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得好看的人的人生,一定跌宕起伏很精彩吧!古人很潮编著的《魏晋有美男》另辟蹊径,只看颜值,盘点了魏晋时期那些著名帅哥的“奇葩”事,由潘安、竹林七贤、韩子高、慕容冲、高长恭等国民花样美男联袂出演,为读者奉上一场男版维密大秀的“颜值盛宴”。
如果穿越到了魏晋,如何当一个颠倒众生的美男子?
本书从【门阀制度】【名士仪容】【清谈宝典】【权力游戏】等技术流层面,分析成为魏晋美男的必备条件,还原历史课本上没有的魏晋生活细节。
本书文风轻松幽默,以史料为根据,非杜撰与胡说八道,以全新的角度解读《世说新语》,更符合现代网生代95后的喜好。
一本书看尽魏晋美男奇事!
潘安:
古今最著名的美男子,没有之一。
如果有人说你长得“貌似潘安”,恭喜你,这是对你美貌的最高赞赏。
除了好看之外,潘安还是传说的虐狗狂魔,爱桃花,会养家,偶尔写诗有文化,最爱杨氏么么哒。
阮籍:
很能喝酒,很多基友,组建了一个文学小团体“竹林七贤”,没事大家一起开party。
为人放荡不羁爱自由,但不睡粉丝,是名士的基本操守。
嵇康:
“竹林七贤”中颜值担当。
因为长得太帅,被曹氏郡主看上甘愿下嫁;
因为长得太帅,上山采药误认为是“神仙”;
因为长得太帅,每天慕名而来的粉丝一大把;
盆友们,长得帅真是了不起的技能!
慕容冲:
这是一位少数民族选手,据说长得像混血,号称“五胡十六国时期倾国倾城第一美男子”。
在他身上,发生了只有在耽美小说里才能见到的狗血桥段:娈童——复仇——被灭。
长得好看的人才有狗血人生,长得丑的只能围观别人的八卦。
《魏晋有美男》为“古人很潮”系列图书,邀请了知名魏晋南北朝研究者萧牧之作序,秉承着一贯有趣、专业的科普态度,一本书玩转魏晋南北朝。
我喝酒,我嗑药
但我是个好男人
文—酒酿圆子
今天要说的美男子何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知名度不高,却是历史上开创美男子风气、走在时尚前沿的第—人。
何晏,汉末三国时期魏国人,按照魏晋时世家大族垄断“名人榜”的潮流,何晏当然也是高干子弟。他是汉末大将军何进的孙子,正宗的名门之后。父亲何咸早亡,母亲改嫁给了曹操当小妾,何晏因而被收养,因为长得好看,曹操很喜欢他。
魏晋时期,美男的第一标准是肤白如雪,俗话说一白遮三丑,小麦色阳光系美男不受少女们的欢迎。
何晏美到什么程度呢?《三国志》中记载:“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何晏长得非常白,特别符合当时少女们的审美潮流。他经常边走路,边瞧着自己的影子道:“哎呀,我怎么这么好看呢!”
再加上,何晏的气质也不错。《世说新语》形容其为“美姿仪”,不仅肤白貌美,仪容堂堂,风度也是一等一的好。
这样的美男子,不受欢迎才怪呢!
白得像闪光灯的何晏,在《世说新语》中留下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天魏明帝曹睿在宫中闲来无事,跟身边人聊起了八卦:“你们说,这何晏白得跟电灯泡一样,有啥保养秘诀?”
“哎呀,肯定是抹了粉,他脸上的粉厚得跟糊墙似的!”身边人赶紧抓住机会拍马屁。
曹睿连连点头,这何晏,果然是个网骗。为了揭穿他的真实面目,曹睿故意在炎炎夏日将何晏召进宫中,赏赐热汤给他喝。
嘿嘿,这下得露出真面目了吧。
曹睿:兴奋得搓手。
何晏满头大汗地喝完了汤,又卷起袖子擦了擦额上的汗水,不仅没掉粉,反而愈发的肤如凝脂,洁白如玉,曹睿和他的小伙伴都惊呆了。“傅粉何郎”一词便是由此而来。
何晏人长得帅,自然很爱穿衣打扮。魏晋初期,大家的穿衣风格还比较朴素,只有世子曹丕稍微穿得奢侈一点儿,正当曹丕得意于自己今天的穿搭时,远远地过来了一个人,穿着打扮竟与自己类似——
又是何晏这家伙!
撞衫不可十白,谁丑谁尴尬。
曹丕很生气。寻常人撞衫都得不爽两天,更何况何晏频频跟自己撞衫,自己还长得没他好看,作为世子,他不要面子的吗。心态爆炸之余,曹丕给何晏起了个外号“假子”,讽刺他不是曹家人。
除开天生丽质,何晏到底有什么美容秘诀呢?
至此,魏晋时期鼎鼎大名、名士必备的标志性符号一一五石散,闪亮登场!
所谓的五石散,是一种中药散剂,据说最早是由东汉大医学家张伸景发明的,药性燥热,能根治伤寒,因此也叫寒食散。五石散的毒性很大,吃起来很麻烦,一不小心还会吃死人,因此一直不怎么流行。作为五石散的代言人,何晏率先将药方略作改良之后服用,打开了人生的新天地一一“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吃了五石散之后,不仅病除了,精神也好了,腰不酸腿不疼,一口气上七八楼都不喘。长期服用,更能使皮肤柔嫩细腻,还买一送一附带春药效果。
人气偶像何晏带头吃药,其他人哪有迟疑的道理。一时之间,魏晋上流社会开始人人嗑药,有病没病都来一套。但凡贵族,不吃五石散的,简直没办法混入时尚圈。平民百姓吃不起药,只好动不动晕倒在大街之上,装作药效发了,倍有面子。
据不完全统计,百分之八十的魏晋名士,例如裴秀、嵇康、王戎、皇甫谧、贺循、王羲之、王献之、王微、鲍照等人,全都有过嗑药的不良记录,裴秀更是因为服了五石散后,喝错冷酒,当场身亡,死得冤①。
除了好看之外,何晏还特别有才华,搞玄学很有一套。都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魏晋时期,仿佛投胎时才华不要钱似的,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美男子比比皆是,何晏也是其中的佼佼者。何晏是道家学说的粉丝,从小精通《老子》《庄子》《周易》,有一次曹操在读兵书,读到一处百思不得其解,恰好何晏在他身边,曹老板装作不经意地询问何晏想法,没想到何晏说得头头是道,—下子把曹老板震惊住了。
小小年纪就有如此造诣,太厉害了,孺子可教也!
P17-19
走近“颜控”时代
文/萧牧之
“颜控”当然不是哪个朝代的专利。
自先秦以来,各种有关“颜控”的故事,史不绝书。到了汉朝,西汉公孙弘“状貌甚丽,拜为博士”,戳中汉武帝的萌点,从此踏上仕途,一路做到丞相;东汉陆闳“美姿貌,喜着越布单衣”,又戳中汉光武帝的萌点,从此越布定为皇家贡品,成功拉动了地方品牌效应。往后历朝历代,从皇帝到普通人,不遗余力追求才貌德性兼美的,从来也不乏其人。
既然如此,为何唯独六朝(尤其魏晋),才在大众认知里,成为以“颜控”著称的时代,也难免令人琢磨。
个人浅见,这个时期“颜控”的特殊性,大概有如下几点。
第一,对颜值的执着,表现得更加热烈与坦率。
在先秦两汉大部分时间里,觉得一个人好看,可能最多不过赞扬他或她的容貌。但到了魏晋时期,仅仅赞扬,是远远不够的。
譬如曹魏名士苟粲,拥有一个有仪容、有修养、被曹植评价为“如冰之清,如玉之洁”的父亲,大约自己长得好,也想找个好看的相配,公开放言“女人除了容貌还有什么可取”,最终成功和非常漂亮的太太结婚,并钟情到太太去世,他也少年哀恸而亡。
譬如两晋名士潘岳、夏侯湛,年少时同车上街,招来无数路人围观,号称联璧;潘岳本人也曾经被市中妇女牵手围观、投赠,留下了“掷果盈车”的典故。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毫不介意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对美貌者的喜爱之情,甚至发生过妻子跟丈夫打趣,说自己当初如果跟小叔子结婚,生下来的孩子会比现在的亲儿子更好,丈夫也不以为忤的大尺度个案。
第二,在风度和皮相之间,选择风度。
譬如有个叫庾敳的人,主要活动在西晋时期。他身高不足七尺(约1.68米),而腰围非常惊人,看起来大约是个方的,并不符合任何一种长相“美”的标准。
当时的人也觉得他容止可观,因为这个人任性自然,风度独特,给人深刻的印象。
风度不好,即便长得美,也会有人表示不以为然,觉得浪费资源。至于怎么定义风度,那是由发表评论者学派和审美的差异来决定的。 第三,评论风度和皮相的标准,因为以上两点,也更加表现得多种多样。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或者雍容矜重、容貌瑰伟,这样的儒家审美,并不因本时期玄学崛起而被完全取代。
武将的魁梧英迈、豪爽劲健,也被认为是一种很值得鉴赏的美。乃至通常被认为阴柔而不适宜出现在男性身上的一些特质,大家也认为是美的。
太史公认同陈平是“美丈夫”,但见到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就觉得有点毁三观。但放到魏晋时期,人们会认为两种都是美,而且阴柔的美很新鲜,特别有话题。
待大众审美转回儒家的轨道,就对最后这一类特别不能理解,乃至以偏概全。不过,论对美的开拓,这无疑也有探索之功。
第四,有一些很明显人品或者性格有点问题的人,当时人也能特别真诚地赞扬他们的颜值。
当然,只赞美他们的颜值。这应该是开发出了“纯看脸”技能。
综上所言,整个魏晋时期,可以说花团锦簇,百帅丛生。但凡有人想要做个简单、浅显些的介绍,就常常只能谈及冰山一角,难免挂一漏万。
这些故事作为个案,在其他朝代或许也曾分别发生过;但首次如此集中地大量出现,确实是在魏晋时期。
作为文化现象,它当然是不寻常的,和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新风也有密切联系。
两汉儒生在战国形成的“大一统”理念框架下,穷究天人之际,陈说天人感应的同时,将阴阳五行学说也纳入经学框架,重新诠释了《周易》《尚书》与《春秋》等经典,成功建立起复杂的全新宇宙图式,进而又形成维护大一统的国家宗教。但东汉后期的乱政和紧随而来的乱世,实际上动摇了人们对汉代经学的信仰。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人在天地之间,原本也有着独特的价值。当人们决心不再盲从“天”的时候,他们也就重新发现了人本身。
他们关注人的精神,也关注人的肉体,关注养生,也关注情感和情绪,只要和人相关的一切,都会被认为是最珍贵和美好的。
最极端的案例,譬如西晋有土豪拿人奶喂小猪——他们就真诚地认为,这样才能得到最高级的食材,却考虑不到猪对人奶的吸收效率。拿人奶喂的小猪待客,在当时人眼里,属于“汰侈”,也就是铺张浪费,而不是不科学。
对人类躯体之美的赞赏,在这样的风气中并不孤立。他们认为,音乐中最美的,不是乐器,而是人声。同理,世间最有看头的,当然也应该是人。
人类的躯体之美,由此成为全民热点话题。
~开始,主要是社交空间里的男性来品鉴其他男性的容貌、身材、气度;到后来,则出现了品鉴这些男性的女性(如山涛夫人、谢安夫人等)。
而后出现品鉴女性的男性,这品鉴先围绕着她们的精神气度(刘宋男性主编的《世说新语》,专有一门“贤媛”),再而后这审视的目光又重新发现了她们的身体(齐梁宫体是此中典型)。最后,有些女性也开始品鉴其他女性的容貌、身材、气度了。
比如沈约孙女沈满愿,就是用五言诗来写姑娘的高手,不止嘲戏闺蜜,偶尔也娱乐自己。
人们对自身的观察越来越深入,对躯体之美的理解也越来越翻新。
掌握着话语主导权的男人,观察和鉴赏对象,可谓是由自身和同类,进而推扩到了异性;
当时的女子,虽然只能追随时代风气,观察和鉴赏对象,也从异性退守到同类和自身,但毕竟也一次又一次地敢于发声:
新话题不断被开发出来,可以谈的东西越来越多;
新发现让他们欣喜若狂,从而引发了大量相关讨论和文学创作
于是,后人眼中,乍看上去,就好像汉唐之间的人,对颜值特别追捧。
放在魏晋这个特定时段,也就表现为……美男好像格外的多。
汉末品题人物,侧重人物道德高下,是否贤明。
曹操等的“求贤”则将人物的德行与才能区分对待。到了魏晋时期,一方面上承汉末“清议”“月旦”品评人物的风气,另一方面也因九品中正制确立,需要更准确地分辨、评判不同种类的人才,于是更加细化了措辞,产生大量人物品鉴用语。
六朝是个贵族社会,常有互相推重的日常社交,所以对当时人物的
正面评价,从记载上看也特别多,尤其以魏晋时期为甚。
当时流行的玄学,则要求以简驭繁,以尽量少的言语,直指事物本质。在它们合力之下,魏晋人物品鉴的套路最终形成。
其精妙之处,在于即便都是正面评价,但仍可在-二字分别中,准确体现不同人的特点,流风及于后代。
例如“清厉”“清峻”和“清正“显然是三种气质,“英锐”“英特”“英爽”绝非同一品格。
《晋书》说戴渊“闲爽”,一个黑道出身的高级将领,静如处子、动则决断的形象,立即跃然纸上。
另外,当时探讨了不少相人之法,于是对人的身体特征,他们也有很多精到的描述用语。
对后人来说,常常会觉得:第一眼满目英俊,第二眼各个不同。这样的阅读体验,琢磨层次渐深,便会渐入佳境,其实是很享受的。
今天的我们,大部分人由于生活多彩、事务繁忙,顾不上仔仔细细品读有关这些古人的原文,那么一些简单的介绍和整理,或者可以带给我们对魏晋时代初步的印象。
我想,本书各篇章的作者们,在提笔书写那些有关于颜和“颜控”的故事时,他们大概会很单纯地只考虑颜,或者首先考虑颜。 与此同时,千载之下,大部分的人,和故事里的人,已经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我们不必担心自己遇到这些故事里的人——或者碰上他们心大的时候,或者碰上个人品不好的——被他们有意无意地伤害到。我们只需要安静地坐在家里,打开书,来慢慢鉴赏那个时代花团锦簇的美。
于是,因为本书而相遇的读者和作者,实际在不经意间,都完美地复现了当年“不论人品,只看脸,而且热情直率地鉴赏脸”的风气。角色扮演,不亦快哉。当然,大家所用的,也已经是现代普通人的眼光了。
也祝福大家按图索骥,顺藤摸瓜,放下本书之后,在生活中找到更多不一样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