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惊鸿照影(唐琬)/中国古代才女传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晓慧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张晓慧著的《惊鸿照影(唐琬)》以罕见的南宋才女唐琬为主人公,着力描摹了这位清婉幽绝的书香闺秀,其性情、才气及人生际遇,流溢于全书古雅如诗的字里行间中,语言清新朗丽,文笔隽永生香,让读者不仅得以了解这位外表纤弱内心坚强的灵秀女子,亦可从书中一窥千年前江南世家的日常生活图景,笔触细微,妙趣横生。

内容推荐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有人说,唐琬的一滴清泪,缠绵悱恻了整个儿南宋文学史,张晓慧著的《惊鸿照影(唐琬)》以清新婉媚的笔风、以南宋时期才女唐婉与文豪陆游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述了两人少时相识,青梅竹马喜结良缘,奈何情深缘浅,一朝风起棒打鸳鸯,终是各伴新人,沈园心碎一别永决的虐心情感故事,从而展示了才貌两全、文雅端庄、温婉痴情的唐婉短暂、曲折而又感人至深的一生。正所谓,世有东风恶,人怨欢情薄,一曲钗头凤,两心永不宽。

目录

一 乱世江陵生幽兰

二 素秋时节初识君

三 身似浮萍风飘絮

四 娉婷豆蔻十三四

五 回首为谁嗅青梅

六 别有幽情暗自生

七 唐家有女初长成

八 锦瑟年华谁与度

九 凤钗为聘结秦晋

十 之子于归宜室家

十一 画眉深浅入时无

十二 琴瑟和鸣两相知

十三 一生一世一心人

十四 月圆有时月月缺

十五 山中不知岁月长

十六 风波渐起嫌隙生

十七 曾是惊鸿照影来

十八 世味年来薄似纱

十九 一波未平一波起

二十 此时此刻难为情

二一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二二 一朝见弃劳燕分

二三 新人笑语旧人泪

二四 卷帘深坐心恨谁

二五 举案齐眉意难平

二六 伤心桥下春波绿

二七 香魂归去断人肠

后记 千古伤心知几人

试读章节

唐意激动地望向婴孩,只见她玉莹粉嫩,甚是可爱,一双眼眸尤为乌黑盈亮,与妻子长得很是神似。他手捻髭须说道:“昔屈子曾曰‘吸飞泉之微液兮,怀琬琰之华英’,这孩子就取名为‘琬’吧。”

后来,林氏为这个女婴取字为“蕙仙”。蕙者,香草蕙兰也,正是蕙质兰心之寄寓。

小唐琬的降生,给唐意带来无限的欢愉。纷乱的时局,仕途的不顺,甚至梅雨带来的闲愁,都似乎一扫而空。他每日读书之余,和妻子弄女为乐,日子过得也算舒心。

小唐琬满周岁的时候,唐意夫妇为她举办了热闹的“抓周礼”。那一天,小唐琬身着红色锦绣新衫,眉间还点了一颗亮泽红痣,打扮得很是精神,越发显得粉雕玉琢。林氏把她抱出来,一:众亲友都无不交口称赞她的可爱。

堂中案几上早已备好了笔墨纸砚、刀尺针缕、脂粉钗环、戥子算盘、金银书籍,以及果木饮食、珍宝服玩之类物品,琳琅满目,就是一个大人一时也不知该如何下手挑选。

林氏小心地把小唐琬放在案几中间,抓周礼就正式开始了。在亲友的殷殷注视和父母的引导下,小唐琬望着四周的各样器物,懵懵懂懂中,葱白细嫩的小手竟紧抓着一册书卷不放。

围观的亲友们啧啧称奇,个个都说唐家这是要出才女呀!

林氏轻轻一笑,道:“我看,这都是因为我家官人时常手执书卷跟她逗趣的缘故,小小婴孩对着一堆器物,唯这书卷看着还有点眼熟罢了。”

时日如流水,匆匆不待人。转眼间三年过去了。小唐琬在父母双亲的爱怜之下渐渐成长,她长得愈加玉雪玲珑,那双黑润明亮的眼眸显得她格外灵秀聪颖。

唐意经常一边抱着她一边诵读诗书,每当这时小唐琬总是很安静,只一双眸子忽闪忽闪的,像是能听懂似的。唐意便对妻子林氏说,这个孩子像你,将来也一定会是个通晓诗书文墨的闺阁才女。

于是,林氏便开始教小唐琬识字念书,她自己虽然通晓文墨,但并不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什么才女,自古以来人们都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她教女儿识字,也只是希望她将来能明晓事理、知礼守节,在家中能和自己一样得到夫君喜爱罢了。

闲暇之余,唐意也会抱着小唐琬外出嬉戏游玩。在她记忆尚浅、智识模糊的年龄,江陵的街市巷陌、湖泊小船,也曾有她流连游览的小小身影。

小唐琬出生的这三年,南宋王朝颇不平静、风雨飘摇。宋高宗赵构在金人铁蹄的胁迫之下,从汴京一路仓皇出逃,历经南阳、扬州、临安、越州、明州,直到绍兴二年(1132年),他才最终在临安建都。

随着皇帝泥马渡江、南下逃亡,金兵虏骑步步追赶,南朝官兵节节败退。兵荒马乱之际,百姓四处逃难、东躲西藏,又免不了被兵士抢掠财帛子女,江南百姓饱尝离乱之苦,一时不知拆散了几多骨肉,又有多少父子夫妻,终生不复相见。

战火频传、人心惶惶,唐意夫妇平静的生活也终于被打乱。在小唐琬三岁这年,唐意夫妇终于带着她和族人们一起离开了江陵,前往襄阳附近的武当山中躲避战乱。

因出行匆忙,又担心路遇歹人,唐意此次山中避乱轻车简从,唯有诗书舍不得丢弃,带了不少到山上。

武当山当时已是道教名山,本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在这战乱之时,却成为很多百姓的避难之所。

山中虽然清幽,生活却甚为清苦。不似在江陵之时,唐意一家虽说不上锦衣玉食,却也食宿精当,只是乱世之中,平头百姓最庆幸的就是清宁无事,他们倒也安于粗布麻衣、清茶淡饭的当下。

小唐琬虽年幼,却很是懂事,一路随父母风尘仆仆来到山上,饮食起居又与素日大有不同,她却也不曾苦恼,只是不停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这个陌生的世界。当然,她并不知晓自己将要在这里居住三年之久。

三年的时光,唐意一家三口过得虽然清贫,却很是快乐。夫妇二人闲来无事,便把大半心思花在了培育女儿身上。唐意教她读书,林氏则教她琴棋书画女红。

小唐琬学诗书很快,小小山房之中,时常传出她轻柔悦耳的吟诵之声,五岁时,她已熟读名篇经典。唐意夫妇有时随意指一物,她便能吟诵出相应诗句,常常令夫妻二人又惊又喜。

P4-6

序言

唐琬,提起这个幽雅婉致的名字,一个柔弱清绝的宋朝女子的身姿便浮现在脑际,她似乎应是眼中含愁、面颊带泪的,在春色满园的沈园小桥之上,如一缕弱柳扶风,一朵娇花照水。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千年之前的南宋,唐琬的身姿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沈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曾映照过她的曼姿幽影。

一曲你唱我和的《钗头凤》,一段流传千古的凄美爱情。她的一滴清泪,缠绵悱恻了整个南宋文学的长河,更让古往今来的人们纷纷为之叹惋神伤。

自古红颜多薄命,从来多情总伤人。

唐琬是柔弱纯良的,是清逸痴情的,是多才多艺的,她短暂的一生仿若人间惊鸿一瞥,便只余夕阳落花照影。

千百年来,人们对她念念不忘,不断言说着她的身世,她的爱情,她的才华,她的薄命……

在唐琬如同丁香一般令人忧伤的背影之后,有四个名字如影随形,让人难以忽略。一个是她曾经的爱侣陆游,一个是深爱她的赵士程,一个是陆游的母亲唐氏,还有一个则是陆游的后妻王氏。

笔者翻阅史书,搜寻资料,把他们的名字和际遇渐渐串联成珠、编织成网,竭力在尊重史实和还原当时语境的基础上进行文学的神思与畅想。

多少次停笔凝神,这些人在我的故事中渐渐鲜活起来,他们一个个抖落满身风霜,穿越千年时光向我款款走来,诉说着自己的情与怨、喜与忧。

一段尘封的悲情往事,几多缄默的伤心魂灵。其间有多少清雅风流,多少缱绻柔情,又有多少离愁别恨,多少黯然销魂?

大宋王朝风雨飘摇之际,人间世事晓风残月之时,才子佳人、淑女名士的爱情故事,总是格外缠绵悱恻。

正所谓:世有东风恶,人怨欢情薄,一曲钗头凤,几心永不宽。

在这部传记体小说里,笔者着力描摹了南宋风情民俗,力图重塑唐琬短暂曲折而又感人至深的一生,再现她和文豪陆游少时相识、青梅竹马喜结良缘,奈何情深缘浅、一朝风起棒打鸳鸯,终是各伴新人、沈园心碎一别永诀的爱情悲剧,追寻她和名士赵士程始于年少暗恋长相思,终于十载陪伴长相忆的痴恋踪迹。

在讲述的过程中,笔者曾想,在这个悲剧故事里是否有恶人?如果有,那么棒打鸳鸯的陆母唐氏是恶人吗?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笔者发现唐氏说到底也只是一个母亲。

这个悲情故事的主角们似乎都是伤心之人,他们可曾有过幸福?一定有过,能陪伴在爱人之侧的时光都是幸福的,尽管这些幸福也许很短暂。

那么唐琬,作为一个女子,能得到两个优秀男子的倾心之恋,是幸福抑或不幸?如果是幸福,这些幸福为何这般短暂,她又为何红颜薄命?如果是不幸,又该让多少遭遇薄情郎君的女子默然艳羡!

那么陆游,是否如他的怀悼诗词之作里所显现出的那般痴情完美?而赵士程,又有着怎样的痴恋和悲哀、幸运和不幸,唐琬对他又怀有怎样的一份情感?

在这个故事里,笔者尝试对这些问题一一作答。

爱情是这个世界上最难解的谜题,唯愿身处其中者遇“琴瑟在御”之幸、得“岁月静好”之福。

最后,谨以此书,致敬心爱的古典文学,并献给一直默默支持和陪伴我的先生,以及即将出世的宝宝。

作者张晓慧

2017年8月

后记

千古伤心知几人

陆游篇

相比唐琬的红颜早逝,陆游是长寿的,他辞世于嘉定三年(1210年),时年八十五岁。

陆游漫长的一生,说不上顺遂,平生志向也随着南宋山河飘摇而渐渐支离破碎。然而他一生笔耕不辍,诗词闻名天下,报国热情激荡人心,最终成为一代爱国文豪。他与后妻王氏一生育有六子一女,但他终生挚爱始终唯有唐琬一人。在唐琬魂归黄泉之后的五十年里,他作了很多或深情或哀婉的诗歌来追忆她、祭奠她。

有记述两人婚后美好生活的诗歌,如《同何元立赏荷花追怀镜湖旧游》:

少狂欺酒气吐虹,一笑未了千觞空。

凉堂下帘人如玉,月色泠泠透湘竹。

三更画船穿藕花,花为四壁船为家。

不须更踏花底藕,但嗅花香已无酒。

花深不见画船行,天风空吹白纻声。

双桨归来弄湖水,往往湖边人已起。

即今憔悴不堪论,赖有何郎共此尊。

红绿疏疏君勿叹,汉嘉去岁无荷看。

也有追忆唐琬缝制菊枕及自己所作《菊枕诗》的诗歌,如乾道六年(1170年)陆游四十六岁时所作的《重阳》一诗:

照江丹叶一林霜,折得黄花更断肠。

商略此时须痛饮,细腰宫畔过重阳。

又如,淳熙十四年(1187年)陆游六十三岁时所作的《余年二十时尝作菊枕诗颇传於人今秋偶复采菊》诗二首: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阅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蠹编残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也许陆游与唐琬最后的沈园一遇,以及唐琬因为这次相遇郁郁而终之事对他打击太大,他在唐琬去世之后的很多年里,都不曾也不敢提及沈园之事。直到白发苍苍的晚年,年少之事早已尘归尘、土归土,当时的伤疤虽深,却也已经结下厚重的痂,陆游似乎更能面对自己的感情,更能面对沈园。于是,在陆游六十多岁之后的日子里,他写了很多有关沈园旧事旧情的诗歌。

如,邵熙三年(1192年),陆游六十八岁时所作的《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易主,刻小阕于石,读之怅然》一诗:

枫叶初丹懈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悠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禅龛一炷香。

如,庆元五年(1199年),陆游七十五岁时所作的《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对王娓虽无情爱,但对她毕竟还是尊重的,无奈之下只得与杨氏分别。杨氏离别时曾作诗云:

只知眉上愁,不识愁来路。

窗外有芭蕉,阵阵黄昏雨。

晓起理残妆,整顿教愁去。

不合画春山,依旧留愁住。

杨氏黯然离去后,很快杳无音讯,不知所踪。陆游却对她一时难以忘情,曾回到初次相见的驿馆之中,写下思念之诗《寓驿舍》: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淳熙二年(1175年),陆游再次将杨氏接回家中,此时杨氏已然怀有身孕,这更令王媞伤心而无奈。

原来,陆游实在割舍不下杨氏,更不愿杨氏重蹈唐琬的覆辙,在与她分别之后,很快又将她找回,一直养在别院。杨氏温婉柔情,才思敏捷,陆游很快便离不开她了,杨氏也旋即有了身孕。

王媞伤心之余只得退让,自此,陆游与杨氏再也没有分开过,后来他更将杨氏带回越州山阴老家。杨氏曾为陆游生下一女,取名闰娘,又改名定娘,容貌姿态很像杨氏,最得陆游喜爱,只是后来竟然不幸病逝。这让陆游痛苦不已,曾为她写下《山阴陆氏女女墓铭》,文中详述了对这个小女儿的喜爱和追思,以及杨氏之事。

面对这样的陆游,王媞不知道他到底是深情还是薄情。不知为何,她能接受他对唐琬的思念和痴情,却难以容忍他对杨氏的情深之状。晚年的王媞,最终在忧思悲苦中郁郁而终,不知她可曾后悔年少之时与陆游的相遇?

书评(媒体评论)

该丛书精心绘制了一幅幅文学历史长卷,主人公们是中国古代最优秀女性的代表,她们的才华、气质、品格及命运,无不令人动容叹服。

——此京社科院文学所 金汕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钩沉史乘,其“怀”“行”能被可信而较清晰地勾勒出来的女性是不多的;透过其“怀”“行”,我们在为其不世才情、哀婉际遇感叹之时,也获得了一个观察那个时代、社会、人情的新的维度。

——首都博物馆 章文永

本系列丛书为我们记录了彼时一彼境中那些鲜活的生命影像、美好的生活印记和幽微婉转的情思意绪;而这一切,需要我们静静阅读、思索与聆听。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赵雪沛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1: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