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食火兽/童话山海经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萧袤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萧袤著的《食火兽/童话山海经》是一本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童话故事,因为其内核的丰富性,同样滋养着当代儿童的精神世界。这些从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融入了现代童话的创作理念后,对当代的孩子更是拥有不可抵挡的吸引力。汪洋恣肆的想象、幽默俏皮的语言、古香古色的诗意,在这些童话中都能寻找到。

内容推荐

萧袤著的《食火兽/童话山海经》收入了《竖亥》《菌人》《巴蛇》等短篇童话,以当代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故事的酵母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名著《山海经》中那些具有传承价值的、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魂魄的元素,以现代童话的创作手法和创作理念,把当代中国儿童的现实生活,巧妙地融入童话的幻想之中,把当下与传统、古典与现代、现实与虚构融为一体,写出一个个新故事。

目录

竖亥

迷穀花

菌人

食火兽

巴蛇

鬼哭

试读章节

奇怪的是,不知道怎么搞的,我们并没有撞上,他已经走到我的后面去了,而且他也没有踩到我们家的菜。

我好像穿过了一道影子,跌跌撞撞地冲到他后面去了。

我转过身,看着他向妈妈走去。

他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他会踩到我妈妈……

我大叫起来:“妈——”

“干什么呢?”妈妈朝我抬起头,很平静的样子,“妈妈在这里啊。”

我挥手跳脚,急得连话都说不利索。妈妈有点儿恼怒:“发什么神经,你就不能一个人好好玩吗?”

那个人已走到妈妈后面去了,我都没有看清楚他是怎么走过去的。他没有伤到我妈妈。妈妈好像根本没看到什么人似的,还在埋头摘红薯藤。

难道他不是人?不是人又会是什么?

一个鬼?一个幽灵?

我在大太阳底下打了一个寒战。

我看着他向我家走去。我抄近路追啊追。我一定要追上他,问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只有我能看见他?为什么他要穿过我们家的菜地?

看到我向家里跑,妈妈大概以为我想回家找水喝或者找东西吃,所以就没有管我。反正菜地就在我们家后面,离得很近。

那个人向我家后门走去。

他要进去吗?他会不会是一个小偷?

幸好后门锁上了,钥匙放在门槛边的一个小洞里,他不知道!

当时的情景真是令我大吃一惊:那个人并没有打开我家的后门,而是沿着我家的后门,“走”到了我家的屋顶上。

世界倾斜了,我必须歪着头,使劲地向后仰身子(差点仰翻了),让目光跟我家的后门、墙壁平行,才可以正常地看到他的“行走”。

无遮无挡,勇往直前……

身体跟墙壁垂直,他就这么“走”到屋顶上去了!

上坡,下坡,现在,那个人已走到我家屋顶的那一面去了。

他的身体在一点点地往下矮,脚不见了,屁股没了,肩膀消失了,只剩下头发……我马上掏出钥匙,开了后门,冲进家里,穿过堂屋,打开前门。

当我冲出大门时,他已从墙壁上走下来了,出现在我家门前的院里。

“喂,你……”本来我好想骂他,但不知道怎么回事,说出来的话变成了:“你……要不要歇一会儿?喝点儿水?我家还有……还有甜玉米吃哪!”

他没有停下他的脚步,但他回过头来看了看我,似乎还冲我笑了笑。

我冲进屋里,抓起一个杯子,提起一把茶壶,追出门外。

“谢谢你,好心的小人儿,……8,我有重要的事情要做,……9。”

这是他第一次跟我说话。

他一边跟我说话,一边走,一边数数,脚步稳健,一点儿也不慌乱。

他在说话的时候,并没有忘记念他的数。就连喝水时(很高兴,他喝了我递给他的一杯凉茶,妈妈做的凉茶味道很好),伴着“咕嘟咕嘟”的吞咽声,他还在走他的路,念他的数——一个个我根本就无法想象的、巨大的天文数字。

好多年过去了,我都把他忘啦。

我们家从乡下搬到城里,离故乡很远,很远。

小时候那些真切的记忆,慢慢变得模糊了。就像很早以前做过的梦,醒来的时候记得清清楚楚,现在啥都想不起来。

要不是他撞了我一下,我不可能注意到他。

当时人太多了,是在斑马线上。绿灯亮时,大家都抢着过马路。我必须走到马路那边去,换乘903号公交车去上学。我怕迟到。

他也夹在人群中。他走路的姿势很特别:手甩得很开,步子很大,中规中矩,好像一个长官注视下的士兵。

他撞我是有意的,就是想提醒我注意他。撞得不太重;但效果很好,我立刻就注意到他了。我很快发现他走路的姿势很特别,我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

哈,儿时的记忆多么深刻!好像用隐形笔写成的密码,放到火边一烤立即显形。就是他!他曾经横穿我家的菜地,从我家的屋顶上走过去了。

一个奇人,好像童话中描写过的那样……

这是一个十字路口,过了马路是另一条直路,我不打算坐公交车了,我要陪他走一段路。太多的疑问在我的心里缠绕,都绕成结了,我要亲自解开它。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什么都没变,还是那么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

大街上的人,行色匆匆,我不知道除我以外有没有人注意到他。

他好像也不太关注别人。(P6-11)

序言

经典的转化与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苏州大学教授 朱永新

萧袤老师是一位我很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家。他曾经送给我一些他的作品,我都在微博专栏“童书过眼录”上推荐过,如《小时候的相册》《白天是什么样子》《驿马》等。萧袤在送给我的每一本书上都为我写了一句特别的题签,如“儿童阅读是一切阅读的基础”“人人都是驿马,追寻爱与梦想”“读有趣的书,做好玩的人”等等。他对文学创作与阅读的思考也随之表露无遗。

前不久,明天出版社的编辑告诉我,萧袤老师又有新书要出版了,他希望我能够写点推荐的文字。尽管我非常忙,但听到“童话山海经”系列这个特别的书名,我还是答应了下来。

《山海经》是一本中国先秦古籍,也是一部奇书,它记述了古代的神话、地理、历史、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中既有“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也有我们不太知道的壮美山川与神奇生物。

《山海经》是一座富矿,不仅为研究古代历史、地理、物产提供了大量素材,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元素,特别是书中那自由奔放的想象力和瑰丽奇特的神话传说,更是为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内有一些文学作品就是以《山海经》中的地名、植物、怪兽等有代表性的元素为背景,进行了文学的再创作。前不久,两部火爆的国产电影《大圣归来》和《捉妖记》,也都是不约而同地从《山海经》中获取的创作灵感。

有人说,萧袤的童话都“很萧袤”,“童话山海经”系列依然有着他鲜明的特色。

听说萧袤是个《山海经》迷,他收集了许多不同版本的《山海经》,其中的文字和插图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让他走上了创作之路。在萧袤心中,《山海经》是一团传统文化的酵母,在他的反复搓揉下,发酵之后,就做成了馒头、包子或者花卷。所以,我们欣慰地看到,经由作者的讲述,当代中国儿童的现实生活,巧妙地融入了《山海经》的故事幻想之中,现实与虚构、当下与传统、古典与现代融为一体,酝酿出一个个新的童话故事。

比如,根据《山海经》中“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这十个字,萧袤就写出了一个三条巴蛇的故事:小巴蛇逶逶与迤迤结婚后,一起照顾不吃不喝几乎不能动弹的老巴蛇。老巴蛇去世前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们千万不要吃大象。结果,不听劝告的小巴蛇还是吞食了大象。这个简短的童话故事,除了表层有趣生动的故事情节外,内核包含着无限的哲思和深长的寓意。

值得一提的是,“童话山海经”系列不仅为孩子讲述故事,同时注重通过故事给孩子传递核心价值观,把真善美的理念融入感人的童话故事之中。例如《吐火者》中的“爸爸”提到,吐火者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回归自然:“你不能穿衣服,也不能穿袜子、鞋子,必须赤身裸体,没有任何工具,不带任何干粮,与草木为友,与野兽为伍(如果有野兽的话)。”萧袤所期待的就是孩子要学会拥抱大自然,不能患上“自然缺失症”。再如在《互人》中,萧袤借用奶奶的话告诉读者,“幻想、善良、正义、创造、时间……还有就是,晨曦初现时的露水,午夜时分的梦境,墙角处的花香……”都已经成为人间不受重视的东西,让人扼腕叹息,值得警醒深思。

如何激发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如何对中国古代经典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和创新性的发展?萧袤做了有益的尝试。“童话山海经”系列中的童话是在继承古代中国人瑰丽想象基础上的再创造,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之作,体现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努力。这样从中华本土开辟题材的路子,应是当下儿童文学创作所需要的。

后记

山海经,童话心——打通远古与当下的幻想之路 萧袤

《山海经》是一部奇书。

对《山海经》感兴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现在也想不起来,当初为什么我如此喜欢《山海经》。总之就是喜欢,没事就翻翻,一本《山海经》被我翻得不成样子。后来又找来各种版本的《山海经》注释本看,还有诸如《古本山海经图说》之类的。除了文字,也喜欢插图。那些奇奇怪怪的生物多好玩啊,简直像童话一样。心里突然一动,对呀,我可以写童话,就写《童话山海经》吧。

老实说,不翻译,小朋友是看不懂《山海经》的。就算翻译了,你也会发现,《山海经》里的神话是驳杂的、零碎的、无厘头的,比方说:“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日黑蛇青首,在犀-牛西。”(《山海经·海内南经》)

这段话里提到了“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完了。没有故事。那么“巴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蛇呢?它怎么就能吃大象呢?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另外一句俗语:“贪心不足蛇吞象。”

原来啊,按照《山海经》的记录,“吞象之蛇”还真的存在呀!我为中国古人的幻想而折服。于是,沿着这条思路,我写下了童话《巴蛇》。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为什么“三岁而出其骨”呢?当然是因为象牙不容易消化。三年,难受啊,生不如死吧。既然象牙那么不容易消化,为什么还要吃大象呢?有故事了。

我写了三条巴蛇的故事,小巴蛇名字叫逶逶,他后来遇

到了另一位女小巴蛇,名字叫迤迤。他们结婚后一起照顾不吃不喝几乎不能动弹的老巴蛇。

老巴蛇千叮咛万嘱咐,叫他们千万不要吃大象,然而……故事大家自己去看吧。仿佛宿命,又像寓言,最后的场景是悲壮的,也是发人深省的。(这篇童话获得了“《儿童文学》金近奖”。)

就这样,一段《山海经》中寥寥数语的记载,变成了一篇几千字的童话《巴蛇》。

孩子们喜欢看童话,其实大人也应该看一看好的童话。我觉得童话是真的。我们要相信童话。

如果说《山海经》是一座文学的富矿,我就是那个辛苦开矿的人,我不但要开矿,还要把矿石炼成金银铜铁锡,或玉,或玛瑙,或水晶,或蓝宝石,闪闪发光。

如果说《山海经》是一团传统文化的酵母,我就是那个发粑的人。我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我从经典文学作品中吸收养料,提升自己。

……

“咳,我还以为是民间故事呢,原来是你写的呀!”什么时候有读者这样对我说,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与奖赏。比如,一《骑木桶的人》开头这样写:

从前有个农民,家里很穷,和一只木桶生活在一起。他在刷木桶的时候,经常看到有人骑着龙从他家门口一飞而过,很是羡慕。

“骑龙的,要么是王子,要么是神仙,我是个农民,家里只有木桶……”这个农民忽然想到,“对呀,我能不能骑上木桶,也到天上转一转呢?”

说干就干,他骑上木桶,一只手抓着桶把儿,另一只手在屁股后面的桶身上,轻轻地拍着,嘴里说:“驾!木桶飞呀……”木桶真的带着他飞起来了。

这个故事的开头,你是不是觉察到跟现代文学大师卡夫卡的小说《骑煤桶的人》有点儿相似?没错,我就是从卡夫卡那里受到启发而创作了这篇童话。

当然了,我写的童话和卡夫卡先生的小说完全不一样。

这套“童话山海经”系列中的童话的酵母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来自《山海经》,还包括其他神话、民间故事、乡里传说,材料是当代儿童的现实生活,融入了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当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观察与思考、积累与沉淀、愿望与幻想。

我在探险,也在实验。

我期待得到前辈作家、理论家、同行、老师、编辑朋友和广大读者的检验与批评。童话的创作与探索,从来就是寂寞之道,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安徒生语)。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一直有你们相伴,真好。

书评(媒体评论)

如何激发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如何对中国古代经典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和创新性的发展?萧袤做了有益的尝试。“童话山海经”中的童话是在继承古代中国人瑰丽想象基础上的再创造,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之作,体现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努力。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苏州大学教授 朱永新

“童话山海经”中的那些从中华民族渊深的根部得来的联想和想象,是我们当今的中国特别需要的,起码,这样从中华本土开辟题材的路子,是今天的众望所归。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翻译家 诗人 韦苇

“童话山海经”把经典变成一部可以亲近的书,是童话,也是经典。这部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根植进作者的内心,历经风雨长出的一棵树。这棵树可以带给小读者快乐,也能带来花与果。相信这些故事能够把文化的基因种进小读者的记忆,又会长成一片片的树。

——清华附小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一校区)执行校长 特级教师 李怀源

“童话山海经”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将中国古代这部奇书中的一部分零星或者难解的内容,丰盈成一个个儿童可以理解的鲜活故事,幽默的语言显现出作者的睿智与再创造的才能。

——儿童阅读推广人 特级教师 丁筱青

“童话山海经”灵活运用了儿童的思维、视角和语言,在内容上实现了古与今的完美对接,借用传统文学形象抵达对现实的关怀。“童话山海经”系列指示了一种新的儿童文学创作路径,对当下“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的探讨有重要启示。

——儿童文学博士 评论家 张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3: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