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了又说,孩子的“毛病”还是改不了?教育孩子,我为什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充满挫败感?亲子间为何冲突不断?为什么我的孩子胆小怕事还“玻璃心”?孩子又撒谎了,怎么办?兴趣班,坚持还是放弃?……这些“折磨”父母们已久的问题,在尚文升著的这本《孩子我在你身后(尚老师谈家庭教育)》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 书名 | 孩子我在你身后(尚老师谈家庭教育) |
| 分类 | |
| 作者 | 尚文升 |
| 出版社 | 暨南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什么说了又说,孩子的“毛病”还是改不了?教育孩子,我为什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充满挫败感?亲子间为何冲突不断?为什么我的孩子胆小怕事还“玻璃心”?孩子又撒谎了,怎么办?兴趣班,坚持还是放弃?……这些“折磨”父母们已久的问题,在尚文升著的这本《孩子我在你身后(尚老师谈家庭教育)》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内容推荐 尚文升著的这本《孩子我在你身后(尚老师谈家庭教育)》分“父母成长”、“读懂孩子”两部分,从学习、成长、问题、情绪、沟通等方面结合个案介绍家庭心理学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在了解孩子心理、怎样学习等方面为家长提供切实有益的建议与帮助。本书可以帮助家长审视个人成长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自身和理解孩子,形成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 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 父母成长 一 情绪管理 父母先要疗愈自己 安全地发脾气 比打更可怕的是骂 恶性冲突后的关系修复 当孩子的行为妨碍了他人时 善待自己,拒绝家暴 维护利益,还是报复孩子 二 亲子沟通 亲子沟通第一步——呼应 营造安全的沟通环境 沟通中的十种“沟” 多说“是”,少说“不” 父母会说话,孩子才“听话” 高级说教仍然是说教 预防胜于治疗 三 教养误区 规矩太多,家就成了监狱 别逼着孩子道歉 强定规矩的后遗症 自私自利者 乖的本质是压抑 回到家,做个纯粹的父母 控制型父母 该管的事和不该管的事 四 爱和陪伴 生命中的“阴阳平衡” “乖乖女”怎么了 慎用“口号式”表扬 高情商的孩子 有条件的爱 爱需要学习 母亲的味道 家有两宝,父母别当法官和裁判 第二部分 读懂孩子 一 问题行为 基因携带的害怕 后天因素导致的恐惧 行为背后的真相 有退路,孩子才会大胆前行 换种角度看撒谎 丢三落四的孩子 重建自卑孩子的信念 “玻璃心”是怎么来的 二 换位思考 黏人源于缺乏安全感 心理学上的“投射” 禁止和孩子开恶意玩笑 及时满足还是延迟满足 我们忘了自己曾经是孩子 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吗 做家务不能成为交易 三 成长阵痛 孩子“早恋”了 成熟需要耐心等待 成长过程中的“退行” 看电视要适度 做孩子背后的支持者 隔代教育,如何化弊为利 小时偷针,长大了未必偷金 四 关于学习 先玩够,再学习 阅读有多重要 作业那些事儿 学习好的三要素 提早入学危害大 两头受气的滋味 兴趣班,坚持还是放弃 你在替孩子找借口 试读章节 逼着孩子道歉的弊端 逼着孩子道歉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人都喜欢自己做主,而不是被别人支配,尤其是被人强迫,否则自我就意味着不存在了。所以,为了维护自我的存在感,任何强制的教育手段都会遭遇孩子的反抗,让孩子更加讨厌对方、讨厌大人,甚至是讨厌他自己。 逼着孩子道歉,会让孩子产生一个错误的认识:道歉了就代表没事了,那么下次犯错只要道歉就可以了。这无法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不妥在哪里以及如何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口是心非的道歉只是流于形式,真正的道歉应该是一种感情的表达,如果孩子不是发自内心主动去做,其实没有任何意义,接受道歉的人也能感觉到道歉者不是诚心诚意,而是在敷衍搪塞,这种举动其实是在培养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 逼着孩子道歉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虽然孩子的个子没有家长高,经历没有家长多,但孩子在人格和家长是平等的。家长当众强迫孩子认错道歉,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一个没有自尊心的人是永远不会尊重别人的。因此,古人教育孩子“七不责”的第一条就是“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尊严。更重要的是,家长剥夺了孩子成长的一次宝贵机会,如果孩子犯错后不是强加家长的意志,而是引导孩子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孩子就会在原来发展的基础上向前迈了一大步。 对孩子错误行为的正确引导 首先,平时家长犯错的时候要学会向孩子真诚地道歉。比如,家长找不到东西后觉得是孩子拿走了,结果发现东西其实放在了另一个地方,这个时候家长需要向孩子道歉:我刚才以为是你把东西拿走了,所以非常生气,说话口气也不好听,对不起,冤枉你了。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孩子体验冲突解决的过程。一方面,当家长真诚地向孩子道歉时,孩子才能学会如何向别人道歉;另一方面,孩子对“冤枉”这个词有了更真切的体验,便于以后灵活运用。就像蒙台梭利说的:“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 其次,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要镇定,先处理孩子的情绪,再处理孩子问题。家长的镇定事实上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信息:你的错误是每个孩子都经历过的,没什么大不了。这会让孩子变得不那么慌乱,便于家长接下来对孩子进行有效引导。比如,孩子把小伙伴推倒在地,小伙伴哭了。家长事后可以心平气和地引导孩子:看到小伙伴哭了,其实你也很害怕,对吗?当家长把孩子的情绪说出来时,孩子的紧张和害怕就会消失一大半。接下来家长继续引导:妈妈相信你肯定不愿意看到小伙伴哭,你觉得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如果孩子说不知道,家长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是妈妈的话,妈妈会给小伙伴道个歉,说声对不起。这样,既不会像发布命令那样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又为孩子指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向。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都会主动去向对方道歉;如果经过家长的耐心引导,孩子仍然没有向对方道歉的意思,家长可以先暂时代替孩子给对方道个歉,然后引导孩子:没关系,等你准备好了,妈妈相信你一定会找机会当面向他道歉的。之后,大人可以找个适当的机会再次提醒一下孩子:你是准备明天还是后天给小伙伴道个歉?把最终的决定权交给孩子。更重要的是,这句话中嵌入了一个重要的暗示:你已经决定要道歉了,只是没确定时间而已。 《圣经》里说,世间万物皆有定时——播种有时,成长有时,花开有时,凋零有时。养育孩子,就像等待花开的过程,需要大人静下心,慢慢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就像印第安人那句流传千古的谚语说的:“别走得太快,否则灵魂就会跟不上。” P56-58 序言 记得在大学的时候看过谢国有先生的著作《“东方好莱坞”的缔造者:邵逸夫和他的黄金时代(1907-2014)》,书中有个真实的案例,也许正是看完这个案例后的深刻反思,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让我得以在未来与家庭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立志为此奋斗终生。 这篇文章说的是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类似《荀子·劝学篇》所说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文章介绍了美国的两个家族。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康涅狄格州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由于重视子女教育,家学渊源,他的八代子孙中出了1位副总统、1位外交官、13位大学院长、103位大学教授、60位医生、20多位议员……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竟没有一人被关、被捕、被判刑。另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纽约州的马克斯·莱克,他是个臭名昭著的赌棍加酒鬼,开设赌馆,对子女不闻不问。在他的八代子孙中有7个杀人犯、65个盗窃犯、324个乞丐,因酗酒死亡或成为残疾者的有400多人。2016年3月,在政协第十二届第四次会议的记者会上,有记者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如何看待“天价学区房”问题,他回答:“如果是我,我不会这么做,我会把更多的精力和家庭财力放在改善家庭教育的质量上。很多事例证明家庭教育是决定孩子未来职业成功、生活幸福最重要的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改进家庭教育上。”美国两个家族后代的对比也好,刘长铭校长的观点也好,其实都在传递一个相同的信息: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何其大,尤其是在童年时期。俗话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定八十”就是这个意思,而不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教给他很多知识性的东西。 大学毕业后的第三年(2003年),我如愿以偿地进人一家教育机构,开始从事家庭教育工作。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虽曾经有过几次短时间脱离家庭教育行业,但过不了多久又会“重操旧业”,也许这正源于内心那份强烈的热爱与呼唤吧。毫不夸张地说,在举办巡回讲座的过程中,我真的是“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服务千家万户”。有时在笑里流泪,有时却又破涕为笑;既患得患失,又乐在其中。截至2016年9月,我在国内举办的讲座场次保守估计已经上千,算是满足了自己小小的虚荣心,获得了一点小小的成就感。 很多家长根本不了解孩子,结果造成亲子间无数次的冲突。如果家长能知道一些最起码的教育学常识或心理学原理,教育其实完全可以成为一种享受,至少能让家长感到比较轻松而不是充满挫败感。 在十多年的家庭教育工作中,我发现有两个“拦路虎”一直在阻碍着家长的成长。这两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家长就无法改变,家庭环境也无法改变,最后直接导致孩子的问题“涛声依旧”。 第一个“拦路虎”,是家长不理解孩子年龄与心理特征,爱用大人的想法揣摸孩子。比如一个三四岁的幼儿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同伴的玩具,尽管他自己并没有,但是他仍然会用尽全身的力气大声“吹嘘”:“我家里也有一个这样的玩具,比你的还大还漂亮,哼!”如果家长能明白孩子这么说,是因为他在这个年龄段还无法分清想象和现实的差别,家长就会笑着对孩子说:“其实你是希望妈妈也能帮你买个这样的玩具,妈妈知道了。”而不是对孩子说:“家里哪有这样的玩具,小小年纪竟然会撒谎了,这还了得。” , 第二个“拦路虎”,是很多家长心态浮躁,喜欢“揠苗助长”,这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隐患,其结果必然是造成更大的问题。 有教育专家曾说,教育不能太快了,否则灵魂跟不上;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教育应该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不少父母应该知道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曾经做过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教育不能太急,太急往往适得其反。心理学上有句话说得好:心灵的事,还是要慢慢来。 有鉴于此,从前年开始,我就有一个想法,希望能写一本书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两个问题,至少能降低这两个问题对家长造成的困扰。刚好去年有空,于是就从2016年9月份开始动笔,到2017年7月份正式完稿,期间的酸甜苦辣,难以言表。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父母成长。我一直觉得,孩子是环境的产物。更确切地说,是父母教育观念的产物,如果父母不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抗拒学习和成长,那么,孩子小时候被自己的父母如何对待,长大后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个现象,可以称为“轮回”,从深层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叫“强迫性重复”。唯有反省和成长,才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从而选择更健康的方式与孩子相处。 第二部分是读懂孩子。孩子是人,但更是孩子。他的心理既有和成人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事物的“独特性”。如果父母不能正确解读孩子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动辄“上纲上线”,就会破坏亲子关系,甚至严重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不少朋友的帮助,他们针对书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他们是:全国著名幼教专家曾红台女士、胡轶群女士,广州父母学堂许化利会长,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校园安全活动副主任郑晓霁先生,中国教育学会家教委高级讲师薛丰惠老师、马赛梅老师、王伟老师、武晓庆老师。还有我的大学同学赵志诚夫妇、赵美华夫妇、石永峰夫妇,尽管相隔千里,他们依然给了我很多中肯的意见。 更要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冯琳女士,在图书出版过程中,她的细心热情和专业敬业,深深打动了我,期待下一次与她的合作。 尤其要感谢我的导师——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开拓者、中国教育学会家教委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带头人赵忠心教授,他对书稿的肯定坚定了我写书的信心。 本文中部分案例与故事参考了一些网络资料,无法一一致谢作者。 如果书中某篇文章、某个观点,甚至只是某句话,对你有一点帮助和启发,或引起了你的思考,我都将深感荣幸!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同行和读者斧正。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