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凯勒是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用她传奇而又伟大的一生,以及细腻而又温暖的笔触震动了世界。她一生共写了十几部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流传,其中本书所收录的《我的生活》更是被誉为“世界文学目前无与伦比的杰作”。而这些书中所蕴含的哲理以及所散发的积极光芒,无论何时读来都让人动容,获得力量。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全译典藏版2.0)(精)》,不仅可以让我们走进盲聋哑儿童的生活和世界,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正确地认知自身以及这个世界,珍惜自己的生命与所有。而其中在求学以及生活道路上海伦·凯勒所具有的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尊重和追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借助自己——一个身残志坚的盲聋人的视角来记述认知中的世界。透过“三天光明”的情景设定,来描述自己对丰富多彩的生活活动的体会以及对人生的多重感悟,进而告诉我们应当珍惜生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让生命富有意义和价值。同时,海伦还完整地描述了自己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对自己的求学生活以及个人成长经历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无不浸润着成长的喜悦和汗水。另外,本书还收录了苏立文老师关于海伦·凯勒的一些评述,借助苏立文老师的眼睛,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海伦学习、成长的过程,更客观而又真实地再现了海伦·凯勒富有意义的生活,让我们更真实地感受坚强、热情、善良与仁慈等美好品质所带来的力量。
生命之初
导读:“我”并不是天生聋哑,在“我”生命的最初十九个月里,“我”和正常的孩子一样,用天真的双眼打量着这个世界——美好而又鲜艳葱茏的大自然,以及“我”亲爱的家人。虽然可恶的恶魔夺走“我”的视觉和听觉,但是这生命最初的光明却始终带给“我”希望和力量。
带着某种敬畏,我开始记录下我过去的生活。我仿佛是带着一种迷信的犹豫,揭开了那缠绕着我童年时代的金色薄雾似的面纱。撰写自传这项任务是困难的。当我试图将我早期的诸多印记分门别类时,我发现经过了衔接过去与现在的几多岁月之后,事实与幻觉似乎已经没什么区别了。女人在自己的幻觉中描绘着孩提时代的经历。一些印记从我生命的初始阶段强烈地凸显出来。不过,“那囚狱般的阴影却没有显现”。此外,童年许多的快乐和悲伤已经失去了那份尖锐;而在我早期教育中,许多至关重要的事情在一些伟大发现的兴奋中,逐渐被淡忘。所以,为了不那么单调乏味,我将在一连串粗略的勾画中,试图只呈现那些对我来说是最有趣、最重要的情节。
1880年6月27日,我出生在塔斯甘比亚,美国亚拉巴马州(位于美国东南部,首府为蒙哥马利)北部的一个小镇。
我父亲家住在马里兰州,是瑞士人梅尔顿·凯思帕·凯勒的后裔。我的瑞士祖先中有一位曾是苏黎世第一位聋哑教师,出于机缘巧合,他竟然写了一本关于聋哑人受教育的书,有句话是颇有见地的:“一个国王(具体指奴隶主,因为当时的美国还处在蓄奴制时期)的祖先中不一定没有一个奴隶;同样,奴隶的祖先中也不一定没有人当过国王。”
我的祖父,梅尔顿·凯思帕·凯勒的儿子,来到亚拉巴马州这片广袤的土地,最后定居下来。我曾经听说祖父每年都要从塔斯甘比亚镇骑马到费城,购置农场所需的农业用品。姑妈一直保存着许多当年祖父写给家里的书信,信中描述了这一旅途中迷人而生动的景象。
我的祖母凯勒,是拉法叶(1757--1834,法国贵族,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并经历了法国大革命)一个副官亚历山大·摩尔的女儿,是早期弗吉尼亚殖民地地方长官亚历山大·斯泼茨伍德的孙女。她也是罗伯特·伊·李(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联盟国最出色的将军,最终以总司令的身份指挥联盟国军队)的远房堂妹。
我的父亲亚瑟·H.凯勒,是一名同盟军上尉,而我的母亲凯特·亚当斯是他的第二任妻子,比父亲小很多。她的祖父本杰明·亚当斯和苏姗娜·E.古德希婚后许多年一直住在马萨诸塞州(位于美国东北部,是美国最初的十三州之一。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都位于该州)的纽伯利。他们的儿子,查尔斯·亚当斯出生在纽伯利港,后搬到了海伦那。当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内战,参战双方为北方的美利坚合众国[简称“联邦”]和南方的美利坚联盟国[简称“邦联”],最终战争以“联邦,,胜利告终)爆发以后,他加入南方军队成为一名陆军准将。他和露茜·海伦·埃弗雷特结了婚,露茜和爱德华·埃弗雷特(美国政治家、教育家,曾任美国参议员和哈佛大学校长)、爱德华·埃弗雷特·希尔博士(美国作家、历史学家)同属于埃弗雷特家族。
我一直住在一个厢房里,直到那场剥夺了我视觉和听觉的疾病来临,里面有着一个方形的大房间和一个供仆人睡觉的小房间。在南方,有时加盖一个小房子在自己家旁作为整个家的附加建筑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内战结束后,父亲也盖了一所这样的小屋,在他和我母亲结婚后,他们就住在那里。小屋完全被攀缘的葡萄藤、蔓延的蔷薇和金银花覆盖了。从花园里看,它像极了一个用藤蔓搭成的凉亭。小小的走廊在满眼的黄色蔷薇和南方茯苓花的景致中被隐藏起来,成了蜂雀(即蜂鸟,吃花蜜和花上的小昆虫。种类很多,最小的一种身体比黄蜂还小)和蜜蜂最喜爱的领地。
我们一家居住的宅院,离小凉亭只有几步台阶。它被叫作“绿色常春藤”,因为房子和周围的树、栅栏被美丽的英格兰常春藤包围住。这个老式的花园是我儿时的天堂。
即使在我的老师到来之前的日子,我也常常沿着坚实的黄杨木篱笆,凭着自己的嗅觉,感觉那初开的紫罗兰和百合花。在一时心绪不宁之后,我也会去那儿,把灼热的脸颊藏在那清凉的树叶和草丛中,寻求慰藉。完全将自己沉浸在花的海洋里是多么愉悦啊,幸福地漫步到一处又一处,直到一条美丽葡萄藤的叶子和绽放的花儿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我才意识到它。这儿也有蔓延的铁线莲(别名铁线牡丹、番莲等,有“藤本花卉皇后”的美称),垂吊着茉莉和一些香气扑鼻被称作蝴蝶百合的花儿,因为它们易碎的花瓣像是蝴蝶的翅膀。但在所有花中还是蔷薇最可爱。我从来没有在北方的花房里发现如同在我南方的家里一样,爬满如此令人心醉的蔷薇。它们那长长的藤一串串悬挂在门廊上,空气中弥漫着它们的芳香,没有丁点儿尘土的味道;而在清晨,经过朝露的洗礼,它们是如此柔软,如此纯净,我禁不住好奇:上帝花园里的水仙也不过如此吧。P5-7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再塑生命的人》《冲出黑暗》《石墙故事》等。1964年,海伦·凯勒荣获“总统自由勋章”,1965年,她被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海伦·凯勒1880年出生于塔斯甘比亚,美国亚拉巴马州北部的一个小镇。在人生最初的19个月,她还是一个健康的婴孩。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从此,海伦的世界陷入了黑暗和寂静。最初的海伦并没有觉得自己与常人有异,她可以用手感觉每一样东西,注意每一个动作,并且用这种方法学到了很多。很快,她感到一种要与他人沟通的需求,并开始做出一些简单、笨拙的动作。然而,慢慢地,她感觉到了周围的人与她的交流方式不同,她无法理解,由此感到恼怒。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想要交流的欲望和生理上表达的缺陷之间的矛盾越发强烈,这让她频繁陷入焦躁、愤怒的情绪中,而这也促使她的父母想尽办法为她寻求一位家庭教师。
海伦·凯勒在自述中曾说,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是1887年的3月3日,苏里文老师来到她身边的那天。“我感觉脚步声的接近。我以为是母亲,我便伸出手。有一个人握住它,用她的胳膊紧紧地抱住我,她就是向我展示一切,超越其他一切去爱我的那个人。”如果说海伦的成就与一个人紧密相连的话,这个人一定是安妮。曼斯菲尔德·苏里文老师。可以说,没有苏里文老师,就没有后来的海伦·凯勒。苏里文老师到海伦家的第一天,送给海伦一个娃娃,并在海伦的手心拼写了“doll”(洋娃娃)这个单词。就是从这个单词开始,海伦打开了她人生新世界的大门。苏里文老师教会了海伦读书、写字、用打字机,最重要的是她教会海伦怎样思考问题。
海伦·凯勒虽然是盲聋人,可她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识字读书,而是选择了超越自己,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1896年的10月,为了进入哈佛大学的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海伦来到了剑桥女子学校。在学校里,海伦和正常的学生一起学习,不过,她需要苏里文老师和其他两位老师通过手语来充当翻译。虽然学习过程比常人艰辛许多,但结果却是令人欣慰的。从1897年6月29日到7月3日,海伦参加了拉德克利夫学院的预备考试。她报考的科目分别是基础课和高级德语、法语、拉丁语、英语以及希腊和罗马历史,总共考了九个小时。海伦通过了全部考试,而且在德语和英语这两个科目中得了“优秀”。1900年的秋天,克服了重重困难的海伦终于实现了大学梦。1904.年6月,海伦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
海伦作为残疾人的特殊经历,让她对其他残障者的情况更加同情,促使她一生都致力于慈善事业。1906年,海伦被任命为马萨诸塞州盲人委员会主席,开始了为盲人服务的社会工作。1915年海伦·凯勒与其他美国人创建海伦·凯勒国际,着重于融入社会主流的盲童教育以及使成年盲人得以独立生活的康复等工作。1921年,美国盲人基金会民间组织成立,海伦成为这个组织的领导人之一,她一直为基金会的工作而努力。1924年海伦成立了海伦·凯勒基金会,并加入美国盲人基金会,担任其全国和国际的关系顾问。1946年任美国全球盲人基金会国际关系顾问,她尽力争取在世界各地兴建盲人学校,并常去医院探望病人,与他们分享她的经历,以给予他们生存意志。同时她还为贫民及黑人争取权益,呼吁世界和平。她到全球各地发表演讲,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们尊敬,成为全世界人类的楷模。
本书不仅收录了《我的生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内容,还节选了海伦·凯勒的书信、《老师眼中的海伦》等内容。《我的生活》部分主要是海伦·凯勒的自述,完整地描述了她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对她的求学生活以及个人成长经历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文中节选的海伦的书信,体现了海伦学习、成长的过程,这些书信也为海伦日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老师眼中的海伦》部分,借助苏里文老师的眼睛,更客观而又真实地再现了海伦·凯勒富有意义的生活,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坚强、热情、善良与仁慈等美好品质所带来的力量。《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部分透过“三天光明”的情景设定,来描述她对丰富多彩的生活活动的体会以及对人生的多重感悟,进而告诉我们应当珍惜生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让生命富有意义和价值。海伦·凯勒的这些著作中所散发的睿智以及积极乐观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
我从一个很边远的小地方走出来,没有很高的学历,但是我读了很多书。我觉得读一本优秀的书,相当于自己多活了一辈子。
——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 阿来
一辈子读过一本经典和没读过一本经典的人生整个都不一样,我不敢劝你们读一辈子的经典,但是希望你们至少认认真真读一本经典。
——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 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