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琪著的《美少年之梦/管家琪纯真年代系列》讲述了一个爱美的少年郝帅对于脸上长斑点的苦恼,因自己长相秀气、性格温和、说话娘娘腔受到传统的爸爸的不满和男孩子气的姐姐的不屑,而妈妈对于是否要去带自己去美容医院做手术也很犹豫,他在梦境中幻想出了不同版本的姐姐、妈妈、爸爸和自己来慰藉。
管家琪认为,每个人在经历青春期的时候,都有觉得很困惑的阶段,都会有很多的想法、心态。作家只有理解和尊重他们,才能成为青少年们的朋友。因此,在她的小说里,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在成长边缘挣扎的青少年,用真情赋予了最高的同情和关爱,书中没有一句教条的批评,也没有一丝的虚情假意,有的是一颗对青少年理解和尊重的心。
管家琪著的《美少年之梦/管家琪纯真年代系列》讲述了郝靓和郝帅是一对姐弟,但是他俩从小就经常被别人弄错。姐姐郝靓浓眉大眼又一脸阳刚,太像男孩子了;而弟弟郝帅则继承了妈妈的瓜子脸,皮肤白皙、五官清秀。很多人打趣说,郝帅实在不应该叫郝帅,应该叫“郝漂亮”才对。郝帅对于自己的外貌一直很自信,直到有一天……
爸爸总嫌自己太粗鲁、太好动,弟弟又太秀气、太文静,总喜欢念叨着“要是这两个小孩能换过来就好了”。爸爸的意思是希望自己能够秀气一点,弟弟则能够粗鲁一点(不过爸爸不说“粗鲁”,他是说“阳刚”)。每次爸爸这么一说,妈妈就很烦他,就会叫他少说废话,然后两个人很快就会吵起来。
爸爸总是批评妈妈不负责任,认为妈妈应该好好引导小孩,把女儿往秀气的方向引导,把儿子往阳刚的方向引导。当然,妈妈则反击这根本就是谬论。
“你倒是告诉我,该怎么个引导法啊?”妈妈说,“你有没有听过‘因材施教’这句话?为什么要‘因材施教’,就是因为每个小孩都不一样啊,他们天生是怎样就是怎样,还要怎么引导?你要是有办法,你来引导看看好了,不过你是应该多花点时间在小孩的身上……”
接下来,话题一转,就会扯到“到底是谁在陪伴小孩、照顾小孩,到底是谁不负责任”。然后,哇啦哇啦,没完没了。
郝靓在小的时候,只要看到爸爸妈妈一吵架就会觉得很害怕,后来,可能是他们吵得多了,再加上她慢慢长大,也就习惯了、麻木了。她曾经试着去理解爸爸妈妈究竟在为什么而吵,他们各自的理由(或者应该说看法)又是如何,可是试了好几次都以失败告终,因为她根本跟不上他们的速度!每次爸爸妈妈一吵起来,两个人都是火力全开,炮声隆隆,但是双方又都完全没有什么作战方针,充其量只能称得上是游击战。每次一场轰轰烈烈的战斗下来,只听见他们一会儿吵这个,一会儿又吵那个,当郝靓还在思考他们刚才的议题、双方所陈述的理由时,他们早就已经把那个议题弃下不顾,而重启另一个新的争执议题!就这样,郝靓觉得他们简直就是在大玩“打带跑”的游戏,完全是一场混战!郝靓经常怀疑,爸爸妈妈究竟知不知道他们自己在吵些什么啊?
等到郝靓更大一点,对于爸爸妈妈经常吵架这件事,又有了一番新的体会:她觉得这就像地震一样,爸爸妈妈大概每隔一段时间都需要释放一下能量,所以需要大吵特吵,实际上每次吵过之后没多久,他们就和好了。
不过,每当爸爸批评弟弟的时候,妈妈似乎总会特别不高兴。有一次,郝靓劝妈妈:“算了,爸爸爱讲就随他去讲好啦,我们都不在乎,你又何必那么激动!”
妈妈说:“你啊我是不担心啦,可是我担心郝帅,你爸爸总爱说他娘娘腔,你说他是真的不在乎还是装作不在乎啊?”
郝靓明白妈妈的意思。郝帅一直是一个话很少、看起来又总是很温和的家伙,印象中简直没看到他发怒过。有一次,郝靓还曾经问过他:“真是怪事,你怎么好像从来都不会发脾气啊?”郝靓记得弟弟当时说:“干吗要发脾气?发脾气的样子那么难看!”所以,郝靓知道妈妈一定是担心弟弟只是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介意的样子,搞不好心里还是很介意。
可是,郝靓认为这样的担心根本是一种过虑。看来虽然妈妈那么爱弟弟,但还是不够了解他。郝靓深信,像弟弟这种怪胎,全家只有她这个做姐姐的才最了解,因为他们学校里也有好几个像弟弟这样的男生,她早就见怪不怪了。
“拜托,这还用问!他当然是真的不在乎啦!”郝靓十分肯定地告诉妈妈,“放心吧,这家伙根本是一个自恋狂,不管是谁说他,他都是无所谓的啦!”
有的时候,郝靓会觉得,妈妈那么担心郝帅会不会讨厌人家说他娘娘腔、那么担心“娘娘腔”这个词会不会伤到弟弟,似乎也反映出其实妈妈还是希望弟弟能够像爸爸说的那样,阳刚一点;只不过妈妈比爸爸更能面对现实,妈妈知道弟弟远比他的外表看起来要固执得多,所以她就认了。
既然认了,接下来妈妈对弟弟就是全盘地支持。爸爸常说妈妈对弟弟太过放纵,有时郝靓觉得爸爸说的好像也不是毫无道理。至少,像这一次,妈妈居然答应弟弟要带他去做美容手术,郝靓就觉得这无论如何真的是太过分了!
“要不要告诉爸爸呢?”一连好几天,郝靓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只要告诉爸爸,爸爸肯定会大发雷霆,坚决阻止,那就可以非常有效地破坏妈妈和弟弟的计划。可是,这么一来,郝靓很担心妈妈和弟弟一定会很生自己的气,并且以后不管是什么事都会把她排除在外,不让她知道,从此把她归类为是跟爸爸“一国”,可实际上她并不想跟爸爸“一国”。(P10-13)
写不完的成长
管家琪
曾经听过一种说法,说会成为儿童文学作家的无非是两类人,一类是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因此在长大之后仍忍不住想要用文字来重温童年的美好;另一类则是拥有悲惨的童年,所以才会借由创作一方面重新审视童年的苦难,另一方面也在想象中建构自己无缘拥有但渴望拥有的童年。尽管我的童年在物质生活上跟“悲惨”这个词儿完全沾不上边,但如果真要二选一,我想我应该还是属于后者,因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否定和压抑,而一直要等到我长大,明白了很多事以后,我才会知道那些“苦难”其实还真不是我的错,就像电影《心灵捕手》中,罗宾·威廉姆斯所饰演的心理医生对年轻的马特·达蒙一再说的:“那不怪你,那不是你的错……”
我想,无怪乎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二十多年以来,成长一直是我最喜欢琢磨的主题,而且每次在写小说的时候,或许因为小说的本质还是比较写实的,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之上的想象,因此我心目中第一个读者往往是年少的自己,那个饱受挑剔和责难、脑门被牢牢贴上“没出息”“没人要”等等负面标签、一路挣扎着长大的小女生。如果可以让两个时空的自己对话,我真想抱抱那个小时候的自己,然后告诉她:撑着点儿,爸爸妈妈总算给了你一个好性格,凡事总能朝好的一面看,这种人格特质是一笔莫大的财富,只要你不放弃自己,保持努力,未来一定会愈来愈好的。
这也让我想起不久前有一回在学校里做讲座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用字条跟我说了一些生活上的困扰,还问:“为什么爸爸妈妈都不懂得反思?”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当时我是这么说的:“爸爸妈妈也是普通人,也有他们的局限,我们要多包容,毕竟绝大多数的家长还是尽了他们最大的努力来抚养我们,就凭这一点,我们应该对爸爸妈妈心怀感恩,尽量从善意的角度来理解他们。至于如果对爸爸妈妈有什么意见,不妨先保留,等将来长大,回头再想想,或许那个时候会有不同的体会,如果到那个时候你还是不认同,那至少你可以决定自己不要再照做。”我的意思是就算原生家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随着我们慢慢长大,应该有能力超脱出来,不要老是拿“都是以前怎样怎样”来作为对现状不满的借口。
回家后跟两个儿子谈起这个事,我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按那个小朋友所描述的情况,我也觉得他爸爸妈妈的做法不妥,可是我不能跟着一起大骂他的家长啊,这样对小朋友来说也没有什么益处,只好勉力鼓励他一番。听我说完以后,两个儿子的反应不大一样(他们都二十多岁了),小儿子说本来就不是每个大人都有反思的能力,小孩子对家长就不要期望太高了;大儿子则觉得我的回答废话太多,他说:“你只要跟他说,这个世界就是要靠年轻人来开创的!”
哎哟,我觉得他们的回答都很棒。是啊,反思确实是一种能力,还真不是理所当然每个人都有,而世界确实也是要靠年轻人来开创的,同时生活也是由我们自己来建设的。我觉得所谓的成长,就是既能够客观理性地接受现状,又能不断努力去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人。成长是永无止境的,所以才会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啊。
回头再来说说我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故事书,随着年纪慢慢增加,我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了,但不管怎么样,我都由衷庆幸自已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这是天生的,就凭这一点,我也该好好感谢爸爸妈妈。而且可能就是因为我的性格比较阳光吧,我从初中开始就有一种体会,那就是再糟糕的事,一旦把自己抽离出来,以看故事般来讲述,不仅可以大大缓解自己的痛苦,很多时候居然还会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喜剧效果,否则为什么明明是很要命的事,可是当我讲给同学们听的时候,大家都会哈哈大笑呢?
我也就是从这样的经验中,很早就学会了什么叫作苦中作乐。我也发现同样的事情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感受竟然会有那么大的不同。这些体会在我写故事的时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很多人都问,时代变化得这么快,一个儿童文学作家要怎么来理解现在的孩子?其实我一直不觉得这会是问题,毕竟对作家而言,自己的成长过程就是最宝贵的创作财富,每一个成年人又不是天生就是大人,都是从孩子慢慢长成的呀。我觉得只要我们心中那个孩子还在,就不会妨碍我们跟孩子们交流,因为不管时代怎么变化,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内心的情感需求,比方说需要大人的尊重、关爱、支持和陪伴,都是一样的。
在我的小说里,有很多我自己的成长经验,也有很多孩子们告诉我的成长故事,以及我从报纸杂志所报道的真人真事中所体会到的成长的滋味。总之,成长是一个写不完的主题。
给中性化的孩子
管家琪
在我小的时候,最怕听到大人说“女孩子不可以这样或是那样”,当时只是很不服气为什么女生就要受到这么多的限制,很少想过其实男生也是一样。直到我当了妈妈,而且两个儿子愈来愈大以后,我才愈来愈体会到其实当男孩子同样也是很麻烦的。
在二十年前,当我辞掉报社记者工作开始待在家里做全职妈妈并且专职写作的时候,大儿子东东是幼儿园中班,小儿子丁丁才半岁,他们可以说都是我一手带大的。生命真的好奇妙啊,同样是我的孩子,我对他们也同样都是采取“放牛吃草”的教养态度,但是这两个小子就真的好不一样,而且随着他们慢慢长大,这种差异就愈来愈明显。从东东丁丁的身上,我总是不断受到提醒——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也曾经有过很多困惑,直到我看了一本书以后才大大地释怀——好像也不大可能是完全地释怀,为人父母大概总是不时会有些困惑吧,因为我们都只是用自己最能认同、觉得是最正确的方式来带孩子。但是,谁又能保证自己的观点就是绝对正确无误的呢?谁知道你本来真的是出于好意的行为(譬如觉得孩子不像男孩于是就要纠正!),结果却很可能反而会大大地伤害了孩子呢?难怪有一句话会说:“善意是通往地狱的道路。”
这本对我影响颇大的书是由美国学者大卫·科恩(David B.Cohen)在1999年首次出版的《天性》,我更喜欢它原来的英文书名《鸟巢里的陌生人》(Stranger in the Nest)。
打开书,第一页“简介”上开宗明义就是:“几十年来,千千万万的父母被告知他们对孩子的问题负有根本的责任……父母的确影响着他们的孩子,但程度有多深呢?我们的孩子生来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来到我们身边时身上就遗传有某种偏好、偏见、优势与劣势,正如父母不能主观决定孩子的性别或眼睛的颜色一样,有不少方面也是父母不能控制的……实际上,如果先天的能力足够强大的话,无论它是好还是不好,都可以超过父母的影响。有一些特质的呈现方式是如此难以预料和难以控制,以至于无论好也罢不好也罢,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时候孩子看起来的的确确就像是一个陌生人。”
但是,只要想想亲子之间是多么奇妙和难得的缘分,还是尽量努力地接受孩子吧!别为难孩子,别想强迫他变成我们心目中的样子。我相信只有先打心底里接受了孩子,你才能看到他的长处。每个人都会有优点、有长处的,真正出类拔萃或是一无是处的人毕竟都是少数。可是如果不能接受孩子,老是看他不顺眼,那自然就很难欣赏他了。
那么,怎么样才是一个好的家长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接受你的孩子;哪怕他怪一点,哪怕他和你原本期望的似乎距离很远,哪怕你有时看着他不免会纳闷“我怎么会生出这样的孩子?他怎么一点也不像我呢”……
我向来非常反对性别刻板印象,人有千百种,为什么一定要用“男的”“女的”这么粗略的二分法来看待和要求孩子呢?
“灵魂哪有分男女?”——这是小儿子丁丁告诉我的,他说是从一本漫画上看到的。我觉得也是。在生理上男女确有大不同,可是在心灵层面上就未必。事实上,我觉得比较理想的性格还应该就是中性化的,可以勇敢也可以温柔,可以果断也可以细腻。
如果你也是属于比较中性化的性格,这其实是很棒的;如果家里有这么一个中性化的孩子,也请大人尽可能地放下成见,这样才可能欣赏到孩子的好。
在这本《美少年之梦》中,我虽然运用一种比较戏剧化的方式来讲述郝帅一家的故事,但是故事的基调是一致的,主人翁郝帅就是一个中性化的孩子。郝帅是一个好孩子,内心尤其纯净,可是郝帅父亲的观念比较传统(当然这也不一定是有什么错),有这么一个“不像男孩的儿子”,很不满意,经常会给儿子以及妻子一些压力。而郝帅的妈妈,则是一个努力设法想替宝贝儿子挡掉一些社会压力的妈妈。
插一句话,我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像郝妈妈这样的妈妈,能够很坚强,不用管那些路人甲路入乙一大堆不一定正确的“高见”,而是要相信孩子,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做他自己,走出他自己的道路。我深信每一个生命都会有出路的,只要不是作奸犯科,孩子中性化一点实在也不是什么罪过啊。
郝帅是男孩,他发现自己的脸上居然长了几个小斑点,这让他非常烦恼。青春期的孩子总是特别重视外表,这本来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只是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好像只“允许”女孩子注重外表,而不大能够接受男孩也同样会有爱漂亮的心理,而男孩爱漂亮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这其实也只是一种自然的心理反应而已啊。可是,就因为大多数人都不会支持一个男孩如此重视外表,所以,郝帅想去掉脸上那些讨厌的小斑点,基本上是在做梦,这也就是我把书名定为《美少年之梦》的原因。只是我用了几个不同的角度,呈现出几个各自独立的版本,一方面是想要表现家人对这个事情不同的看法,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幻想——同样一个故事主线,可以有哪几种发展的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