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之前该想清楚的3件事情
最近大家热议的一件事情就是,联合国认定1992年出生的人已经可以被称为中年人了。一时间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一丝无法抑制的焦虑。
中年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按照古人的逻辑来看,中年即是你人生进入收入稳定、家庭构建的阶段,上有老,下有小,事业隶属上升期,三十而立。
然而现实的状况却是,即便很多人已经步人中年,却无法摆脱三十而不立的现实。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没几年,积累并不充足,在公司人微言轻。尤其是在一线城市,收人刚好抚平生活,却开始面对房价的高不可攀的事实。
有时觉得人生这条路就好像是坐过山车。30岁之前走得是爬坡的那一段路线,看似艰难实则是不断积累和历练的过程。然而过了30岁之后,就像是过山车的后半段,飞速前进,不留给你须臾的时间。
我一直觉得30岁是人生的分界点,是如沐春风和寡淡如水的天然界限。
当我20岁的时候,与人聊天偶尔也会慌张,但那时候的慌张大多是慌张给别人看的。20岁,人的情感和神经总是那么发达,再小的悲伤都能逆流成河,总是喜欢掰着手指头算,离30岁只有10年了,要加油!
但是到了30岁,当跟人聊起来,那种慌张感却是实实在在的。我觉得24岁是一个坎,过了那个坎之后,以往觉得离自己还远的东西却以一种咄咄逼人的姿态向你靠近。
20岁之前你想得多一些,可以被说成是文艺;20岁之后,你多想一些,就是理所应当。因为大家都在想,而且比谁想得快、想得多、想得好。
这种攀比“想”的东西无形地存在于你我之间,像警钟时刻在耳畔长鸣,就算你不为自己想想,也得为自己未来的那个TA还有你的孩子多想想。
最近无意间看到TED的一个视频,大致是在阐述这样一个主旨:
“20岁,选择你的事业,选择你的家庭。也许你会认为30岁是一个比20岁、25岁更好的安定下来的年龄。然而,20岁的时候,生活就像抢板凳的游戏,大家跑来跑去乐在其中,30岁的时候突然音乐停止,大家一个一个开始坐下,也许你就能找到距离你最近的椅子赶紧坐下。
想要有所成就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一个清晰的计划;②不够多的时间。如果一切都等到30岁,那么30岁什么也不会发生。
突然觉得自己就像在抢板凳中玩得太high,甚至是自high掉的那一类人。当我20岁的时候,我觉得25岁还很长,我努力地规划,也努力地为不好好执行找理由,因为我觉得离25岁还很远。
这些理由包括,“今天心情不太好,要不看点喜剧缓冲一下;今天来大姨妈了,我觉得我可以在床上窝一天;早上太冷了,6点30分准时叫我起床背单词的闹钟响起,我快速地按下闹钟决定再多睡一会儿,要对自己好一点;说好要减掉‘游泳圈’,回到家里也并不晚,可以做几个仰卧起坐,但却肆无忌惮地觉得明天再开始也无妨,于是爬到床上疯犴地刷起朋友圈……”
这一切万恶的行径的指导思想在于,我坚定地认为时间还长,我30岁的时候会达成我的规划,能实现我想实现的,做到我想做到的,学会我想学会的。
但是会吗?并不会啊。
当我25岁的时候翻开20岁时规划的蓝图,发现没有几项真正地做到时,我意识到,除非为之努力,否则当我30岁的时候,根本无法完成规划的蓝图。(P9-11)
20多岁的人,生活大多是苦的,但现在的苦只是为了以后不要那么辛苦,那么操劳,为了不让最爱的人风雨兼程,就只能自己颠沛流离。愿你喜欢舒文的文字。
——畅销书作家 李尚龙
舒文的文字很真实,每个故事都是有血有肉的亲身体验,读舒文的文字,会让人心中充满能量,给人一种激励人心的鼓励感。这是一本写给无数次跌倒却依然默默努力的年轻人的手信,是写给心中充满梦想却绝不放弃的年轻人枕边书,它给人力量、催人奋进,让人温暖。舒文用北漂和跨界经历告诉你应该趁早规划自己的人生,学会整合自己的综合优势,鼓励你对将来不恐惧,对过去不纠缠。它让你重拾生活的信心,体味和收获人生快乐,她的文字和故事里有我们每个人努力付出的影子。
——微博知名博主“思想聚焦” 吴雁
时光,不会辜负每一个执着努力的人。舒文的文字,有一种不张扬但是却很持久的力量。
——腾讯编辑部经理,公众号“叔的刀法”主笔 李方
不要在需要拼搏的年纪选择安逸,也不要觉得这世界有多么稳定和一成不变的工作,现在的舒适是短暂的,甚至是假象,都会在以后的日子里还给你,生活是自己的,奋斗也不是为了别人,拼搏应是每天必做的事情,只有每天进步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私家课创始人 Grace(蒋莉)
年轻的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我们证明“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让人深受触动!
——影视演员 白雪云
CHAPTER 01 愿你的梦想不负青春
01 其实生活才不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呢
02 30岁之前该想清楚的3件事情
03 26岁那年,我在北京有了第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04 是的,24岁那年,我在国贸开了家餐饮店
05 莫欺少年穷,谁没有落魄的那几年
06 请相信,但凡你经历的,都不会毫无意义
07 就算30岁,你也该有突破平凡生活的勇气
08 人活着,总是需要有个主题
CHAPTER 02 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
01 毕业头几年,决定了你的职业天花板
02 非科班出身,我曾这样学好了一门外语
03 如何挑选好书,做自己的知识管理专家
04 状态不好是为懒惰找的最没水准的借口
05 比改变更难的,是改变思考方式
06 你远比你想象地更加坚强
07 其实你和名校的人相比,只差了一份勇气
08 永远不要去逼一个人勤奋
CHAPTER 03 你获得了什么,在于你付出过什么
01 面试百余次后,我懂得的面试之道
02 进入职场的第一门课:请告别你的这些“学生思维”
03 职场的成就感绝不会从天而降
04 你所谓的焦虑,其实是对自己不够满意
05 其实离职也需要个“黄道吉日”
06 时间管理是高效人士必备的技能
07 转行不是耍酷,你最需要找准合适自己的路
08 一个人背井离乡,才是升值的最佳时机
09 想进军BAT?你得准备这5件事情!
10 唯有摆脱恐惧,才能真正成长
CHAPTER 04 生活从未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
01 旗鼓相当的爱情,方能天长地久
02 期待你变好的,一定不是当初放弃你的那个人
03 最好的生活状态,是全情做你自己
04 幸福的人总是心存火热爱人如己
05 万千宠爱又如何,有一个人懂你就够了
06 凑合得过是对活着最大的不尊重
07 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08 你该不该放弃,不是从别人那里问来的
北漂七年,我无数次无助彷徨过、迷茫失落过,为找不到工作彻夜难眠过;为负担不起昂贵的房租露宿街头过;曾经银行卡里只剩下两位数还要死撑大半个月生活过;有被拒之门外心酸过;为自食其力生活挑灯夜战过;炎炎夏日背着几斤重的电脑包横跨整个京城兼职赚取生活费过;也曾一度感叹,原来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北京,可现在我努力在这里立足……
我第一次坐飞机是在2008年,当我看到飞机翱翔在天空,有既定的航线和目标地点时,我感到无比兴奋,内心燃起倔强的小火苗,那种小火苗让人感觉生活有奔头,也从那时开始,我很喜欢抬头仰望天空航向明确的飞机。
但是抬头看天,心里装着的却是各自的烦恼,黯然神伤。
有时不禁感叹,其实是梦想支撑了你的生活,而不是生活支撑了你的梦想。
大城市里人们的生活从来都是不容易的,听人说,每天零点后,会有超过100架飞机乘载着超过10000人的旅客进进出出,还有穿梭于城市间的火车、客车,带着希望而来,带着失落而去的旅人不计其数。这样的生活没有是不是合理,或许只有是不是体面。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有父母陪伴,几乎很少会吃苦。然而当你只身一人,来到一座大城市,没有依靠,更没有庇护的时候,世界毫不在意你曾经是什么样的,在面临巨大的痛苦考验前、人头攒动的地铁里、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一视同仁。如果在这之前,你什么都不会,那么你能做的,只有被迫成长。
那年带暑期班的课,每天早上5点起床,6点左右赶到指定的上车地点,前往京郊授课点。在开始这样的工作之前,我曾设想,早上5点钟大概很多人都在睡觉吧!可实际的情况却让我大吃一惊,地铁上已经很少看到空位了。
那一刻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北京这座城市,是几乎没有什么夜生活的,大家下班比较晚,加之空心城严重,大部分人都住在城外,在城里工作,于是每天下班几小时路程,回到家里面已经是十一二点,洗洗睡觉。
而早上五点又再次让自己整装待发地出现在地铁上。突然一下子觉得生命何其荒唐。可事实不就是如此吗?
一线城市即便很苦、很艰辛,但是很多人仍然会选择驻留在这里,因为这样的路径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实现自己的梦想,改变自己的身份属性,获得一种体面的可能与途径。
20几岁的年轻人,刚刚开始走进生命最美好的时光,却不得不开始面对和解决生活的种种难题。
被迫独立,被迫成长,被迫去思考。你有想过你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吗?是去大城市拼尽全力,还是选择留在小城市安逸舒适地生活。去思量爱情是什么,自己的感情是不是有原则?是为了填满寂寞而寻找,还是因为默契而一拍即合。有没有让自己多学几门技能?有没有为融不进高段位人群的圈子而发愁?是不是还挖空心思想要找寻生活操作指南。
但很多时候,促使你勇往直前、不顾一切并且最终获得胜利的,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非理性因素,比如滞后恐惧,相信它就那么简单,不难做到,然后你就硬着头皮上了。
然而很多事情,在走过以后再回头看,其实并没有当初想象中那么艰难。很多时候,其实只要再坚持一小步就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很多机遇,也只有在你去做的时候才会到来。
高晓松说:“我们早晚会被生活打败,当你坚持到下半场的时候,换人名额用完,体力用光,最终还是会被生活打败。所以当你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狠踹”生活,因为生活绝不会因为你胆小怯懦,什么都没干,而饶了你。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有人说七年就是一辈子,七年,足够换一座城市、打磨一个性子、稳定一份生活。我将用这本书,用真实的文字,有血有肉的故事,讲述我在北京成长的故事。
Once you are in, you are in.
如果生活无法拯救你,你得学会先拯救你的生活。
有人说七年就是一辈子,七年,足够换一座城市、打磨一个性子、稳定一份生活。舒文著的《你敢不敢再努力一点点》是根据作者及身边朋友7年真实的经历写成的一本有血有肉的励志故事。年轻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只是我们自己。只有不懈的努力,成功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舒文的书里讲了很多她在北京打拼的故事,很多故事都让人感动。
她是一个敢于拼,会用方法的人。非科班出身,没出过国学好一门外语,并成为优秀的托福老师,让我们很羡慕。
她不怕从零开始,尝试360度跨行业的职业生涯,有勇气接住内心的召唤。
在舒文著的《你敢不敢再努力一点点》里,作者以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努力需要讲方法,需要敢闯,需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实践派。
每一个精英的背后一定有你想不到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