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雍正十三年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林乾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雍正十三年》是林乾教授依据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录播节目整理润色而成。雍正是中国历史上至为重要和有着重大影响的一位清朝皇帝,与其父康熙两朝开启了“康乾盛世”。其在位十三年,“以勤先天下”,勤于政事,对吏治等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大开大合,且南征北战,有极大的战功,号称“十全武功”。而从其继位开始,就好像充满疑云。林乾教授在大量史料的佐证下,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生动地向大众读者介绍了雍正皇帝的作为,并揭开了“雍正十三年”有关的一系列历史之谜。

内容推荐

《雍正十三年》介绍:1722年,康熙突然逝世。既无赫赫战功,又无朝野拥戴,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皇四子雍亲王出人意料地从康熙生前看似精巧的皇位传承安排中突围而出,在一片质疑声中迅速登极。随后他为父皇办了一场前所未闻的葬礼,而自己的登基仪式却办得草率至极,还反复上演“让位”闹剧……所有的反常之举似乎都在暗示着什么。他难道真的弑父?经历康熙61年盛世的清王朝此时积弊重重,惩贪反腐、整顿吏治势在必行,但继位之谜未解,朝野上下反对力量遍布,雍正将如何突围,破旧立新?

“朕就是这样汉子!”硬汉皇帝雍正统治清王朝仅十三年,可如果没有雍正这十三年的“破”与“立”,乾隆是否还能开启新一代盛世?

著名清史专家林乾老师央视《百家讲坛》开讲“雍正十三年”,依托比以往更为全面且未经删改的一手史料,尤其是雍正君臣间的往来密折和朱批,在历史的蛛丝马迹里为我们“复盘”了这段谜团重重的历史:盘根错节的权力角逐、生死转念间的皇位继承、步步惊心的抉择、人心的幽暗与玄机……读来跌宕起伏,发人深省。

目录

壹 如此雍正

历史误读多

大众关注多

革除积弊多

历史经验多

贰 诸子争储

不甘心的废太子

武艺高强的大阿哥

“公推太子”允禩

叁 “富贵闲人”

胤禛的排行和出身

阿哥时代胤禛的两个形象

国士戴铎“三策”

肆 雍邸旧人

桀骜不驯的阔少

颇有作为的巡抚

扯进“三王爷门下”诈骗案

雍亲王训“恶少”

伍 默定储君

群臣三请立太子

议定太子仪注和权限

康熙默立储君

陆 康熙之死

康熙的身体是否异常

康熙病情之谜

有没有特别的事情发生

“古今未有”的丧礼

柒 即位之谜

康熙如何传位

有没有遗诏

遗诏有没有被篡改

捌 千里奔丧

延信的秘密使命

不辱使命

帝梦成空

玖 太后之死

太后暴亡为哪般

撞铁柱而死可能吗

雍正的辩解可信吗

太后为什么“为难”雍正

拾 一箭三雕

拴住允禩

发配允禟

囚禁允禵

拾壹 年大将军

对允禵的成功牵制

对允禟的成功看守

对青海叛乱的平定

拾贰 君臣变脸

君臣权力冲突

君臣性格冲突

君臣隐衷冲突

拾叁 龙争虎斗

年羹尧散布“明年四月有事”

雍正帝步步紧逼

步步惊心“三江口”

拾肆 将军之死

追查财产

年羹尧桀骜不驯

蹊跷的虎入年宅

重罪九十二条

拾伍 舅舅隆科多

隆科多如何取得康熙帝的信任

为什么不招摇的隆科多也受到整肃

拾陆 “八佛被囚”

“让位”闹剧

严厉整肃

“八佛被囚”

拾柒 山雨欲来

令狐士义“救恩主”

蔡怀玺投书允禵

“八佛被囚,十月作乱”的传播

拾捌 阿、塞之狱

雍正导演“议罪”

允祉被逼表态

难兄难弟

拾玖 惊天大案

总督署“盟誓”

雍正挥泪览“逆书”

秘密大抓捕

贰拾 出奇料理

不查本案,深挖“来历”

“皇帝辩书”,天下讲读

逆犯“有功”,吕氏株连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壹 如此雍正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公元1722年,关闭七天之久的紫禁城门终于缓缓打开。这一天,雍正登基大典正在太和殿举行,但仪式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这让大臣们感到很诧异:雍正不走乾清宫正门,从东旁门进入。登基仪式有一个“列坐赐茶”环节,雍正说:皇考灵柩在上,又怎么忍心下咽?还是免了吧!移交皇帝玉玺,表明皇位正式授受,应由乾清宫御路中行,雍正说:改到甬道吧。太和殿登上宝座,民间俗称的金銮殿即位,连最不可缺的文武百官朝贺礼也免了。

雍正草草登基,给人一种“不走正路”的感觉,但雍正为自己正名,把年号定为“雍正”,表示雍亲王得位之正。但士大夫却编出另一套说辞,说“雍正”是“一止”之象,这个江山不长久,由此引发很多大的文字狱案,这是后话。

雍正即位,表明一个新的时代——雍正王朝开始了。

在此,我们先给雍正朝勾勒一个剪影。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王朝呢?我总结为“四多”。

历史误读多

言及清代,必提康、乾,仿佛历史上没有雍正一朝。雍正的父亲康熙、儿子乾隆,各自执掌大清国60余年,与乃父、乃子相比,雍正执政的这13年,不及康熙、乾隆的四分之一,显得行色匆匆,很不从容。而康熙、乾隆像清朝的两座高山,雍正如同夹在两座高山间的谷底,常为历史所忽略,乃至于我们所熟悉的“康乾盛世”,单单把中间的雍正给漏掉了。

一百多年前有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几位自命为熟悉中国历史的日本人在北京大摆龙门阵。谈话涉及雍正年间时,在座的一人问:雍正是什么时候的年号?其中一位自诩为历史学家的人当场解释说:雍正是清代初期,康熙之后乾隆之前的年号。这时,另一位似是而非的中国通说:绝对没有那回事。清初的年号众所周知,康熙、乾隆是两个连续的年号,没有听说过中间有一个什么“雍正”的年号。这位中国通旁若无人地说,根据他的研究,雍正是明朝的年号。在座的其他人同声唱和,一致认为康熙、乾隆是清代初年脍炙人口的连续年号,雍正应该是明朝的年号。那位历史学家在目瞪口呆之中被宣判为记忆错误。

学术界尚如此,更何谈普通大众?因而一般认为,雍正不过是在康熙、乾隆之间毫无意义的过渡性人物,他统治的这13年,也仅仅是过渡性的13年而已。

实际上,这与雍正朝在清代历史的地位非常不符,也可以说是误读了历史。

雍正被误读,主要是他的为人。在大众的印象中,他是一个残暴的君主,是个“硬汉皇帝”,其实这只是雍正的一面,他还有非常温情的一面。在一些大臣眼中,他也是个“暖男皇帝”。  雍正特别体恤下情。台湾总兵蓝廷珍因自己名字“珍”字与雍正的名字胤禛的“禛”字同音,请求改名避讳,雍正说:“你的从祖蓝理乃收复台湾的大功臣,‘破肚将军’的事迹何人不知?日前台湾生乱,全岛几乎覆没,这次平定,你也立下大功。你的名字朕很喜欢,不要改了。”并提拔他为福建水师提督。雍正清楚武员出身的蓝廷珍,忠义可嘉,但担心他在操守上出问题,为此多次提醒。雍正五年三月二十八日,蓝廷珍的族弟蓝鼎元到广东普宁赴任前,雍正专门在圆明园召见他,命他传旨给他的哥哥:“蓝廷珍对于地方非常有益,营伍操练得亦很好。只是听闻得他对待属员过于严刻,你传旨给他知道:以后务须宽严互济,朕不是教他从宽,更不是纵容违法乱纪的下属,要深知将弁兵丁,休戚相关,有一体之谊,自然要亲厚爱惜,当严时便严,当宽时便宽,总要性情平和才好。蓝廷珍是实心办事的,这两年遵照朕的教训,操守比前好些,以后应该益加勉励,做成一个好官。”

两个月后,蓝鼎元到了厦门,蓝廷珍在提督衙署跪听谕旨后,立即给雍正上密折,表示遵照谕旨,“待属驭兵务必性情和平,恩威并用,宽严互济”,密奏还有“备极包容,多方训勉,栽培兼尽”的话,这绝非官话,而是蓝廷珍的肺腑之言。雍正二年,蓝廷珍到京城述职,雍正知道他对康熙帝感情很深,破例允许他到景陵(康熙陵)拜谒。而他的族弟蓝鼎元也成为清代最有名的“台湾通”,断狱大家,世传的《蓝公案》写的就是他的事迹,而他的《鹿洲公案》一直是官员的案头书。雍正在诫勉蓝廷珍的同时,也叠加赏赐以激励他。一次,雍正在他的请安折上朱批:“朕安,老头子你好么?”一下子拉近了君臣之间的距离。雍正七年,66岁的蓝廷珍去世,雍正命全礼祭葬。

陈时夏是云南元谋人,雍正四年任苏州巡抚时,因80岁老母在云南老家,请假迎养。雍正特别下旨,命云南督抚派人,与陈时夏的弟弟一同护送,还赐给人参、貂皮等珍贵的物品。由于担心陈母长途跋涉,旅途劳顿,年龄大受不了,雍正特意叮嘱当地长官,行期不可催迫,一路可以随时歇息,又下旨谕给吏部,赏给陈母巡抚封典。等到陈母顺利抵达苏州,19年没有见到母亲的陈时夏喜极而泣,感激之情难以言表,给雍正上奏说:“即便臣捐弃身躯,倾尽血诚,也不能报答皇上的恩德于万一。”士为知己者死,雍正足以当之。

清代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画家,他叫蒋廷锡。由于他的画太有名,以至于大多数人忘记或者忽略了他的大学士身份。雍正四年秋,蒋廷锡主持顺天乡试,当时他的母亲年寿已高,住居老家常熟。乡试时间长,且严禁与外界有任何哪怕是只字的来往,凡有往来,就是“通关节”的铁证。雍正知道蒋廷锡挂念母亲,让大臣关注常熟蒋家有没有信来。过了几天,常熟果然有报平安的家信来,雍正想把蒋母平安的家信传给入闱的蒋廷锡,想了好久,对大学士说:“朕有办法了,朕降旨之便,你们将家信一同传入闱中。”蒋廷锡在与外界隔绝的闱中,展卷读起家书,涕泪交流。雍正知道蒋廷锡在协助怡亲王允祥清理亏空、查点国库时得罪很多人,特别是一些吏胥,担心这些人在乡试时闹事,为此专门发下谕旨:“今廷锡主持考试,或有人借机造作浮言,妄加谤议。令步军统领、顺天府、五城御史察访捕治。”这样的安排绝不是什么“收买人心”,更远远超出了“体贴”范围,而是对人的关怀入微。

最难能可贵的是,雍正重奖谏臣,特别能容得下犯颜抗上的人。许多帝王很有作为,但往往听不得“逆耳之言”。雍正即位之初,命大臣上疏言事。当时就有不少有关雍正即位的传闻,加上对雍正个人还不了解,大臣上疏多泛泛而论。这时,一个名叫孙嘉淦的翰林院检讨上书言事,一口气讲了三件事,雍正刚看到第一件事,就气得盛怒不已。第一件事是什么?要求雍正“亲骨肉”。翰林院官员本是文学侍从之臣,孙嘉淦的官位只有七品。七品的检讨居然跳出来讲皇帝家里的事,这不是影射雍正对兄弟们无情吗?触犯雍正最忌讳的即位之事,简直是找死。果然,雍正龙颜大怒,把奏疏发给王大臣,厉声责问翰林院的掌院学士,说:“你们翰林院居然还容得下这样的狂生?”

掌院学士见皇帝如此盛怒,吓得一个劲儿叩头,一迭连声地说:“臣一定严加管束。”过了一会儿,大学士朱轼说:“这个人实在是太狂妄了,但臣很佩服他的胆量!”雍正瞪着眼睛盯着朱轼,过了很久,大笑道:“朕也不能不佩服他的胆量!”不但没有惩罚,而且提升孙嘉淦为国子监司业。

有一天,孙嘉淦推荐一个人,雍正召见后很不满意,责怪孙嘉淦所举非人,孙嘉淦不以为然,坚持说:“这个人是可用之才。”这话非常犯忌讳,好像皇帝看人有问题,雍正大怒说:“你能保这个人将来不会因为贪腐而败吗?”孙嘉淦毫不畏惧,提高嗓门说:“臣愿意为他连保。”雍正见状,气愤异常,把御笔往地上一摔,说:“你给朕写保状。”孙嘉淦不假思索,从地上拿起御笔就要写,这一幕,把大学士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危急中还是雍正身边的侍卫反应得快,呵斥道:“大胆,你连御笔都敢用吗?”经此一喝,孙嘉淦立刻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将御笔用双手托起,高举过头,免冠叩首,说:“皇上所用御笔,臣不敢握!”雍正见状,说:“好你个孙大胆,原来还知道有君父啊!”大臣们知道孙嘉淦这次真的闯大祸了,刑部以“大不敬”论斩上奏。雍正把刑部的上奏压下来,过了几天,对大臣们说:“孙嘉淦确实够憨的,但他正直,不爱钱。是个好官。”下令把他释放。不几年,升他为刑部侍郎,兼管吏部。乾隆即位,孙嘉淦上奏闻名于世的《三习一弊疏》,史家论说,这是奠定清代极盛的第一疏。如果评价清代山西名臣,孙嘉淦当属第一。而这与雍正的包容、保护、提拔有直接关系。P3-7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9:3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