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遥望钟楼/浦东文化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潘建龙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浦东文化丛书”以浦东本土历史文化为挖掘、整理、开发、利用的对象,让更多的世人通过书本文字来认识浦东文化,认同浦东文化,传承浦东文化,发展浦东文化。这一丛书反映的不仅仅是浦东的乡情乡愁和乡音,更多的是体现浦东在海派文化中的本土文化基因。

潘建龙著的《遥望钟楼》为其中一册,描写浦东与感受浦东的散文随笔集。

内容推荐

潘建龙著的《遥望钟楼》为浦东文化丛书第二辑中的一本,描写浦东与感受浦东的散文随笔集,文字清新,描写逼真,情感真挚,感受隽永,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记录了浦东的沧桑巨变,记录了浦东的历史轨迹,记录了浦东的名人贤达,记录了浦东的乡土文化。

目录

浦东足音

 一个伟大的起点

 永远的四月十八日

 创新的张江

 滩之断想

 金桥,水塔见证

 认识孙桥从南京路开始

 内史第里听乡音

 “七七”,登川沙城墙

 老宝山城

 东野草堂

 甲午清明祭英烈

 静听书声

 几人识得沈达才

 东昌消防嘹望塔

 这里难道是荒滩

 塑一尊浦东大佬倌如何

 浦东究竟有多大

 站在三甲望九段

 自豪吧,浦东

 《春竹》给我们带来什么

 200l号随想

 2208室往事

 房子浓缩沧桑五十年

 一张床与一间房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公司

 留美幼童在浦东

旧痕新影

 浦东的雪

 浦东的绿

 浦东的路

 浦东的河

 浦东的桥

 浦东的集镇

 浦东的背影

 浦东的足球

 一串路名,一串联想

 杨柳岸

 杨镇学校

 杨家镇

 登鹳鹊楼

 金融领头羊

 浦东大道1号

 招商局的两个历史瞬间

 田字出头竞自由

 水做的家园

 “浦东第一锣”

 诺贝尔湖畅想

 鹤鸣浦东

 运河之滨陶氏宅

 大海中升起的土地

 浦东修志300年

凡人烦事

 遥望钟楼

 站在九月的秋风里

 采红菱

 啊,荸荠

 荒场

 木桥

 划着船儿去割草

 十月,从荸荠村到高科园

 面对这堵墙

 二十年后忆高考

 无名书屋记

 纸笔人生

 回想在“县标”诞生时

 与子同行

 父亲,你没有离开我们

 那一竿飘动的衣裳

 六楼轶事

 走在明月路

 捡起一元硬币

 书伴我同行

 难以成熟

 时尚、吧台及唐装

 阳光两题

 滨江之光

 等待

 骑车心情

 愧对六一

 雨中车厢

 法国石块的启示

 只有浦东的才是全国的

 门啊门

 夜半论国足

 一月二十三日早晨

 我爱浦东

试读章节

一个伟大的起点

艰难和困苦往往像石头,可以成为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可以成为摸着石头过河的支点,更可以成为“浦东开发开放大厦”的万世基石。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15年前,小木楼东墙下栽种的6株银杏树郁郁葱葱,早已长过屋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采撷一枚青涩的银杏,心底涌起一层层涟漪。小木楼昨天发生的故事,今天依然历历在目。

1990年4月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五周年庆祝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布党中央、国务院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

短短15天后的5月3日下午3时,“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的铭牌就挂在了小木楼的门口。从此,小木楼前车水马龙,人流不息,成为开发开放浦东的前沿指挥部。从此,小木楼连接大江南北,通向五洲四海,中华儿女和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人共同在这里探寻发展的机遇。从此,一张张蓝图在这里绘制,一个伟大的事业从这里起步。

10年后,时任浦东开发办公室负责人的沙麟在回忆5月3日下午的情景时写道:“为了‘遮臭’,我们把下层过道用一块门板挡住。朱镕基同志来到办公室,看到这块门板,便问我里面是什么。我说里面是杂物,霉味太重,所以用门板挡一挡。朱镕基推开门板向里看了一眼,指着黑洞洞的过道对我们说,要让来开发办的人看一看,我们浦东开发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开始的。”

艰难和困苦往往像石头,可以成为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可以成为摸着石头过河的支点,更可以成为“浦东开发开放大厦”的万世基石。

浦东开发办第一任主任杨昌基说:“当时,朱市长叫我筹建陆家嘴、金桥、外高桥三个开发区,尽快启动十几平方公里的土地,需要开发资金20亿元。朱市长说,一个公司给你3亿,滚动起来用。过了几天,又对我说,三个公司给9亿不行,因为振兴和改造上海也要花钱。这样吧,一个公司给1个亿,先张罗起来吧。”从一家3个亿,砍到三家3亿,资金的锐减,没有困住浦东开发者的手脚。当年9月11日,负责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公司、外高桥保税区开发公司和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在由由饭店宣告成立,从而标志着浦东开发开放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人们诠释历史时,往往会使用“无情”与“残酷”,然而历史偶尔会露出温柔、多情的微笑,至少对于13位初来乍到浦东开发办的工作人员是如此。在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里,当沙麟、李佳能、白文康、张鸣、黄仲杰、董毓柱、王安德、黄开旭、杨小明、方春鸣、李培良、张贤训、舒榕斌走进浦东大道141号那幢小木楼时,尽管困难重重,千头万绪,百业待举,但是历史已经开始微笑,前进的小路上除了荆棘,还有盛开着的鲜花。13位拓荒者,13位幸运儿,在与小木楼共处的日日夜夜里谱写了生命中一页最激越美丽的乐章。

今日,小木楼完成了使命,从热闹回归平静,从辉煌归于平淡。当年匆匆步履敲击木地板的响声,已是那样地遥远。深夜玻璃窗内灯火映出的剪影,变得越来越模糊。面对四周雨后春笋般成长的高楼的骄傲,矮矮的小木楼默默地坚守原处。她知道自己的位置,她是一个伟大事业的起点,这已经足够自傲一生一世。

小木楼上下二层,砖木结构,红瓦白墙,建于上世纪70年代,位于浦东大道141号。

2004年4月10日,《文汇报》头版刊登上海635处不可移动文物的新闻,浦东大道141号内的小木楼列入其中。

2004年7月

永远的四月十八日

四月十八日,是一个诱惑,一次机遇;是一个旧浦东的结尾,新浦东的开启。

东海日出,浦江澎湃。4月18日,这个原本普普通通的日子,因为有了浦东开发开放的伟大决策而变得灿烂辉煌。浦东旋即成为全中国、全世界关注的热点。

面对4月18日,我们有着许许多多的回忆和感慨。从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中的“东方大港”,到民国政府的“大上海计划”,直至20世纪80年代关于振兴上海是实施南下、北上、西移还是东进方案的讨论,才有了要振兴上海就“必须开发开放浦东”的共识,才有了4月18日开发开放浦东的世纪性宣言。在这个不平凡的日子里,重温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关心与嘱托:“浦东如果和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到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更能深刻地领悟浦东开发开放决策的来之不易,更能坚定我们开发建设浦东必定成功的信念。

4月18日,是一个诱惑,是一次机遇。好几次听到我的同事老陈讲述他来浦东工作的经历。他说,是4月18日打破了自己原有的人生轨迹和价值观。当时在北京某报社当记者的老陈本来全家已经从浦东迁往北京,日子过得悠哉游哉。然而正是1990年4月,在上海采访的老陈耳闻目睹了浦东开发的盛况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从此萌生了回家乡开发浦东的念头。1994年春天,他终于如愿以偿,举家南飞,加入了开发建设浦东的行列。

我也有幸遇见过闯荡上海浦东的弄潮儿。1993年年末,一位女士急匆匆地叩开了位于浦东大道西端的办公室大门,进门就直直地问:“你们单位要不要人?”从外表看,她已年近40,自我介绍说来自西部历史名城西安,以前从事财会职业。当时我十分钦佩这位女士的勇气,在这样的年龄居然还单枪匹马闯荡浦东。至今我不知道她的姓名,后来怎样发展,但是相信凭着她的自信和勇气,这块土地一定会欢迎她,留有她的位置。像老陈,像那位西部女子,因为有了4月18日而改变人生轨迹的人,还有多少呢?

4月18日,是一个旧浦东的结尾,新浦东的开启。在陆家嘴,在外高桥,在金桥,在江镇和施湾,曾经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挥泪告别家园、全家迁居异地的动人场景。为了新浦东的灿烂明天,一个个村落,一条条小巷,在浦东大地上悄然消失,才成就了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金茂大厦、滨江大道、世纪大道、新上海商业城、浦东国际机场等伟大建筑的勃发英姿。P3-6

序言

生于斯,长于斯,浦东是我的家乡。

1966年,“文革”开始,我中断学业回家务农,在农村一呆就是儿年。其间种过田,做过木工,以为一辈子就是侍候庄稼的农夫。

1977年12月,参加“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次高考,使我获得重新进入学校坐进课堂读书的机会。在开掘浦东运河的工地上,在广播中听到高考体检通知时的激动,至今还是那样清晰。感觉那天的天空特别蔚蓝,风儿特别暖和,工地上的人特别可爱1

1992年年初,我进入地方志机构工作,从事浦东年鉴、浦东地方志和浦东文史资料的收集和编辑工作。在纷繁的世象里,在热火朝天的时代中,有这么一个相对清静的单位,安放一张平静的书桌,对我来说是多么的宝贵!于是在工作之余,闲暇之间,拿起笔抒写浦东的过去与今天,写我眼中的浦东、心中的浦东和瞬间的感悟。

感谢办公室领导对我写作的关心和肯定,从我的作品中选出80余篇,编入“浦东文化丛书”之中,定名《遥望钟楼》。

《遥望钟楼》分为“浦东足音”“旧痕新影”“凡人烦事”3个部分,试图从点点滴滴的旧事、一个个行将遗失的场景、一幅幅开发开放的画卷里,呈现浦东前行的轨迹:

滚滚东逝水,上下数千年。浦东因水而生,东海滩、上海滩、后滩与前滩,繁衍出我们赖以生存立足的大地;

外高桥畔老宝山城和川沙城内明城墙是中国最早的海防工事之一,也是抵御海上入侵者的见.证;

高昌乡少年曹吉福与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一起,从上海港起锚远赴美利坚留学,西学东渐之风在浦东吹拂;

1968年,今日的浦东国际机场地域还安睡在潮起潮落的汪洋中,是川沙人民用双手修筑起阻挡海水的长堤;

1990年5月,浦东大道141号挂上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的铭牌,一个伟大的征程由此迈出。

遥望钟楼,是遥望过往浦东的高度,重现沧海桑田的巨变。

站在钟楼脚下,感受到年幼时的钟楼竟然那样矮小,她的周遭一个新的时代早已开启。

我以我心写浦东。可能由于自己水平有限,视野狭窄,理论肤浅,不免失之偏颇,甚至存在错误,渴望得到读者的宽宏与指正!

感谢打开《遥望钟楼》的每一位读者,感谢每一位支持我写作的朋友和同事,以及为本书的出版提供图片资料者!

是为序。

2016年2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