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先后还为文森特添了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分别为安娜、伊丽莎白、威廉明娜与柯尼利斯。众所皆知,与大哥文森特最亲近的手足便是提奥,兄弟俩数年间往返信件六百多封,如今已成为研究梵高生平的珍贵史料。一直到文森特去世前,提奥对大哥始终不离不弃,持续给予经济上与心灵上的支持。可以说,没有提奥,就没有伟大的文森特·梵高。提奥后来也资助了多位印象派画家,在西方艺术史上的辅佐地位同样举足轻重。除了提奥,文森特最喜欢小妹威廉明娜,也曾多有信件往来,可惜威廉明娜晚年亦受精神疾病之苦,在精神疗养院度过余生。另外,二妹伊丽莎白在晚年时也写过一本回忆录,当中记述了她对大哥文森特生平的印象,这本回忆录也成为了研究梵高的辅助史料。
事实上,梵高的母亲安娜,在产下文森特的前一年曾产下一名男婴,但出生不到几周便夭折了。这个与父母缘浅命薄的孩子,当时被命名为文森特·梵高,与祖父同名。一年后的同一天,安娜又产下一子,依旧取名为文森特,也就是本书主角。
文森特从小就知道他有一个未曾谋面的大哥,他们有着同样的名字。在格儒‘松迭这个小村庄里,牧师家紧挨着教堂,每个礼拜天要前往教堂时,文森特都会经过教堂墓地。看见一块上头刻着自己名字的小小墓碑,他的感受是什么?童年时期的文森特,死亡的感觉对他就如此迫近。更让他感到无助的是,他很小就发现,在母亲眼里,他是多么微不足道。
对于这位同名的兄长,文森特从未与任何人谈过心中感受,即使是提奥。早年对梵高的研究当中,也几乎未曾有人从童年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家庭角色对梵高内在造成的情绪压抑与影响。值得庆幸的是,晚近有关梵高的相关史料与作品不断被重新发掘,使得今天的我们能够有幸一窥文森特对早夭兄长的想法。
苏格兰作家肯·威基(Ken Wilkie)在2005年出版的《梵高档案》(TheVan Gogh File)一书中提到,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于2004年公开了一封信,是1877年文森特·梵高写给过去在海牙画廊的雇主赫尔曼·提斯蒂格的吊唁信。
这是文森特与提斯蒂格之间唯一保存下来的信件,其余的都被提斯蒂格焚毁了。当时提斯蒂格刚经历丧子之痛,文森特这封信写得很长,大量引用了《圣经》里的话来安慰前雇主。在信中,文森特把提斯蒂格所遭受的痛苦悲伤与自己父亲二十五年前的心境相提并论。
文森特写道:“最近的一个清晨,我站在松迭的墓园中,面对一个小小的坟墓,墓碑上写着:让受苦的孩子来到我的身边,这里是上帝的国度。”在痛失爱子之后,迪奥多鲁斯·梵高必须借助他最诚挚的宗教信仰来抚平伤痛,祈愿这个早天的孩子重归圣主的怀抱。
早夭兄长的墓碑,在小文森特眼里和心里,形成一种角色的错乱与个人身份的困惑,给他带来了对死亡的关注,也在生命里留下无法抹灭的印记。备受母亲冷落的孤寂心态,几乎弥漫了文森特的成长心境。
我见她总是沉湎过去,专心致志地将自己深埋其中。接着我就想,尽管我尊重她的感受,尽管她深切的悲痛触动了我、感动了我,我还是认为其中蕴含了宿命论的调调。
1881年11月7日,文森特在一封给提奥的信中沉痛地提到,母亲安娜始终为早夭的爱子感到哀悼,甚至一再缅怀过去、无可自拔。第二胎男婴之所以继续以文森特为名,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寻求一种移情、替代作用。文森特出生即背负着过世兄长之名,但这似乎丝毫无法减轻母亲的痛楚,也无法得到母亲的关爱,这使得他从小就对感情遭拒极端敏感,对于一份母爱或女性关爱的渴求也愈发强烈。(P16-17)
文森特·梵高,在今天已是家喻户晓,即使是不懂艺术史的人或是艺术领域的门外汉,也绝对听过这响亮的名字。梵高此生何其不幸,却又何其幸也!幸运的是,尽管他一生坎坷乖蹇,但他绝对是世界艺术史上受到关注与研究最为丰富的一位(很可能还远超过达芬奇和毕加索)。与梵高相关的书籍、画册、装饰品或影音作品琳琅满目,也是其他艺术家望尘莫及的。史上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他一样拥有如此完善的传记,留予后世如此多的书信研究资料;最重要的是,他留给后人的真情感动,是一股连绵不绝、生生不息的力量。
记得在学校向学生们每每介绍梵高艺术与梵高坎坷一生的传奇故事时,都会赚人热泪,引发众人无数的感慨与唏嘘。我慢慢发现,同学们听过梵高的生平故事后,性格或想法有了正向的改变,能够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学习方向,也因看到梵高乖蹇的人生际遇,使得自己遭遇挫折时可以正视失败,改进自身的错误。更难得的是,同学们也被梵高那份对社会有爱、对弱势寄予关怀的宗教情操打动,在人格塑造与陶冶上也希望自己如同梵高,成为一位传递人间温情的奉献者。于是,我不禁想到,如果能够将课堂上感动并激励大家的故事通过书本传播出去,是不是也能为这个社会多尽一份散播爱与希望的正向力量呢?
话说回来,坊间以梵高为主题的传记或艺术丛书、套书汗牛充栋,是否还有再写的必要呢?是的,作为一位历史学背景出身的人,我相信,历史人物在每个时代,依研究角度的不同、新史料的出现、新史观乃至新的研究方法的运用,皆有重新研究诠释的必要。这也是今日坊间关于秦皇汉武、康熙乾隆、慈禧、蒋介石等人的传记丛书仍琳琅满目、不断推陈出新的重要原因。
关于梵高,一百多年来已有太多国内外艺术史学家、心理学家、美学家发表过种种专书论文,于是我试着问自己,还能再写些什么?从1872年到1890年,梵高写给弟弟提奥以及友人高更、贝尔纳的信件不下九百封,其中有些信件长达四五千字,除了令人不得不佩服梵高的毅力与沉着外,这些书信也为后世提供了一个艺术史上最详尽的个人史料宝库。于是,通过他丰富的作品和书信史料,除了艺术方面的成就之外,我们还能更深入地了解其家庭状况对梵高人格发展有何影响?几次无结果的恋爱为他的生命历程带来了什么冲击和反应?除了他与高更同住、切磋乃至爆发冲突为人所熟知以外,他与其他艺术大师之间有何交流与影响?梵高毕生真的只卖出过一幅画吗?他的最后一件作品是《麦田群鸦》吗?当然还不得不提百年来众人纷争不休的梵高割耳之谜、自杀之谜,是否有其他新的解释?
于是我决定,这次要写的梵高传记,除了有别于传统的纯粹艺术作品赏析之外,首先,我要针对近年来专家学者所撰梵高专书与期刊研究成果,做完整的统合介绍,以方便读者更清楚全面地了解梵高的生涯与艺术成就。其次,本书将通过大量的书信内容,来剖析梵高的内心思想与外在行为模式,相信对读者亲近他的艺术表现方法将更有帮助。为此,我利用了一段不算短的时间,拜读细究梵高当年的书信,甚至也翻阅详查过原文内容以资佐证,只为了向大众呈现一个更真实、更具体的梵高形象。希望通过本书,使梵高坚强不屈、悲悯奉献的人道精神,在现今的社会亦能通过爱的力量散播出去。
本书虽为人文艺术大众读物,但我仍在书中附加注释与史料出处,希望对想进一步了解梵高的朋友有所帮助。书中的人名、地名,尽量采用通俗译名。另外,关于梵高书信的引用方面,也在注释出处附上信件编号,一并提供读者参考。
在此,要感谢华滋出版社许汝纮社长、杨文玄副总编辑与徐以瑜编辑,以及所有为本书编排、印制、出版发行付出辛劳的工作同仁。台湾成功大学历史学系萧琼瑞与顾盼两位教授,对于本书撰写时所提供的意见鼓励,在此一并致谢。还有这些年来在课堂上与我结缘的各位同学,你们对我的鼓励与肯定,小蔡老师将感念终身。
最后,谨将本书献给我在天国的父亲蔡启荃先生,感怀您对我在教育方针以及历史专业领域的栽培与启迪,秉敏永志难忘!也期盼本书能确实将梵高艺术精神里的爱与温暖带给每一位读者。谢谢大家!
蔡秉叡
2015年5月
目击者证实,奥维农田里既没有留下血迹,又找不到凶器。金钱状况并不宽裕的梵高,用来自杀的枪从何而来?还有许多人见证到的,加歇医生的怪异行径……
1914年,梵高家族遗孀乔安娜出版《梵高书信全集》,为梵高自杀的原因盖棺论定。而百余年后,有人揭开了梵高最后几封亲笔信——追查梵高的人生、内心纠葛与画作的线索。更诡谲的是,梵高在奥维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提到的“福音信”,在他死后消失无踪。为何人们传说梵高最后的画作是《麦田群鸦》而不是两幅同样被提及的《杜比尼花园》?沾满梵高的血,静置在口袋中未寄出的信件,是不是隐藏着什么秘密……
梵高是怎么死的,又是为什么而死?
时至今日,这是艺术史上最难解的谜题。无数史料,无数考证通说,都指向梵高举枪自杀的结论。从此,梵高的艺术生命便与“疯狂”连在了一起。
蔡秉叡著的《直到我死去的那一天--梵高最后的亲笔信》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艺术家!
蔡秉叡著的《直到我死去的那一天--梵高最后的亲笔信》针对近年来专家学者所撰梵高专书与期刊研究成果,做完整的统合介绍,以方便读者更清楚全面地了解梵高的生涯与艺术成就。其次,本书将通过大量的书信内容,来剖析梵高的内心思想与外在行为模式,相信对读者亲近他的艺术表现方法将更有帮助。为此,我利用了一段不算短的时间,拜读细究梵高当年的书信,甚至也翻阅详查过原文内容以资佐证,只为了向大众呈现一个更真实、更具体的梵高形象。希望通过本书,使梵高坚强不屈、悲悯奉献的人道精神,在现今的社会亦能通过爱的力量散播出去。