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丝绸之路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法)布尔努瓦
出版社 中国藏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丝绸之路》由法国学者布尔努瓦所著,书中使用了大量的波斯—阿拉伯、希腊—罗马、汉文—藏文以及印度的古代资料,同时又参考了近现代各国学者的论著,对丝路的历史概况和丝绸贸易史以及丝绸之路沿途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讨。

本书是法国出版的第一本真正科学的具有严格限定意义的丝路专著,全书文笔优美,通俗易懂,是一部经久不衰的国际畅销书。

内容推荐

“丝绸之路”的提法,最早是外国人的发明,后来又被中国学者认同和采纳,现已成为一个国际通用学术名词,远远超越了“路”的地理学范畴。《丝绸之路》是布尔努瓦于1963年出版关于丝绸之路的综合论著,是法国出版的第一本真正科学的、具有严格限定意义的丝路专著。书中即使用了丰富的波斯—阿拉伯、希腊-罗马、汉文—藏文及印度古代资料,又使用了近现代各国学者的论著,特别是对丝绸之路沿途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探讨,重点研究的是丝绸之路的历史概况和丝绸贸易史。此书从上古传说一直讲到现代,从丝绸故乡一直讲到丝绸最后聚散地里昂,从人文和自然科学一直讲到王朝盛衰的沧桑变迁。全书文笔优美,通俗易懂,是一部经久不衰的国际畅销书。

目录

丝绸之路与法国学者的研究

前言

第一章 丝绸之乡

第二章 罗马——陌生的地方

第三章 汉朝西陲的胡族

第四章 海路的开辟

第五章 商队之道——从石堡到玉门

第六章 古代地理学家的世界观

第七章 商贩民族

第八章 诸神灵的互相往来——佛教传入中国和婆罗门教传入西方

第九章 罗马在中亚的影响

第十章 波斯与拜占庭之间的战斗

第十一章 从贸易交流到间谍活动

第十二章 康居——商贩和艺术家的国家

第十三章 一种远来的异端

第十四章 在水手辛巴德时代

第十五章 从十字军东征到马可波罗时代

第十六章 里昂——最后的丝绸之都

第十七章 从最后的帆船到最早的飞机

第十八章 天马与龙涎,丝路上的文化传播

丝绸之路沿途重大事件年表

试读章节

第一章丝绸之乡

在克拉苏梦想沿着亚历山大的足迹东进之前很久的时候.甚至还是在亚历山大出生之前,总而言之,就是在挪亚洪水之前四个世纪的时代,中国传说中的帝王黄帝的正宫娘娘嫘祖就发明了养蚕缫丝的主要操作技术,后来又陆续发明了纺织和刺绣的工艺①。从中国同一个传说来看,也正是在黄帝在位年间,一位官吏发明了用毛笔和竹简写书的办法,正是他首先营造了第一座祭祀的庙宇和最早关心编制皇历。因此,中国的传说把丝绸的起源追溯到和中国文明中的诸要素一样遥远而古老②。另外,在公元前12世纪时,中国最古老的文献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诸如“蚕”、“桑”、“丝”之类的字样了。1926年,中国的考古学家在陕西省的一个遗址中发掘出了一批磨制石器时代的物品.其中也发现了一个蚕茧……

据说,嫘祖是在当她观察到毛虫织网时顿生制造丝绸的愿望的,这正如文字的发明者是由于受到了鸟类在沙滩上留下足迹的启发骤生灵感一样。据流传至今的神话说,中国另一位皇帝伏羲氏长着蛇尾,他在黄帝之前的两个多世纪中就已经发明了一种用木头和丝弦制作的乐器(现代汉文中许多乐器的名字还带有偏旁“系”,即指丝绸)。顺便提一下,在汉文中,嫘祖的名字中的“祖”即祖先或先祖,而“嫘”则是分别由“女”、“田”和“糸”三部分组成的,意为“丝田之女祖”。在中国的某些故事中,有时又以西陵氏来代替嫘祖,这是其父系氏族的姓,即她在与黄帝婚配之前的姓。中国人一般都把她奉为丝绸艺术的“圣祖”。她的功勋肯定就在于发现了如何处理毛虫及其丝以得到一种帛。在中国所有的技术探索和其他发明中,丝绸大大超过其他东方的所有纺织品。据我们对古代东方地理书籍的推敲稽考的结果来看.这一发明诞生在中国北方,更具体地说就是山东省。黄帝确实曾把其帝国的疆域向东一直扩展到山东海岸。时至今日,山东省仍是中国一个盛产野蚕丝的省份。这位名垂青史的皇后也可能是在汉人刚开拓的地区发现了这种虫子。这只不过是一种简单地揣测而已。为了谨慎起见,对于这样古老而又不确切的时代,不要过分苛求事实的明确和具体。

当时,中国的传统疆域一直维持到汉代。据《禹贡篇》记载,其中有六个省盛产丝绸,只一个省提到过生产“□丝”,可能即指一种野生山蚕丝。除此之外,六个省大都通过水路将他们的贡品进奉京都,计有:漆丝、白丝、五色丝、“织贝”,即仿珍贝纹理的丝绸,扬子江地区扬州的特产为青红丝匹,还有“厥篚玄纤缟”,即那种纬纱为黑色、经纱为白色的丝绸。

从这个时代起,中国也开始使用《禹贡篇》中提到的其他纺织品:植物纤维布,豆藤或麻类,其原料不详的花布、“岛夷皮服”和“熊罴狐狸织皮”。

丝绸即是由一位公主发现或发明的,而且又一直是奉献于帝王的贡品,所以,作为一种织物,丝绸首先被帝王家所垄断使用:寿衣,祭服,腰带,华盖,军旗等。这类物品仅为帝王本人、皇亲国戚以及高级官吏所使用。在皇宫内.皇帝可以穿一件白色的丝袍,外出时,又穿黄色的丝袍。其正宫娘娘和太子同样也穿黄绸服①。

当统一的中华帝国分裂成了许多诸侯国的时候,他们之间互相厮杀,争夺对敌手的控制权。每个诸侯国的国君都各自称王或希望成为国王。各个宫廷都垄断了在本国使用丝绸的权力。由于王族的迅速扩大,又导致了丝绸需要量的急剧增加,这就使丝绸生产得以飞速发展。后来,由于建立了一些合理的经济机构,同时也是由于使用了较高的生产技术,丝绸的生产量很快就超过了贵族们的消耗量,丝绸的使用范围也就越来越广泛了。

中国的诗歌集《诗经》中有一首短歌,说明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人们还不太重视丝绸:“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媒。”当时麻类纤维所织的帛似乎比丝绸要贵重得多。《论语》也向我们证实了这一点。孔夫子在《论语》中讲到保留周代古礼仪的问题。他宣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本来戴麻织品帽子合乎礼仪,今天却戴丝绸帽子了。中国的疏注家却是这样注释的:因为丝绸帽子比较便宜。

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各阶层也都逐渐开始穿丝绸服装了。所有官僚贵族、大地主、文武官吏都以穿丝绸服装为荣,甚至连商人也来赶时髦,尽管他们并不属于尊贵的阶级,事实上,古代的等级把他们置于工匠和女人之间,远在农民之后而稍前于仆人。由于这些富翁们穿着讲究,衣冠楚楚,所以最珍贵的丝绸一直由他们所使用,如提花丝绸,织人颜色斑斓绚丽的小羽毛的丝绸和刺绣丝绸等等,越来越广为流传了。P1-4

序言

在古代罗马建立700年后的一个初夏,即公元前53年,古罗马“三头政治”之一的执政官、叙利亚的总督克拉苏(Marcus Licinius Crassus)鲁莽地率领七个军团杀向了东方,而且远离后方,越过了幼发拉底河,其目的是为了追捕一股在逃的、尚未捕获的敌人①。

由于长期地犹豫不决和迟迟不战,军中之锐气大减。自叙利亚兴师以来,人们就对所出现的一连串的不祥之兆深表忧虑:克拉苏及其儿子在从赫里奥波利斯(Heliopolis)寺庙出来之后仰天跌倒,克拉苏的坐骑猝然死亡(该马在幼发拉底河溜缰并被淹溺而死)……由于远离自己的后方基地,军中又笼罩着一团疑云和充满着急躁不安的情绪,这些迷信十足的士兵们怎会忘记,甚至在罗马城的大街上,人们在大庭广众之下就以一种古老的和神秘的方式诅咒克拉苏。谁能知道这类诅咒会产生多大的效力呢?

至于克拉苏麾下的那些军官,他们也清楚地知道。这场战争在罗马是十分不得人心的,是疯狂之举。他们也清楚地感觉到这场战争的惟一目的是为他们的大元帅争夺个人荣誉,因为克拉苏非常嫉妒三头政治中的另外两名巨头,即恺撒和庞培。

军队的士气相当低落,战斗是非常激烈和令人战栗不安的。粗犷的安息人的部队伴随着他们的巨型皮鼓声和哨声,发出了阵阵震耳欲聋的吼叫,在密箭掩护下,他们蜂拥而上,将罗马部队层层围住。罗马人受到的打击是沉重的,他们的双手被迎面飞来的乱箭钉到了盾牌上。罗马军团虽受到如此袭击而感到毛骨悚然和茫然失措,但他们顽强地多次企图进行肉搏战,因为这是他们能进行自我解救的惟一手段。但安息人从来都是在乱箭齐发时离敌手最近.而在混战中又尽量远避敌手的。

安息人的后方有一支骆驼部队,负责驮运箭支。因此,罗马人不能够指望安息人的军备给养会断绝或消耗殆尽。他们的长箭完全能射穿“硬”盾牌和“软”战袍,甚至能一箭连穿两人。由于弓弩手们练就了百步穿杨的功夫,他们甚至能攻破罗马人“龟形”阵列,如砍瓜切菜般地斩断罗马人和战马的腿脚,以此突破由手持盾牌的罗马军团组成的一道道人墙。罗马人负隅顽抗.坚持了许久。但到当天正午时,安息人突然展开他们鲜艳夺目、令人眼花缭乱的军旗。由于这些军旗耀眼刺目,再加上罗马军团本来就已疲惫不堪,备受惊吓之苦厄,他们终于丧失了赫赫有名的勇猛善战的美名和所向披靡的传统。这是一场大崩溃。这一战役以克拉苏的阵亡而告结束,因为他被敌人诱人了埋伏圈。克拉苏的儿子也在疆场捐躯,他是为了避免被安息人生擒受辱才自尽的。2万多名罗马兵士也血染沙场,另外1万名士兵被俘虏。在卡尔莱战役中,安息人就这样大获全胜。这是罗马人发动的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战役。

克拉苏的首级被呈送给安息国王奥罗德斯(Orodes),他当时住在亚美尼亚。稍后不久,罗马战俘都被押解至马基亚纳(Margiane,呼罗珊之旧称)的安条克(Antioche,安都),而且是一去不复返。安条克城从前由亚历山大大帝所筑。克拉苏和他后来的许多人一样,也重做了一场马其顿人陈年已久的黄粱美梦.其结果是他的军队并不是以胜利者的姿态,而是作为战俘才踏上了他们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领土。罗马之鹰翱翔如此之遥远,却以最终成为安息人的寺庙之鬼而告终。

至于那些在这次毁灭性的战役中使罗马军团眼花缭乱的、绣金的颜色斑斓的军旗,历史学家弗罗鲁斯(Florus)认为这就是罗马人前所未见的第一批丝绸织物①。

丝绸比先前所有的纺织品都更加绚丽多彩,因而很快为罗马社会所熟悉。叙利亚战役时代的人们就已经得到了这种织物。它可能是在前几次战役中获得的战利品,也可能是通过贸易交换到手的。卡尔莱战败之后不到10年的时间里,当恺撒在罗马祝捷的时候,借机向罗马臣民夸耀地展示各地的奢侈品,即为他的一位凯旋而归的将军奉献的一批丝绸织物,因而使所有在场的人都目瞪口呆,惊诧赞叹。这件事的真实性很难考订,至少D·卡昔攸斯(Dion Cassius)的著作是这样记载的,但这部著作是在事后数世纪才撰写成的。除了那些曾在东方旅行过的人之外,这似乎是罗马人首次有机会欣赏丝绸,以饱眼福。

数年之后,罗马人便开始以使用丝绸为时髦,以至于在公元14年,即在奥古斯都(Auguste,屋大维)临死之前数月的时候,古罗马元老院只好诏令禁止男性臣民穿戴丝绸服装,说丝绸“毁坏”了他们的名誉;不仅如此,对妇女们使用丝绸也做了一定的限制。这说明,在卡尔莱战后还不到50年的时间内,丝绸这种新颖的异国产品就大量地渗透到民众的风俗习惯中了。

由于不知道丝绸的来历,当时罗马人就称其为“赛里斯国的布”或“赛里斯国的纱”。这是根据产丝国的名称得名的。人们当时按照希腊文把中国叫作“赛里斯国”(Seres)。当时的“赛里斯布”和今天我们所说的“南京紫花土布”、“阿斯特拉罕卷毛羔皮”、“河南土布”、“罗登缩厚绒呢”一样。这些丝绸柔软而轻盈、坚韧而新颖、光滑而精致,颜色鲜艳,光泽斑斓夺目,尤为适宜于制作刺绣品和装饰品。这些丝绸不是希腊人生产的,只不过是由他们把这种异国产品称之为“赛里斯布”。在征服叙利亚之后,丝绸出现在罗马也并非偶然。在公元前70年左右.当罗马人在叙利亚得以立足之后,他们才真正同他们所不了解的另一个世界的边缘——东方开始接触。而在此之前,这种接触受到了三重障碍,即与罗马人为宿敌的安息人,与罗马人世代相仇视的黑海畔的希腊国王,多如牛毛般的和猖獗一时的海盗。为了对付这些人,则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征战。所以,罗马人长期以来与地中海东岸相隔绝。在发现此种新纺织物的时候,罗马人才最终获悉这种产品既非来自安息人,也不是由希腊人所生产,而是由一个遥远的民族所制造.这个民族就叫“赛里斯”(即“丝国”)。

对于所有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崭新的概念,因为这一次提出这种称呼的人是一位希腊作家,他卒殁于卡尔莱战役之前30年左右。但这位作者未作任何详细阐述,他仅仅满足于指出,赛里斯民族居住在过去由亚历山大所征服的领地的东部边缘某一地区.西方任何人都未曾步履此地。总而言之,这种丝绸来自遥远的世界之端。

这种丝绸是如何从世界之端出现在克拉苏军团士兵们的眼前呢?这些丝绸又是如何与罗马宫廷执政官的紫红袍和金冠相联系共同增加了罗马人大型典礼活动的光彩呢?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6: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