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三堂著的《书山拾珍如是赏/王三堂日记如是系列》全书共分九篇,有六篇都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其中,《读“经典”篇》应为总纲,提纲挈领地谈到对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沉淀的“经”的思考,对儒、释、道文化的“偶思”“再思”。其可贵之处在于,并不单纯就儒谈儒、就释谈释、就道谈道,而是以比较文化学的视野,超越文明、国家、民族的界限,客观中肯地谈认识、谈见解。如果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深刻认识,恐怕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从这样一种开局出发,下面分设《读“儒”篇》《读“释”篇》《读“道”篇》等,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地将各家理论精义条分缕析、娓娓道来。不仅如此,此书以儒、释、道文化精粹为底,注入作者本人的生活体悟,从而使其中表达的思想始终带有现实主义的鲜明色彩,避免了“形而上”,做到了“接地气”。
由王三堂著的《书山拾珍如是赏/王三堂日记如是系列》是一本谈读书的书,作者从儒家经典、佛家经典、道家经典等几个大方向,谈了自己在读书中的感悟,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知识积累来理解阐释各家经典的思想内涵。作品传达的思想感情真挚诚恳,敞开心扉与读者展开思想交流,对于弘扬中国文化,提倡全民阅读有一定价值。
据此,吾有理解。第一,经者,经过者也。经过者、经验者中的理解、理性、理论之谓也。第二,经者,径也,即是路径,依经修学,是踏上一条光明的路径。依光明的路径而行,下不至走入邪魔外道,上即可证人圣贤之域。第三,经者,镜也,镜可以照面,我们的颜面净或不净,用镜子一照便知。我们读经,可以经为鉴,知自己善恶美丑,促自己改恶向善。第四,经者,精也。是理论的精华、精髓,值得精钻细研,反复乃至终身修学。“好书不厌百回读”“半部《论语》治天下”等即是此意。
“经”之再思
经者,经过之意也;径直、路径之意也;经天纬地不易之规律之意也。
佛经:佛所说的经典之谓也。佛者,觉也,大彻大悟、至正圆满之意也。佛陀的教言,乃是宇宙之真理、规律也。佛说的为佛经,依佛说的去行即为成佛之经也。
《圣经》:圣洁之经;圣人讲的经,讲圣人的经;成圣人心、行,成圣人之经典。
《道德经》:关于道、关于德的经,关于学道、德,成道、德的经。道者,乃为宇宙人生大本大源终极真理、根本规律之谓也。循规律,掌握真理者为得道,以道而行自然有得,自然有德。有得、有德者的积累、延进即为悟道、证道之阶梯。
《黄帝内经》:内经者,内景也,内部之境相也;内经者,内部之规律也。黄帝者,圣人也,《黄帝内经》者,圣人对人体內景、内经之描述也。圣人与凡人无二无別,黄帝有内经,凡人皆有内经,《黃帝内经》是凡人乘此经典成就圣人内经之径也。内也,舍外向内,反观内视,反思、反省、反修之谓也。相对于外物而言,人为内;相对于别人而言,己为内;相对于身而言,心为内;相对于心而言,性为内。黄帝内经者,即在自身、自心、自性上下功夫、挖潜力,发现、把握规律之谓也。
《瑜伽经》:瑜伽者,相应也。身心相应,自他相应,天人相应,心心相应之谓也。瑜伽者绝不仅指身瑜伽,还包括声瑜伽、睡瑜伽、心瑜伽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心瑜伽,即在心灵修行上下功夫,使心、口、意相应,能随时随地约束、控制心灵的变化,达到天人合一、身心和谐、寤寐一如之境。
儒、释、道偶思
世界十大宗教,中国有其三:儒(儒是否宗教,向有争议,权称如此)、释、道。
儒、释、道三教鼎立,相辅相成,从而构成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民族文化,为人类社会的思想史和文明史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
三教之中,儒、道乃本土文化,佛教却是源于印度的舶来品。然而,由于华夏民族强大无比的同化力,遂使佛教成为具有中国特色或言已中国化了的一种宗教形式。 总观三教,如以特点来分:
儒教是现实的,空间的,要求秩序;
道教是理想的,时间的,希冀永叵。
因此,儒、道两教几千年来既斗争又融合:斗争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融合的是时空构成了生命的存在。士大夫达则儒,穷则道,群则儒,独则道,正是所谓出道入儒。
佛教既在现实,又在理想,既在时空又超时空,使得虚实为一,时空不二;既避免了二家之失,又兼乎二家之长,所以能够独立于二家之外而成三足鼎立之势。
在某种意义上讲,三教的精义可概括如下:
儒家拿得起,道家想得开,佛家放得下。
这仿佛人之一生,少年人,充满幻想,近于道;中年人,讲求实际,人于儒;老年人,虚实参半,喜于佛。
宗教和信仰是人类心灵的归宿,智慧的源泉,思想的宝库。
“家”与“宗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家”更多体现的是文化,“宗教”更多体现的是信仰。
儒家的穷理尽性,格物致知;道家的道法自然,返璞归真;佛家的四大皆空,心佛两忘。若此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历代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等光耀万世的伟人豪杰,几乎都与三教有所渊源。
平心而论,三教虽各有不同,但却殊途同归,万法合一。儒家成圣,道家成仙,释家成佛,无非都是要摆脱痛苦与烦恼,从而迈向生命的最大圆满。
然而三家的主要落脚点又不是眼前:儒家要存心养性,正己修身;道家要修心绦陸,功德度世;佛家则明心见性,自度度人,都是从心性做起。经过修养锻炼,皆可得到升华。
经过长期的摩擦和相互借鉴、融合,如今的儒、释、道已非完全传统意义上的信仰与文化。已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势。即儒家文化已是释、道化了的儒家文化;释家文化已是儒、道化了的释家文化;道家文化是儒、释化了的道家文化。
P4-6
近年来,王三堂连续出版了几本读书笔记,形成了“如是”系列丛书,引起文化界的普遍关注。其中的一些作品流传网络,得到网上读者的一片赞誉。最早,我也是在微信平台读到这些文章,文章思想深邃、行文优美,令人深为折服。在我的建议下,王三堂利用省图平台开设了公益讲座,反响很好。这部《书山拾珍如是赏》是王三堂“如是”系列的又一力作。稿成之际,我有幸先阅,读来如春风拂面,读后更似春雨润心。行将出版,王三堂嘱我作序,遂欣然应允。
儒家经典《论语》里讲,“有德者必有言”,汉代扬雄在《法言》中也说,“言,心声也”。实质上,“文如其人”一直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重大命题。王三堂的作品正是如此。他的所经所历、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凝聚在心,发而为文,深刻反映着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不懈追求,反映着他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学思践悟,反映着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人文修养。
王三堂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在工作、生活的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对中西哲学、传统文化、人文艺术等,总是持之以恒地学习、提炼、实践,此种精神令人钦佩。他善于从工作生活中,抓住灵感进发的“一刹那”,形成思想智慧的结晶。《书山拾珍如是赏》一书中,谈读书、谈学习、谈修养,这类文章占了不小的比重。这些都是他自身学习历程的真实记录,恰恰也反映出其思想发展成熟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其学之广: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也有西方宗教哲学理论,还有现代科学理论,包括现代管理学、心理学、现代经济学。在《上帝会怎样》一文中,甚至包含了现代物理学前沿领域——量子力学的一些元素。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学之新:王三堂的学习涉猎广泛,但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坚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并以自己的深刻领悟去阐发其新颖新奇之处,很多篇章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我们还可以看到其学之用:作为一部以体悟偶思为主的文集,其非同一般之处在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提升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借助文字的载体传之于众。譬如,文集单辟《读书感言篇》,不仅谈读书,还谈交友、谈阅报、谈看电视、谈家庭教育,凡此种种,对于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向来强调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王三堂无疑是一位“解剖麻雀”的高手,他善于发现细节、感受细节,由此发散出对人生、对世界的哲性思考,领悟人生的真谛。当然,这些思考和领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深深根植于其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另一方面,他又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自我,这反映了他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书山拾珍如是赏》全书共分九篇,有六篇都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其中,《读“经典”篇》应为总纲,提纲挈领地谈到对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沉淀的“经”的思考,对儒、释、道文化的“偶思”“再思”。其可贵之处在于,并不单纯就儒谈儒、就释谈释、就道谈道,而是以比较文化学的视野,超越文明、国家、民族的界限,客观中肯地谈认识、谈见解。如果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深刻认识,恐怕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从这样一种开局出发,下面分设《读“儒”篇》《读“释”篇》《读“道”篇》等,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地将各家理论精义条分缕析、娓娓道来。不仅如此,此书以儒、释、道文化精粹为底,注入作者本人的生活体悟,从而使其中表达的思想始终带有现实主义的鲜明色彩,避免了“形而上”,做到了“接地气”。
《书山拾珍如是赏》一书处处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要义。譬如,在《新、心》一文中,先是单纯地谈理论,分别引用了儒家所说“苟日新、日曰新、又曰新”、释家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道家所说“圣人无常心,唯百姓之心是心”,然后,宕开一笔,谈到我们党的理论主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谈到西哲所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由此引申开来,发出“何物不如斯”的反问,从而使理论思辨落脚到客观现实,落脚到物质世界。书中对辩证法的娴熟运用随处可见、俯拾皆是,作者从辩证统一的角度看入世与出世、从众与不从众、得与失、忠与孝、大人与小人、防民之口与防己之口,等等,正是在对这些矛盾对立的理论剖析中,阐发个人见解,从而增强了说理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宋代黄晞曾说:“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知与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尤为关注的一个命题。在《书山拾珍如是赏》中,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我们欣喜地发现,王三堂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儒释道精义,对诸子百家经典学说,做到了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强调的是知与行的统一,简单来说,就是“想的与做的一样好”。王三堂对此应该是颇有心得。书中单设一篇《王阳明与知行合一》,结合自身体会,谈到对“知行合一”的认识,有理有据,很有见地。不仅如此,王三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修身养性、处事为人的基本准则,作为工作生活的根本遵循,一以贯之,践行不辍。我与王三堂有过一段很深的工作交集。在邢台工作期间,王三堂担任市委副书记,我作为市委常委、秘书长,他是我的主管领导。那段时间,我们一道工作、生活、学习,我本人得到过他的很多关心和帮助。后来,服从组织安排,大家到不同地方工作,但在我的印象里,他始终是一个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领导干部,是工作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总的来说,《书山拾珍如是赏》一书思想质朴,言辞简约,意义隽永。读这些文章,是一种心灵的交流,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更是一种思想境界的提升。由此来看,王三堂的这些作品,己不仅仅是个人感悟小品的性质,而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发挥着传播知识、传承文化、传扬文明的重要作用。在此,要表达对王三堂同志的深深敬重,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比敬畏,同时,也对我们建设文化强省,实现中国梦、文化梦更加充满信心。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