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花北移”播种人
看到越剧这朵南花在北京生根、发芽,以致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人们会共同想到一个熟悉的名字——丁苗芬。
丁苗芬出生于1931年12月。1943年入嵊县丁家村科班学艺,师从男班演员丁小芳,1946年学成出科。1953年到上海加入天明越剧团。1954年1月参加天鹅越剧团。1959年4月入党,她曾任上海市徐汇区政协委员,当选过上海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60年调到冶金部艺术剧院,后成为文化部直属的红旗越剧团,任副团长。曾携剧团多次到中南海向中央领导人汇报演出。在《唐知县审诰命》一剧中,她饰演的唐知县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扬:“你演得很好,小小知县胆子很大,有骨气!”
剧团解散后,丁老师感到非常惋惜,更多的遗憾不只是一个剧团是否存在,而是一个剧种能不能生存和传承下去。也许一个剧团的存在取决于许多客观条件,但是,一个剧种的存在还是有赖于主观的信念与执着。丁老师曾经说过越剧是她的第二生命,生命绝不能就此终止,她希望越剧在北方能够继续生存,能够生根、开花、结果。
在这种信念下,她开始着手培养越剧人才,看到很多北方姑娘非常热爱越剧,她打算从这里人手,让北京姑娘把越剧唱起来。1986年6月,她自筹资金在北京建立起了京越戏曲艺术学校,招收了一大批喜爱越剧的北京姑娘,从此踏上了传授越剧、弘扬越剧,发展越剧的征程。
丁苗芬老师自筹资金,开办了京越戏曲艺术学校,面向社会,先后招收了近300名学员。从租赁场地、组织招生、安排师资、制定教学计划、直至培训、考核、结业,丁老师精心筹划,广开思路,巧妙设计,在亲自担任校长、亲自授课的同时,还邀请越剧届、昆曲届、声乐届等专业人士前来授课,确保学员们受到正规培训。一批批越剧爱好者接踵而至,兴致盎然,但是,训练起来是十分艰苦的,一字一句、一招一式,貌似简单,却包含着深深的功夫。因为都是北方姑娘,所以先从咬字学起,接下来是唱腔、身段,……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直到像模像样地排演越剧片段。就这样,两三百名学员陆续从这里毕业,毕业的时候,不少学员已是学有所成,能够排演整折越剧了。应该说,正是京越戏曲艺术学校为今天北京的越剧事业奠定了基础。
走出京越戏曲艺术学校,学员们俨然是个初级的越剧演员了,她们就像是插上翅膀的小鸟,渴望着在越剧的天地里飞翔。但是,任她们飞翔的空间又在哪里?丁老师深知自己培养人才的愿望虽然初步实现了,但这里只是一个摇篮而不是舞台,京越戏曲艺术学校只是她艺术实践的第一步,接下来该考虑怎么让大家演戏,怎么让越剧在北京真正的走上舞台了。丁老师一面大胆设想,一面积极听取越剧届姐妹及艺术家们的建议和想法,为打造未来的越剧空间深思熟虑。
原全国人大代表、原上海越剧院院长、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老师对丁老师的设想给予了及时鼓励和大力支持。并与丁老师共同着手创办了北京越剧艺术研究会。1987年9月,北京越剧艺术研究会由北京市民政局正式批准成立,丁老师和越剧爱好者中的几位元老,自掏腰包,共同集资3万元作为越剧艺术研究会的注册资金,将有志于振兴、发展越剧的老艺术家、戏剧专家、作曲家、美术家及越剧爱好者们发展为会员,成为北京市唯一一家融越剧艺术研究与越剧艺术实践于一体的社会团体。当时,袁雪芬担任总顾问,著名戏剧评论家、原文化部艺术教育局局长李超担任会长,丁苗芬担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著名作家曹禺、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桂芳为名誉会长,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茅威涛为名誉副会长,20多位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戏剧评论家等担任顾问。越研会的第二任会长是原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研究所所长郭汉成。丁苗芬老师在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13年后,从2001年开始历时14年连续担任北京越剧艺术研究会第三、四、五届的会长。
越研会成立之初,丁老师就明确了越研会的宗旨——“普及越剧、培养观众、南花北移”。向着这个目标,她无论是在副会长,还是在会长的职位上,都锲而不舍地带领北京越剧人倾心倾力、积极打造,甚至是奔走筹措,不计任何报酬、不计个人得失,多少年如一日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北京的越剧事业中,一直走到今天。
北京越剧艺术研究会成立后,秉承宗旨,向着弘扬民族文化、传播越剧、普及越剧、让越剧这朵南国之花在北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目标执着追求、艰苦创业,锲而不舍地奋斗着。无论是传播越剧还是普及越剧,都离不开舞台的实践,丁老师带领越研会积极开辟途径,努力挖掘渠道,为会员们提供演出机会,可以说学校、机关、工厂、部队、社区、文化馆都是我们的舞台。同时,丁老师还广泛联系各专业越剧团的领导和演员们,聘请他们做越研会的顾问、理事,以专业的实力助推越研会的发展,组织会员们与专业剧团一起联谊交流,一起召开座谈会,探讨越剧理论,共同开展越剧演出活动,促进了会员们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越研会不断走向成功。
随着会员们艺术水平与演出能力的逐步提高,越研会已经具备了演出越剧整台剧目的条件,组建剧团的条件已日趋成熟,这是丁老师新的阶段的又一个目标。2002年,庆祝越剧艺术研究会成立十五周年之际,丁老师在越研会的基础上组建了越海越剧团,丁老师任团长,选拔了一批在艺术上优秀的、具有可塑造性的会员成为越海越剧团的演员,剧团的成立使北京的越剧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得到了更好的打造与发展。同时,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傅全香、范瑞娟、王文娟、徐玉兰、金采风等给予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更使剧团如虎添翼,演出实力日渐提升,不断取得可喜的成绩,越海团把《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优秀传统剧目陆续搬上了首都舞台,受到了北京观众的热烈欢迎与赞扬。
在开展艺术实践的同时,丁老师还积极组织越剧研究工作。创办了《北国越剧报》、后与宁波方面合办《南北越剧报》,刊登戏剧专家、学者和专业演员的文章,积极开展越剧艺术研究,探讨越剧现状,促进艺术交流。坚持与来京演出的南方各地越剧团,例如上海越剧院、杭州越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绍兴市小百花越剧团、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福建芳华越剧团、嵊州市越剧团等召开联谊会、座谈会,邀请专家开展艺术探讨和交流,进行观摩,提高会员的艺术造诣和欣赏水准。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