你把我的老木抬去!”慧公公睡了余公公的樟木老屋,漫水人都说他有福气。(P3-7) 后记 关于文学的零碎话 一 我是个幸福的人,因为文学的缘故。“文青”二字色彩越来越暧昧,很多时候用作调侃,有时甚至用来骂人。哪怕如此,我依然为自己曾为文青而自豪。时世混乱狂迷,词义褒贬会有颠倒。向上向善向美,终究是人间大道。颠倒了的东西,总会匡扶过来。文青过的人,必是激情飞扬过的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老家溆浦县政府工作。尽管天天写着官样文章,心中的文学梦想从没泯灭。当时,县里的文学氛围很浓厚,执牛耳者为舒新宇君,何先培、向继东诸君皆是溆浦文坛的风云人物。我因工作之故更多像是隔岸之人,岸那边的文学火焰常叫我驻足观望。 1988年8月8日,我在《湖南日报》发表了散文《书房记事》。不足千字的短文,居然被县里的文友们传诵,却是我没有想到的。记得那天参加一个小会,开会之前会议室电视机开着,听费翔正在唱着《读你》: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一位领导嘴里啧啧不停,大摇其头:太黄了,太黄了!舆论是怎么管的,这样的歌也让唱!我实在听不出这歌黄在哪里,便装作没有听见领导的话,目光从电视上移开,正好望见坐在旁边的向继东君。继东君悄悄抿嘴而笑,我也偷偷笑了。这时,继东说:读了你的《书房小记》,真好!我含糊着谦虚几句,因为这实在不是谈文学的地方。我过去同继东君不太熟,似乎那是我同他第一次面对面说话。他当时在编史志,我早闻其名并暗自敬佩。 自从发了这篇小散文,文友们也把我当作家了。那年县里有个征文,新宇君鼓动我投稿。我遵嘱写了一篇散文,叫《往兮杨柳正依依》。评奖时,文化局有位领导说我的文章格调低沉。新宇君据理力争,非要评我一等奖不可。但终究争不过领导,我那篇文章后来评了个二等奖或三等奖。没多久,这篇小文又在《湖南日报》发表了。新宇君拿着报纸跑到文化局去:你看看,你看看,你质疑人家文章格调,人家的文章在省里党报发表了!新宇后来把这故事讲给我听,我淡淡一笑,说:何必这么认真呢?新宇君就是这么个烈性子的人。他走路快,说话快,吃饭也快。他是写革命先烈向警予成名的,我想起他总联想到向警予那代革命先驱的形象:急步奔走在大街上,登高振臂便应者云集。确实,当年新宇君周围便聚集着很多男女文青。 …… 陈廷敬不但学识渊博、品行端方、清廉自守,而且才具卓越,能干实事。康熙年间曾经钱价混乱,不法商人毁钱鬻铜从中牟利。陈廷敬提出理顺钱价方略若干,康熙皇帝十分赞同并命他“督理钱法”。他治钱法讲究市场规律,一方面将钱改重为轻,使毁钱鬻铜者无利可图;一方面令停收采铜税,产铜地方听民开采,铜多而价自贱,钱价益平。同时,他参贪官,举廉吏,公直任事,不计私利。小说写到王继文在平定吴三桂时督饷有功,得到康熙皇帝赏识任云南巡抚,并署理云贵总督,陈廷敬却发觉了他的贪腐行为,不看皇上脸色毅然奏本参劾。朝廷命四品以上官员推举官声好的地方廉吏,陈廷敬全力举荐知县陆陇其和邵嗣尧,称二人“虽治状不同,其廉则一也”。这两位廉吏都破格擢升御史。同僚们私下却嘱咐陈廷敬:陆邵二人固然清廉,但因性子刚烈容易积怨,只怕会连累人。陈廷敬坦然直言:如果他们真的贤能,他们得罪人对我又有什么妨害呢?陈廷敬之所以敢于担当,都因那句老百姓常说的俗话:打铁还得自身硬。 小说里陈廷敬谈到明末清初的战乱时说:“乱世之乱,祸害有时;太平之乱,国无宁日。”陈廷敬认为天下表面的太平未必都是盛世,也有可能是乱世,这就是所谓太平之乱,即道德沦落,人心丧乱,趋利忘义,世风颓废。这同顾炎武所讲的“亡天下”之说异曲同工。康熙王朝极盛之时,陈廷敬看出“太平之乱”的迹象,指出如今虽民渐富足,世风却不如以往了,奢靡之风日盛,官员衣服不厌其精,民间喜丧不厌其繁。朝廷应重新制定礼仪制度,提倡节俭风尚。 陈廷敬十四岁中秀才,二十一岁中进士,做过专管吏治的左都御史,历任工、刑、户、吏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王朝名臣辈出,一生未罪而善终者并不多见,陈廷敬却驰骋官场五十年平稳致仕,归于林泉仍被召回入阁视事。晚年时,康熙皇帝称赞他“卿为耆旧,可称完人。”不管时代和社会如何流变演进,为人做官的基本道理是亘古不变的。《清史稿》中对陈廷敬的评价用了“清勤”二字,他身上那种清正廉洁、勤勉实干的品格,足可为后世法。 书评(媒体评论) 王跃文的小说,有着准确丰盈的细节描摹和纤毫毕现的心理刻画,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称谓,一颦一笑,连语调与姿势等不经意之处,他都不含糊交代。作者有意在让人愕然而又觉荒谬的情节中对人物进行微观特写,从而为解析复杂的现实肌理提供实证,也为人性如何一步步地迷失布下绵密的针脚。 ——谢有顺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