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的确是一个永远留在我记忆中的夜晚。
结束了宁夏的调研任务,离开之前,热情的宁夏朋友安排我们一行专程到了银川市郊的蒙古度假区休息。他说十天马不停蹄的调研奔波之后,大伙都太劳累了,找个地方放松一下。
这是一个建在宽阔的大草原上的度假村。度假村有一个跑马场,是按照草原的特点建起来的,大约有几千米长的跑道,中间是一方草原。不知为什么,到了这里,我们无不跃跃欲试,没有一人感到恐惧。我选了一红马。这是我平生第一次骑马,但是不仅不害怕,而且有一种征服的欲望。随着一声哨响,红马箭一般冲向跑道。人在马背上不停地颠簸,风在耳边呼啸而过,看着远方一望无际的草原,草原尽头天边的一抹橘红色的晚霞,心里充满了兴奋。一圈,两圈,马越跑越快,我的心也随之飞翔起来,情不自禁地想放声高唱。这时,我理解了为什么草原上的人们都有一副好嗓子。
夜晚来临了。夜色悄无声息地开始进入草原,就像舞台上的幕布一样缓缓地、有节奏地移动。开始,远处的贺兰山模糊起来,接下来,人会感到夜色的影子在晃动。一轮弯弯的月亮挂在白云中间,让整个草原变得更加辽阔,更加深远,更加富有诗意。同时,也更加野性。
在蒙古族度假村,不管遇到的是服务员、教练员还是其他工作人员,他们都是轻轻地把右手放于胸前,微微躬一躬身子,热情地问候一声:“塔赛百努!”(您好的意思。)不用太长时间,你就不由自主地学会了这句话。
我们在长长的桌子前刚刚坐下,服务员就送上来一碗碗飘着热气和香气的奶茶。
这些年来,酒文化研究方兴未艾。但是,真正像蒙古族的酒文化“以酒寄情,以歌会友”那么简单明白,通俗易懂,恐怕还需时日。据朋友介绍,千百年来,蒙古族认为酒是粮食的精华,而粮食是人生命的最重要要素,因而,给客人敬酒是表达敬重之情的最好方式和最佳物品。听了朋友的介绍,我自然想起汉族中流传的一句很古老的话:“酒是粮食精。”在这句话里,“精”字不单纯是指“精华”、“精品”,而是富有更深刻的内涵。正如汉族人称聪明的人“猴精”一样。突然之间,我对面前的酒产生了神圣的敬意。
酒宴在一阵欢快的歌舞声中开始。朋友介绍说,蒙古族喜欢把美酒和歌声融合在一起。他打了个比喻说:“蒙古族把美酒和歌声看作是蓝天和白云。”因而,酒兴越浓,歌声也就越亮。尤其是在向客人敬酒时,必然伴着歌声。
果然,敬酒开始时,所有在场的蒙古人都一同放声歌唱。那种氛围,让你不能不抛开所有的思想,置身其中。
蒙古族敬酒的礼仪热烈而庄重。他们将酒斟在银碗或盅子里,用洁白而圣洁的哈达托举着,恭敬地给客人连敬三杯。这三杯酒,表达着三种意思。第一杯酒是感谢上苍恩赐人间光明;第二杯酒是感谢大地赋予人们福禄;第三杯酒是祝福朋友吉祥平安。宁夏的朋友了解蒙古族的酒礼,他给我们做了示范,接过酒杯后,先是以右手中指,从酒杯中蘸出酒,然后“三弹”。第一弹是向天,以表敬天;第二弹是向地,以表敬地;第三弹是向空,以表敬神灵。“三弹”过后,才一饮而尽。在敬酒的时候,那些蒙古族小伙和姑娘围在客人身边,不停地唱歌,直到客人把酒喝尽。他们人人都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而且表情、声情都很感动人,让你觉得酒杯中的酒不喝不行。
那些蒙古族青年,不管男的女的,给人的印象是强壮,仿佛都是钢铁铸成的筋骨。尤其是穿着蒙古族服装,佩戴着蒙古族饰物的小伙子,真正是铁塔一般高大魁伟。蒙古族小伙子和姑娘能歌善舞,而且舞得天摇地动。我理解这个民族为什么强悍,因为他们心中不存留痛苦,不压抑,所以健康。他们的热情豪放,他们的豁达开放,他们的激情高涨,让置身这种环境的人不能不激动,不能不兴奋,甚至不能不张狂。那晚,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酩酊大醉。
由此想到,我们这些公务员平时压抑得太厉害。宣泄是一种排泄方式,一种解脱方式,一种平衡的方式。实际上公务员平时工作很劳累很沉重,心里压抑了很多事,但又找不到发泄的机会。宣泄的方式也很多,写作是一种宣泄,唱歌是一种宣泄。人不能没有宣泄。
很多公务员在人过中年之后,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压力逐渐聚集在心灵深处,得不到宣泄。长此以往,各种疾病缠到身上。有的在单位受了委屈,有意见又不敢提。哪个单位负责人愿意接受意见?这样,只能回到家向家人发泄,弄得家庭不和。我们提倡以人为本,首先是尊重人的生存权。我在德国考察时,曾去过北威州财政部。他们在办公区里设有咖啡厅。机关人员休息时可以到这里喝喝咖啡,简单做个交流,释放一下紧张的心情。这可以称之为工作驿站。它也是人性回归的体现。
P276-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