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山拾珍如是赏/王三堂日记如是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三堂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由王三堂著的《书山拾珍如是赏/王三堂日记如是系列》全书共分九篇,有六篇都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其中,《读“经典”篇》应为总纲,提纲挈领地谈到对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沉淀的“经”的思考,对儒、释、道文化的“偶思”“再思”。其可贵之处在于,并不单纯就儒谈儒、就释谈释、就道谈道,而是以比较文化学的视野,超越文明、国家、民族的界限,客观中肯地谈认识、谈见解。如果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深刻认识,恐怕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从这样一种开局出发,下面分设《读“儒”篇》《读“释”篇》《读“道”篇》等,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地将各家理论精义条分缕析、娓娓道来。不仅如此,此书以儒、释、道文化精粹为底,注入作者本人的生活体悟,从而使其中表达的思想始终带有现实主义的鲜明色彩,避免了“形而上”,做到了“接地气”。

内容推荐

由王三堂著的《书山拾珍如是赏/王三堂日记如是系列》是一本谈读书的书,作者从儒家经典、佛家经典、道家经典等几个大方向,谈了自己在读书中的感悟,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知识积累来理解阐释各家经典的思想内涵。作品传达的思想感情真挚诚恳,敞开心扉与读者展开思想交流,对于弘扬中国文化,提倡全民阅读有一定价值。

目录

第一辑 读“经典”篇

 读经典四题

 “经”之思

 “经”之再思

 儒、释、道偶思

 儒、释、道再思

 道

 佛理儒理说五戒

 新、心

 都是关于心的学问

 “三宝”与“三位一体”

 圣者之言

 博大胸襟

 境界相近

 入世和出世

 说“一”

 从众与不从众

 志与道合

 身教、言教与心教

 上帝会怎样

 信者得救

 天何言哉

 只靠思是不行的

 三省、四勿、无不善

 为读书而读书

 求放心,不动心,不杂用心

 人人都是“思想家”

 真读与真行

 三讳

 事亲之难

 用药与用兵

 要做真正的强者

第二辑 读“儒”篇

 从《论语》第一章悟学习

 最可怕和最可贵的

 谁更有学问

 从交友之道到恒顺众生

 为己和为人

 不可自暴自弃

 无违

 从孔子的回答想到的

 无时不言善

 莫刻意

 知天命

 好德、好色

 慎意方能慎言行

 不要“无所不说”

 知耻

 无友不如己者

 “三报”之结果

 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不远不近最好

 学、思、行

 不要分心散神

 团结和结团

 与人交谈有大学问

 思无邪

 愉悦每一刻

 “君子三畏”我见

 无怨无悔

 与道合一

 “启发”的时机

 说“不惑”

 愚不可及

 学习为了谁

 耳顺及其他顺

 说“恕”

 优则学与优则仕

 麻木不仁

 偶感身心合一

 别人有错怎么办

 善生善死

 道的极端重要性

 子曰,我说

 欲何,何至

 未必有求皆苦

 仁、乐在己不在人

 儒学论诚

 头头是道

 持之以恒好好做事

 大丈夫的境界

 平天下者平心也

 改过近贤

 进贤贤哉

 夫子三言

 善言重于财

 把心调到归零状态

 亲不在时仍可行孝

 舌言、行言、声言、心言

 最好的事情是改错

 忠孝未必不可两全

 自求多福

 孟子曰,我曰

 尽心与尽责

 天爵、人爵,为事、为官

 大人、小人

 仁者如射

 与人为善

 防民之口与防己之口

 “得失”之悟

 “圣贤之言,不得已也”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应立让人“刮目相看”之志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动心为耻

 在“耐”字上下功夫

 谦恭

 曾文正公的“三看”

 首孝悌,次见闻

 切莫“位卑而言高”

 古人的德智体教育

 心向往之

 学问之“问”

 说易行难

 被误读了的话

 有朋自远方来

 “默而识之”是“不厌”

 “不倦”的前提

 下决心做个“有恒者”

 比如“称重”

 礼的几层含义

 王阳明与知行合

 关于良知的话题

 开启心灵的智慧

 人应该有定力

 王阳明与立志

 王阳明与慎独

 阳明心学与感应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观

 王阳明与静坐

 令我汗颜的一段古训

第三辑 读“释”篇

 从“四依法”想到的

 佛教三皈依与大学之道

 三纲领

 精神无价

 无法可说和可道非道

 无四相

 《心经》三无

 别贪

 忌

 佛陀的教诲

 默而摈之

 昧

第二支箭的问题

 遗憾的和更遗憾的

 关于欲

 拿得起放得下

 作我已死想

 事理理事

 要缓

 弘一大师希望失败

 超三界出轮回

 佛陀十大弟子都是第

 持戒因缘果法

 关键是防意如城

 观音信仰的启迪

 学菩萨

 大乘、小乘及其他

 佛教基本教义与三界

 修心和修形

 从佛学、儒学想到干部修养

 三世因果我观

 修善须从口做起

 用心而不执心

 唯识论当有此意

 我希望是真的

 识与智

 质疑一副对联

 身不由己心由己

 心教、心传

 “因果”偶得

 无漏

 梦中佛事

 修行与烦恼

 善护念

 转寂寞为寂照

 管住自己的身、口、意

 修养自己无止境

 真的可以脱胎换骨吗

 别背包袱

 把心安在“极乐”上

 观自在

 菩提心的性质

 旧思与新得

 回头是岸

 关于“受”

 生可带来、死可带去的是什么

 破坏团结为逆罪

 恶、善、净

 生老病死

 做人做事的最高准则

 时时处处春光明媚

 境界

 再来人

 人类是万物之灵吗

 从“星火燎原”想到的

 好好做人三题

 佛教与迷信

 一问一答最相机

 三头六臂

 何不好好修呢

 一休

 从“阿”字的念法想到的

 觉有情

 难能可贵

 聆听、倾听、谛听

 不同角度看“三界”

 如是我闻,信受奉行

 信愿行

 你能“佛祖心中留”吗

第四辑 读“道”篇

 从“道可道,非常道”想到的

 因为可道非常道,所以

 天道与人道

 外柔内刚为常道

 曲成

 “下不知有之”

 宠辱与身,孰重孰轻

 傻到极处是聪明

 有用与无用

 道德

 闭邪养正

 缩小自己

 向虫子学习

 何以对治

 无为有为等

 每下愈况

 “道法自然”偶感

 把“日益”与“日损”结合起来

 请君莫要做下士

 自己夸自己,害羞不

第五辑 读《易》篇

 要注意《周易》哲学

 从孔子学《易》得到的启示

 《易》是研究变化规律之书

 对号入座

 小惩大诫

 从传统文化看上下关系

 法天效地

 谦

 自治

 相容与不相容

 治身女口治国

 向圣人学什么

 博大精深

 山泽通气

 “交”的重要性

 天翻地覆

 话说阴阳

 得与忘

 明

 古论德智体者

 负者莫乘

 “否”“泰”转化之悟

 有道与有险

 雷公公、风婆婆

 交与求

 万法归一

 泰卦悟

 从颐卦想到的

 从咸、恒两卦看婚姻

 功夫不负有恒人

 从几句古语体悟天地大德

第六辑 读《圣经》篇

 如何分辨真面目

 标准应定多高

 耶稣如是说

 闲暇和休息也是神圣的

 闻过则喜与闻过则怒

 让自己阳光起来

 马太效应的普遍性

第七辑 管理学篇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之我见

 ×理论和丫理论

 从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等级论”说起

 浅谈人的需要与积极性的调动

 关于组织的高层领导与下属沟通的几个问题

 关心别人就是关心自己

 从名著产生方式想到的

第八辑 其他篇

 挂一漏万说科学与宗教

 应该学点宗教文化

 办法困难一样多

 关于真善美

 幸福就是和谐

 读卢纶诗的启发

 不求甚解

 是是非非

 情贵在操

 畏法者最幸福

 惜福

 别尽

 《葬花词》联想

 想起一段毛主席语录

 要精,要管用

 是不是社会主义

 时间与知识

 硬道理

 唤醒他

 为什么非要问为什么

 《林肯的领导艺术》读后

 感

 我的理解

 从富兰克林的话想到的

 环境的作用

 要多存些道德资本

 找人、找书及其他

 裂变、聚变及其他

第九辑 读书感言篇

 请爱书吧

 我与书

 书与友

 别忘书

 别认为读书仅仅是读书

 读书偶感

 或有人问

 读书读什么

 好书不可不读

 读书听话做学生

 什么是最值得读的书

 读书的类型

 读书习惯的养成

 读书的最高层次

 读书、阅报、看电视等

 读与写

 全在于运用

 读书不要太功利

 读书和养生

 从读原著说开去

 好书要精读

 家长何以不读书

 读书四不如

 劝学文我见

 要读书而不要被书读

 学习感言

 学习、思考、实践

 理论和实践

 再说理论与实践

 什么叫好学

 我的记忆法

 读书偶感

 把书读活了

 为学秘诀

 每天写作,好处多多

 读书与交友

 学习应该一门深入

试读章节

据此,吾有理解。第一,经者,经过者也。经过者、经验者中的理解、理性、理论之谓也。第二,经者,径也,即是路径,依经修学,是踏上一条光明的路径。依光明的路径而行,下不至走入邪魔外道,上即可证人圣贤之域。第三,经者,镜也,镜可以照面,我们的颜面净或不净,用镜子一照便知。我们读经,可以经为鉴,知自己善恶美丑,促自己改恶向善。第四,经者,精也。是理论的精华、精髓,值得精钻细研,反复乃至终身修学。“好书不厌百回读”“半部《论语》治天下”等即是此意。

“经”之再思

经者,经过之意也;径直、路径之意也;经天纬地不易之规律之意也。

佛经:佛所说的经典之谓也。佛者,觉也,大彻大悟、至正圆满之意也。佛陀的教言,乃是宇宙之真理、规律也。佛说的为佛经,依佛说的去行即为成佛之经也。

《圣经》:圣洁之经;圣人讲的经,讲圣人的经;成圣人心、行,成圣人之经典。

《道德经》:关于道、关于德的经,关于学道、德,成道、德的经。道者,乃为宇宙人生大本大源终极真理、根本规律之谓也。循规律,掌握真理者为得道,以道而行自然有得,自然有德。有得、有德者的积累、延进即为悟道、证道之阶梯。

《黄帝内经》:内经者,内景也,内部之境相也;内经者,内部之规律也。黄帝者,圣人也,《黄帝内经》者,圣人对人体內景、内经之描述也。圣人与凡人无二无別,黄帝有内经,凡人皆有内经,《黃帝内经》是凡人乘此经典成就圣人内经之径也。内也,舍外向内,反观内视,反思、反省、反修之谓也。相对于外物而言,人为内;相对于别人而言,己为内;相对于身而言,心为内;相对于心而言,性为内。黄帝内经者,即在自身、自心、自性上下功夫、挖潜力,发现、把握规律之谓也。

《瑜伽经》:瑜伽者,相应也。身心相应,自他相应,天人相应,心心相应之谓也。瑜伽者绝不仅指身瑜伽,还包括声瑜伽、睡瑜伽、心瑜伽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心瑜伽,即在心灵修行上下功夫,使心、口、意相应,能随时随地约束、控制心灵的变化,达到天人合一、身心和谐、寤寐一如之境。

儒、释、道偶思

世界十大宗教,中国有其三:儒(儒是否宗教,向有争议,权称如此)、释、道。

儒、释、道三教鼎立,相辅相成,从而构成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民族文化,为人类社会的思想史和文明史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

三教之中,儒、道乃本土文化,佛教却是源于印度的舶来品。然而,由于华夏民族强大无比的同化力,遂使佛教成为具有中国特色或言已中国化了的一种宗教形式。  总观三教,如以特点来分:

儒教是现实的,空间的,要求秩序;

道教是理想的,时间的,希冀永叵。

因此,儒、道两教几千年来既斗争又融合:斗争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融合的是时空构成了生命的存在。士大夫达则儒,穷则道,群则儒,独则道,正是所谓出道入儒。

佛教既在现实,又在理想,既在时空又超时空,使得虚实为一,时空不二;既避免了二家之失,又兼乎二家之长,所以能够独立于二家之外而成三足鼎立之势。

在某种意义上讲,三教的精义可概括如下:

儒家拿得起,道家想得开,佛家放得下。

这仿佛人之一生,少年人,充满幻想,近于道;中年人,讲求实际,人于儒;老年人,虚实参半,喜于佛。

宗教和信仰是人类心灵的归宿,智慧的源泉,思想的宝库。

“家”与“宗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家”更多体现的是文化,“宗教”更多体现的是信仰。

儒家的穷理尽性,格物致知;道家的道法自然,返璞归真;佛家的四大皆空,心佛两忘。若此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历代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等光耀万世的伟人豪杰,几乎都与三教有所渊源。

平心而论,三教虽各有不同,但却殊途同归,万法合一。儒家成圣,道家成仙,释家成佛,无非都是要摆脱痛苦与烦恼,从而迈向生命的最大圆满。

然而三家的主要落脚点又不是眼前:儒家要存心养性,正己修身;道家要修心绦陸,功德度世;佛家则明心见性,自度度人,都是从心性做起。经过修养锻炼,皆可得到升华。

经过长期的摩擦和相互借鉴、融合,如今的儒、释、道已非完全传统意义上的信仰与文化。已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势。即儒家文化已是释、道化了的儒家文化;释家文化已是儒、道化了的释家文化;道家文化是儒、释化了的道家文化。

P4-6

序言

近年来,王三堂连续出版了几本读书笔记,形成了“如是”系列丛书,引起文化界的普遍关注。其中的一些作品流传网络,得到网上读者的一片赞誉。最早,我也是在微信平台读到这些文章,文章思想深邃、行文优美,令人深为折服。在我的建议下,王三堂利用省图平台开设了公益讲座,反响很好。这部《书山拾珍如是赏》是王三堂“如是”系列的又一力作。稿成之际,我有幸先阅,读来如春风拂面,读后更似春雨润心。行将出版,王三堂嘱我作序,遂欣然应允。

儒家经典《论语》里讲,“有德者必有言”,汉代扬雄在《法言》中也说,“言,心声也”。实质上,“文如其人”一直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重大命题。王三堂的作品正是如此。他的所经所历、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凝聚在心,发而为文,深刻反映着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不懈追求,反映着他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学思践悟,反映着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人文修养。

王三堂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在工作、生活的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对中西哲学、传统文化、人文艺术等,总是持之以恒地学习、提炼、实践,此种精神令人钦佩。他善于从工作生活中,抓住灵感进发的“一刹那”,形成思想智慧的结晶。《书山拾珍如是赏》一书中,谈读书、谈学习、谈修养,这类文章占了不小的比重。这些都是他自身学习历程的真实记录,恰恰也反映出其思想发展成熟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其学之广: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也有西方宗教哲学理论,还有现代科学理论,包括现代管理学、心理学、现代经济学。在《上帝会怎样》一文中,甚至包含了现代物理学前沿领域——量子力学的一些元素。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学之新:王三堂的学习涉猎广泛,但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坚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并以自己的深刻领悟去阐发其新颖新奇之处,很多篇章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我们还可以看到其学之用:作为一部以体悟偶思为主的文集,其非同一般之处在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提升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借助文字的载体传之于众。譬如,文集单辟《读书感言篇》,不仅谈读书,还谈交友、谈阅报、谈看电视、谈家庭教育,凡此种种,对于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向来强调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王三堂无疑是一位“解剖麻雀”的高手,他善于发现细节、感受细节,由此发散出对人生、对世界的哲性思考,领悟人生的真谛。当然,这些思考和领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深深根植于其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另一方面,他又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自我,这反映了他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书山拾珍如是赏》全书共分九篇,有六篇都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其中,《读“经典”篇》应为总纲,提纲挈领地谈到对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沉淀的“经”的思考,对儒、释、道文化的“偶思”“再思”。其可贵之处在于,并不单纯就儒谈儒、就释谈释、就道谈道,而是以比较文化学的视野,超越文明、国家、民族的界限,客观中肯地谈认识、谈见解。如果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深刻认识,恐怕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从这样一种开局出发,下面分设《读“儒”篇》《读“释”篇》《读“道”篇》等,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地将各家理论精义条分缕析、娓娓道来。不仅如此,此书以儒、释、道文化精粹为底,注入作者本人的生活体悟,从而使其中表达的思想始终带有现实主义的鲜明色彩,避免了“形而上”,做到了“接地气”。

《书山拾珍如是赏》一书处处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要义。譬如,在《新、心》一文中,先是单纯地谈理论,分别引用了儒家所说“苟日新、日曰新、又曰新”、释家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道家所说“圣人无常心,唯百姓之心是心”,然后,宕开一笔,谈到我们党的理论主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谈到西哲所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由此引申开来,发出“何物不如斯”的反问,从而使理论思辨落脚到客观现实,落脚到物质世界。书中对辩证法的娴熟运用随处可见、俯拾皆是,作者从辩证统一的角度看入世与出世、从众与不从众、得与失、忠与孝、大人与小人、防民之口与防己之口,等等,正是在对这些矛盾对立的理论剖析中,阐发个人见解,从而增强了说理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宋代黄晞曾说:“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知与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尤为关注的一个命题。在《书山拾珍如是赏》中,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我们欣喜地发现,王三堂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儒释道精义,对诸子百家经典学说,做到了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强调的是知与行的统一,简单来说,就是“想的与做的一样好”。王三堂对此应该是颇有心得。书中单设一篇《王阳明与知行合一》,结合自身体会,谈到对“知行合一”的认识,有理有据,很有见地。不仅如此,王三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修身养性、处事为人的基本准则,作为工作生活的根本遵循,一以贯之,践行不辍。我与王三堂有过一段很深的工作交集。在邢台工作期间,王三堂担任市委副书记,我作为市委常委、秘书长,他是我的主管领导。那段时间,我们一道工作、生活、学习,我本人得到过他的很多关心和帮助。后来,服从组织安排,大家到不同地方工作,但在我的印象里,他始终是一个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领导干部,是工作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总的来说,《书山拾珍如是赏》一书思想质朴,言辞简约,意义隽永。读这些文章,是一种心灵的交流,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更是一种思想境界的提升。由此来看,王三堂的这些作品,己不仅仅是个人感悟小品的性质,而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发挥着传播知识、传承文化、传扬文明的重要作用。在此,要表达对王三堂同志的深深敬重,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比敬畏,同时,也对我们建设文化强省,实现中国梦、文化梦更加充满信心。

是为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