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戈著的《媒介与乡村社会的文化变迁(以贵州黔东南施洞镇苗族社区为个案)》将研究成果的主体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的主题是“坐标”,分为两章。第一章介绍施洞的历史与生境。第二章回溯施洞的媒介演进历程,并以质化研究结合量化研究的方法勾勒出目前当地媒介使用的大致情况。
第二部分的主题是“变迁”,由三章组成。第三章对现代媒介影响下的苗族社区文化变迁进行描述。第四章在变迁现象的基础上,分析表象背后的深层动因,探究现代媒介与动因之间的关系,即媒介在变迁中扮演的角色及作用机制。第五章从施洞当前的媒介样态和传播语境的角度分析苗族文化面临的生存困境。
第三部分的主题是“未来”,共两章。第六章在描述网络媒介所代表的新的文化模式和传播机制的基础上,分析网络媒介给苗族文化现代生存带来的可能性。第七章作为对未来的前瞻,探讨苗族文化在当代传播语境下的生存路径。
第四部分是结论与讨论,对全书的基本观点进行集中总结。此外,书中有所涉及但因与研究的首要目的不直接相关而未深入讨论的话题,可能成为进一步研究的触发点,对此也进行了简要的梳理。
宋戈著的《媒介与乡村社会的文化变迁(以贵州黔东南施洞镇苗族社区为个案)》在媒介与乡村社会研究的框架下,以贵州黔东南施洞镇苗族社区为个案,对现代媒介与苗族传统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性研究。通过搭建“媒介样态及进入途径—媒介权力结构—媒介的社会文化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本书以施洞媒介演进的历程为主线,关注当地人的媒介选择和文化态度,提供一种本地文化情境和媒介使用经验。
本书关注媒介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在当代传播语境下的生存状态及未来发展的话题,扩展了数字媒体理论的研究维度,同时也是对媒介环境学理论在新的媒介语境下的继承和延伸。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依据与文献回顾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第一部分 坐标:一个少数民族社区和它的媒介史
第一章 清水江畔的苗族社区——施洞
第一节 镇与村:清水江畔的一天
第二节 历史与生境
第二章 从人际传播到大众自我传播:施洞的媒介发展史
第一节 人际传播媒介:乡村媒介的“原始”记忆
第二节 大众传播媒介:自上而下的“媒介运动”
第三节 大众自我传播媒介:施洞居民的“触网”经历
第四节 乡村生活中的媒介
第二部分 变迁:现代媒介与远去的村寨
第三章 施洞苗族的文化变迁
第一节 封闭一开放:逐渐“外化”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 乡村一城市:传统生活方式的变迁
第三节 少数一多数:民族文化符号的淡化
第四节 传统一现代:社会规范的变迁
第四章 文化变迁的动力:媒介的角色
第一节 媒介权力的裹挟
第二节 汉语言文字的优势地位
第三节 媒介文化的植入
第四节 一主流价值观的浸润
第五章 媒介视角下的苗族文化生存困境
第一节 传播渠道和机制发展不平衡
第二节 传统文化持有者的问题
第三节 本民族媒介内容的匮乏
第四节 文化同化的危机
第三部分 未来:数字时代的乡村
第六章 互联网:作为一种机遇的媒介语境
第一节 网络媒介:分散的权力
第二节 媒介融合:一种新的媒介样态和文化模式
第三节 文化传播机制的变革
第四节 数字媒介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
第七章 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生存选择
第一节 少数民族文化生存的立足点
第二节 抹平数字鸿沟:设施、观念与体制
第三节 同质化中的异质化存在:探索民族文化的媒介内容建设
第四节 网络世界的话语权:重建族群身份认同
第五节 人的培养:提升民族文化传播者的媒介素养
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未来
附录
附录A 主要报告人姓名缩写对照表
附录B “现代媒介语境下苗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座谈会”会议摘要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