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大部分由粟裕亲自率领,自淮南出发,在仪征、东沟(六合城东南)地区渡江,在龙潭北面的一个小码头登陆。这里西靠伪首都南京,东邻伪江苏省会镇江,均驻有日伪重兵。两地之间的龙潭、下蜀、高资等铁路站点均建有炮楼。铁路与江岸平行,中间地带极为狭小,又均在炮楼视野之内。日军占领后,新四军也从未到此活动过。因此,日伪做梦也没想到新四军竟敢在他们眼皮子底下通过。时值1944年12月底,又是大江南北罕见恶劣天气,大雪纷飞,天寒地冻,部队行动非常困难。也正因为如此,敌人根本想不到新四军会这个时候渡江。时间、地点均出其不意,粟裕率大部队也就顺利过江了,于1945年1月5日到达丹阳与刘先胜所率部队会师。
2月5日,苏浙军区成立大会在长兴温塘村举行。粟裕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以华中局代表名义领导江南、浙东两地区的党政工作。粟裕在会上作了“关于一个月山地适应性训练的总结”和战前突击集训的动员报告。充分利用敌人未发现我军人浙的间隙,进行训练与学习。为了适应由根据地到新区,由平原水网到山地丘陵,由分散游击到大兵团作战的转变,粟裕亲自给连以上干部讲课。以中央苏区反围剿的战例,结合孙子兵法讲解山地作战的特点,开展山地作战的技术、战术训练。团以上干部还要学习《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领悟从游击战向运动战发展的方针。政治部在这三个纵队计九个支队中,以支队(即团)为单位开展了学习、训练竞赛运动。
短期集训后,粟裕率部在浙江打了三场大仗,即天目山战役。就粟裕军事生涯而言,天目山战役规模不大,歼敌不多,但意义重大!
攻克孝丰
1945年2月10日,一纵突然主动出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沿途狠狠打击日伪,横扫安吉、梅溪等地日伪据点,占领了杭州以北的递铺、三桥埠一线,控制了武康、德清两城,全部进入莫千山地区。配合一纵行动的三纵七支队也进至广德以南柏垫以东地区。
国民党军的苏浙皖边区挺进军副总司令陶广(D得悉上述情况才知新四军已经入浙。他认为新四军“企图进入莫干山建立根据地后,可能进入杭嘉湖与海北地区,准备尔后协同盟军登陆作战,以争取国际信誉”。即令第二十八军第六十二师“迅速将该匪歼灭,勿使坐大”。同时令忠义救国军、浙保二团、挺进纵队协力围堵歼灭新四军。第二十八军是国民党中央军在浙江的骨干力量,六十二师又是绝对主力,装备整齐,弹药充足,训练有素;配合作战的忠义救国军是经过特殊训练的特务武装,武器精良,机动灵活,善于山地作战,被誉为“孙悟空军”。故六十二师师长受命时说:“消灭新四军,两天解决,绰绰有佘。”
事与愿违,其疯狂进攻首先受到我七支队的顽强抵抗,而三纵队的另两个支队,立即从两侧压向顽军,粟裕又急令一纵队迅速越过天日山切断顽军退路。顽军在景和里、南丁岭与我三纵队激战,自16日上午打到傍晚,已逐渐不支。此时又得悉我一纵队已回师西进,切断其退路,故全线败退,落荒而逃,溃不成军!我军乘胜追击,顽军残部向天目山、宁国窜去。次日,我军轻取孝丰。此役歼敌1700余名,缴获迫击炮3门,重机枪12挺,轻机枪32挺,步枪600佘支。
人浙初战,由于缺乏山地实战经验,也由于三纵队全面出击时一纵尚未到位,未能形成合围,故未全歼六十二师和忠义救国军,但也已打得他们头破血流,变骄横轻敌为闻风丧胆。我军得到了山地实战锻炼,提高了大兵团作战各部密切协同的自觉性,而且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孝丰城。新四军进入孝丰,秋毫无犯,对比鲜明,使人民认识到新四军是人民自己的队伍。军民情感逐步加深,人民觉悟日渐提高。
孝丰,一块富饶的热土。但在日、伪、顽的野蛮掠夺下,人民生活异常困苦。当地有首民谣:“鬼子是阎王,国军赛无常,谁来都一样,百姓大遭殃!”粟裕夺取孝丰后,将顽军追至报福坛、渔溪口一带。一是争取时间休整;二是深入农村发动群众。
胜利面前又迎来了更加严峻的考验,那就是粮食问题。孝丰地区,灾荒连年。一般部队的粮食已不足十天,有的已经断炊,只能靠野菜充饥。全军上下紧急动员,筹集粮食,节约粮食!为不影响军民关系和内外团结,部队停止操练,喝一点稀饭,睡在铺位上听指导员讲故事。粮食分配由叶飞副司令负责,年龄最长的刘先胜参谋长也亲自种菜,亲自运粮。
每次大战毕,粟裕都要去野战医院看望伤员,此次也不例外,大战刚刚告一段落,他便跃马扬鞭,风尘仆仆赶到孝丰城北20里的军区野战医院,看望伤病员。他对伤病员说;“同志们杀敌立功、负伤住院,却吃不饱肚子,只得提前睡觉,这是因为孝丰是个贫穷的山区小县,不产粮食,加上日、伪、顽疯狂掠夺,人民十分贫困。我们现在吃的粮食,是根据地人民从嘴边省下来,并千里迢迢送来的。你们为减轻人民负担,宁可饿肚子提前睡觉,这种精神很好,我很高兴。”看罢伤员,一天未进食的粟裕与医务人员共进晚餐。个别伤员,特别是刚起义的和俘虏兵伤员,想看看在院长陪同下的粟司令吃些什么。
P4-5
在此以前,笔者也曾写过几本书,每本书都有德高望重的权威人士书写前言或作序。有一位烈士之后,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学者曾对我说:“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理论宝库中的精髓,但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则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时候代价是非常惨重的。犹如干革命要付出代价一般。”他列举了今古中外的一些例子。我觉得很有道理,本书又是完全以实事求是为基础的,为了不给自己所敬佩与爱戴的大师与首长们增添麻烦,打算自己来为本书作序。但是,一些新四军和第三野战军的老同志颇有意见,有的当面对我说:“千万不可以,把写这本书当作是你个人的事,这应该是代表我们华东地区全体党政军民的共同心愿。因此,也是我们大家的事。”对于这些革命长辈的意见,实在不敢违背。
反复协商,大家共同决定请迟浩田写一篇前言。与粟裕相比,迟浩田是在战火中涌现出来的新一代名将。当年在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七军中就颇有名气。在粟裕的指挥下,他在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均有战功,对粟裕军事思想的学习与运用也很有心得,他是其同辈将领中的佼佼者,由他为本书写一篇前言,当然是非常理想的事。
在撰稿与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叶淼、邓伟志、杨敏泽、黄志成等诸位好友的支持和帮助。特此致谢!
“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南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在中国最古老的大学府岳麓书院的中心位置讲堂,是书院最重要的地方,也是书院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讲堂的檐前悬有“实事求是”的巨匾。民国初期书院(湖南二专)校长宾步程(1879—1942)将“实事求是”定为校训。毛泽东青年时期曾几度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对“实事求是”有着强烈的兴趣,常常面对“实事求是”巨匾沉思不语,领悟其真谛。毛泽东给“实事求是”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意义,“实事求是”也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1929年秋毛泽东在天子洞养病时,就对其警卫连长说:“实事求是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寻找出一套符合实际的斗争策略来!”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课后,曾仿岳麓书院,亲书“实事求是”作为抗大的校训。毛泽东所书的校训匾现存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新中国诞生后,“实事求是”被定为中共中央党校校训。巨大的“实事求是”石碑竖立在中共中央党校大门前。“实事求是”已经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因此,有人认为“实事求是”是最容易办到的事,只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与处理问题就行了。
再者,从另一方面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生灵。不同的地方就会历史地形成不同的风俗、不同的传统、不同的文化底蕴。我们神州大地五千年文明史中,时时事事处处均可看到王权政治的烙印。王权政治就很难避免主观、偏面、武断与专横。自然也就很难避免冤假错案。其实冤案早在“实事求是”载人史册之前就有了。吴国的伍子胥、秦国大将白起、秦王朝名将蒙恬;以及汉朝的韩信,直到当代的粟裕,可以说屡朝屡代均有冤假错案。就连标榜是世界上最民主、最自由、最平等、最科学的美国,其现代空军的创始人、海军航空兵倡导者、号称美国空军之父的威廉.米切尔将军,也蒙冤获罪,死后十年才恢复名誉。总之,古今中外的名将,其功勋各有不同,但因功蒙冤却完全一样。
说到粟裕,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某中学青年教师张雄文。其夫妻二人把所有的财力、物力与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研究粟裕问题上了。十年功夫终于完成了一部巨著《无冕元帅一一一个真实的粟裕》。军委总政治部刘庭华审毕此稿后惊叹:“果真是一部力作!”他指出:“作者主要通过对粟裕在解放战争时期直接指挥或参与指挥的许多重大战役的史实,全力讴歌了粟裕的军事天才和他对中国革命战争胜利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不管是观点的阐述,还是史实、数字的引用,书稿大多采用第一手历史文电、作战命令等,用史料说话,而且均注明出处,这是写好一部信史的前提和基石。这也是此书的显著特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应予充分肯定。”
于是,我本着尊重史实、尊重人格的精神,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叙述粟裕伟大的一生。当然,切实做到实事求是也是极其困难并有很大风险的。但实事求是也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因为其也是历史发展潮流的组成部分。
故,特以此为序。
《莽莽昆仑(粟裕大将征战轶事)》作者侗枫用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案例,生动、客观地刻画了粟裕从山村少年投身革命、井冈红旗转战万里、中原逐鹿捷报频传、率军过江转折历史的军事生涯,栩栩如生地描述了粟裕机智果敢的指挥艺术和军事谋略,威震华夏、无坚不摧的赫赫战功;叙述了粟裕在新中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的开拓性贡献,受到错误批判仍一以贯之地竭尽全力为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操劳,表现了粟裕虚怀若谷、对党忠心耿耿的胸怀,由此,将粟裕的形象衬托得更加性格鲜明。
粟裕是一位在军事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和对中国革命做出独特贡献的重要人物。书中,作者深动、客观地刻画了粟裕从山村少年投身革命、井冈红旗转战万里,中原逐鹿捷报频传,率军过江转折历史,战略分歧无端受屈,总参岁月推陈出新的辉煌、曲折、痛苦的一生。
《莽莽昆仑(粟裕大将征战轶事)》由侗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