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学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学问,也是一门既有趣又实用的学问。懂得社会学,能让我们对问题的看法不再局限于个人的经历,而是把自己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上去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更加客观地对待日常的生活,从而找到更好的适应社会与寻求个人发展的方法。能够从小事情中看出大道理,一个全新的世界就在你的眼前展开。
宿文渊编著的《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你不可不有的社会学思维》将给你一双社会学的“眼睛”,教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如何了解生活环境、生活空间和社会秩序,如何发现普通现象背后隐合的社会和人性规律,如何用社会学的思维洞察事物表象,发现本质,帮助你更深刻地认识这个世界。
宿文渊编著的《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你不可不有的社会学思维》是一本超有趣的社会学读本,书中没有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而是用生动、通俗的语言、用社会学的思维来解读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但又没有深入、全面思考的日常现象和社会问题——成长、学习、工作、交友、家庭、婚姻、群体生活等,指出某些看似孤立、特别的事件所折射出的社会学意义及对社会、对个体的影响,提供给我们一种社会学的思考方法,让我们会用社会学的视角和思维观察、剖析种种生活现象;书中还分析了某些群体的特定行为和心理,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他人,更好地为人处世。
让我们从这本书开始,每天读点社会学,增长我们的学识,开拓我们的视野,去发现更精彩的世界。
第一章 一个人是怎么长大的——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成长历程
狼孩与天性——关于人之初的思考
淘气与教养——这样实现人的蜕变
不要小看孩子的“过家家”——角色借用
自我肯定来自于别人的肯定——镜中我
是谁在教育你的孩子——大众传媒的影响
第二章 人是否真的“生而平等”——社会学中的群体与分层
为什么说“远亲不如近邻”——地缘群体
“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血缘群体
同行是冤家——业缘群体
想象的共同体——社会分层与社会阶层
“宝马女”与“奥迪男”的对决——炫富心理
合作还是竞争,这是一个问题——囚徒效应
第三章 成年人的必玩游戏——职业与社会化
寻找自己的梦想——职业流动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标签效应
人的成长没止境——职业生涯中的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分工、交换与人类社会的进化
被分割了的人——工作与生活的对立统一
第四章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社会流动
艾柯卡从职员到总裁——向上流动
高学历低收入的“蚁族”——向下流动
白领过剩,月嫂难求——水平流动
跨国婚姻,要明确婚姻的意义——女性的流动
第五章 怎样相见、喜欢、成为熟人——人际吸引
你为什么会喜欢那些喜欢你的人——相互性原则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见了是朋友”——交往频繁原则
为什么说“你对了,整个世界就对了”——情绪和吸引
“知己”是怎么回事——态度相似
阿根廷政坛伉俪为何可以比翼双飞——互补性原则
第六章 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在沟通——社会互动
“距离产生美”背后的秘密——保持适当的空间和距离
如何战胜面试官而赢得一份好工作——印象管理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格与交往
商家怎样让你甘心掏腰包——登门槛效应
先提大要求,遭讽再提小要求——门面效应
第七章 无形的压力压得我好累——社会影响改变他人行为
离不开的“思想品德课”——道德的自觉
“三人成虎”的真实原因——社会舆论对人的影响
少数服从多数是真理吗——集体无意识
人类行为——基因决定还是环境决定
为什么越出风头越优秀——社会助长与社会干预
第八章 你为什么总是“随大流”——集合行为
你为什么总是随波逐流——从众心理
空穴来风的“都市传奇”——谣言是这样形成的
专家、学者如是说——迷信和服从权威
比邪恶更可怕的是冷漠——旁观者效应
第九章 站在什么舞台扮演什么角色——社会地位与角色
为什么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自致地位
听老婆的还是听老妈的——角色冲突
“贫二代”VS“富二代”——先赋地位
德高望重有什么好处——声望
长者说话有分量——权威效应
第十章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两性沟通与相处方式
男人靠说,女人靠感觉——男女不同的表达方式
硬汉VS 典雅——性别角色认同
女人属于家庭VS 男人属于事业——性别认同
女人们,你们为什么要学跆拳道——家庭暴力
女人的唠叨是一剂慢性毒药——两性迥异的谈话方式
为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晕轮效应
“我想我会一直孤单”——单身
第十一章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爱情与婚姻
问世间情为何物——爱和爱情
为什么结婚时没想到离婚——假想相似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秘诀——功利行为
为什么“金龟婿”并不靠谱——婚姻倾度
婚姻为什么会有“七年之痒”——厌倦心理
家庭幸福的泉源——积极的情绪
第十二章 我们每个人都被约束——当人性遭遇社会规范
社会秩序之痛——犯罪
你是不是越轨了,我说了算——标签理论
青少年抽烟、酗酒、自杀——越轨
婚外恋——婚姻越轨
第七章 无形的压力压得我好累——社会影响改变他人行为
离不开的“思想品德课”——道德的自觉
人类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持最根本的要靠道德的约束。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要进行复杂的社会互动,这必然导致社会形成一定的道德规范。但是这种道德规范并不是每个人天生就具备的,而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对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的多视角考虑,才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同时道德规范和人们的价值观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道德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过程,这就是一个道德社会化过程。一个人从家庭生活开始,经过不同社会群体活动的强化,把社会道德发展成为一种支配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道德价值原则,这种内化的道德规范成为我们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道德内化是一个人社会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社会道德规范最初是一种外在于个体的存在。道德内化就是个体接受了这种外在的道德并将之变为自己的一部分,当把外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自我的良心时,就可以认为,个体的道德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一个人道德的发展与完善,从实质上说就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自然成熟的,而是教育促进的。
在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道德社会化可划分为儿童期、青少年时期以及成人期的继续社会化三个阶段。其中儿童期是道德形成的早期阶段,是道德社会化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外在道德约束向内在道德约束转变的过程。在外在道德约束阶段,儿童对道德规范的认识是肤浅的,只能简单地根据某种结果来判断道德规范的善恶性质,他们的道德判断很容易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从外在约束到内在约束的过渡中,儿童对道德规范的认识逐渐深刻起来,并逐渐学会自觉地判断道德规范的善恶性质。这一时期儿童更多地体现在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做到会做的过程,在道德选择和接受道德规范上表现出极大的困惑性和被动性。在这个过渡阶段,由于儿童把道德理解为外在规则和成年人期望的总和,所以更易于服从外部的权威,道德社会化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对社会道德价值系统的适应和选择。由于这种适应和选择可能导致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家庭和学校就必须发挥一种引导的作用。
由于现代社会儿童很早就进入学校进行学习,所以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很多都是在学校完成的,道德社会化也不例外。一方面,学校能够选择道德社会化的内容,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把符合社会要求的信息加以传递和保存;另一方面,学校道德社会化具有系统性,表现在内容的系统性和社会化方式的系统性上,这种系统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学校的社会化作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学校社会化组织性程度比较高,这种组织性是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我们说学校教育在儿童道德社会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学校中进行道德社会化,就好比我们一直在进行的思想品德课程一样,这个道德社会化的方式主要是教师教化、同辈群体影响和个体的内化。
由于儿童早期的整体社会化程度不高,行为没有纳入普遍的社会规范中,所以儿童早期的道德社会化往往被纳入强制性的轨道,这种强制性的社会化主要是教师的教化。在学校里,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主要承担者,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会把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传授给学生,并告诉学生应该去做什么、不应该去做什么,让他们对道德判断有一个最基本的价值标准。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学习如何在群体中生活是社会化的根本目的所在。在学校中,儿童除了要接受教师的教育之外,在同辈群体的互动中学习道德规范也是非常重要的。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群体。儿童独立地在家庭内外习得两套行为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喜欢家庭外的行为系统超过家庭内的行为系统。于是,家庭外的行为系统逐渐取代、超越了家庭内的行为系统,并最终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因此,家庭外的环境,特别是同辈群体,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在学校生活中,由于在年龄、成熟程度以及经验上相差不大,由于没有了家长的教导、教师的教化,儿童的生活相对轻松、无拘无束,最容易结成同辈群体。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主要通过群体舆论实现,舆论体现了群体对所属成员的要求——群体规范。同辈群体就是通过群体规范和群体评价对儿童道德社会化起作用的。如果群体规范是符合主流道德文化的,那就能促进儿童道德社会化发展;如果这个规范是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那么,它将对儿童道德社会化产生消极影响。
P121-124
社会学是最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学问,也是一门既有趣又实用的学问。人类是社会动物,社会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学无所不包,从家庭关系到工作关系,从结婚生子到养儿育女,从社会经济活动到政治运动,都是社会学研究的问题。它不但涵盖性别、阶层、年龄等议题,更是许多生活化知识的融汇,是集合人类、环境、政策、时代等生活中所有方面的学问。
懂得社会学、拥有社会学思维是很有意义的,它能让我们对问题的看法不再局限于个人的经历,而是能把自己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上去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更加客观地对待日常的生活,从而找到更好的适应社会与寻求个人发展的方法。能够从小事情中看出大道理,一个全新的世界就在你的眼前展开。
这是一本超有趣的社会学读本,书中没有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而是用生动、通俗的语言,用社会学的思维来解读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但又没有深入、全面思考的日常现象和社会问题——成长、学习、工作、交友、家庭、婚姻、群体生活等,指出某些看似孤立、特别的事件所折射出的社会学意义及对社会、对个体的影响,提供给我们一种社会学的思考方法,会用社会学的视角和思维观察、剖析种种生活现象;书中还分析了某些群体的特定行为和心理,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他人,更好地为人处世。
本书将给你一双社会学的“眼睛”,教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如何了解生活环境、生活空间和社会秩序,如何发现普通现象背后隐含的社会和人性规律,如何用社会学的思维洞察事物表象,发现本质,帮助你更深刻地认识这个世界。
就让我们从这本书开始,每天读点社会学,增长我们的学识,开拓我们的视野,去发现更精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