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沈从文画传/文化的记忆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斌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李斌编写的《沈从文画传》为“文化的记忆·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画传”丛书之一。本书从“聪颖活泼的湘西少年”、“沆水流域的别样人生”、“京派重镇”、“逐渐成熟的文学创作”、“在抗战烽火中”、“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战后对五四精神的坚守”、“沉默归队”、“最后的乐章”等十三个章节,对沈从文的一生作了全面而详尽的介绍。

内容推荐

李斌编写的《沈从文画传》是《文化的记忆》丛书之一。

沈从文,这位从凤凰苗乡走向世界文坛的传奇人物,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熠熠闪耀。他在文学中讴歌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受到中外读者的倾心礼赞;他在中国卉代服饰等物质文化史的研究上孜孜不倦,成为著名的形象史学家。本书如实反映了沈从文跌宕起伏的漫长一生,不仅在人物刻画上生动形象,文字叙述上平易流畅,还提出了不少深刻的学术见解,是一本图文并茂、雅俗并赏的优秀传记读物。

目录

1 聪颖活泼的湘西少年

 出生于凤凰军人家庭

 逃学

 准备成为一名军人

2 沅水流域的别样人生

 从军看砍头

 年轻警察所职员

 新旧文化知识

3 在北京的日子里

 文坛前辈的提携

 在北京文坛立足

 最初的作品

4 逐渐成熟的文学创作

 《阿丽思中国游记》与《红与黑》

 爱上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对文坛的评论和反思

 友谊的裂痕与忠诚

 《月下小景》及城乡两套笔法

5 “京派”重镇

 主持《大公报》文艺副刊

 《边城》与《湘行散记》

 “京派”“海派”与“差不多”论争

6 抗战烽火中

 从北平撤退的路上

 沅陵拜会地方实权派

 《湘西》:揭开这个神秘地区的面纱

 《长河》:湘西世界的“常”与“变”

7 在西南联大

 贫困中的昆明生活

 在西南联大教习作

 与周遭世俗环境的抗争

 对人生远景的抽象凝眸

 坚守专家岗位

 小说的新实验

8 战后对五四精神的坚守

 以文学重造民族

 与民主力量的争论

 关心青年作家的成长

9 沉默归队

 从自杀到“归队”

 华北革大的学习与创作

 在川南土改中

10 成长为优秀的形象史学家门

 转向物质文化研究

 花花朵朵、坛坛罐罐

 为社会贡献堂识

11 难以磨灭的文学冲动

 放弃做专业作家

 《沈从文小说选集>出版

 张鼎和传记的写作

12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编摆出版门

 接受编撰任务

 “文革”的最初几年

 “五七干校”的艰苦自持

 “文革”后期修订著作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完成

 访问美国与成果的出版

13 最后的乐章

 海外“沈从文热”

 文学作品的出版和电影改编

 小心翼翼面对学界的重新评价

 对年轻研究者的担心和支持

 最后的辉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沈岳焕六岁时,和小他两岁的弟弟同时出疹子,一躺下就咳嗽发喘。湘西那时出疹子是生命的一大劫关,孩童因此而死去的极普遍。这病来得凶,一家人绝望了,在院中准备了两具小小棺木。但兄弟俩却奇迹般的活过来了。从此沈岳焕就一直很瘦弱。

沈岳焕的妈妈喜欢种玫瑰花,几个孩子常常围着花苗平土、剪枝,等候花朵开放。玫瑰花开了,孩子们非常兴奋,争着数花朵。大哥去长沙求学,在母亲给大哥的信中,妹妹放了十多瓣玫瑰。

有时候为了躲避瘟疫,沈家会把他们兄弟送到乡下黄罗寨本家住一段时间。沈岳焕跟大哥,一人坐在一个箩筐里,由他四叔挑着下乡。四叔的那条辫子又细又长,辫梢不时在他头上晃,一路上他不断地拽四叔的辫子玩。到乡下的第一天,沈岳焕就看见一群人抬着一只死老虎进城邀工力;然后去牛栏边看小牛、看比猫还小的羊羔。事事他都感到新奇,“五叔喂的那十多只白鸭子,它们会一翅从塘坎上飞过溪沟。夜里四叔他们到溪里去照鱼时,却不用什么网,单拿个火把,拿把镰刀。姨婆喂有七八只野鸡,能飞上屋,也能上树,却不飞去;并且,只要你拿一捧包谷米在手,口中略略一逗,它们便争先恐后的到你身边来了。什么事情都有味:我们白天便跑到附近村子里去玩,晚上总是同坐在院中听姨婆学打野猪打獾子的故事。”乡下有打夜鱼的习惯,有一次沈岳焕目睹了那难忘的场面,“左手高高的举着通明的葵藁或旧缆子做的火把,右手拿一面小网;或一把镰刀,或一个大篾鸡笼,腰下悬一个鱼篓,裤脚扎得高高到大腿上头,在浅浅齐膝令人舒适的清流中,溯着溪来回走着……”

沈岳焕六岁进私塾。私塾的老师是他的姨爹,师母和他妈妈是姊妹,老师女儿是他表姐。若是老师在处理什么事时使他受到了冤枉,他就到姨母跟前哭,回头就见表姐请老师进去,那当然是姨母要为小岳焕说好话了。

他在私塾一直念到十岁,每天的功课不是念书,就是背书。在这段时间他念完了《幼学琼林》《孟子》,并开始念《诗经》。然而,私塾里呆板而无生气的生活,逐渐引不起沈岳焕的兴趣。慢慢地,他从同学中发现逃学能带来种种好处,于是开始逃学并向家里说谎。

逃学的事终于被家里发现,气坏了的父亲甚至扬言要砍掉他的一根手指,沈岳焕被吓得大哭。最后不但手指没砍掉,反而滋长了他的反叛心理。

他到橘柚园去玩,到各处山上去逛,“到日光下去认识这大干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学校近水边,他常常跟一些顽童到水里去泡,他后来回忆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 “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有时候天气坏,他不能进山或下水,就到附近庙里走走,看殿前廊下的人绞绳子,织竹席,做香,下棋,打拳以及相骂。

沈家以为是教师看管不严,因此为他换了一所离家更远的私塾。新的学校因为路远,他在上学路上可以经过很多有趣味的地方。于是,沈岳焕在私塾读小书的同时,也开始读起了由凤凰城内外之“社会”写成的大书。

在针铺门前,他常常停下来看那位带着极大眼镜的老人低头磨针;经过一家染坊,只见强壮有力的苗人站在凹形石碾上,手扶横木偏左偏右地摇荡;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看见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口上不时轻声歌唱,一面逗引背在背上的小孩儿,一面用铜勺舀豆浆;经过屠夫肉案桌,他看见新鲜猪肉砍碎时,仍跳动不止;经过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时,他常常停下脚步看师傅给白面无常鬼、蓝面阎罗王、金童玉女、鱼龙轿子贴金,敷粉,涂色。

他有时候绕道从西城走,经过牢狱附近杀人的地方,常常会看见昨天杀的人还没收尸。有时尸体或许被野狗咬碎了,他走过去看那糜烂的尸体,或者用小石块敲打头颅,或者用木棍去戳戳,看还会不会动。若还有野狗在那里争夺,就用预先准备好的石块向野狗抛去。P4-5

序言

多年以来,中国学术界有这样一个判断:即近代时期(具体而言,约莫指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是中国学术文化继两千年前的先秦时期和近千年以前北宋时期之后的第三次高峰。其中尤以史学和哲学成绩卓著。屈指数来,像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陈垣、胡适、郭沫若、顾颉刚、钱穆、傅斯年、熊十力、冯友兰、梁漱溟等重量级人物,随随便便就点到两位数了。孟子云,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语出《孟子·公孙丑章句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期间必有名世者。”)。而这一百年内,伴随着中华民族莽荡多灾的历史进程,思想文化界却也是风起云涌,王者辈出,书写了和民族命运转捩相颉颃的厚重而辉煌的一页。

其实,不光是史学、哲学乃至整个国学界,再横向推广开来看(纵向则可收缩到20世纪上半叶),在现代文学艺术领域,同样是风云际会、群雄并起,诸如文学巨子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林语堂、郁达夫、徐志摩、张爱玲等等;美术巨擘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齐白石、吴昌硕、刘海粟、潘天寿、林风眠等以及梅兰芳等京剧四大名旦等等。他们共同构成了现代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天才出没、灵杰隐现的蔚然奇观,只不过比前者发轫时间稍晚(名日现代),且特点或不如前者显赫,故不易在数千年的时空中以“第×次高潮”名之。她倒更像是历史长河突然在这里拐了个弯,文学艺术革命豁然开出了新生面,“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人们不免要问了,近现代中国风雨如磐,血火进溅,神州陆沉,中华板荡,几乎无处安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何以文化学术与文学艺术独能繁华百年尽得风流呢?这确实是个大问题,恐怕不是一两句马克思的“文化繁荣有时与社会发展并不同步”的名言,或者“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的古诗所能了得了的。在我看来,概括前人备述,择其大端,至少有三条或可一说。谨此就教方家,请略论之。

其一,由于西学东渐激活了中华文化。近代以来,欧风美雨排天而来,东方/西方、本土/域外、传统/现代,两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冲撞、融合,构成了百年大潮波澜壮阔的主流。孰优孰劣,暂不置评。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文化需要对撞,交流才更易激活,尤其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一经激荡便活力四射。无论是先秦诸子,还是佛入中土;无论是民族融合,还是西学东渐。凡有交流、刺激者,必有如输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生机,开出新的生面。这是一般的文化特性,更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而不坠的根本所在。因为她的超稳定性,所以不惧开放;因为她的超包容性,所以能同化异质,从而生生不息,永葆青春。恰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在吾国思想史上……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正是进化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引进和运用,传统中国史学才蜕变一新。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典籍与文物),陈寅恪的“中外互证法”(外文资料与中土旧籍),都有西方实证史观与理性分析之影响在焉。他们大胆地采用“拿来主义”,坚信“吃了羊肉决不会变成羊”。茅盾说五四时期鲁迅的小说一篇一个样,鲁迅则说“全是仰仗了百余篇外国小说的阅读”。曹禺剧本脱胎于尤金·奥尼尔,茅盾则师承普顿·辛克莱,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也正因如此,中华文化学术与文学艺术才勃发新机,翻开了新的一页。

其二,由于西力东扩激发了中华士子。自从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轰毁了古老帝国的城门,一个辉煌了几千年的民族,瞬间跌入了屈辱的深渊。“知耻而后勇”,“置之死地而后生”。面对保国、保种、保教三重危机的挑战,中华民族激发出了勇敢的应战精神。无论是“体用之争”还是“师夷制夷说”,睁开眼睛看世界之后的选择就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以1 50多年前的留美幼童为肇始,无数仁人志士英才俊杰汇入了这一潮流。科学救国也罢,主义救国也罢,文化救国也罢,为救亡图存,为中华崛起乃第一要务。这恰是中华传统之精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愈挫愈奋,百折不挠。于是,鲁迅们东渡扶桑,从学医疗救身体到弃医从文疗救灵魂,不经意间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与骁将;陈寅恪们负笈欧美,游历列国,博通多语,只为重审历史,探询新知,未曾料想为现代中国史学奠基开疆。他们或者干脆“怒向刀丛觅小诗”,以笔为枪投入战斗:林语堂放弃翻译《红楼梦》之夙愿而新创《京华烟云》直接伸张民族大义,徐悲鸿以中西合璧之膂力绘制巨作《田横五百士》激励士气;梅兰芳蓄须罢演表明抗敌心志……“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正是中国士子的良知使命,爱国热忱,天下担当促成了他们的选择,玉成了他们的事业,使之进发出最大的创造激情和最炫目的天才光芒,像群星照亮了近现代中国文化学术与文学艺术的深邃夜空。

其三,由于坚守根本,昭示了中华文化的未来。前点引述陈寅恪之“两方面说”——“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说的就是大师的标准与风范: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综观近现代诸子,经、史、子、集、儒、释、禅乃至西学,无一不通者,不如此不能有大成。但掰开了说,我更看重后一方面,即“民族根本”。而且依我看来,近现代诸子多作如是观。从张南皮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鲁迅的“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从王国维的沉湖殉葬,到辜鸿铭、钱穆的终生“卫道”;从林语堂的“中华文化至上论”到陈寅恪、钱钟书皈依传统以至于书写方式都回到竖写、繁体、文言而决不妥协,已然看出近现代诸子之殊途同归——从中土出发,游学多年,再精通数门外语、深谙异域文化也就是说拥有了双重乃至多重文化背景之后,进行了“入乎其里,出乎其外”的深刻比较,最后的选择是回归传统。即便口口声声要“全盘西化”如胡适之者,后半生几乎都投入了“整理国故”,一部《水经注》的考证就沉湎二十三年不能自拔。至于说到中国艺术的魅力,诸位想想,林语堂区区一本《生活的艺术》都足以让美国人倾倒,那梅兰芳访美访苏演出之后被惊为“天人”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表现派大师布莱希特就坦言:我梦寐以求的艺术境界(假定性、程式化或曰“间离说”)在梅先生的京剧艺术中已然炉火纯青了……当然,凡此种种,都是现象,只云其然,未云其所以然因为她太过复杂,因为她涉及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语言方式,就譬如说汉字结构罢——由于她象形与会意,就造成了一字多形多义的效果,美国语言学家范尼诺萨一百年前(1908)就著文阐述汉字的象形文字所传达的动感,所包含的具体图画和多词类功能。因其非抽象性,包涵有浓厚的感性直观素材而更能表达诗的本质,“由于其记载了人的思维心态的过程而开创了语言哲学的新篇章”——汉字仅仅是“更能表达诗的本质”吗?范氏发现不正是今天西方有识之士开始频频叩询与推崇“儒教文明即将拯救人类”的先声吗?

好了,三三归一,依然是个说不清道不明。要知真相,欲探究竟,还请看江西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的大型丛书《文化的记忆——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画传》。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阵容豪华的规模,为活跃于近现代中国文学、国学、艺术诸领域中的数十位巨子作人传,立学案,画群英谱。既向世界系统介绍近现代中国文化从而可能进一步引发西方解码中华文化的兴味,又向国内一般读者尤其是青少年重启记忆,赓续传统。所谓薪尽火传,传什么?怎么传?如何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攀登?“读图时代an era 0f readlng pictre”固然不免“读图”,但又决不能仅仅止于读图!文化的赓续主要在于两条:一是有传统(记忆);二是要思考。读了“记忆”以后要三思啊!至于我的三点解读对耶错耶?诸君读后自有明鉴。

是为序。

己丑夏月于江右袁州听松楼

后记

这是我关于沈从文研究所出版的第一本书。我阅读沈从文,研究沈从文,已经有十来年了。

2004年至2011年,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我的第一个选修课就是导师商金林先生的《沈从文研究》;后来吴晓东老师开了类似的选修课,我也去听讲并参加了讨论;陈平原老师开设了一门《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要求学生选一位现代文学学者进行评价,我选的是著名沈从文研究专家凌宇——恰好凌宇先生来北京大学参加王瑶先生的纪念座谈会,我去勺园采访他,向他请教了很多有关沈从文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获益良多;2006年王德威先生来北大办讲座,其中一讲就是沈从文,我们一班学子听得如痴如醉。在这些老师的带动下,那几年间,北大中文系学子常常讨论沈从文,有一年,现代文学专业毕业的九个硕士中,五个人的论文都写的是沈从文。

成长于这一风气之下,我的学术兴趣自然也偏向沈从文。我写了好些沈从文研究的论文。这些论文很多都融入到本画传的写作中了。蒙凌宇、张中良、傅光明、王锦厚、李建平、赵婕、郝庆军、陈清茹、李松睿等先生的帮助,我有关沈从文的部分论文得以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北京社会科学》《郭沫若学刊》《抗战文化研究》《传记文学》《文学界》《看历史》等刊物发表。我因此更有信心在这个领域继续走下去。

从北大中文系毕业后,我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工作,馆长郭平英女士担任这套“文化的记忆”丛书的副主编,她见我对沈从文研究很感兴趣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便邀请我担任本书的写作,这让我有机会对沈从文的生平思想、创作特色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

本画传跟已有的沈从文传记类图书的主要区别有两点。第一,对沈从文的后半生作了比较详细的展开,并对其进行的物质文化史研究——尤其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写作,讨论得比较充分。第二,对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至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沈从文,本画传也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其中含有不少新鲜的材料和观点,如沈从文与民主力量的论争、他在昆明的创作与思考、抗战胜利后对民族重造的看法等。我对沈从文在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创作的讨论还不够细致,这一方面是由于篇幅所限,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对沈从文的文学创作,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阅读、消化与融会。希望今后有机会对此进行补充修正。

沐定胜先生是我的前辈,他多年从事展览展陈,收藏不少有关沈从文的图片资料。由于郭平英女士的推荐,我们得以相识。当我看到他为本书配图之后,大为惊讶,其数量之丰富,涉及面之广泛——如果没有沐定胜先生的配图,这本画传是不能成立的。

编辑张问渔先生抱着制作精品的信念,为本书的编辑制作付出了大量心血,不仅帮助我推敲文字,还指出好几处瑕疵。编辑陈世象先生认真谦和,在交往中给我留下了温暖的印象。

与我已经出版了的其他著作相比,我对于本书的出版感到尤其高兴——因为许多亲朋好友抱怨说看不懂我的学术著作,这下好了!你们总该会喜欢这本图文并茂的《沈从文画传》了吧。

李斌

2014年4月14日

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公寓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6: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