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犹如一把利剑,改变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社会关系、自然界,以及政治和经济——一切都将以比之前更加精细、精确、透彻的方式被获取、分析和评价。数字化正以势不可挡的规模渗透进我们的社会中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我们所有人都在一步步地进入精细解析的社会……作者认为社会正在经历着由数字化引起的几场特殊的革命——差异革命,智能革命,控制革命,这三大革命构建了微粒化社会的轮廓。我们的社会将朝着两个关键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是超负荷的制度——我们曾经以来的制度和法律正在数字化时代支离破碎;另一方面,人与机器之间的界限将越发模糊,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对人的新的认知。这本克里斯多夫·库克里克著的这本《微粒社会(数字化时代的社会模式)(精)》将围绕以上话题,讨论数字化技术将如何影响我们个体、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社会。
数字化犹如一把利剑,正以势不可当的规模渗透我们的社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我们所有人都在一步步地进入精细解析的社会。通过佩戴的运动手环7解每天的运动量、消耗的热量、心跳速度等,借助数字化书籍可以更容易地检索到资料,通过交通智能监控设备的分析,能够得出更加精确、智能的交通运行方案……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社会关系、自然界,以及政治和经济都将以比之前更加精细、精确、透彻的方式被获取、分析和评价。
作者将这种被高度解析了的全新的社会称为微粒社会。在这本书中,他总结指出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由数字化引起的几场特殊的革命——差异革命、智能革命、控制革命,这三大革命勾勒出微粒社会的轮廓并引领着社会朝着两个关键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是超负荷的制度——我们一直以来遵循的制度和法律正在数字化时代支离破碎,当一种全新的技术出现并投入应用时,我们的法律制度应该如何跟上脚步?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与机器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对人的全新的认知。
我们如何才能快速适应并加入这场社会变革?我们的价值观将发生怎样的改变?如何使数字化的程序算法体现我们的价值?如何让人类区殉于那些越来越聪明的机器?……人类面临着诸多的此类问题,作者与大量的研究者、企业家、医学专家和法学家对话交流,在这本书中深入探讨了这。些问题。
这本克里斯多夫·库克里克著的这本《微粒社会(数字化时代的社会模式)(精)》将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社会变迁的巨大图景,而且能加深人们在数字化世界中对人本质的理解。
上帝视角下我们的工作
对于从事传统企业咨询的那些人,本·韦伯只会嗤之以鼻。“他们读读企业的组织架构信息,给企业员工做做访谈,然后就能给出精妙的建议,将一切推倒重来。”这位年轻却已经秃顶的领导人是波士顿咨询企业“社会韵律解决方案”的创始人,他接着笑道:“他们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而已。”
韦伯有不同的做法。为了了解一家企业如何运作,他使用了一些灰色的小盒子。这些塑料盒子和扑克牌盒子一样大,重30克,里面装满了传感器。韦伯称它们为“社会测尺”。在它们的帮助下,韦伯能够比以前更好地量化企业的工作文化。这些小盒子每分钟最多能够提供100条有关企业雇员行为和交流的数据。同事间交谈了多久,他们相互间的距离以及他们在哪里聊天,韦伯对这些信息的记录精确到了秒。仪器也同时记录下了雇员们各自的身体姿势以及他们的活跃程度,甚至他们说话时的腔调都被记录了下来,无论是愤怒、紧张还是高兴,雇员们的情绪状态都可以被自动计算出来。
听起来这家公司像是一座被监视的囚牢,但是韦伯的团队采取了巧妙的措施保护隐私。韦伯说,在“社会测尺”进驻的企业里,只要向员工们解释清楚,超过90%的人都会自愿参与测量,因为他们自己也可以从测量结果中受益。
2007年,“社会测尺”研究在科隆城市银行市场营销部进行,这是在全世界展开的第一批“社会测尺”研究之一。在20天的时间里,市场营销部的雇员携带着这些装有传感器的盒子,以此量化他们之间的交流。这些数据被严格地以匿名的方式整理加工,并且只做了概要性的展示。尽管如此,一个清晰的模式还是显现了出来:部门领导主要与其中两组雇员(研发部和运营部)交谈,而把另外两组雇员(服务部和顾客维护部)晾在一边。如此一来,雇员中广泛弥漫着一种不确定的感觉,部门内的交流严重不畅,工作效率也受此拖累。在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的帮助下,部门得到重组,而稍后的测量数据显示,部门内的交流明显更为平衡,而这一点也体现在更高的工作满意度上。
在此期间,本·韦伯的项目大有进展。他分析了数十家公司的几千名雇员,而他梦想着有朝一日会有成千上万名公司雇员携带他的“社会测尺”,这样的话,透视工作世界的X光图就会越来越精确。本·韦伯称其为“上帝视角下我们的组织”。
在这样的视角下,暴露出来的是各式各样的差异。团队之间、公司之间、雇员之间的差异都会暴露出来。在这种数据显微镜下,呈现的是巨大的差异性。按照韦伯的说法,没有一个团队是和其他团队一样的。一个团队的内部交流很适度,另一个团队的内部交流则显示出森严的等级,还有一个团队将自己的部分成员无情地排除在外。来自“社会测尺”的数据越是准确,越是高度解析,不同团队、不同公司就越不会相互混淆。
对不同个体来说同样如此。诸如“旁观者”或者“独行者”等模糊的类型标签将在这种无情的数据分析下毫不费力地被消解。这些标签背后通常隐藏着大相径庭的交流特征。某个怪人是从不和别人交谈呢,还是说话总是断断续续从而造成交流不畅呢?他是因驳斥其他人而不受欢迎,还是直接就被忽视了呢?对此,数据可以给出细致入微的解释。
韦伯还发现一个许多公司都有的重要支柱——那些虽然不显眼却能够显著提高同事生产效率的雇员——直到目前完全被忽视。这些人之所以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显然是因为他们特别善于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同事。这些企业中的“顶梁柱”是由一个在每次测量中都显得很特殊的数据信息暴露出来的,这些人是如此的富有价值.却又如此容易遭到忽视。P3-5
当薇薇娜·明4岁的儿子菲利克斯患上幼儿糖尿病时,她立即意识到是时候做点什么了——她要精确掌握儿子患病的过程,而在此之前还没有人这么做过。
薇薇娜所不知道的是,她因此将儿子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糖尿病可能引起两种危害病症:如果血糖值过低,菲利克斯的行为将很快失控,大脑运转速度会下降,并且变得有侵略性;如果血糖值过高,他就几乎无法与人交流,陷入呆滞,薇薇娜描述说:“他就像一个自闭症患者。”这两种病症都将耗费菲利克斯宝贵的生命,并影响他的成长。
薇薇娜和她的夫人诺玛(这是一个同性恋家庭)打算尽可能准确地弄清楚菲利克斯在什么时候、在哪些情况下血糖会升高或者降低。她们在Excel(电子表格程序)中详细地记录着菲利克斯的每顿饭:早餐,一块96克的全麦面包片,其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为30%,还有17克花生奶油,其中含有碳水化合物2.1克。她们还会记录菲利克斯的活跃程度,比如他什么时候玩耍,什么时候又变得呆滞。她们还拜托幼儿园的老师提供有关菲利克斯行为的详尽信息。
但是对于薇薇娜和诺玛而言,这些还不够,原因在于她们两人在数据处理上都是经过训I练的。薇薇娜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名神经学科学家,同时还在为一家名为吉尔德的新创猎头公司工作。该公司借助详细的数据分析为高科技公司搜寻潜在的人才。诺玛也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作,主要研究数字化技术如何提升教学质量。
因此她们给菲利克斯配备了她们所能找到的最精确的数字化血糖测量仪,同时全天候记录他的心律,还为他佩戴了一个测量仪测量他的压力症状,如出汗、皮肤过敏等,并且通过一个带有传感器的微型臂带Fitbit记录菲利克斯的每一个动态。
于是,菲利克斯成了得到最完善测量的4岁儿童。
测量得来的数据会被他的双亲运用一套复杂的算法加以处理.科学地说,是运用包含多维度因素的贝叶斯模型处理数据。
在终于搜集到足够多的数据后,薇薇娜和诺玛回到了一个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变得落后的世界。在此之前,她们认为菲利克斯的医生非常权威也很友好。但是那些医学专家在面对如此大量的数据时却表现得非常惊慌和恼怒,而且他们坚持按照标准程序进行诊断治疗。为此,薇薇娜和诺玛需要在接下来的三个月时间里特意挑出一周,将菲利克斯的血糖值每天三次地记录到一张纸上。“您是在开玩笑吗,医生?”薇薇娜反问道,“我们现在拥有的,是精确到每分钟的、更详尽的数据!”
当薇薇娜(按医生的要求)把那张记有21条数据的纸拿给医生时,这些医生才肯弯下腰,“眯起眼睛”,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制订他们的治疗方案。薇薇娜生气了。因为最精确的数据就在医生手上,而他们却选择了忽略。不仅仅是数据——医生忽略了她们的儿子!以及她们在此期间掌握的菲利克斯的患病信息。
就好像,有两个菲利克斯存在着。
其中一个菲利克斯生活在一个并不准确、只被粗略测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对糖尿病的治疗靠的是一张纸。唯一确定的是菲利克斯正在遭受一种与血糖有关的严重疾病的折磨。菲利克斯在这个世界中只是一个粗略的轮廓,一幅不清晰的影像。
而在另外一个世界中,菲利克斯好像出现在一张视网膜屏幕上,是被高度解析的,连微小的细节都清晰可辨。甚至他身体的内部动态,也能轻而易举地得到持续的观察和分析。
纸上的菲利克斯由医生根据平均值诊断病情,而这一平均值是他们依据从大量病患身上搜集到的、为数不多的数据计算而来。对于这个小男孩的诊治会或多或少地与对于其他患儿的诊治一样。实际上,接受诊治的不是菲利克斯,而是平均值。
……
一旦我们将责任归咎于个体行为者,我们就会误以为只要我们清除了幕后操纵者,问题就会消失。如今,我们面临的是彻底的结构变革,而这种结构变革是不可能由个体行为者负责的。
但是在骨子里我是乐观的,即我们能够成功应对目前朝我们袭来的那些革命。这种乐观源于我们人类已经经历了三场类似的“灾难”(社会学家尼可拉斯·鲁曼如此称呼):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发明以及印刷术的传播。它们当中的每一个都决定性地改变了社会的粒度,并迫使人类对自我和世界形成了全新的认知。
比如印刷术,曾戏剧性地将各种各样的观点和世界观解析得比以前更加细微、更加对立,这样就分解了那种中世纪的、等级制的、以上帝为中心的世界观,并将人类塑造成了现代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安分的主体——直到今天,我们都还是如此。
这条路曾经充满矛盾和斗争——在微粒社会,事情也不会有什么不同。艰苦卓绝的时代正在到来。我们将要看到的这个新世界,是一个“极端事物的世界”。我们人类也要新增一种“极端的”自我理解,在这种理解中我们是柔弱的、敏感的,也因此是更具人性:的。
因此本书谈论的不是数字化技术本身,而是数字化技术会让我们自己、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社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以及数字化技术会将我们置于何种挑战面前,无论是针对个人的还是针对社会的挑战。一旦解析差异化的能力迅速提高,如何确保人们的平等?如何保证我们所有人都能参与目前正在进行的智能革命?如何使数字化的程序算法体现我们的价值观?如何让人类区别于那些越来越聪明的机器? 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但是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在与研究者、企业家、医学专家和法学家的对话交流中,一些曾经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现在变得清晰了:我们将置身其中的、那个正在发生新型“解析一解体”的世界,虽然存在着诸多的陷阱和危险,但是它也将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我们迎面走向的,不是人性的丧失和机器人化,相反,我们所走向的,是对人类更精确的认识。新型机器和新的程序算法正在向我们发起挑战,为了能够成功应对,我们必须改变自己,而我们的优势恰恰就在这里——我们是能够重新创造自我的人。
那么我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新的轮廓正在逐渐显现,虽然目前还不是清晰可辨。但是我想尝试用几句话来描绘你和我在这个微粒社会中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其中一些描绘是互相矛盾的,还有一些描绘只有在阅读完本书后才能明白。但是你大致可以将自己设想为这样的微粒人:
你将不再是个性的,而是独一无二的。
你将生活在一个更加不平等的世界。
你将受到全新标准的评价。
你将分散你自己。
你的收入将更多或者明显更少。
你在没有机器帮助的情况下将无法理解自己。
你将生活在一个更加简单的环境中。
你将受到不同于其他所有人的对待。
你将变得更加敏感、更加不可预测以及更加玩世不恭。
前景很美好,不是吗?
随着大数据、图像及人脸识别技术的普及,一件商品、一辆车、一个人在城市中的活动可以被记录、被追踪、被还原,整个社会进入了以单个个体为粒度的管理时代,这个时代令人兴奋,也令人苦恼甚至尴尬,本书讨论的就是这种新社会形态的方方面面。
涂子沛,著名大数据专家、《大数据》《数据之巅》作者
中国已经进入数字化社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微粒社会》的问世,将有助于读者认知甚至洞察身边发生的种种变化,以及人们自身的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貌似渐进的、碎片的、“微粒”的,但实质将是迅猛的、系统的、全球性的,它重构着社会生活并影响我们每一个人。
杨洁,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并结合数字化相关的技术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经济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向读者展示了蓬勃发展的数字化对于人类个体以及社会的深刻影响,并提出“微粒社会”这一概念,形成了“解析—解体”的发展路径。作者不仅描述了数字化所带来的三重革命,还分析了人类与机器之间的不断演进的关系。作者主张保持一个清醒和低调的立场,强调我们既要认清其中的风险,更要积极抓住机遇。
张峰,北京慧思拓信息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