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威烈王的一道册书
有哲言云:“所谓悲剧,就是把人世间的美一点一点地撕碎给你看。”这种撕碎虽然残忍,却会让你产生惊觉和痛惜,从而凸显出美的存在价值。从管理学的意义上讲,古代中国周王朝的覆灭,便是这样一场令人痛惜的悲剧。
可以以史为鉴。历史为管理学提供了许多案例,通过研究这些案例,人们可以从中发现管理学的奥秘。孔子曾经说过:“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意思是说,周王朝的管理制度是鉴于夏朝和商朝的成败得失而建立起来的,要结构有结构,要细节有细节,是一个非常完整和精美的管理学范本。孔子推崇的这种管理制度,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所说的《周礼》。
令人痛惜的是,如此完美的管理制度,却无可奈何地走向了衰败,并终于像破裂的大厦一样轰然倒塌。在此后两干多年的历史中,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回顾,希望能够从中找到有效避免失败、实现基业长青的经验和教训。现在我们要问,究竟是哪些问题造成了周王朝的失败?纵观周王朝将近八百年的历史,是哪一个关键性的事件最终使得它的管理者再也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呢?
有人会联想起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为了博取美人一笑,周幽王竟然不惜败德辱行,丧失了君临天下的领导力。
也有人会联想起秦武烈王兴师临周而问九鼎——这种争霸天下的野心,使得整个族群在剧烈的冲突和内耗之中四分五裂,陷入了兵连祸结的苦难。
宋朝大学者司马光却独具慧眼,认为是周威烈王的一道册书造成了周王朝最终的失败。早在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晋国卿大夫赵无恤、魏驹、韩虎就因为家族之间的恩怨,联手诛杀了晋国的执政官智瑶,瓜分了智氏家族的领土,把整个晋国一分为三,史称“三家分晋”。五十年后,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大家族的首脑赵籍、魏斯、韩虔竟然奇怪地受到周天子的册封,成为新诸侯国的国君,从此以合法政权跻身国际,甚至名列“战国七雄”之中。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认为《周礼》之所以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并不是因为赵、魏、韩三家的胡作非为,而是因为周威烈王没能恪守一位天子应尽的职责,颁发了那一道荒唐的册书。
司马光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接着,他又解释说:“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那么,何谓纪纲呢?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管理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文化。何谓君臣呢?就是在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中形成的工作关系。何谓公、侯、卿、大夫呢?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职位与职责。作为一部管理学的经典,《周礼》的特征就在于它强调名分,即管理理念、组织文化、工作关系、岗位职责之间的正确匹配。
《周礼》是一部管理学的经典,《资治通鉴》则是另一部管理学的经典。《周礼》讲述的是周王朝的管理制度,《资治通鉴》则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案例,以一种因果循环的叙述方式,来论证《周礼》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中国历史向有治世与乱世之说,其中治与乱的奥秘何在?《资治通鉴》给出了一个规律,即:合乎礼则治,不合礼则乱。
有一个著名的管理学理论,叫作“制度大于总经理”。按照《周礼》的观点,则是“礼法大于帝王”。因为有了《周礼》,周天子便能够以一己之力,管理好辽阔的中华大地和亿万斯民。按照《周礼》的设计,天子领导三公,三公领导诸侯,诸侯领导卿大夫和各级官员,各级官员管理普天下的老百姓,就像人体(心腹、身躯、四肢)和树木(根系、树干、枝叶)的组织结构一样,建立起一种良好的运营秩序,从而维系整个国家组织的长治久安。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