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随意到天涯(张充和林徽因胡蝶内心曾经的安稳与漂泊)(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周睿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周睿编著的《随意到天涯》重点讲述了张充和、林徽因和胡蝶这三个女子一生的际遇,较市场上其他同类书籍蜻蜓点水地讲述多个人物故事的结构而言,本书对每位女子的生平故事描写更详尽,内容更充实。

本书有别于许多同类书籍以情感为主线,而是基于历史事实,描述了主要人物的思想、事业和感情等方方面面,更具可读性。

内容推荐

周睿编著的《随意到天涯》以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民国时期同具美貌、才情和品格的三位名媛——林徽因、张充和与胡蝶的人生历程。从三位名媛生活的时代特征、家庭背景、受教育环境、性格特质、情感生不活及人生修养等方面描述她们不同的人生态度、个人成就、社会贡献等,展现了传统中国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寻求坚强、独立、自主的中国女性风貌。

本书是关于人性、社交和生活态度的启示录,同时涵盖了丰富的近代史信息,包括中国传统文艺遗产保存、近代中国文学艺术和大众传媒的兴起与发展、近代中国教育模式和政治风云变换等内容。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兰心蕙质的民国才女——张充和

 一、合肥名门:曾祖父张树声是淮军创始人之一

 二、父亲张武龄与母亲陆英

 三、上海出生后,过继给二祖母

 四、父母迁居苏州,拓展文人的爱好

 五、开明的家教

 六、创办苏州乐益女中

 七、二祖母的言传身教

 八、勤学传统文化十余载——大家闺秀的传统学养

 九、回到苏州张家,感受时代变化

 十、结缘昆曲

 十一、考取北大

 十二、休学回家——担任编辑,演出昆曲

 十三、避难成都,以曲会友

 十四、前往云南,与文人骚客的交往

 十五、任职于重庆教育部音乐委员会

 十六、向沈尹默学习书法

 十七、到礼乐馆编选乐章

 十八、《曲人鸿爪》与《仕女图》

 十九、无奈与憧憬

 二十、抗战胜利后,北大授课与结婚

 二十一、移民至美国,拮据的生活

 二十二、传授书法与昆曲艺术

第二章 华语影坛首位影后一胡蝶

 一、辗转漂泊的年少时光

 二、回到上海,追逐电影

 三、在大中华电影学校的日子

 四、影片《战功》中的配角

 五、影片《秋扇怨》里的女主角

 六、因戏结缘,假戏真做

 七、正式签约天一影片公司

 八、与初恋林雪怀订婚

 九、签约实力派的明星影片公司

 十、与阮玲玉合拍《白云塔》

 十一、《火烧红莲寺》中的红姑

 十二、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十三、与林雪怀解除婚约

 十四、北平外景拍摄

 十五、与张学良跳舞的绯闻

 十六、解救明星公司,结识杜月笙

 十七、开启左翼电影时代

 十八、结识青年才俊潘有声

 十九、荣登“电影皇后”宝座

 二十、以《姊妹花》为代表的系列左翼影片

 二十一、参加莫斯科国际影展与欧洲之旅

 二十二、与潘有声结婚,淡出影坛

 二十三、抗战爆发,辗转香港

 二十四、避难至重庆,痛失毕生积蓄

 二十五、被戴笠霸占

 二十六、重返香港,丈夫潘有声去世

 二十七、“蝴蝶”飞走了

第三章 才华横溢的作家、建筑师一林徽因

 一、传统大家庭下的成长

 二、与梁思成的“相亲会”

 三、旅居伦敦,名媛的养成

 四、结缘徐志摩

 五、情定梁思成

 六、赴美留学,愉快的大一生活

 七、父亲林长民离世

 八、徐志摩再婚

 九、嫁给梁思成

 十、欧洲蜜月之旅

 十一、在东北大学的创业——创办建筑系和营造事务所

 十二、香山疗养,文学创作的开始

 十三、加入营造学社——开始古建筑研究工作

 十四、徐志摩之死

 十五、再上香山疗养

 十六、古建筑考察研究

 十七、情真志坚的金岳霖

 十八、作家林徽因

 十九、“文学沙龙”上的焦点人物

 二十、《学文》杂志上的诗歌与小说创作

 二十一、发表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的创作

 二十二、创作《模影零篇》系列短篇小说

 二十三、谈诗歌

 二十四、小说甄选评委

 二十五、担任《文学》杂志编委并尝试戏剧创作

 二十六、逃难生涯

 二十七、昆明的拮据生活

 二十八、重启营造学社

 二十九、孤独与病痛中的李庄生活

 三十、对子女的教育

 三十一、协助梁思成撰写《中国建筑史》

 三十二、抗战胜利与陪都之行

 三十三、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三十四、为新中国建设投入巨大热情

 三十五、参与国徽等设计

 三十六、伤感地离世

试读章节

20世纪的中国,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有这样三位民国传奇女子,与时代同呼吸,和祖国共命运,书写了各自传奇的人生。她们就是:才华横溢的新体诗诗人、国徽设计者林徽因,兰心蕙质的左手昆曲、右手墨宝的旧时代的最后闺秀张充和,命运多舛、扬名上海十里洋场的近现代中华电影史上首位影后胡蝶。彼此人生并没有交集的三位民国奇女子,却以各自传奇而璀璨的人生篇章记录了大时代风云变幻的精彩与瑰奇。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大清王朝入主中原、统治华夏二百六十八年的历史。

同年,林徽因八岁。她的父亲林长民被推举为福建省的议员,进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参议院,并参与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随后他当选临时参议院秘书长。与此同时,作为前清官员的祖父林孝恂将林家从杭州搬迁到了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林徽因被祖父安排在家附近的爱国小学念书,开始从家塾私学走进现代学校。

同年,张充和的父亲张武龄举家从合肥搬到繁华的大上海。他和妻子陆英带着老母、四个年老的姨娘,几个堂兄弟姐妹,三个小女儿和一大群仆人花了好几个月,完成了耗资巨大的搬迁。来到上海后不久,陆英怀孕了。之前,她接连生下三个女儿。这一次她期盼能够生下一个儿子。可是孩子生出来时,发现又是一个女儿,陆英感到十分沮丧。而这个张家的四女儿就是张充和。八个月之后,张充和被合肥老家的二祖母领养。

同年,上海诞生了第一家由外国人创办的电影院。此时年仅四岁的胡蝶因父亲胡少贡任职京奉铁路总稽查的缘故,开始了在铁路沿线的奔波生活。

1917年,林徽因十三岁。林长民在段祺瑞执政的北洋政府出任司法总长。她被父亲安排在北平著名的贵族教会学校培华女中读书。此时的林徽因已经出落得极为标致,林长民开始谋虑女儿的婚事。因为,这时有一个合适的人选已经出现。他就是林父好友梁启超的大公子梁思成。

同年,张充和四岁。这一年,张家举家从上海又搬迁至环境优美宁静的苏州。张充和则和二祖母一起生活在合肥老家的大宅院,深居简出。此时的张充和在二祖母的教养下已经会背唐诗,并开始学习《三字经》和《千字文》。

1922年,胡蝶九岁。胡少贡辞去了总稽查,回到家乡广州经商。胡蝶I~IIII家人一起搬迁到广州,并转入广州培道中学学习。

1919年,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山东主权被协约国“转”给了日本,这激起了国人愤慨,一场划时代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了。

同年,林徽因十五岁。林长民点燃了五四运动。19195月1日,他撰写了一篇《山东忘矣》的文章,揭露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并号召国人起来反抗。5月2日该文发表在《晨报》上。在报纸的宣传下,北京的学生愤怒了。两天后,一场震动全国的五四运动爆发了。

同年,张充和六岁。张武龄深受五四运动影响,将目光转移到了社会教育问题上。他开始计划在苏州自主办学,力图用知识和教育改变社会风气,培育人才,践行教育救国。与此同时,二祖母开始请国学老师到家里来给张充和上课。使她接受系统的国学课程训练。

同年,胡蝶十一岁。她对盛行广州的皮影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依靠光与影相结合的表演形式与流行在中国的“西洋影戏”(电影早期的称呼)类似。

1922年,林徽因十八岁。梁思成开始主动约会林徽因,两人谈起了恋爱。10月,徐志摩带着对林徽因的一往情深,从英国伦敦毕业归来。

同年,张充和九岁。张充和的二祖母从山东博物馆聘请了著名的考古学家朱谟钦,给张充和当全职家庭教师。在二祖母聘请的国学老师中,朱谟钦是授课时间最长的、对张充和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张充和的古文造诣、书法底蕴以及收藏古墨的爱好,都得益于朱谟钦的引导。

同年,胡蝶十四岁。当年中国公映了最早的国产影片——《海誓》-《红粉骷髅》《阎瑞生》。胡蝶在父亲胡少贡的带领下第一次到电影院观看了人生中的第一电影《海誓》。爱情片《海誓》一反过去“男演女”的保守传统,大胆启用女性直接扮演女主角。胡蝶在被《海誓》情节感动之余,更是佩服片中女演员的勇气。

1927年,林徽因二十三岁。林徽因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了美术学士学位,然后,又进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7年年底,梁家与林家在北平为梁思成与林徽因举行了正式的订婚仪式。

同年,张充和十四岁。她随二祖母一起回到苏州九如巷家中探亲。这是张充和第二次回苏州张家。而此时,她的母亲陆英已经去世七年。

同年,胡蝶十九岁。胡蝶签约上海天一电影公司已经是第二个年头。1927年,胡蝶出演了天一电影公司拍摄的《白蛇传》《铁扇公主》《女律师》等多部影片,成为当红小花旦。1927年3FJ22日,胡蝶与初恋情人、演员林雪怀在上海北四川路上的月宫舞场举办了盛大的订婚式,上海滩电影界的众多友人到场祝贺,愿一对新人白头到老。

序言

对民国史,关于张充和、胡蝶、林徽因这三位女性的专著已经很多了,为什么我会萌发为她们再写别传的冲动呢?在大量阅读后发现,以她们的品格,一定不会乐意后世的读者将其置于神龛;她们的美丽、高贵与复杂的个性,也绝非概念化的;她们的内心世界,在其一生中都如我们一样敏感,而且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微妙变化。她们命运中的沧海与桑田之变,也只有感受到“曾经沧海难为水”者才能洞察。

通过仔细研究,你会发现,林徽因、张充和与胡蝶生长在相同的时代环境下,却因不同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环境、性格特质、人际关系等因素,而造就不同的人生抉择和跌宕命运。

纵观她们的一生,不难发现她们与同时代的女性相比,甚至是与同时代优秀的女性相比,更显得熠熠生辉。她们因时代的进步、观念的转变、家庭条件的允许,成为民国时期受过精良教育的女子。她们除具美貌之外,所受教育和成长经历让她们有着更丰富的见闻、敏锐的思想、处世的智慧。她们也因为自身的优秀而有更高的平台去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个人价值。

她们不仅有自己的事业,也坚持着自己的事业。通过自身孜孜不倦地努力和追求,她们成为所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佼佼者。在这些男人占绝对主导的领域,她们作为时代的精英女性,终究占有一席之地,巾帼不让须眉。

她们因美丽、独立、自信、智慧、才华和勇敢而变得优秀。在实现个人价值和理想的路上,除了林徽因,胡蝶与张充和两人都不小心成为大龄女青年,成婚时间相对较晚,但她们没有急躁和盲目择偶。在等待和寻觅爱情和婚姻时,她们努力提升自我;当找到自己理想那个伴侣后,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她们的择偶观启迪世人:真正的爱情和婚姻是互相勉励,共同努力经营,彼此成就的。

她们本为女子,相夫教子即可,但却在民国战乱、政权更替之际,选择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她们或为保存中国古建筑跋山涉水,进行实地考察,整理大量文稿;或为存续中国传统艺术一个人孤军奋斗;或结合时代需要,拍摄大量爱国题材的电影教化世人……如此的爱国情怀、如此的深明大义让那个时代的汉奸、卖国贼情何以堪呢?

她们晚年之时,容颜渐老,一切光环褪去。她们没有执念追逐过往的荣耀与辉煌,而是回归平凡,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尽管她们或饱受病痛的折磨,或经受爱人离世的打击,但却在经历人生大起大落之后,散发着积淀已久的厚重之美和迷人的魅力。她们依旧一个人守着孤独与寂寞,守着一颗真心,风轻云淡地笑看世事无常,颇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人生意境。这才造就了她们,成为20世纪风云际会中的传奇女性。而她们终因传奇而不朽.缔造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时至今日,她们的励志、她们的抉择、她们的智慧、她们的人生态度、她们的处世哲学等都对现代女性有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我希望本书能够给喜爱它的朋友更多关于人性、社交和生活态度的启示。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四个人。第一位是《莲灯诗梦——林徽因》的作者陈学勇教授。陈教授的学术精神、治史方法与治学态度给我的创作带来很大启发。二是张充和老人的弟媳周孝华老人。再次特别感谢周孝华老人为我提供了大量口述资料并给予我写作的支持。第三位是《小园即事》与《流动的斯文》的作者王道老师。感谢王老师对我学术研究的点拨与指导。第四位是我的好友刘倩。感谢刘倩为我收集整理了胡蝶的相关史料。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在查阅历史资料和创作时不能面面俱到,错漏缺点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朋友和专业人士批评指正,谢谢。

作者

2015年1月29日千渝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1: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