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清闲(高贵生散文精选)》是继高贵生《静享孤独-高贵生散文选》之后的又一部散文选,是作者担任《上海后勤》杂志主编后,每期在“百花园地”栏目写稿,经五年累积孕育而成的一本散文选。主要收录了高贵生的十几篇文章,内容分为四辑,记录了作者对生命的各种体悟,对人生的点滴感慨。在书中,作者从生活领悟、思考感悟的角度出发,阐发了生活的品质、生命的内涵和人生的价值取向,文章虽篇幅短小,但文笔流畅、意味深长。
| 书名 | 心灵清闲(高贵生散文精选)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高贵生 |
| 出版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心灵清闲(高贵生散文精选)》是继高贵生《静享孤独-高贵生散文选》之后的又一部散文选,是作者担任《上海后勤》杂志主编后,每期在“百花园地”栏目写稿,经五年累积孕育而成的一本散文选。主要收录了高贵生的十几篇文章,内容分为四辑,记录了作者对生命的各种体悟,对人生的点滴感慨。在书中,作者从生活领悟、思考感悟的角度出发,阐发了生活的品质、生命的内涵和人生的价值取向,文章虽篇幅短小,但文笔流畅、意味深长。 内容推荐 《心灵清闲(高贵生散文精选)》是作者继《节奏与留白》《静享孤独》两本书出版后又一部散文随笔集。作者以灵动而质朴的语言,抒写了世间普通人的心灵感悟和精神寄托,坐实了自己的命运:唯有阅读写作,不忘书生本分,既是困顿里的心路历程,也是心游时的生命写意。书中每篇文章都是一段人生经历、灵魂倾诉与孤独理想,引人穿越时间的隧道,去寻觅似曾相识的岁月光影,那是和作者的内心非常契合的深沉的精神所在。 目录 六十自述(代序) 第一辑 心灵清闲 酣畅栖居 静享孤独 心喜安详 解读“知止” 厚道养生 人生“四然” 生命的内涵 生活的品质 生活的常态 第二辑 学会散畏 学会羡慕 学会包容 学会示弱 学会珍惜 学会淡定 学会超脱 学会拿捏 学会择友 学会拒绝 第三辑 阅读的意义 读书关乎心灵 阅读的应有之义 读书也可“不求甚解” 选择与放弃 心路与心境 由“真水无香”说开出 生活的节奏与留白 弱平衡自有妙处 无用胜于有用 第四辑 男人的担当 女人的教养 有时候,别太在意自己 生与死的哲学思考 内心的落点 掌好人生之舵 附录 向着高贵而写生 试读章节 一心灵清闲 人本质上是喜欢清闲生活的。所谓“清闲”,就是在为稻粱奔波的同时,还有一些可以用来喝酒、聊天、旅游的时间。 细细想来,一个人要活得惬意,光有生理上的清闲是不够的,还得有心灵的清闲。只是一个人要抵达生理上的清闲不难,真正难以做到的是心灵的清闲。所谓心灵的清闲,就是放下得失,看轻进退,让心灵处于一种闲适、宁静、无牵无挂、自由行进的状态中,就像天上的白云一样飘洒自如。 心灵清闲,意义非凡:一是能让人自省,有了自知之明;二是使我们的灵魂放松,不经意间激发出潜能与创造性。 要想心灵清闲,先得做自己的朋友。有人问斯多噶派创始人芝诺:“谁是你的朋友?”他回答:“另一个自我。”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朋友。在所有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自我。缺了这个朋友,一个人即使朋友无数,也只是表面的热闹而已,实际上说不定他是很空虚的。一个人是不是自己的朋友,有一个可靠的测试标准,就是看他能否清闲独处,独处是否感到充实。如果他害怕独处,一心逃避自己,他当然不是自己的朋友。能否和自己做朋友,关键在于芝诺所说的“另一个自我”。它实际上是一个人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以理性的态度关爱着那个在世上奋斗的自我。有的人不爱自己,一味自怨,仿佛自己的仇人。有的人爱自己而没有理性,一味自恋,俨然自己的情人。成为自己的朋友,这是人生很高的成就。 要想心灵清闲,还得提升与自己谈话的能力。有人问犬儒主义学派创始人安提斯泰尼,哲学给他带来了什么好处,回答是:“与自己谈话的能力。”我们经常与别人谈话,内容大抵是事物的处理、利益的分配、是非的争执、恩怨的倾诉等等。独处的时候,我们有时也在心中说话,细察其内容,仍不外上述这些,因此,实际上也是对别人说话的预演或延续。我们真正与自己谈话的时候是少之又少的。要能够与自己谈话,必须把心从世俗事务和人际关系中摆脱出来,回到自己,回到清闲。这是发生在灵魂中的谈话,是一种内在生活。与自己谈话的确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罕见的能力。一个与自己无话可说的人,难道会对别人说出什么有意思的话吗?哪怕他谈论的是天下大事,你仍然感到是在听市井琐闻,因为在里面找不到那个逻辑的核心,那个照亮一切的精神。 要想心灵清闲,关键还有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对这句箴言可作三种理解。第一是人要有自知之明。这大约是箴言本来的意思,它传达了神对人的要求,就是人应该知道自己的限度。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之事,回答是:“认识你自己。”第二是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世界的秘密,因此,都可以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世界。不说认识世界,至少就认识人性而言,每个人在自己身上的确都有着丰富的素材,可惜大多数被浪费掉了。第三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该认识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从而自我实现,真正成为自己。 心灵清闲还要与内心的乐观精神相向而行。人一乐观,对世事有个正面的估价,你的心就不会太累。如果天一下雨,你就担心发洪灾;别人不小心在你门前丢张纸条,你就担心强盗在做标记,哪怕空闲时间再多,你的心也很难静下来。 心灵清闲的深处关系着一个人的格局。达成心灵清闲的境界,更像是一种人生的修炼,学会做自己的朋友,学会与自己谈话的能力,学会认识自己,它的深层内蕴则是:只有给物质的追逐划一根底线,达到某个程度立即按停止键,我们的心灵才可以清闲下来,进入心灵的宁静平和境界。 P11-14 序言 六十自述 一 昨天我六十岁了。人每过一个整十岁生日,就觉得是件大事。我三十岁的时候,我父亲对我说:“你现在不再是个男孩子,你是个男人,你必须做得像个男人。”我四十岁时,我对自己说:“青春到头了。”我五十岁生日时,我说:“骗自己是没用的,人到中年,不如就认了吧。”六十岁啦,我对自己说:“现在我要把自己的事情安排好,就要步入老年了,把该了结的都了结了。”我曾许诺过,退休之前写两本书,然后写了《节奏与留白》《静享孤独》两本散文集。在书里,我回顾了自己从生活和文学中学到的东西,回想了自己做过的事以及它们给我带来了怎样的满足,纯粹是自娱自乐,聊以自慰。但是我觉得,所有整十岁生日里,六十周岁这个节点最重要。我已经活了一个甲子,大家普遍认为人的预期寿命大概是八十年左右,但我们可以把自己剩下的岁月看作是人生最重要、最精彩的时刻。 我六十岁的生日那天没有庆典,就这么过去了。我和平常一样,上午看书看报,下午到屋后幽静的绿化带散步。我回到家,泡了杯茶,然后一直读书读到该用晚饭的时候。晚饭后,收看了新闻联播,听了一会儿音乐,然后带了本侦探故事书上了床,我看着看着就睡了。我就这样度过了我的六十岁生日,我本也希望这样度过。我沉思了一整天,我觉得老了也有老了的好处,你基本上再也不需要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你可以尽情享受音乐、艺术、文学,和年轻时不同,但虽然不同,感受却是一样的强烈。 有很多事情不再与你息息相关,你可以冷眼旁观,从中获得不少乐趣。若是你的快乐不再那么强烈,那么你的痛苦也一样不再那么揪心。 二 我知道,这些安慰的话就在我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便意识到它提供的前景黯淡。后来我认真思索,才悟出老了的最大好处是精神自由。与之相伴的,是看淡了人在壮年时期看重的许多事情。另一个好处是你不再会有嫉妒心,不再会有仇恨,不再会刻毒。我觉得我现在谁也不嫉妒。我已经尽力地发挥了自然给予我的那几分才华,并不嫉妒别人比我更有才华。 简言之,我计划要做的事都已做到,剩下的就与我无关了。现在我经常沉浸在对远去的青年时代的遐想中。我做过不少让自己后悔的事,但尽量不让自己为它们伤神,我告诉自己那些都不是我做的,是那个时候的另一个我做的。大多数人都是话多,人到中年更是喋喋不休。尽管我一直是听得多讲得少,但我注意到自己最近似乎也越来越唠叨了,而我自省自己有这个毛病,就立刻下功夫改进。因为大家总是迁就老年人,所以自己必须步步留心,应该努力不让自己招人嫌。若硬要插到年轻人的队伍里,可就无礼了,因为那会让年轻人感觉拘束,他们可能就不自在,若年纪大的察觉不到这一点的话,那他就实在是太迟钝了。既然这些事情就是这样的,看来老年人的前景实在堪忧:年轻人不愿意和他在一起,他又觉得和自己同龄的人乏味无趣。一无所有,孑然一人,而我内心一直最喜欢的就是孑然一人,我觉得这真是天大幸运。我从来就没喜欢过一大堆人凑在一起,现在我可以以自己上了年纪为由拒绝参加聚会,或者当自己不耐烦的时候就悄悄退席,这可是老年的一大特权。我越是不得不一人独处,就越是喜欢独处,我的精神自由就是在静享孤独中完成的。变更心境即能变更生活是我们近代伟大的发现。人怎样才能活得真实?有两个要素,一是健康的生命本能,二是严肃的精神追求。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三 如今我已过了耳顺之年,又向人生的终点靠近了一段,追寻生命的精神自由,应该是自己坚持不变的终极目标。年轻与老迈只不过是生命的过程而已。歌德说过:“能把自己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连接起来的人是最幸福的。”现实问题是当生活已经摆脱了基本生存需求的焦虑之后,就时时能够感到无聊的威胁了。不知道用自己大好的生命做点什么,难道真要变成那个无聊的奥勃洛摩夫?真要过他那种慵懒的生活?一般来说,所有人到了退休之时,都会遭遇这个问题:在叔本华生命钟摆理论痛苦与无聊这两端中,人生的钟摆全部摆到了无聊的一边。自由不是做你想做的,而是可以不做你不想做的。 有一段时间,印度教中关于那个神秘的中性物的概念吸引了我,这个中性物是存在,是知识,是福祉,它无始无终,我倒更乐意相信这个。但我觉得要拿一个终极起源来解释世界的多样性,从逻辑上讲是行不通的。当我想到宇宙之浩瀚,群星之繁多,空间之深邃,我心中的无限敬畏油然而生,但我实在没法想象出一个宇宙的缔造者。 关于生命的存在,有的说存在一种“心身”物质,生命的幼芽就包含其中,而进化这个如此复杂事物的根源就在它“心”的那一面,精神是其核心,这个说法很吸引我,使得我开始对生与死的生命现象有了一些哲学上的思考,让我慢慢地坦然面对人生慢慢变老走向终点的过程。 作者 于雅居乐·星徽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