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家史,有据可查的故事,可以从我的太爷爷那一辈讲起。我这里所谓的太爷爷,也就是我爸爸的祖父。
我老家在河北滦县的茨榆坨村,这个内地小村子,离唐山一百多里,虽说不算特别偏僻,但一直很落后。1969年,我姐姐和哥哥插队回老家时,茨榆坨村还没有电,依旧延续着几千年来的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的古代生活方式。在茨榆坨村里,时间好像在停滞,人们好像在沉睡,可称为“沉睡的茨榆坨”。
自从清朝平定中原以后,茨榆坨村就一直在和平与宁静中度过,没有经历过任何兵荒马乱的动荡。清朝末年,中国各地都出现了反清的革命运动,但这些革命运动就好像外国发生的事情,都从未波及茨榆坨这个偏僻的村子。
到1911年底,管辖茨榆坨村的滦县县城里,爆发“滦州起义”。虽说滦县县城离茨榆坨村并不算远,只有四十公里的距离,今天看来,这只是汽车一个小时的路程,可是在1911年的时候,因为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四十公里的距离就是一个十分遥远的距离,要走两天的路程。所以“滦州起义”对茨榆坨村来说,好像是外国发生的事情,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村民们只是听说有“革命党”闹造反,但后来结果怎么样,却也不清楚。
太爷爷是开点心铺兼中草药铺的,还有一个雅致的店名——福兴斋。太爷爷的福兴斋,除了卖一些家庭常用中草药以外,主要卖一种酥饼。这种酥饼在面粉里掺入花生和核桃仁,味道好,价格公道,成为远近闻名的点心铺,附近一带的人走亲戚什么的,都要带上一包福兴斋的酥饼当礼物。
这样我太爷爷靠着卖中草药和做酥饼,居然也发了财。最旺盛的时候,家里有十八间房子,五辆大车,成为茨榆坨村早屈指可数的富户。
按照现代人的观念,太爷爷的福兴斋中草药可以成为村民们大病小病时的便利店,而酥饼,则可以作为土特产为茨榆坨村做广告了,所谓土特产越土越好。可是在当时,人们还没有土特产的概念,认为乡下的土货,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不好意思拿到城里去卖。那时候土特产要想出名,唯一的途径就是被皇帝选用。
淳朴的农民不相信自己的舌头和味觉,认为皇帝是天底下最权威的美食家,皇上说好吃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好吃。离茨榆坨村不远的东路村的赵家,因为皇宫里曾经向赵家购买过花生,于是赵家的花生一举闻名,成为贡品。这里的人把赵家的花生带到城里送人,还郑重其事地说:“这可是贡品哟。”
辛亥革命成功了,大清帝国倒台了,这些天大的事,在茨榆坨村里居然没有动静,村民们还是照样过他们的日子。他们唯一知道的,就是县城里的县衙门,换成了一个叫什么“政府”的东西。
P3-5
《三代东瀛物语》,百年人世悲欢。平凡生活里的传奇,艰难困苦中的超越。在元山里子女士笔下,一切国史都是人的历史。
——熊培云
百年家史,从平凡细微中见波澜壮阔的世纪风云。亲人的爱、智慧、隐忍,让家这条风雨飘摇中的船一次次抵达彼岸。作者元山里子面对时代苦难不抱怨,而将之视为必经之路,足见其格局与襟怀。
——熊育群
《三代东瀛物语》,是三代人的家史,也是中日两围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
——唐辛子
后记:中国梦和美国梦
我写这篇后记,主要想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感想。
现在有一种“美国梦”的说法,它是说一个没有家庭背景、没有社会资源的穷人,踏上美国的国土后,仅仅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就可以变成“成功人士”。
我想,在中国,过去也曾经有过类似于“美国梦”的“中国梦”时代。在过去的中国,一个没有家庭背景、没有社会资源的穷人,仅仅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也就可以变成“成功人士”。我爸爸本人,就是这种“中国梦”的践行者。
实现“美国梦”,靠的是个人奋斗的精神,而实现“中国梦”,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也就是“珍惜人才”的这个美德。
爸爸不仅是一个“珍惜人才”传统美德的受益者,他也是一位“珍惜人才”的实施者。爸爸在教书期间,无私地帮助那些有潜力的人尽可能“成才”,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陈景润。
如果说陈景润是千里马,那么爸爸就应该是伯乐了。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陈景润是一个性格非常内向,完全不会“推销”自己的人。如果没有爸爸这样的伯乐,说不定陈景润这个“人才”就会被埋没掉。所以,爸爸不仅是自己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他本人也在尽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
可是随着时代的前进,不少中国传统的美德,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丢失了,包括“珍惜人才”这个美德。
假如在21世纪的今天,有一个没有家庭背景、没有社会资源的农村穷孩子,即使他有爸爸那样的神童天赋,他会有爸爸那样的外祖父吗?他会遇到免除昂贵学费的校长吗?他会有一个巨富银行家认他做义子吗?
我想,爸爸亲身经历的那些奇迹般的事情,今天都是不会发生的。“人才”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似乎不再那么重要了。古代那种“求贤若渴”,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似乎也成为永远的绝唱。
时代是无情的,一个时代过去了,它是不会再来的。中国传统的美德失去了,要让它再回来,似乎也非常困难。
到了我拼搏的时代,已经不再是爸爸那样“中国梦”的时代了。爸爸虽然家庭贫穷,可是他的一生,却从来没有为了学费而发愁过。爸爸交不起学费,他的中学校长可以一下子免掉他的学费,其代价只是每天敲几次钟,这个“活”实在是太轻松了,根本不会影响和挤占爸爸的学习时间。
我初到日本时,也是身无分文,交不起学费。但日本的大学,就不会因为看我像是个“人才”,就一下子免掉我的学费,最多只是宽松一点让我分期付款。当然,日本的大学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先例:看哪个学生像“人才”,就免掉该学生的学费。这样的美德,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
我在日本留学时,学费的事太让我发愁了,挤占了我太多的时间。为了交学费,我不得不一天花8—12个小时去打工,而且星期六和星期日整天不休息,都在打工。
我想,如果爸爸上学的时候,因为交不起学费,每天要花数个小时打工去挣学费,那么爸爸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就要大大缩短。爸爸的学习成绩还会那么好吗?
在日本,我从未看到过“中国梦”,看到的只有“美国梦”。我亲身经历的,也是所谓的“美国梦”,什么都要靠个人去奋斗。
假如陈景润是出生在日本的话,即使他再有天才,恐怕也不会有“哥德巴赫猜想”成就。对于陈景润那样完全不会推销自己的“天才”,日本人是不会帮助你的。
在日本什么都要靠你自己去争取,在日本没有“中国梦”。比如前面说的元山俊美帮助我开办中文班,他只是帮助我出主意、想办法,具体的事都要我自己去干,要靠我自己去拼搏。
我踏上日本的国土后,周围的一切事物都逼着我不得不去“奋斗”,不得不把自己变得更能干、更坚强。当然,这种“个人奋斗”是很残酷的,只有强者才能生存下去。
我的感想,主要就是以上这些。在下一部家史,讲的将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人间故事。这些故事除了我之外,还有一位日本人元山俊美。他不仅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也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
见证了中国传统美德的人
这篇文字家史,献给我最最敬爱的爸爸——今年98岁的李文清。
爸爸是1950年从日本回国的老海归,他回国后一直在厦门大学教授数学,后来还主持创办了厦门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最令爸爸自豪的,当然是他的学生陈景润。
陈景润不仅是爸爸的学生,也把爸爸看成是知心的朋友,不时给爸爸来信。我上大学时,陈景润到我家来,还给我写了几句鼓励的话。陈景润逝世后,厦门大学给他竖立一个铜像,铜像旁竖立一座纪念石碑,上面刻有陈景润写给爸爸的亲笔信。
爸爸的一生,可以说是“幸运”的。我这里所说的“幸运”,并不是单纯的好运,而是爸爸亲身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
1918年,爸爸出生在河北滦县茨榆坨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里。在爸爸出生之前,我爷爷就离家出走了,所以爸爸是太爷爷抚养大的,爸爸直到30岁之前,都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按照现在的说法,爸爸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而且抚养他的太爷爷,家境也很贫穷,根本没钱供爸爸上学读书。
爸爸是一个没有任何家庭背景、没有任何社会资源的普通农民的孩子,而且还是没有父亲的孩子。按照现在的“常识”来看,爸爸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前途的,更不可能出国留学,成为专家学者。
可是事实上,爸爸这个穷孩子,不仅读了大学,而且还读了四个名牌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大阪大学、京都大学,顺利地成为一名专家学者,这就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奇迹呢?如果深入探讨一下其中原因,它的根源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德:珍惜人才,培育人才。
抚养爸爸的太爷爷,自己没有文化,爸爸从小读书是太姥爷免费教他的。太姥爷自己有三个儿子,可是他却不教自己的三个儿子读书认字,一心一意只教爸爸一个人,他把自己所有的学问,全部传授给爸爸。
太姥爷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太姥爷具有中国“珍惜人才”的传统美德。太姥爷认定爸爸是个“人才”,而自己的三个儿子不是“人才”。所以太姥爷非常珍惜爸爸这个“人才”,一心要把爸爸培养成才,甚至不惜放弃培养自己的儿子。
之后,爸爸考上当时著名的昌黎汇文中学,但交不起昂贵的学费。而中学校长看到爸爸是个“人才”,于是特别批准让爸爸在学校敲钟,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免掉了爸爸的学费,使爸爸有幸就读这所著名的中学。
此后,爸爸又幸运地有了一位义父。这位义父是非常富有的银行家,不仅有当时罕见的汽车,还在北戴河有别墅。按照现在的“常识”,这样的大款银行家,不太可能认爸爸这个农民家的穷孩子当自己的义子。可是义父不但认爸爸为义子,而且还花巨款送爸爸出国留学。
太姥爷一心一意教爸爸学问,中学校长免掉爸爸的学费,义父花巨款送爸爸出国留学,这些都是无私的帮助。他们这些人无私帮助爸爸的动机,其实非常单纯,就是他们觉得爸爸是个“人才”,所以他们要珍惜人才,不能把人才埋没掉,他们要尽力让爸爸成才。
这种“珍惜人才”的心态,是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中的一种难得的美德。爸爸这个没有家庭背景、没有社会资源的穷孩子,能够出国留学成为专家学者的“奇迹”,其实就是爸爸亲身见证了这种中国传统的美德。
至于爸爸是怎样具体见证中国传统美德的,就请看我们的家史吧。
一个家族的百年记忆,见证中国近现代转型期的历史。横跨风云变幻的大半个世纪,历经中日两国几个最重要的时期,一个家族跟随着时代的变迁,命运起起伏伏……
从偏僻的农村到县城;从私塾、新学堂到名牌大学;从中国到日本,又回到中国。每一代人走着不同的道路,演绎着不同的人生。《三代东瀛物语》的作者元山里子认为,父亲李文清教授是幸运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珍惜人才”“培养人才”美德的受益人和践行者。李文清教授也是智者,在风云莫测的时代浪潮中坚守书桌,专心学问,终成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以大智慧保护家庭,与日本妻子相濡以沫,孝悌怜子。
作者真挚平和的文字,抒写着家族的命运。面对波折苦难,没有埋怨,字里行间洋溢着亲情的温暖。她说:“历史给我们每个人铺的路,都是那个时代的必经之路。我们走过来,心存感激。”
元山里子著的《三代东瀛物语》是一部独特的百年家族记忆,四代人见证着中国近现代史的风云变幻。从小山村到海外,从私塾、新学堂到名牌大学,从中国到日本,又回归中国,家族命运与时代脉搏紧紧相连。
作者娓娓道来家族故事,文字婉转,深情回忆,一个时代从未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