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丛书由白寿彝先生之子白至德先生编著,是一部精略的中国通史。
白寿彝在史学界有重要地位、知名度高,主持《二十四史》点校,总主编《中国通史》。
大师讲历史,观点专业,选材精要,表述通俗,全套丛书共十一册,每册二十讲,时间跨度由远古时期至公元1949年,内容丰富,角度专业,选材精要,适合作为通史性质的大众历史读物。
这本《动荡与变革(近代前编1840-1919)》为该丛书之一,讲述中国近代1840-1919的历史。
| 书名 | 动荡与变革(近代前编1840-1919)/白寿彝史学二十讲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
| 出版社 | 红旗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丛书由白寿彝先生之子白至德先生编著,是一部精略的中国通史。 白寿彝在史学界有重要地位、知名度高,主持《二十四史》点校,总主编《中国通史》。 大师讲历史,观点专业,选材精要,表述通俗,全套丛书共十一册,每册二十讲,时间跨度由远古时期至公元1949年,内容丰富,角度专业,选材精要,适合作为通史性质的大众历史读物。 这本《动荡与变革(近代前编1840-1919)》为该丛书之一,讲述中国近代1840-1919的历史。 内容推荐 白至德编著的《动荡与变革(近代前编1840-1919)》是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系列之一,本书讲述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夜近80年的历史。 中国近代的历史,是中国人民置身近代洪炉接受考验的历史;是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都遭到失败时期的历史。而从总相上看,又是阻碍西方帝国主义东侵的历史。 目录 前言 近代前编(1840—1919) 第一讲 民族危机的紧迫感在史学上突显 1.魏源的爱国史学著述 2.《瀛环志略》、《夷氛闻记》和《中西纪事》 3.边疆历史地理学的兴起 第二讲 维新派的史学成就 1.早期维新派王韬的史学思想 2.黄遵宪《日本国志》的成就 3.康有为历史必变的思想和維新变法 第三讲 “新史学”思潮和宣传革命的历史思想 1.“新史学”思潮及其代表粱启超 2.夏曾佑在通史撰著上的成就 3.20世纪初宣传革命的历史思想 第四讲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林则徐禁烟与鸦片战争 2.战争的进展与清廷失败 第五讲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洪秀全与太平天国 2.《天朝田亩制度》 3.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4.领导集团內部分裂 5.李秀成的历史悲剧 6.洪仁歼与资本主义 7.内外勾结镇压起义 8.太平天国光辉永存 第六讲 晚清“四大名臣” 1.曾国藩谥以“文正” 2.左宗棠谥“文襄” 3.李鸿章赐谥“文忠” 4.张之洞谥以“文襄” 第七讲 各族人民反清压迫之斗争 1.杜文秀与云南各族大起义 2.张秀眉与贵州苗民大起义 3.西北回民轰轰烈烈大起义 4.新疆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 第八讲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清政局的变化 1.我国人民反击英法侵略的斗争 2.俄美诱逼订立了《天津条约》 3.英法仍不满足又扩大侵略战争 4.俄国侵略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5.清朝廷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內容概要 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局的改变 第九讲 外国的经济侵略与洋务运动 1.外国的经济侵略 2.洋务运动 3.建立军事工业等 4.官督商办兴民用 第十讲 早期新阶级的出现与西方近代科学的传 人 1.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2.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潮 3.中国早期的无产阶级 4.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 第十一讲 中国边疆在侵略势力下的危机 1.美国早有侵略台湾的野心 2.西藏人民顽抗英军的侵略 3.俄国也极力地向新疆扩张 4.法国的侵略激行径 第十二讲 中日战争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1.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2.甲午海战 3.屈辱卖国的《马关条约》 4.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 第十三讲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维新思潮与运动兴涨 3.103天的“百日维新” 4.维新变法的必然失败 第十四讲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2.八国联军侵华 3.清廷宣战玩弄的两面手腕 4.八国联军烧杀抢淫之罪恶 5.失败与不平等的《辛丑条约》 第十五讲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1.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争夺权益的战争 2.清廷的出卖和投降使其统治面临困难 3.人民的反抗斗争与资产阶级爱国运动 4.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第十六讲 同盟会的成立与清廷的“预备立宪” 1.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2.同盟会领导的反清武装起义 3.康、梁歌颂君主立宪诋毁革命 4.清廷被迫宣布“预备立宪” 第十七讲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1.武昌起义的胜利与清统治的土崩瓦解 2.孙中山宣誓就职并“中华民国”成立 第十八讲 清皇朝的灭亡 1.帝国主义势力支持清廷破坏革命 2.帝国主义国家扶植新的代理人 3.袁世凯窃权并开始北洋军阀统治 4.中华民国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 第十九讲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1.袁世凯的残酷镇压与独裁统治 2.袁世凯无耻地当上正式大总统 3.日美等的支持公然恢复君主制 4.各派军阀混战与国家四分五裂 5.护法失败 第二十讲 中国革命之新曙光 1.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文艺 2.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科学技术 3.90余年来的交通与“现代化” 4.民族工业发展与工人阶级壮大 5.斯文化的“民主”和“科学” 6.终于迎来了中国革命之新曙光 试读章节 第二讲 维新派的史学成就 1.早期维新派王韬的史学思想 早期维新派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至甲午战后,维新运动达到高潮。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从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展开在世界范围内分割殖民地的争夺。列强加剧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侵略,中国日益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外贸赤字迅速上升,刺激进步知识分子寻找救亡图强的良策。七八十年代起,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一批民办新式企业,标志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已经产生,它虽然微小却是新生的社会力量,要求冲破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的压制,在经济上政治上得到发展。介绍西方知识的书籍、报纸在国内陆续发行(如江南造船厂所译书,除科技、兵制、船政、商学书籍外,还有史志、教育书籍,以及《西国近事汇编》等。早期的报纸,除传教士所办《万国公报》[上海]外,中国人先后创办的有《中外新报》《华字日报》《循环日报》[都在香港])。一批官员、知识分子先后被派到国外担任外交官或外出游学,大大开拓了眼界,并向国内传递西方的信息。70年代起逐步形成的维新变法、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国家富强的思潮,是近代爱国救亡思想的新发展。近代维新派也利用宣传历史思想、撰写历史著作的方式传播他们的主张,推动变法运动,其代表人物有王韬、黄遵宪、康有为。 王韬(1828—1897年),江苏苏州人,字紫诠,号仲弢、天南遁叟。22岁到上海,受雇于英人所办“墨海书馆”达13年之久。后因上书太平军,被清政府通缉,逃往香港,为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翻译中国经书。1867至1870年,由理雅各邀往英国译书,并游历英、法等国。1874年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常在报上撰文宣传变法主张。晚年回到上海,主持格致书院。除著《普法战纪》《法国志略》外,还有《弢园文录外编》行世。 王韬曾亲到欧洲资本主义先进国家游历、考察,这跟他形成早期维新思想并撰著外国历史著作关系极大。比起魏源主要着眼于学习西方“船坚炮利”的武器技术来,王韬的认识已明显前进了。他说:“至今日欲办天下事,必自欧洲始,以欧洲诸大国为富强之纲领、制作之枢纽。”“今日我国之急务,其先在治民,其次在治兵。”“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隔阂。”要求仿效西方实行君主立宪。他批评顽固派阻挠变法,“不知道贵乎因时制宜而已”,并且说,即使孔子生于今日,“其断不拘泥古昔,而不为变通,有可知也”。他认为学习西方富强之术,必须先富而后强,因而应广贸易、开煤矿、兴铁路、兴织染、造轮船。主张允许民间自立公司,认为“官办不如民办”。又说:“若开掘煤铁五金诸矿,皆许民间自立公司,视其所出繁旺与否,计分征抽,而不使官吏得掣其肘。”中法战争发生,他力主抵抗,反对妥协。他说:“我朝自二十余年来,讲求武备,整顿边防,仿效西法……设非出之于一战,则果可用与否,未由见之。今者薄海臣民,忠义奋发,设非一战,则何以作士气?何以振人心?何以兴人才?一战不胜则再战,再战不胜则三战,但持之以坚忍不拔之志,则豪杰之士,必闻风而起。岂独制法人而已哉,将见欧洲诸雄国胥畏之矣!” 《普法战纪》20卷,记叙1870_-1871年普法战争事。系王韬在翻译人员帮助下,依据当时报纸所载资料及采集其他文献,依时间先后汇编而成。它基本上属资料汇辑性质,不是系统著作。但它撰辑及时,战争结束时书已完成,对于东方国家了解这场重要战争的前因后果、了解世界形势大有用处。日本陆军文库曾刊印此书,说明当时日本明治维新虽已开始,但日本人对欧洲事务的了解,尚不及在香港的王韬(王韬也因此在日本赢得很大名声,曾应邀东游。此行撰成《扶桑游记》)。《法国志略》24卷,价值较高,撰著时间也在187卜1871年,后来作重订补充。王韬撰此书目的有二:一是把法国历史介绍给国内。美、英、法三国,已有英国人慕维廉译《英吉利志》,美国人裨治文译《联邦志略》,唯独法国无史,而法兰西“素以文明称,制度文明之备、宫室文物之关,诸国莫能及焉,拿破仑出,更定法律,其精审为欧洲冠,其通中国也最先,文人学士,已自明季航海而来”,故撰写这样一部史书很必要。“谈远略者,即以先睹为快”,“俾二千年以来事迹,得以昭示海内”,使国人增长知识,提供鉴戒。二是以法国的富强和进步激励国人觉醒,打破闭塞的陋习。对此他很有感触,说:“方今泰西诸国,智术日开,穷理尽性,务以富强其国。而我民人固陋自安,曾不知天壤间有瑰伟绝特之事,则人何以自奋?!国何以自立?!”因此他在书中既载史实又重制度,并很注重介绍法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资料来源,主要依据日本人冈千仞编译的《法兰西志》、冈本监辅编译的《万国史记》,此外就见闻所及,或采集他书及报纸材料而成。 P19-21 序言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是一套科学普及中国史学知识的丛书,共11册。本书为丛书的第10册,即“近代前编(1840—1919)”。 在“近代前编(1840—1919)”中,突出地体现了一个“新”字。学术研究的意义在于创新,鉴别一部学术著作价值高低的标准,同样要看它是否具有新意。如果用这种观点来看,白寿彝先生有关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是充满新意的,无论在内容、风格等方面都体现了“新”的特征。首先是体现出了“通”,基本的要求是做到了“通”。白先生在谈到中国近代史的时候说:“中国有关的文献资料、研究状况等近代的历史,是中国人民置身近代洪炉接受考验的历史,是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都遭到失败时期的历史,而从总相上看又是阻碍西方帝国主义东侵的历史。”由此可见,白先生是打破了以往著述的常规,把近代中国的各个方面融通起来考虑的。《前编》的编写同样也充分体现了白先生的这一理念,对全面展示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内容上做出了的贯通。 在《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系列丛书“近代前编(1840—1919)”中,同样也只能讲20个专题,所以也只能讲述白先生在这个历史时代所涉及的一些史学研究的部分内容,当然还要兼顾读者感兴趣的一些史学问题,这也就不可能对这一时期相关史学研究做出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在这册书中,我们力争突出科学性、普及性、趣味性,靠近大众,尽力让读者了解白寿彝的史学观点之精髓,史学研究之深广,并对广大的读者在学习中国史学时有所帮助,提供一些参考,从中获得更多的史学知识。 因为《白寿彝史学二十讲》是普及史学科学的读物,所以我们对于引用材料的来源都没有注明。虽然这些材料的来源没有注明,但是这些材料也都出自白寿彝先生生前审阅过、修改过并在最后亲自定稿的内容,我们现在如此的做法也是延续了白先生的一贯所为,依旧与《白寿彝史学二十讲》1册至9册一样,全部文字之中都渗透着他老人家的笔墨与汗水。我们还应特别指出的是,在书中采用了楷体字,这是白寿彝讲史学的文字部分;一般宋体字,是编者插入的辅助文字部分,这主要是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白寿彝所讲的史学内容,并使全书内容顺畅一致,方便读者阅读,在此我们再一次地请读者阅读时加以注意。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系列丛书的出版,应该感谢我的父亲白寿彝赋予我的力量与勇气,以及他的挚友、同仁、学子和弟子们的热情、广泛而又全面的支持和帮助。当然,还应该特别感激出版公司的领导和编辑们,因为他们为出版这套丛书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热忱,甚至不辞辛苦。我的小孙女白知灵,对于我的写作,亲力所助,在我的全程写作中显得越来越突出了。 如今,我们已经跨入了崭新的21世纪,中华民族奋进的步伐,越迈越大,越迈越快,这个崭新的21世纪是属于我们的。我们用力去触摸史学,就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历史的真谛。我们只有重视历史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加强历史教育,弘扬和培育我们自己的民族精神,才能最终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白至德 2012年5月1日 林萃书屋 书评(媒体评论) 寿彝的治史是多方面的,几乎是无所不涉及的,而其专业却更多重视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源远流长,史家前后辈出,络绎不绝,是应该有其专史的。历代对此都曾有研究,有关著作亦殊不少,可是近数十年来,却还有待于继续开拓……寿彝为了弥补这样的缺陷,在这方面用了很大的工夫……特别是《史学史研究》已经成了研究历史的学人不可或缺的读物。这就不仅是在开风气,而且是为天下师了。 ——史念海 陕西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历史文化学院名誉院长 古往今来,大凡有作为的学人,在治学道路上总是有一种思想上的境界和动力。正是这种境界和动力,使他们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攀登,直到光辉的顶点和生命的终结。这些学人留给后世的,不只是他们的皇皇巨著,还有他们的思想和精神。白寿彝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学人,一位享誉中外的史学家。当我们怀着钦敬的心情,去追寻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道路时,就会逐渐感受到他的这种思想动力的巨大和长久。 ——瞿林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我们中国人自己要了解这些都不容易,外国人了解这些就更难。但是白寿彝同志的书,不但使我们逐渐了解了我们的历史,也使一部分外国人逐渐了解了我们的历史,特别是正确地了解了我们的历史。 ——楚图南 作家、翻译家、书法家 春秋九十载,学术生涯七十年,先生学术的追求,是创新的意识,批判继承祖国文学遗产,成自得之学;先生学术求索的理念,是通古今之变,关注祖国历史的兴衰,思考民族的未来。先生存民族史、民族理论、文学理论,在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中外交通史以及历史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中国史学会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